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刺激的Na+通道开放正反馈过程。
局部反应及其特性
阈下刺激虽然不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但可引起 少量Na+通道开放,使膜电位发生程度较低的去极化, 这种情况称为局部反应,此时的升高的膜电位称为局 部电位或电紧张电位,又称为电紧张扩布 (electrotonic propagation)。 局部反应的特征: 1. 呈等级性,不是全或无 2.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 可以相互叠加: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
位是由于膜外蓄积较多的K+所致。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
神经干动作电位是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 复合 双向和单向动作电位 记录电极:可分为单极记录和双极记录 单极记录:一极接地,一极接触神经干。记录到的电 信号反映电极接触部位与大地的电位差。 双极记录:两极都与神经干接触,记录到的电信号反 映两电极接触部位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V
-90 mV
枪乌贼巨大神经轴突(1000m)在细胞 电生理学中的贡献
细胞跨膜电位的发现:最早是利用枪乌贼 神经轴突作出的(凌宁 & Gerard, 1949)
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静息电位记录示意图 电 极 刺 穿 细 胞 膜 前
0 mV
电 极 刺 穿 细 胞 膜 后
0 mV
电荷数是相等的。
细胞内液和 细胞外液各 种离子的浓 度差
要点:
在生理情况下,如果不存在细胞膜对某些带电 粒子的选择性通透,则不论是细胞外液还是细胞 内液,阴、阳粒子的电荷数是相等的,细胞内液 和细胞外液都是电中性的(即不带电)。
如果细胞膜对某种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现象,则 细胞膜两侧会有带电现象。
形成神经和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直接
原因。
第一节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定义: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特点: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具体数值为毫
伏级,不同细胞有差异。 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接
地),则膜内电位在-10 –100mV 之间。
+30 mV
开放,引起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这一阈值称为阈电位, 一般细胞阈电位约较静息电位负值少10-15mV。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能够使膜去极化达到 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比阈强度低的刺激。 阈上刺激:比阈强度高的刺激。
去极化与Na+通道开放的关系
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确实主要对K+有通透性(内向 整流钾通道,IK1)在, K+向细胞外扩散时不伴有
负离子的向外扩散和Na+向内扩散。
由于K+带正电荷, K+向细胞外扩散时使细胞外带
正电荷,每移出一个K+就使细胞外多带一个正电
荷。 由于同性电荷相斥,当K+移出足够多时,电场力又 阻止K+的向外扩散,最终达到平衡 K+平衡电位 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细胞内外电位差即是K+平 衡电位,用Nernst方程计算。
髓鞘由于主要由脂质构成,导电性极差,不允许 带电离子通过,因此只有在髓鞘暂时中断的朗飞氏结 处,轴突膜才能和细胞外液接触,使跨膜离子移动得
以进行。这样,动作电位只能在邻近刺激点的朗飞氏
结处产生,而局部电流也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氏结

之间,因而传导速度很快。
髓鞘是进化的产物,无脊椎动物通过增加 神经干的直径增加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脊 椎动物通过髓鞘增加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宏观表现:活动增强;电学角度:产生AP
可兴奋细胞/组织(excitable cell/tissue):
受到较小的刺激后即可出现某种形式的反应。
神经细胞---神经冲动;肌细胞---收缩; 腺细胞---分泌活动 电可兴奋细胞(electrically excitable cell) 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产生动作电位 非可兴奋细胞:有静息电位,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既快速又节能。
动作电位在细胞间的传导机制
(细胞间的直接电传递)
某一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离子流通过缝隙连接 (gap junction) 另一细胞去极化 动作电位
如果细胞之间没有缝隙连接,动作电位就不能在细胞间传播。
第三节 膜的被动电学特性
细胞膜作为一个静态的电学元件时所表现的电学特
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膜的活动: 1. IK1活动:维持静息电位 2. 钠泵活动:驱出Na+、泵入K+
生电性钠泵:钠泵活动时由于两种离子同时转运,
且出入的离子总数近似相等,故不伴有膜电位的改变。 但当膜内蓄积过多Na+时,钠泵泵出的Na+有可能超过 泵入的K+(3:2),于是膜电位向超级化方向变化 (正后电位),此时的钠泵称为生电性钠泵。负后电
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overshoot)。 后电位(afterpotential):锋电位之后的未恢复部分 “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同一 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改变的现象 。
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
态。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去极化(d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内电位向静息电位方
向变化。 反极化: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产生的两种情况:
1. Spontaneous 2. Induced
动作电位去极相(上升支)的产生原理: Na+平衡电位
Hodgkin等首次提出,动作电位上升支细胞负电性消失并转
化为正电位是由于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所致,现已得到
证实。
在Na+通道开放的情况下,Na+的浓度势能使细胞外Na+通过 通道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并很快达到电化学平衡,动作电 位的超射值相当于计算所得的Na+平衡电位(ENa)。 与达到K+平衡电位所需的很小K+外流量相似,形成Na+平衡
电位所需的Na+外流量亦很小(1/80000)
不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离子通道机制的差别
绝大多数细胞是Na+内流 心肌慢反应细胞是Ca2+内流
神经细胞树突AP
动作电位复极相(下降支)的产生原理:
1. 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腺细胞:K+外流 2. 心肌细胞:复杂,有K+外流、Ca2+内流等
单极记录
记录仪
双极记录
记录仪
两电极间距很近时 或 两电极间距较远时
阴极刺激原则
兴奋总是发生在阴极电极下方, 阳极下方甚至出现超级化
刺激器


双向动作电位 的形成机理
神经局部阻滞后单向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
动作电位的引起
刺激局部反应(局部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
膜电位必须去极化到某一阈值时Na+通道才能大量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非常容易观察到的生物电现象----蛙神经肌肉标本
坐骨神经 锌铜弓
腓肠肌
刺激神经 肌肉收缩;单独刺激肌肉 肌肉收缩 反应速度和可重复性分析提示只能是电信号
刺激强度不同,肌肉收缩强度也不同
兴奋性(excitability):产生动作电位(AP)的能力 兴奋(excitation):
性,称为膜的被动电学特性,有膜电容、膜电阻和 轴向电阻等参数。 特点: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具体数值为毫 伏级,不同细胞有差异。 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接
地),则膜内电位在-10 –100mV 之间。
膜电阻和膜电导的概念
膜电阻(membrane resistance):是反映膜阻止离 子通透能力的物理量,膜电阻越大,则通透性越低。
膜电导(membrane conductance):是反映膜对
离子通透性的物理量,膜电导越大,则通透性越高。
第四节 离子通道与细胞电活动
一. 离子通道存在多种功能状态
闸门(gate)和门控(gating) 门控通道的H-H模型(Kodgkin & Huxley) 关闭(close):m门(激活门)关闭,h门(失活 门)开放。 激活(activation): m门和h门均开放。 失活(inactivation):m门开放,h门关闭。
不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的差异
神经和骨骼肌:是典型的锋电位,动作电位时程
(APD)只有1到数毫秒。动作电位振幅约为120mV. 心肌:APD可长达数百毫秒,复极相有明显的平台 期。动作电位振幅约为120mV.
Neuron
Skeletal muscle cell Gland cell Ventricular cell
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是细胞兴奋性发生变化的基础
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细胞生物电现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 静息电位
2. 动作电位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兴奋和生物电现象机制的阐明是本世纪生命科学
的重大进展之一。 由钠泵活动产生的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状态是各 种细胞生物电现象产生的基础。 Na+ 和 K+ 通过各自的电压门控通道的易化扩散是
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Na+通道快速而大量开
放所致。 膜电位水平决定Na+通道开放概率。
单一Na+通道开放并不表现“阈”的特性,只有开放
概 率的差异,越接近阈电位开放概率越高。
Na+通道开放的再生性循环(正反馈;瀑布
效应):去极化先引起一部分Na+通道开放,
继而引起膜进一步去极化,后者又引起Na+通 道快速大量开放,其结果是出现一个不依赖于
-90 mV
1.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K+平衡电位
Bernstein首次提出,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
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可能是细胞能保持内负外
正极化状态的基础。
[K+]i/[K+]o = 35, [Na+]o/[Na+]i = 14
浓度势能使细胞内K+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细 胞外Na+有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 如果没有阳离子的不对等扩散,细胞内外是电中性 的(不带电),因为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正负离子
将有关数值代入方程,T以27C计算,再把自然 对数化为常用对数,则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第二节 动作电位
超射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
激后跨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向内正外负
的方向转变,继之又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形状如
锋,故称锋电位(spike potential)。其中膜内电位值超过0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局部电流学说)
细胞某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已兴奋段和临近未兴奋部分产生电位差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刺激临近未兴奋段 临近未兴奋段去极化 动作电位向临近未兴奋段传播
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跳跃式传导
(saltatory conduction)
第四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不仅极大促进了生物学及基 础医学的发展,而且使临床医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 革。 人体各器官表现的电现象,是以细胞水平的生物 电现象为基础,细胞的电现象主要是跨膜离子流动 造成的。 任何细胞跨膜电现象的明显改变都将影响细胞的 正常功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细胞兴奋的指标
组织在兴奋后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K+
+

+ – +
+ + – + + – +
不同静息电位水平时IK1的大小比较 (IK1: inward rectifier K+ current)
-20mV -30mV
-40mV
静息电位水平
-50mV -60mV
-70mV
-80mV
Nernst 方程:
Ek K+平衡电位(mV) R 通用气体常数 T 绝对温度 Z 离子价 F Faraday常数 [K+]o 细胞外K+浓度 [K+]i 细胞内K+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