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细胞生物电现象
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所引起;是动作 电位前身
2 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刺激增强到阈值;使
膜电位减小到临界水平神 经 肌肉细胞约在50至 70mv;便爆发动作电位 这 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 值膜电位或简称阈电位
阈刺激与阈电位关系
2 实验证明
1无Na+细胞浸浴液:神经浸浴 于无Na+溶液时;动作电位不出 现
2降低细胞浸浴液Na+浓度:用 蔗糖或氯化胆碱替代细胞浸浴 液中Na+;使细胞外液Na+浓度 减小而渗透压 静息电位保持不 变;发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或其超 射值减小;减小的程度和Na+平 衡电位减小的预期值相一致
3 动作电位主要特点
4 什么是条件测试法 可兴奋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 变化可分成哪几个时期
5 锋电位与后电位分别具有何生理意义 它们与兴 奋性周期是什么对应关系
6 什么是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 它们对细胞的兴奋 性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7 电紧张性电位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分别具有什 么特点
8 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有何关系 9 何谓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它们分别具有何生理
兴奋性分期 测试刺激强度 兴奋性变化 可能机制
绝对不应期
无限大
兴奋性降至 零
相对不应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逐渐
度
恢复
Na+通道处 于被激活后 暂时失活状
态
Na+通道部 分开放
超常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超过 膜处于部分
度
正常水平
去极化状态
低常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低于 膜处于复极
度
正常水平 化状态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影响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
• (1)细胞内外 +浓度差 )细胞内外K • (2)膜对 +和Na+通透性 )膜对K • (3)钠-钾泵的活动水平 ) 钾泵的活动水平
(二)动作电位 二 动作电位
1、定义 、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 受刺激而兴奋时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 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
膜电位 项目 产生机制 平衡电位 通道 阻断剂 电荷分布 状态 特点
静息 电位
K+外流
动作电位
峰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 下降支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Na+内流 K+外流 K+外流↓ 钠泵活动
EK
四乙胺 极化 稳定直 流电位
ENa
河豚毒素
EK
四乙胺 四乙胺
去极化(含 复极化 未恢复到 轻度超极 RP 反极化) 化 快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四)局部兴奋及其总和
• 1、局部兴奋的概念 、 • • 由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的微小去 极化。 极化。 少量内流引起, 由Na+少量内流引起,局部兴奋可提高 细胞膜的兴奋性。 细胞膜的兴奋性。减小膜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 差距。
2、局部兴奋的特点(与动作电位区别) • 局部兴奋 1.等级性现象(没有“ 1.等级性现象(没有“全 等级性现象 或无”) 或无” 2.呈衰减性传导 2.呈衰减性传导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3.总和现象(无不应期) 总和现象 • 动作电位 1.“全或无” 1.“全或无” 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 2.不衰减性传导 3.脉冲式 3.脉冲式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概述: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体内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电现象包括静电现象和动电现象。
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而动电现象是指细胞的离子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一、细胞的静电现象细胞的静电现象是指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差异,通常称为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是细胞的基本电现象之一,它的起源主要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是细胞在静态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静息电位下,细胞的内部电位为负,外部电位为正。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在细胞静态状态下始终处于开放状态,这使得静息电位维持不变。
动作电位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所表现出的电位。
在动作电位下,细胞内部电位由负变正,外部电位由正变负。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快速开启和关闭,以及钾离子通道的慢速开启和关闭。
二、细胞的动电现象细胞的动电现象是指离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流动和膜电位的变化。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对细胞的动电现象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主要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
在细胞受刺激时,钠通道迅速开启,随后钾通道开启,同时钠通道关闭。
这使得细胞内部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动作电位。
随着钾离子的流出,细胞内部电位逐渐降低到静息电位。
钙通道参与了很多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分裂、囊泡的释放和细胞增殖等。
钙离子的流动能够改变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内的酶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总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细胞的电现象进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特性,从而开发新的药物、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
细胞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变化。
●图形:
上升相 去极化
动作电位
下降相 复极化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
(一)生物电现象的离子学说
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对
化学离子严格选择性的通透性及其 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均匀
膜内有较多的K+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
膜外有较多的Na+和Cl-。 据测定,各类细胞在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 外的20-40倍,而Na+浓度则膜外约为膜内的712倍。
有机物则几乎不通透。
+ (二)静息电位与K 平衡电位
1、过程
细胞安静时,K+顺化学 浓度剃度向膜外扩散,膜内 带负电大分子有机物留在膜 内。 K+外流加大膜两侧电场 力,使同性电荷相斥和异性 电荷相吸的力量也在不断增 加。当浓度差和电场力对K+ 移动的效应达到平衡时,膜 对K+的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Ek)。
兴奋性分期 测试刺激强度 兴奋性变化
可能机制
绝对不应期
无限大
兴奋性降至 零
相对不应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逐渐 度 恢复 超常期
低常期
Na+通道处于 被激活后暂 时失活状态 Na+通道部分 开放 膜处于部分 去极化状态
膜处于复极 化状态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超过 度 正常水平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低于 度 正常水平
2、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刺激增强到阈值, 使膜电位减小到临界水平 (神经、肌肉细胞约在50至-70mv),便爆发动 作电位。这一临界膜电位 水平称为阈值膜电位或简
称阈电位。
阈刺激与阈电位关系
阈刺激: 刺激强度和作用时间等参数足以使 膜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课件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称为膜的极化。 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 大的方向变化时,RP由 -70→-90mV ,称为膜的超极化。 去极化(除极化):与超极化相反,膜内电位向负值 减少的方向变化,RP由 -70→-50mV 。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 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 :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 电位变化过程。 “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 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PDE
ATP
cAM P
PKA
5’-AMP 蛋白激酶A
7. IP3-Ca2+ /DG-PKC pathway
Ligan d
recepto r
Gq PLC
PIP2
IP3
DG
PK
C
四、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
• 特点: 酶与受体是同一膜蛋白 这类受体一般只有一个α-螺旋,膜外 侧肽链有与配体结合位点, 膜内侧肽链有 蛋白激酶的活性。
配体
受体
信号转导过程
ANP心房钠尿肽
GC
GTP
cGMP
PKG
五、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过程
信号
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
细胞功能改变
离子
1. 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神经肌肉接头 乙酰胆硷 神经突触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
运动神经末梢
动物生理学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在兴奋发生的当时以及兴 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施 加多强的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 次兴奋,这段时期称为…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 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 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 来的阈强度,这段时期称为…
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 还会出现一个兴奋性轻度高于正 常水平的时期,这段时期称为…
4. 可兴奋细胞及其兴奋性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
主要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神经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能沿着细 胞膜传播,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传导;肌细胞兴奋后,可以通过兴奋-收 缩偶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而发生收缩;腺细胞兴奋后,可以 通过兴奋-分泌偶联(excitation-secretion动作电位的传播
无 髓和 神肌 经细 纤胞 维
(4)动作电位的传播
有髓神经纤维
3.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反应
电紧张电位(自学) 局部反应 local response
当给予细胞一个阈下刺激时,可能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产 生一个幅度较小的去极化,但尚不能达到阈电位,因而不能触发 动作电位。这种产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 局部反应没有不应期,虽然一次阈下刺激引起的一个局部反 应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如果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形 成的多个局部反应会在时间上相叠加,即发生时间总和,或者如 果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多个刺激,形成的多个局部反应会在空间 上相叠加,即发生空间总和,都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 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1.阈电位:使膜的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值 2.上升支: Na+通道激活开放,Na+大量快速内流 形 成 3.下降支: K+通道激活开放,K+快速外流形成 4.后电位:钠离子泵被激活(泵出3个离子,同时泵入
28.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动作电位的引起: (1)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阈刺激(使膜发生去极 化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 钠离子大量内流)。 (2)阈电位:引起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3)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定义
产生电位 的条件
特点
产生机制
K+外流形 在安静状态下, 为负值, 成的电-化 静息 位于细胞膜两 安静状态 保持不变; 电位 学平衡电 侧的电位差 波形平坦 位 细胞接受刺激 细胞接受 时,在静息电 数值发生 上升支: 有效刺激 +内流 Na 动作 位的基础上发 变化;历 (阈刺激 电位 生一次快速的、 时短暂; 下降支: 或阈上刺 波形尖锐 K+外流 可扩布性的电
13. 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14. 以下关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静息状态下,Na+、K+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细胞接受刺 激开始去极化时,就有Na+通道大量开放 C.在动作电位去极相,K+通道也被激活,但出现较慢 D.Na+通道关闭,出现动作电位的复极相 15. 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 ( ) 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D. 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16. 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 (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17.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18. 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 ( )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我们神奇的生命世界中,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而细胞内部存在着一种奇妙的现象——生物电现象。
这一现象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理解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生物电。
简单来说,生物电就是生物体内产生的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就好比细胞在安静休息时的“状态”。
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位差,一般来说,细胞内的电位比细胞外的电位低,这种电位差就被称为静息电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电位差呢?这主要是因为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细胞膜对于钾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高,而对于钠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低。
于是,钾离子就会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
但是,细胞内的一些带负电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这就导致细胞内留下了较多的负离子,从而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则是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快速电位变化。
当细胞受到一个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瞬间的改变。
钠离子通道会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涌入细胞内,使细胞膜内的电位迅速升高,从原来的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就像一个闪电一样,所以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会沿着细胞膜迅速传播,就像在一条道路上传递一个紧急的信号。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在很多生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说,神经细胞通过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来传递信息。
当我们感觉到外界的刺激,比如触摸到一个热的物体,皮肤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会产生动作电位,并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让我们产生痛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肌肉细胞也依赖生物电现象来实现收缩。
当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细胞时,会引起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从而让我们能够完成各种动作。
在心脏中,生物电现象更是至关重要。
心脏的节律性跳动就是由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所控制的。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变化规律,决定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节奏,从而保证了血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的概述
细胞⽔平的⽣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种是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另⼀种是受到刺激时产⽣的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较膜外为负,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则膜内电位⼤都在-10~-100mV之间。
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的⽅向变化,称为超极化;相反,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的⽅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受刺激后,细胞膜先发⽣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 指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的⼀次迅速⽽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在神经纤维上,它⼀般在0.5~2.0 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次短暂⽽尖锐的脉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过程:神经纤维和肌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90mV.当它们受到⼀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90mV变为+20~+40mV的⽔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为90~130mV,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
上升⽀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称为超射。
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有"全或⽆"现象。
单⼀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个重要特点就是刺激若达不到阈值,不会产⽣动作电位。
刺激⼀旦达到阈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旦产⽣,其⼤⼩和形状不再随着刺激的强弱和传导距离的远近⽽改变;②有不应期。
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不可能发⽣融合。
动作电位的产⽣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细胞—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人体解剖生理学)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1.阈电位(TP): 概念: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阈电位一般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而由静息
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
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距离呈 反变关系。
2. 局部兴奋
概念: 指由阈下刺
激引发产生于 膜的局部,较 小的去极化反 应称局部兴奋。 产生的电位称 局部电位。
1.上升支:Na+平衡电位。 既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 下降支:Na+平衡电位转变 为K+平衡电位,主要由细胞内 K+外流而产生。 3.复极后:钠泵激活,使细胞 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到安静 时的水平。 膜内Na+↑或膜外K+↑→钠泵 激活→排出Na+、摄入K+
结论 : AP 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 下降支:是K+外 流形成的平衡电位。 (后电位与Na+-K+泵活动有关。)
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象。 ②衰减性传导 ③具有总和效应
时间性总和 空间性总和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过程。在神经纤维传导 的动作电位称神经冲动。 2.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3.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实验现象
刺激 2.动作电位的演变过程
局部电位
上
阈电位
去
去极化
升
去极化
极
支
零电位
化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复极化
支
(负、正)后电位
复极化 阈电位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
机制:①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 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K+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在静息电位
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锋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和后电位。
产生机制:①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的再生性循环,造成膜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
当Na+内流达到平衡时,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是Na+的平衡电位。
②下降支的形成: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
放,K+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细胞生物电现象
细胞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即膜电位,是讲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注意:是对细胞膜内外两侧电位的比较,而不是讲的“细胞膜上”的电位。
因为,实验中发现:细胞膜表面任何两点间并不存在有电位差。
若将微电极插入细胞内,用“细胞内测量法”进行测量,发现:细胞在未受到刺激的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呈内负外正的状态(又称极化),此时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RP)”。
它主要与细胞膜对K+有一定的通透性,K+顺浓度差外流,而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不能外流,从而打破了膜内外电中性状态,亦即RP主要是与K+外流而达平衡电位有关。
当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顺浓度差经通道内流,膜内电位升高(指实际情况,而非指绝对值大小),当达阈电位时,引发Na+内流大量增加,导致膜内电位迅速升高,且超过膜外电位近30mv(超射),此为去极化过程;继而K+通透性增大,K+大量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至原先RP 的水平,是为复极化过程。
这种在刺激作用下,在RP基础上发生的膜两侧电位的迅速、可逆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AP)”。
AP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阶段,对应于图像上的上升支与下降支。
AP有两个特点:可扩布性和“全或无”现象。
以上是以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为例讨论的。
可知,膜电位包括RP和AP两种,它们与离子跨膜转运有关,这种转运又取决于通道膜蛋白的状态。
通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备用、开放、关闭状态又有其化学依从性及电压依从性。
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活动,使Na+外流及K+内流(逆浓度差进行),有助于恢复膜内外离子的正常分布。
不同细胞其RP、AP的具体情况不一。
比如心室肌细胞的AP分为0、1、2、3、4五个时相。
各期分别与Na+内流、K+外流、K+外流与Ca++内流、K+外流及离子泵活动有关。
窦房结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等自律细胞,则在复极至第4期最大舒张电位后,又逐步缓慢地自动去极化,因而它们没有RP.因为窦房结细胞膜在第4期存在着恒定的Ca++内流的背景电流,以及随时间而递减的K+外流,从而膜内电位逐步升高,当达阈电位则产生AP.浦氏细胞膜第4期不稳定则是由于恒定的Na+内流的背景电流与递减的K+外流共同造成。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 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 称为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RP值描述:
RP的电位差增大 (-70→-90mV) 超极化 RP的电位差减小 (-70→-50mV) 去极化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1.概 念:
2.AP实验现象:
3.动作电位的图形
刺激
上
升
支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复极化
支
(负、正)后电位
4.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②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③不可总和
5.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2.RP实验现象: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 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 B电极插 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 间有电位差。
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6.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155 5
31:1
通透性大
Cl- 8
110 1:14 通透性次之
A- 60 15 4:1
无通透性
编辑课件
13
2.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
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
∴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2.AP实验现象:
编辑课件
15
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P)——可兴奋细胞受阈(阈上)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 础上产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过程和标志。
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
锋电位 后电位
上升支(去极相) 下降支(复极相)
*其中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编辑课件
16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编辑课件
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编辑课件
2
编辑课件
3
编辑课件
4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
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
的电位波动。
2.RP实验现象:
编辑课件
5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化学现象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 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 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概述
恩格斯在100 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 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 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 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bioelectricity)。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 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 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不同器官和 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①膜内外存在[Na+]差:[Na+]i:[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编辑课件
21
2.AP的产生机制:
AP上升支
编辑课件
AP下降支
22
2.AP的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3.动作电位的图形
刺激
局部电位
支上 升
阈电位 去极化
化去 极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支下
复极化
降
(负、正)后电位
编辑课件
17
+40mv
b
0mv
c -70mv
-90mv
a
d
ab:锋电位上升支---去极化
bc:锋电位下降支---复极化
abc:锋电位
cd:后电位 编辑课件
18
4.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②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 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 变的现象。
5.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编辑课件
19
6.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编辑课件
8
4.与RP相关的概念: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 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为 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编辑课件
9
• 极化
– 内外两侧电位维持内负外 正的稳定状态
• 去极化或除极化
– 膜内负电位减小甚至由负 转正
• 超极化 – 膜内负电位增大
• 复极化 – 先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 水平恢复
编辑课件
10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膜两侧[K+]差是促使K+扩散 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 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 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 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 位。
通透膜 选择性通透膜
编辑课件
6
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及其
产生机制
(一) 静息电位的概念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编辑课件
11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编辑课件
12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膜外
膜内与膜 外离子比 例
膜对离子通 透性
Na+ 14
142 1:10 通透性很小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 在的电位差。 2.实验现象:
编辑课件
7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 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编辑课件
14
二、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1.概 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
的极性反转过程。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
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编辑位课件变化过程。
20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AP产生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