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摘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等保存措施,是适用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保护、保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码、整理的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调查记录数字化,建立数据库。

不仅能够完整、系统地保存,而且方便使用,使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地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依法保护、科学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和档案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法所称的“保存”,是指保存对象(所有的非遗)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以便完整地奉献给后人,供人们了解、研究、防止损坏、丢失、灭绝。

所有非遗是”时代相传”的一种活态文化所以必须通过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复制、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声音、形象、技艺等全面的整理到档案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传承、延续非遗。

否则一旦停止了传承,也就使之中断或消亡,即“人亡艺绝、人走歌息”。

科学管理非遗档案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遗、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非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遗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档案部门也主动参与各类传统民间活动的档案
收集整理工作。

但非遗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建立的非遗档案不完整、不系统;有些非遗没有建档,相关的文件、音像资料的存放,存在着管理不严和流失现象。

由于空档或者建档不完整、不系统,极大地影响了非遗的永久保护。

其次是对非遗保护和档案管理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不重视非遗档案的管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濒临灭绝的非遗档案亟待补救。

把档案的收集整理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抓,贯穿于“保护工程”始终。

实行专库存放、专室展览、专人管理,逐步建立并形成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非遗档案管理框架;对各门类的传承历史、具体内容、艺术流派、艺术团体、技艺演变、代表作品、经济价值、发展趋势等非遗进行研究整理,分期编写出版专集;对所有档案资料尽可能多地编辑制作成音像作品和电子文档,创建非遗档案互联网数据库信息化,加强保护和管理,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查阅利用非遗档案
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原则
在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践中,适当对部分非遗档案优先信息化,运用可行性、通用性较强的技术,兼顾效益和安全,推动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信息化建设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存贮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安全技术、视音频捕捉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运用和实践将会直接影响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未来的持续开发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共享和兼容。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手段必须谨慎选择,充分比较,认真分析,不要一味地追求技术的最新和最先进,应在多做调研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较为适合的,具有可推广性、开放性、适用性的信息技术。

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应坚持效益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最大限度提高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力争以少的支出谋求大的更好的、更便利的效果管理原则,以期降低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使用效益。

档案信息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为社会提供免费查阅、更好的了解非遗。

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档案原件的安全性、信息化档案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以及非遗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

数字化档案信息与传统档案信息相比,具有明确的不稳定性,信息的易逝性、易变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威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此外,
病毒、黑客和载体、物理形态的安全都成为困扰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性的难题。

因此,在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技术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来保障非遗档案的信息安全,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密级来确定利用者的访问,利用权限,控制访问的许可范围。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方法
在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的一点是,非遗档案不同于传统档案。

传统档案有着一定的保密性,而绝大多数的非遗档案,其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展示、共享、传播和传承珍贵的非遗资源。

非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全面扎实的非遗档案普查以及深入细致的非遗档案征集、建设、管理,重点搞好面向公众的非遗档案网站建设以及基于长期保存的非遗档案
数据库建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面向公众需求的非遗档案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非遗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非遗档案的社会利用需求越来越旺盛,利用者来源也越来越广泛,既有遗产爱好者,也有科研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都渴望近距离地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魅力。

同时,利用者的个人素质和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满足接收静态的文字信息,而是希望欣赏到视频、音频等大量多媒体资源。

目前,数字形式的非遗档案产品或服务较少,一些非遗档案还处于“隐蔽”状态,很少为人所知。

非遗档案网站的建立,拉近了非遗档案与利
用者的距离,丰富了非遗档案利用的形式,提升了利用效果,成为展现非遗魅力的最好形式。

建设非遗档案网站,应力争使其成为非遗档案的展示平台、相关信息的发布窗口,具体实施时,应尽量多设置一些栏目,如名录、代表作、传承人、论坛、新闻动态、人物文化风情、法律法规窗口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还可依靠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搭建其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

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保存一些濒临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遗档案,有利于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团结与交流。

非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应围绕非遗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传承人数据库的建设展开。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非遗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传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打破原有传播格局,超越时空限制,总而言之,加强非遗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魅力、推动民族进步的重大举措,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开展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档案利用价值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