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策略(黄真;11月16日)
文章作者:黄真作者单位:文章出处:《中国信息报》
形势判断是战略决策的前提。
当前国际大势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三大特征或三种发展的大趋向脉络日益显现。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有向区域化深入的趋势;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极世界的到来已现端倪;三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加速转向亚洲。
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只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参与全球竞争和防范全球性危机方面,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加快亚洲经济整合,提高区域化合作水平,走向亚洲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必由之路。
中国是亚洲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增进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加强亚洲经济合作的现实背景和必然逻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将保持4.3%的增长速度。
其中,美国经济增长3.5%,是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欧元区经济增长1.2%,日本经济增长2.0%,欧元区经济和日本经济共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4,但其增长表现令人失望。
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8%,其中,中国经济增长9.0%,印度增长7.1%。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无疑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但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政治关系日趋复杂,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的影响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有转向区域化方向发展的势头。
今年以来,仅在中国及其周边,就发生了一系列体现上述趋势的经济和政治事件:
——在中东和中亚,为争夺中东和里海“油库”,美欧对叙利亚、伊朗施压围堵;西方国家在中亚煽动和插手所谓的颠覆现政权的“橙色革命”。
——在东北亚,美日加紧联手,在朝鲜核问题、中日东海油气开采问题和领土争端、台海问题频频出手,挑战中国利益;借口贸易不平衡和转移自身经济政策的失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升值压力;美欧还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挑起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争端。
——在南亚,美国出于其挤压俄国、包围中国的地缘政治需要,周旋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冤家之间,忽左忽右,又打又拉,意图控制南亚局势,为其所用。
——在东南亚,美日散布“中国威胁论”,意图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
——针对美国的上述一系列单边主义企图,中俄在莫斯科发表多极化宣言,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且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选择在中亚和东北亚方向进行了反制行动:乌兹别克敦促美国撤走军事基地,中俄在东北亚举行军事演习。
——中国针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汇率和纺织品贸易挑起的事端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面对石油价格的飞涨,中国与俄国及中亚国家加强了能源合作。
对与美勾结的日益“右倾”反华的日本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挫败了其“入常”的野心,打击了其反华气焰。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调整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压缩了台独势力和“台湾牌”的腾挪空间。
作出了促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努力。
加强了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联系。
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上述这一系列事件和国际关系运作,反映出亚洲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政
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亚洲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禀赋,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使亚洲成为世界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从而也必然对亚洲经济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和威胁。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充满着生机的亚洲经济确实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当这种竞争力触动和有可能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因为他们不愿与发展中国家公平地分享全球化的好处,而希望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其经济殖民地,永远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和经济附庸地位,靠一种所谓的“奶头乐”苟延残喘,从而无法与其平等竞争。
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西方发达国家本质上追求的是对其绝对有利的自由贸易,一旦新兴经济体越过了这一界限,必然导致其撕下一贯虚伪的道具,露出真实的面孔。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幕幕已经和正在上演的真实的活剧的本质所在。
世上没有救世主,亚洲经济的崛起从根本上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尤其是要靠自身的团结和合作,通过加强区域性经济整合,靠集体合作的力量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展开国际竞争,抵御和化解经济风险。
亚洲经济合作的现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前世界上有172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其安排的内部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0%以上。
这表明,通过建立优惠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初级阶段,而且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不平衡局面。
从亚洲内部的区域合作组织分布来看,在东南亚有东盟10国,西亚有阿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和欧佩克绝大部分成员国,南亚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在东亚有刚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中日韩与东盟间的“10+3”和3个“10+1”。
至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东亚经济一体化等等还只是概念的提出或酝酿阶段;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因印巴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有其名而无实质行动。
上海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在经济合作领域也因俄罗斯的心不在焉而缺乏内容。
总体来看,东盟10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相对较高;中国与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相对活跃,经济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是东亚诸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承接地,1994年来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FDI为280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FDI总量的80%以上;2003年达到340亿美元。
作为东亚地区产业结构传递的主要途径,FDI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起飞。
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东亚经贸合作与经济融合的程度。
从2004年的情况看,中国与亚洲诸经济体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650亿美元之巨,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7%以上。
其中80%以上是与东亚诸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与东亚的贸易规模比1994年增长了4倍。
东亚诸经济体不仅从对华贸易中享受到313亿美元的顺差好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因素正在改变着东亚新的劳动力分工与市场格局。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2004年,中国台湾、韩国、东盟以及日本的对中国大陆贸易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顺差,而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大陆贸易则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逆差。
众所周知,香港是中国大陆连接世界市场的出口通道,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新的生产系统里,中国是韩国、东盟等工厂的组装中心。
中国从东亚其他经济体进口材料和零部件,之后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将产品组装起来,而最终的成品销往世界各地,主要是美国和欧盟。
目前,中国从东亚的进口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深化亚洲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在亚洲的经济版图内,拥有深化经济合作的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资源禀赋。
西亚、里海和中亚是世界的“油库”,开展能源合作具有资源丰富的条件和现实的市场需求。
俄罗斯亚洲部分储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和森林资源。
中国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东海、南海蕴藏的油气资源也相当可观。
西太平洋及其近海和印度洋的渔业资源也相当丰富。
二是人口禀赋。
亚洲拥有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亚洲的人口居世界第一。
人口多,虽然带来的发展经济的压力大,但也意味着潜在的巨大市场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三是资金储备较多。
中日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国家,西亚的石油美元也十分充裕。
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有储蓄的习惯,便于筹集经济建设的资金。
四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互补性较强,商业机会多。
日韩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印发展相对较快。
西亚、中亚和俄罗斯东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东南亚偏于出口型经济。
如果能够将日韩的资金和技术,香港和新加坡的管理经验,中国大陆的加工制造能力和丰富的劳动力,西亚、中亚以及俄罗斯远东的油气资源这些要素资源与中国、印度的庞大潜在市场相结合,必将拓展出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影响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社会制度差异的协调任务很重。
与欧美不同,东亚地区是一个多元化地区,各国间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别是建立区域共同体的一大障碍。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合作目标不一致,使得各国仍可以国家安全、社会道德和文化保护等理由,以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继续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
成员国之间领土、民族、宗教冲突等双边关系问题也会对组织内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一体化将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必须进行合作机制的创新,迎接更大的挑战。
这必将是一个难度很大、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艰巨使命。
二是发展差异的协调亟待加强。
与欧盟相比,亚洲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悬殊很大。
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看,日本、新加坡为3万美元,而缅甸、柬埔寨仅有260美元,两者相差100多倍。
如何缩小区域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各国面临的当务之急。
三是复杂的战略安全因素的制约。
亚洲区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中东问题、伊朗核问题、美欧在中亚的渗透、印巴问题、朝核问题、台海问题、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台海两岸关系、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以及美国对亚洲经济整合的态度都会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中美俄大三角仍然是亚洲战略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亚洲经济合作的走向具有重大影响。
四是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比如,10+3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已成为东亚的共识。
但以何种形式,何种速度向前发展,各方并未达成一致。
现在,三个10+1基本上是并行的,这不利于东亚合作的开展。
从整个亚洲来看,经济的联系多为双边往来,区域性协调整合还处在一个初步阶段。
一些复杂的地缘政治竞争因素阻碍着经济合作的深化。
中国的策略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今年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牵引东亚乃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在过去的20多年当中,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亚洲是紧密相连。
目前,中国与东亚的双边贸易和引进的FDI分别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0%以上、年吸引外资总额的60%以上,中国从西亚进口的石油占全部石油进口的60%以上。
中国的发展给东亚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实际利益。
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的日益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东亚“10+3”合作、中日韩合作、亚洲合作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各个区域合作机制,为推动东亚一体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继续推动包括东亚在内的亚洲经济一体化,中国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一直没拥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一直游离于区域经济化、集团化之外。
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潮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洲的经济合作,都有重大的战略示范意义。
因为这不仅对双方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而且对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增进互信,消除误解,发展双方长期稳定的政治关系,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十分有益。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5年后,一个人口总数近20亿、国内生产总值近3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将在东亚出现。
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一“战略示范工程”搞好,“形象”与“内容”并重,使之在亚洲范围内产生良好的连锁反应。
在策略上,我们尤其要调动和发挥东盟的积极作用,消除东盟中小国家产生被东北亚大国压倒和控制的固有担心。
同时,东南亚10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政体不尽相同,在文化上也是多元并存,若非东盟将其组织起来,区域合作谈何容易?
二是亚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大政治经济势力在亚洲纵横捭阖是一种常态。
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中印五大双边关系,从而为亚洲经济合作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
在这五对双边关系,中美和中俄关系是重中之重,中俄要加强协调,中美应扩大合作。
欧洲是一种可资借重的平衡力量,对于日本则必须以斗争求共识,而对于印度可以扩大经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中国应以积极和建设性姿态参与亚洲事务,推动亚洲经济合作进程,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区域合作,最终走向“亚洲经济共同体”,形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
这将促进亚洲各国政治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