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_判断力_原理是怎样的美学原理_劳承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从而解释了恒星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康德则通过揭示客体与心灵相符合)))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而证明了心灵的先天原则如何适用客体。¹
再如,通俗而较详细的表述:
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主张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0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可以看作是/先天的0。于是,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通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31](P689-690)最简练又一语中的表述莫过于康蒲#斯密的了,尽管他没有明确地说,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观察者把自己的运动投射到诸天去;人类的理性为自然科学领域立法。[30](P67)
这些不同风格表述的共同特点是:1)忠于康德在第2版序文中所表达的原意,2)表达了先验认识论的根本观念和最主要特征,3)揭示了这些观念和特征与哥白尼学说的类似或联系。这应该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0基本内涵和语义吧。
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时常看到,有些作者出于突出或强调康德哲学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之目的,或者把他的全部哲学成就说成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物,或者称人的主体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等为哥白尼式革命的本质内容,或者挖掘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生存论实质、现象学意义等等,似乎超越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0这一用语界限。康德哲学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在不同方面包含的革命内容,永远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康德的哲学遗产,力求将其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吸收过来,融进我们的文化传统,汇入时代主流,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切均不会因其是否具有/哥白尼式革命0的特征而改变。/哥白尼式0有特定的内涵。如果一切有革命性的东西都冠以/哥白尼式革命0的字样,/哥白尼式0这个定语,也就成为多余的了。
按照科恩教授为科学革命制定的判别标准,哥白尼学说被排除在科学革命之外,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0也遭遇了被否定的命运。也许他的标准过于严格和苛刻,但他这种追求确定性,追求真实性,亦即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是弥足珍贵的。也许我们大多数人不会理会科恩教授的结论,继续使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0来言说,但科恩教授毕竟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当我们用/哥白尼式的革命0这一短语来述说康德时,应当谨慎,力求准确;在用之来探究康德时,需要节制,犹如康德限制知性一样地限制这个短语的超越使用。
在当代康德的研究中,如何做到准确地理解康德,仍然是一个严肃而艰巨的课题。
康德/判断力0原理是怎样的美学原理
劳承万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康德一生的伟大事业,是进入/批判0期之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巨著(1781年完成第一批判,1788年完成第二批判,1790年完成第三批判)。三大批判,分别对应于/真)善)美0三分大脑结构。这是科学)人文精神的完满呈现。追求/真)善)美0的完满自足结构,从柏拉图开始,便
成为西方人的传统,但只有当康德完成三大批判之后,/真)善)美0三分结构的自足性、完满性,才得以成立,并且奠基于牢固的根基上。
然而/真)善)美0(以下简称真善美,或/三分结构0)内部是如何联系、如何沟通的,其内在的结构关系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康德当年费尽脑汁去思考的普遍性命题。例如,怎样从真到善?中间钩联、衔接的契机、渠道存在么?可能么?如何可能?康德完成第一批判之后,他发现了/实践理论0(道德形上学)的巨大意义,且品格高于/理论理性和知性0。他一旦发现/物自体0的存在,那么真与善之间的/万丈深渊0(千古神秘),便显豁于人们的眼前。于是一切理论的/锋芒0所向,除了那二律背反之外,不能/逻辑0地(顺向地)再往前一步。于是康德陷入了理论的窘境)))物自体世界可思而不可知,唯一可以言指的仅是灵魂不灭、自由意志与上帝存在(其间,灵魂不灭、自由意志又统一于上帝身上。但自由意志,却是康德泄露的/真几0)。于是,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康德以成就了西方最高的善)))道德神学作结。
康德的二分世界(现象界与物自体)一旦确立,那么真与善的自身独立领域,便必然地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普遍性命题。人类只要存在着、前进着,此普遍性命题,都会困扰着一切理论的大脑及其人类精神的整体性与融通性。人类总是实践在前,理论(解释)在后,从真到善(或由善返真),总是以其当然而又必然的步伐昂然前进,完善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创造人类的光辉历史)))它撇开理论家的解释,生龙活虎地显示自身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不正是这样么?故5中庸6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0这里的/尊德性而道问学0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均是对应性的精神张力结构),大体上说就是康德所说的真(道问学)、善(尊德性)世界。由/尊德性0和/道问学0启开的中国心性精神传统,自此之后,便成为理论家所关注的巨大课题,从而把/知0明确地区分为/德性之知0(善)和/闻见之知0(真),发展至宋明理学,则由此而分道扬镳,形成相互对峙的陆王学派和程朱学派。大体上说,陆王学派由/尊德性0(善)入路,程朱学派由/道问学0(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入路。尽管入路不同,但两者都统一在中国儒学的心性精神世界中(尽管牟宗三先生称程朱为/别子为宗0),发展至/五四0时代,则有众人皆知的/科玄论战0(/科学0喻/真0,/玄学0喻/善0)。但在中国哲学传统中,/科)玄0对立,其实是一个/伪命题0,故热闹未久即平静下来了。因为,5中庸6的/尊德性0与/道问学0,在宋明理学的顺畅展开中,通过不同方向的入路,而统一在儒学的心性精神结构中。这即是说,尽管真和善(德性与问学)是两个不同的精神领域,但又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统一结构。至于如何统一,则由不同的文化传统来启示。在西方(康德),则是通过/现象)知识0界的概念思辨,步步分析,逐步逼近/善0的世界,但最终对/善0的世界(道德形上界),仅是一种猜想和洞见,充其量是一种/道德神学0;在中国心性哲学(儒学)的传统中,则由/仁体、性体、心体0开拓出的道德形上学(最高的善),通过/原始智慧0和智的直觉,向现象界/贯下来0 (尽管在成就知识论方面是大缺陷),使/尊德性0和/道问学0(亦对应于内圣与外王)得到心性大系统内的平衡。以上所述者,基本上是叙述牟宗三先生的观点。但在笔者看来,真与善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相互过渡,尽管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各自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并昭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进路(西方,是现象界)))知识论进路;中国,是/本体界0)))道德形上学进路,西方是/概念思辨0的步步逼近;中国是道德形上学/原始智慧0的/圆通0与/下贯0,所谓/曲成万物而不遗0,/方以智,圆而神0。古代玉琮的构图:方里圆外,其所昭示者即是真)善相贯之路。而佛家的/转识成智0,牟宗三的/自我坎陷0说都昭示真善相贯之途。¹)。但是具体的环节与思路还是一个秘密,既需长期的实践,更需中西方不同进路的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解决。西方现代实证论者否弃形而上学,而海德格尔又倾尽心血于/此存0之中,这都从不同方向反射出康德之后,那浮躁不安的灵魂正处于真)善破裂的可怕图景中。
康德在完成第二批判(5实践理性批判6)之后,他深深觉察到,在真)善之间,确有一鸿沟,他要寻求一个多功能性实体填充其间,沟通双方。这多功能性实体,便是/判断力0(/心理)逻辑0概念的新融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