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学习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教育培训资料

2008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08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为抓好学校教育,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了分别供幼儿园、小学(分为低段和高段)、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使用的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

为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使用《生命•生存•生活(初中)教材,现将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编写特点及各课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思路以及使用建议介绍如下。

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健康心智、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编写原则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 ,重点突出以下原则:

人本性原则。编写中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促进人的发展。

实践性原则。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想,着眼于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引导学校以实践性教学主要方式开展“三生教育”。教材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现实性原则。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同时又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及省情。活动设计注意选择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内容。

整合性原则。因为“三生教育”的许多内容散见于各科学之中,在注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使各科教学能优势互补,互为延伸,构建整体合力。

二、教材特点

1.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本教材突破学科体系,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线构建内容体系。“三生教育”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教材的编写突出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生存技能、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人的理想、命运等“人文精神”的内容,并将人文精神有机融入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之中。

3.注重形成理念及价值观的引导。“三生”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提高解决有关生命生存、生活中难题的能力。教材每课均提出一至二个重要理念,目的不是让学生记、背,而是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内化。

4.突出“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特点。教材每课均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深化情感及提高能力。

5.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局限于告诉学生一些结论和观点,而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得出自已的观点和看法,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不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还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科书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

三、内容体系和编写体例

(一)内容框架

本册书按“生命篇”、“生存篇”、“生活篇”三块内容编写,全书共15 课。基本框架如下图:

第1课爱孕育生命

第2课快乐成长生命;

第3课生命是有限的

第4课做最好的自己

第5课人与环境

第6课拥有健康的身体

第7课远离意外伤害

第8课机智面对暴力伤害

第9课做生活的勇者

第10课学会合作

第11课社会生活需要规则

第12课绿色生活

第13课学习成就未来

第14课幸福生活我创造

第15课理想是飞翔的翅膀

(二)编写体例

本书按“生命篇”、“生存篇”、“生活篇”编写、每篇之后有一段导语,揭示本部分主要内容及各课间的关系。

每课在开篇均呈现一至二个观点,是该课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体现。

课文内容设“学习园地”、“活动园地”、“学习拓展”、“知识链接”、“阅读感悟”等栏目。

“学习园地”主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在呈现方式上,采取以问题介入方式。即每课均以一段材料或一个故事、案例引入,其后附有一、二个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起到迅速将学生的思想引到教学之中的作用。

“活动园地”是围绕本课基本知识和观点的一系列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和观点的理解,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深化。

“学习拓展”主要是一些活动课前或课外的延伸,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或是深化。

“知识链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些补充的拓展。

“阅读感悟”是能打动人心灵和引发人思考的一些故事或案例。

四、各课内容分析

生命篇

根据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要求,本篇设置了4个主题,涉及生命的产生、青春期、生命的意义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产生,成长中的身体心理变化,认识自己的性格、智力特点,以及生命的意义,并在此基础学会感恩,珍爱生命。

第1课爱孕育生命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生命产生的基础上,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苦。

2.对父母心怀感激,并在行动中体现。

3.在爱父母、家人的基础上,能初步树立关爱其他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园地”内容设计思路

生命教育首先应该从认识生命开始,但关于生命产生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为避免与相关课程重复,我们选取以“爱与生命”的角度作为生命教育的起始。旨在让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与我们的生命的关系,体会父母生、养我们的辛苦,培养感恩之心,并在此基础上,有关爱其他生命的意识。

(三)教师的体会

在教学中,应注意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在回顾生命诞生过程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的产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意识到生命诞生的不易与生命的独特,为珍爱生命教育奠定基础。

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适当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古至今我们都把尊重父母视为一种美德。此外,还应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从行动上体现,并对生活中一些不尊重父母的行为进行辨析。

在教育中,还要注意对本课内容进行适当升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在不危害自己生命健康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奉献爱心,延续他人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