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中国论文联盟 编辑。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
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
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
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
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
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
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
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
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
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
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
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
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
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
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
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
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
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
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音乐的旋律。
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谓“妙”就是点画之中,墨色具无穷变化。
如清代沈宗骞说“笔之所成,墨之所至。
”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纵横挥洒,无拘无束,才能使笔墨与自然景物融洽,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墨彩焕发,一片生机。
笔墨的运用,都是为了“传神”,以笔色形,以墨取色,笔墨得法,则情态远近,精神都能自呈,达到笔墨兼任且气韵生动的神妙境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
论文论文参考网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
“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自然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
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
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
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
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
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
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
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
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
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
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
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
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
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
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
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
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
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
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音乐的旋律。
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
所谓“妙”就是点画之中,墨色具无穷变化。
如清代沈宗骞说“笔之所成,墨之所至。
”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纵横挥洒,无拘无束,才能使笔墨与自然景物融洽,层次分明,浑然一体,墨彩焕发,一片生机。
笔墨的运用,都是为了“传神”,以笔色形,以墨取色,笔墨得法,则情态远近,精神
都能自呈,达到笔墨兼任且气韵生动的神妙境界。
三、气韵是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
中国画以“气韵”为品质。
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对于“气韵”来说,“气”为生命、精神之力量;“韵”为生命、精神之风采。
我国的传统美学主张,艺术家要将主体胸中之“气”与客观茫茫宇宙之“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创作内在精神品质、人格风范和艺术生命力的标志。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为东方独特的一种绘画语言和形式。
我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怀、意志和气韵,非常注重意蕴、境界和精神情怀的表达,强调艺术形象要把主体意识、情感(气)与客观世界、生息万物自然的内在精神(气)有机地融会交合,以形成具有东方及传统美学精神风貌的艺术,长期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的指南,作者的思想想情感、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自然,在艺术创作表现中融为一体。
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观及“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贯穿与绘画艺术的全过程和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当中,画家以高尚的品格和才情去感悟、熔铸绘画的对象,从对物态认识、观察和体悟中,去揭示自然物态的气韵与神魂,并以画家主体的精神与想象能力来超越客观物象的描绘,赋予自然事物以艺术的生命与精神,使主体的精神、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致,高度的交融统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四、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
中国画历来重视画家的人品,人品的高下在于修养的高下。
明代文征明曾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
”绘画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人品决定“艺品”。
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整个流程中,可显映出作者的道德水准、人品修养的高低及学识的深浅……艺术的创作是画家人品、胸怀、气质、才情精神境界的显映,为我国传统美学之追求,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客观景物的品质由画家去反映表现,在这个表现过程中,画家本身的品质一直在起作用。
画家只有自己的品格不凡,才能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不凡的艺术风格,画品是人品的表现性灵的流露。
要求画者在品质上有高尚的情操,在学识上有深厚的文化底。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艺术境
界。
把胸中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相统一,并把绘画艺术中的“气韵”提升为人格品质和艺术的生命之力。
综上所述,气韵既包含着所描绘物象的内在精神,又体现了画者在笔墨挥洒之间充分宣泄着自身的才识、情感。
同时,在艺术实践中,还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宝贵财富,放开眼界,兼收并蓄,磨砺品行,陶冶情操,使绘画作品达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摘要:与西方风景画追求科学的写实不同,中国山水画推崇主观精神的表达。
自魏晋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
山水画对自然美的表达是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实现的。
山水画的创作要求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从大自然中吮吸灵感,获得心灵的自由。
追求气与韵的和谐统一,成为山水画创作的基调。
关键词:山水;气韵;精神
引言
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中国绘画理论也随之产生。
东晋以来,顾恺之的《画评》、王微的《叙画》等论画的著述越来越多,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各种绘画思想繁多,各抒己见,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文人学士多有阐述。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大多片言只语,东鳞西爪。
或者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或者存在派别上的偏见,或者陈陈相因,人云亦云。
唯一具有代表性完整体系的著述,便是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成为统帅中国绘画几千年的重要概念,是每个绘画者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中国山水画在魏晋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唐代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为独立的画种。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后来一直到明清,至今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顶梁柱”。
每个时代山水画的风格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绘画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在“气韵生动”美学思想影响下,山水画要求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且希望从大自然中吮吸灵感,从而摆脱尘世的喧嚣,获得心灵的自由。
追求气与韵的和谐统一,成为山水画创作的基调。
“气韵生动”是山水画经营位置,应物象形的整体把握。
“气韵”原指人物画中形相的风气韵度,画面中物象的生命活力,创作者的精神境界,画面中的审美境界,具体表现在山水画中笔墨的变幻,黑白空间的营造和单色水墨的多层次变化。
通过这些技法的运用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大自然的博大厚重融合在咫尺之间。
本文从追寻“气韵生动”概念的产生开始,阐述“气韵生动”在山水画技法上的具体体现。
一、“气韵生动”的概念的产生
“气韵生动”的概念最早出自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在中国画产生的初始阶段,多数是主张象形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肖像画逐渐发展起来,对形的掌握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但当时的画家并不以此为满足。
在理论方面,谢赫以敏锐的视角总结了过去绘画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著述的成果,创立了“六法论”,给中国绘画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关于谢赫,据南陈姚最《续画品录》中记述,谢赫是陈郡夏阳(今山西临汾)人,我国早期肖像画家之一。
书中对他绘画技法的描述是,“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点刷精研,意存切似;目想毫发,皆无遗失…… 然中兴以来,象人为最。
”①这说明谢赫在人物画方面是有很高造诣的。
他所著的《古画品录》一书,是对画家作品品评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了气韵生动。
《古画品录》一卷中有下面几句话:“虽画有六法,罕能详尽。
自古至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日骨法用笔是也,三日应物象形是也,四日随类赋彩是也,五日经营位置是也,六日传移模写是也。
”①六法的提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虽然有点夸大但见其影响之大。
②
“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定为“六法”第一。
其余五法可以说是绘画技巧上的学习方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谢赫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大混战,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既是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老庄哲学兴起,玄学影响中国艺术的突出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为什么谢赫会在此时提出六法,提出“气韵生动”的概念,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魏晋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士大夫们心情苦闷,急需寻找精神寄托之所。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它教人清心寡欲,弃恶从善,以求得到好的报应。
它稀释了人们躁动不安的情绪,削弱了因战争而引发的创伤。
因此注重心灵净化成为文人士大夫思想行为的特点。
第二,由于战乱和受老庄玄学的影响。
士大夫们隐居于自然山川中不再看重外在的功业,而追求任性放达的生活状态。
思想有外用变为内省。
文艺上,则有汉代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转变为“缘情”文艺观,更加强调文艺的独立性。
图1 《洛神赋》(局部)晋顾恺之原作573×28cm藏于故宫博物院
第三,魏晋时期出现象顾恺之、戴逵等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们积极的在人物画方面进行了探索。
顾恺之的《洛神赋》等作品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进而转向重内心、重神韵。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跨时代的贡献
③。
由此,在绘画中追求主观精神表达的气韵生动说便应运而生了。
山水成为绘画题材后,大自然的花鸟竹木,山川雪月都被摄入到绘画作品中,山水画并没有被当成是一般的风景画,而是看作宇宙的缩影,心灵的净土,士大夫虚静超俗的精神气质在山水中得以体现。
二、“气韵”在绘画中的内涵
“气韵”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她在绘画中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大。
最初的“气韵”指绘画中人物对象透露的气质、精神、风貌、风度。
④绘画发展到今天,她既指从画面中对象的风气韵度,画面中物象的生命活力,绘画者的精神境界,画面中的审美境界,又指笔墨等绘画形式语言所流露的形式意味、视觉韵律等,几乎涉及到绘画的各个方面。
“气韵”的用法在中国的古文中气和韵是两个概念,包涵两层含义。
宋代画家荆浩提出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⑤气和韵就是分开的。
那么什么是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万物是有气聚集而成。
后来起被运用到文艺作品中,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①作文品位高低,首要的是气,作品之气就关联到作者的精神气质。
在绘画中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者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
谢赫在评论卫协、顾恺之等人的画时,用“壮气” 、“气力” 、“风骨”等词来形容,这些词语都带有刚性的特点,以此来形容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力量。
所以在文艺作品中谈气时,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综合作用于作品之上的刚性的影响。
传神的神,实际也是由气发展而来的。
由上面的论述中可知,“气”是指作者的品格气概,所给予作品中的力的刚性的“感觉”,那么韵又为如何?韵表面看似乎与音乐有关。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就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
”②但是从绘画中找到音乐只能是意境上的关系没有人能在绘画中真能感到音响的律动。
实际上把音乐韵律的观念用到绘画上,只不过是比拟性的说法。
音乐与绘画在艺术精神上固然可以相通,可以相比拟。
不过音乐与绘画,在艺术上毕竟是处于两个对极的地位,是不同感官体会的不同艺术形式。
因此,中国绘画的韵,其实指的是一个人的情调、个性,有清远、通达、放旷之美,而这种美是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间。
把这种神形相融的韵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就是韵。
③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要表现对象外在的形与色,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画面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
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就是神的体现,所以气与韵其实是神的进一步发展,气常称说成“神气”,韵常说成“神韵”,另外人的性格有刚有柔,即使受同一思想影响,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所以同
是受玄学影响而产生的“神”,也有刚柔之分,而气韵的提出,正是神的具体化,把这早已存在的有刚有柔的差别,加以清晰、精密。
画家的主观性格有刚有柔,注入到作品中,也有刚柔之异。
谢赫所说的气,已如前所述,指表现在作品中的阳刚之美。
他说指的韵,实际上是指表现在作品中的阴柔之美。
④
总之,气韵是代表绘画中两种美的极致,气韵概念的出现,是受老庄玄学的影响。
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的思维体系下发展的。
庄学提出的清、虚、玄、远的观念,在韵中得到体现。
⑤具体到山水画中,李唐一派的北宗画以气胜;而以王微为代表的南宗画则是以韵胜。
实际上山水画的进程是则偏向韵的这一方面发展。
三、“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体现
国画山水的风格样式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是表现南方山水的秀丽雅致还是北方山水的雄浑高大,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把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做为绘画的追求目标,采用不同的笔墨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山水文化。
在山水画中谈到气时,多以“气势”一词代替气韵之气。
自从五代荆浩把“气韵生动”的概念引入山水画论之后,以韵来谈论山水画者逐渐多了起来,这一概念已由原来人物画的客观传神转向了山水画中表达作者的主观精神,由再现走向表现,从写物走向写心,画家对自然山川的生动感受,已化为自己的情思和感悟。
(一)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笔墨上的体现
图3 现代李可染《漓江山水》纸本设色46×69cm
不管是北方山水还是南方山水,山水画要靠笔墨来表现,笔墨就好像是音乐的音符,如果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优美的旋律,山水中的气和韵正是在技巧上对笔墨的要求。
自从唐代的王微张璪首先掀起水墨运动以后,在以山水为主的作品中,便常在笔上论气,在墨上论韵。
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吴道子笔胜于像,骨气自高”①是在笔上论气。
王维在山水中开始用破墨,所以荆浩称王维:“笔墨宛丽,气韵清高。
”实际上是以墨论韵。
由于国画所用的毛笔,墨水,宣纸等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出现了独特的表现方法。
从气上来说,也就是从用笔上来说,绘画者通过运用正侧,拖逆,提按,顿挫,揉摆,等不同笔锋、笔法,可以创造出干、湿、浓、淡、实、虚,
图2 现代吴冠中《春雪》纸本设色137×69cm藏于中国美术馆
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艺术效果。
谢赫在提出“气韵生动”之时就总结了“用笔骨梗,笔迹困弱”、“动笔”、“笔迹”等理论阐释了运用笔的皴,擦,点,染,来营造绘画的意境,山水的精神。
把山水的博大和人的精神溶为一体。
我们知道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不同于西方用块面来表现,山水画中用笔的不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点线的组合。
山水画的点线形态是特有的,不同形态的点线体现不同的意韵。
比如说“屋漏痕、折衩股、行云流水、飞白”等形式的线条,给人以庄重、坚韧、畅快、强劲等不同的感觉。
如果毛笔水分充溢,线条则显的深沉,圆润;如果毛笔干涩颤抖,线条则使人联想到艰辛与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