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韵生动”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中国画,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然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而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中,“气韵生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理念,它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国艺术的精神灵魂。

一、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帛画,这些早期的绘画形式虽然简单,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动的气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绘画,以及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每一幅中国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气韵生动的理念“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评价一幅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南朝齐梁间的画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他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第一法,其余五法为: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由此可见,“气韵生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何为“气韵生动”?简而言之,就是画面要具有生命力,具有一种灵动的气息,能够打动人的内心。

在中国画中,“气韵”是指画面的气势和韵味,是画家通过笔墨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意境;“生动”则是指画面要具有生命力,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跃动。

这种“气韵生动”的画面,往往能够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物象之外的美。

三、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与气韵生动中国画有多种类型,如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中国画,在表现“气韵生动”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工笔画以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表现物象,其严谨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如《簪花仕女图》等经典作品,通过精细的描绘,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写意画则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其洒脱的笔墨和简练的构图,能够营造出一种超脱于物象之外的意境。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摘要】谢赫六法是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法则,强调了作品在表现形态的更需注重描绘出作品的气息和生命力。

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要求画家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特质。

实践中,画家需要注重对形态的把握,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气韵生动不仅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生动性,还能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实践中,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和传达。

【关键词】谢赫六法、气韵生动、概念、内涵、作用、实践、要求、总结1. 引言1.1 引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谢灵运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法,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气韵生动的概念不仅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气韵生动所倡导的作品必须具备生动活泼的气质,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气韵生动的内涵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语言生动、情感生动等方面。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创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气韵生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作品如果缺乏气韵生动,往往会显得平淡乏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气韵生动作为谢赫六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创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 正文2.1 谢赫六法的概念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谢灵运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气韵生动”、“神韵飘逸”、“意境深远”、“词藻华丽”、“文章气祥”、“文采飞扬”六项原则。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

【山水画鉴赏】浅析“气韵生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的起源“气韵生动”是南北朝画家谢赫《画品》论述六法中的一法。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著作有《古画品录》也称《画品》,为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到4世纪的重要的画家。

《画品》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六法即《画品》理论中的内容。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这六项要求针对的是人物画。

“气韵生动”自古便是中国画里最高境界的标准,历代画家也都为此心摹手追,气韵由原来的重视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在南北朝以后,绘画内容由人物的精神扩展到为画面的形式以至用笔,在一千多年的绘画领域充当着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艺术原则。

×二、笔与墨的关系画家对生活的熟悉,有敏锐的观察力,受生活感动产生激情,也就是“灵感”。

中国画里最重要的就是画面的生动,不论人物,花鸟都要生动,而生动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和激情。

清人石涛讲:“千笔万笔,物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

千笔万笔,复归一笔。

”那么这里的“笔”是什么呢?在一般情况下“笔”应该定义为所有可以成为画面的内容,形式和所要表达精神这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所有线条,笔墨,结构,色彩等绘画元素。

然而在中国画里,所谓的“笔”实际上讲的不单单是线条,而是包含了“墨”在内的“用笔”之道。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契合了“书画同源”中国画的气,“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一幅好的中国画很讲究笔墨的气势连贯,一气呵成。

三、“气韵生动”与“神似”中国画讲究“神似”,而气韵生动和神似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元代,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就曾说:“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中国画线的气韵生动

中国画线的气韵生动

中国画线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线的核心命脉。

茫茫宇宙之间,冬去春来,万物生灭,江河奔流,血液循环,时间作息,都是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

反映在绘画中,由于用笔中气的贯通和用笔变化,产生的线的疏密、长短、轻重、粗细、虚实、运动方向等变化,就产生与画面的节奏感和由其产生的韵律和韵味。

这种韵律和韵味,乃是中国绘画艺术生命的独特表现,是绘画美所以为美的基本要素。

“气韵”的“气”是一种运动感觉的吐纳过程,或者说是感觉上的运动。

“韵”是由这种运动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

因此,“气韵”就是气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产生的韵律感。

“生”就是生生不息的活着,“动”就是运动。

生命本来就是一种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

所以,“生动”二字就是活跃的生命。

总的来说,“韵”和“动”是中国画元气的形式,“气”和“生”是元气的内容,同时二者也就是不可分割的元气本身,是客观存在于纸上,可以看见和感知的绘画的生命。

所以,古今评书画者皆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前人对气和韵、气韵和生动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既矣,生动不得不至。

”1黄铽说:“六法之难,气韵为最。

”方薰说:“气韵生动为第一。

”2黄宾虹说:“气不足而未有能得其韵者”,要求“气兼韵行”3。

作用于线时运用气力,寻找韵律,体现生息使之活动变换起来,想做到这点那就需要我们发现它,理解它,把握它,这样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气韵生动。

1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02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23黄宾虹.《美术丛书》中就“气韵生动”提出的观点。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作者:————————————————————————————————日期:2浅谈“气韵生动”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

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

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

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

“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

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

“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

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

1.气韵生动的起源

1.气韵生动的起源

古人评画的标准有6项,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

出自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录的顾恺之的《论画》其中以气韵生动最为重要,又难以理解。

由于古人的传统中没有下定义的习惯,六朝又因修辞过重,常常将字句作象征使用,所以致使语义更加的朦胧。

但气韵生动这句话,是积累了当时众多人的体验才会出现的一句话,而被谢赫加以陈述,因为其本身具有确切的内容。

今天要是想要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就必须理解这句话的原意加以确定。

从时代背景,在广义、狭义的时代背景中确定此语的内容。

一.从书(字)与书画的关系中寻找其起源的问题书画不同源。

中国最古的绘画是仰韶时期的彩陶上的花纹其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姿多彩,具有图案的和抽象的性质。

不像原始文字追求物象。

战国时期出现铜器上的狩猎和动物的花纹,具有活泼的写实意味我国的书与画属于两种不同的体系1.彩陶的花纹,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随着被装饰物的目的,和时代文化气氛的推动,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予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属于装饰的基本性格)2.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属于帮助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

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文字的演变,完全由便于实用这一要求所决定的)所以文字的与绘画的发展,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的《周礼》将绘画之事统于《冬官》,而《春官》外史则专掌书令。

书画的关联是从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开始。

(开始于东汉之末)。

由于草书的出现1.适应简便的要求。

2.由于其体式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着的个性。

便不自觉中,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具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

(书法上最先受到艺术性的欣赏是后汉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行起来,还引起了学习的狂潮,不难窥见自杜度的章草成功后,书法便在此种狂潮中卷入了艺术的宫殿。

书法从实用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因此书法便和绘画相同)然而书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到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之前,都是入“春蚕吐丝”的线条。

略谈中国书法的气韵生动

略谈中国书法的气韵生动

略谈中国书法的气韵生动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世界美术史中, 中国书法享有管理权限而独特的地位。

一提到“气韵生动” , 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谢赫《古画品录》中关于绘画美学六法的论述。

那“气韵生动”的含义是什么呢? 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面这样解释的: “生动”二字只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 关键在于“气韵”二字。

“气韵” 的“气” ,按照元气论的美学, 应该理解为画面的元气。

这种画面的元气来自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 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化合的产物。

这种画面的元气是艺术的生命①。

换言之, “气韵生动”就是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和宇宙大道的化合呈现于画面的“气韵” , 就是天人合一精神在艺术品中的体现。

中国人历来认为书画同源, 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言: 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中有句云: “墨沈留川影, 笔花传石神。

”笔即不滞于物, 笔乃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而引书法如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

董其昌云: “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 乃为士气。

”中国绘画也是字,与各时代书法用笔相通, 汉以前绘画已不可见, 而书法则可上溯商周。

西晋大画家钟繇论书法说: “笔迹者界也, 流美者人也, 非凡庸所知。

见万象皆类之, 点如山颓,摘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凤之游云汉,来着如游女之入花林。

”这是说出书法用笔通于画意。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注》说: “中国自有文字以来, 皆以形为主, 即假借行草, 亦形也,惟谐声略有声耳,故中国所重在形。

”②书法亦为绘画,绘画亦为书法, 自然也就要遵循“气韵生动”的法则。

在书法艺术作品的画面中体现艺术家个人的人品精神, 艺术家与天地大道自然契合, 将所体悟之道寓于笔端, 点画之间挥洒自如, 越能与天地大道相契合, 越能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画面的“气韵”便更“生动”。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之我见“气韵生动”一词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

该词的出现已成为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的指南,受到历代画家与评论家的推崇和青睐。

鉴于“气韵生动”一词在中国画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气韵生动”进行剖析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翻开历史寻找“气韵生动”所出现的前因吧。

在汉代,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舞蹈、杂技等都是热烈的、飞动的、虎虎有生气的内容。

画家喜欢把龙、凤、舞蹈中的动物等作为表现题材,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题材。

到了汉末魏晋乃至六朝时,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然而人的精神极其自由、解放,富于智慧也浓聚着热情。

人心希求安静,清谈之风大盛。

随着政局的动荡,战争频繁,无论是下层民众还是“名人志士”的性命皆如虫蚁。

儒家正统经学思想因繁琐迂腐、趋于没落,“玄风”相对大振。

“老庄思想”为根基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审美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实用道德的角度向审美的角度转型,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觉醒了的自然审美意识对六朝美学的建构实有深刻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代的人物画家。

他善描绘时装仕女,其所著的《古画品录》最有影响,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了绘画的目的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这就说明能精通六法的少之又少。

他又指明精通六法当属陆探微、卫协二人。

在《古画品录》中曾写道:“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

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精通六法的难度之大。

在这段真实的描写过程中,六法的高深和运用六法的重要性已一目了然。

他的这一理论认识在绘画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所提出的这一美学范畴是因历史背景形成的,对《古画品录》的理解也应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在这本美学论著中所提到的最为著名的六法之首“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简单的审美要求,而且是对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摘要:物象潜在的态势可以引发艺术家一种精神的感受,而气韵生动就是态势与内心感受恰如其分的结合。

中西艺术都遵循这一潜在原则,气韵生动不单指具体的内容,也体现在精神的传达。

关键词:中国画;气韵生动;美学思想;笔墨语言;艺术风格;精神“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艺术命题,它对后代乃至时至今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气韵生动”这一命题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一书中。

我们说“气韵生动”,就是指画中万物的神态,要能够达到活生而灵动的程度。

现在很难看到谢赫总结六法时代的纸本或绢本绘画了,但我们却仍能看到六法之一“气韵生动”在那时代的式样——晋南北朝若干墓室壁画、画像砖石,那上边勾画草木及人物衣饰等等用线,都是顺动势而设的,而且画面上一些同类物体的形状,及勾画形状的线条,大致上是有变化之重复的。

我相信,草木或衣饰随风飘扬之态,而及让其同类物体形状及勾画形状线条变化中的重复,就是谢赫时代画家让所画物象神态生动的具体方法,同时,这两种方法的交汇使用,它们所达到的映衬、对比作用,更是谢赫时代画家让所画物象神态生动的方法。

我还相信,谢赫总结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就是建立在这些绘画方法普遍使用之基础上的。

一、谢赫与《画品》“气韵生动”是南北朝画家谢赫《画品》论述六法中的一法。

谢赫(公元479-502年)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著作有《古画品录》也称《画品》,为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到4世纪的重要的画家。

《画品》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六法即《画品》理论中的内容。

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这六项要求针对的是人物画。

“气韵生动”自古便是中国画里最高境界的标准,历代画家也都为此心摹手追,气韵由原来的重视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在南北朝以后,绘画内容由人物的精神扩展到为画面的形式以至用笔,在一千多年的绘画领域充当着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艺术原则。

_气韵_与_生动_之关系义证_谢赫_气韵生动_研究_韩刚

_气韵_与_生动_之关系义证_谢赫_气韵生动_研究_韩刚

陈绶祥先生说: “故画之 ‘六法’ 当读作: ‘六 法’ 者何? 一曰气韵, 生动是也; 二 曰骨法, 用笔是也; ……; 六曰传 移, 模写是也。 ” 如此行文, 方得气 足 神完, 也才符合六朝骈文的规
⑤ 矩。 ”
为钱钟书等先生提倡的、 以后几成学界 定论的谢赫 “六法” 中每一法前后两词 可以等同的看法 (如 “气韵” 即 “生动” 等) 是站不住脚的。 谢赫 “六法” 第一法 “气韵生动” 中 “气韵” 与 “生动” 的关 系乃是谢赫之世人们热情讨论的 “性” 与 “情” 之关系, 即 “性其情” 、 “以性 制情” , 亦即 “以 ‘气韵’ 制 ‘生动’ ” ; “气韵生动” 中, 当以 “生动” 为主, “气 韵” 为从, “气韵” 作 “生动” 的限定成
…… 上引钱钟书先生的论述以及 阮璞等先生对钱先生看法的诠释 或论证各有可取之处, 亦各有不 妥处。 钱 先 生 之论 的可 取 之 处在 于他认为六法中 “气韵” 等词“费 解” 。 阮璞先生对钱先生上述看法 的拓展性诠释之可取之处在于: 认 为 “六法” 每一法中前后两词应当 分开, 各具独立的意义; 前者虚后 者实, 前者理论性较强, 后者实践 性较强; 就其关系而言, 前者是后 者的理论张本, 后者是前者的落 脚点。 这些虽不无笼统模棱之蔽, 但本文是基本同意的。 钱 先生认为“ ‘应物’ 、 ‘经 营’ 二者易解而苦浮泛”就未必 了, 这一“未必”之论阮先生似亦 有所察觉, 故在其论述中回避掉 了 。 其实, “六法” 中每一法的前两
嵇康 《声无哀乐论》 云: “夫声音, 气之激者也。 心应 感而动。 声从变而发。 心有胜衰。 声 亦降杀。 哀乐之情必形于声音。 ” 此类论述很多, 此不遍举。 显然, 在用后“五法” 去外化 心 “生” 之 “动” 的动态过程中, 也 会出现 “吉凶悔吝” 等各种情况, 而去掉前两字 (如“气韵”等) 的 “六法” 虽然包括这些情况, 但太 宽泛, 这样的“六法”对绘画活动 而言, 实际可操作性或指导性皆不 强, 意义不大。 比如作画, 即便在 当时一般水平的画家, 难道有谁 不知道要 “用笔” 去 “象形” 、 “赋 彩” 、 “位置” 、 “模写” 心 “生” 之 “动”? 显然, 这不是问题的 根 本。在作画时, 最根本的问题在 于, 在外化心 “生” 之 “动” 的过程 中怎样才能避开 “凶” 与 “悔吝” , 以得 “吉” ? 习画、 品画与此同理, 不赘。 这是不言自明、 亘古常新、 最为重要的绘画之理, 然而作为 “万古不移”的“六法” , 如果去 掉前两字, 对如此重要的问题显 然是近乎毫无建树的。 作为引领 时代新潮的、 有丰富创作与品评实 践经验的、 杰出的宫廷画家谢赫, 创立 “六法” 时当然会考虑到怎样 解决上述问题, 而不会满足于 “六 法” 后两字之不着边际的说法。 是以, 他定会将自己认为“趋吉避

论“气韵生动”在创作中的艺术精神

论“气韵生动”在创作中的艺术精神

论“气韵生动”在创作中的艺术精神摘要:“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的最原始的面貌,同时也强调了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传统文化气韵生动艺术精神“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的最原始的面貌,同时也强调了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是指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神气和韵味。

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是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的。

画家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绘画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了生命洋溢的状态,人物内在的生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和精神以鲜活生动的“气韵”表现出来。

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物态的内涵和神韵。

中国绘画讲究笔墨“气韵”,反映了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特点并以其艺术思想来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

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就是“养气”。

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要求,这同时也倡导艺术家不断地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水准。

就是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

“人之生,气之聚也”,[1]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

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整个创作过程中要蕴含“气韵”。

气韵生动书法的生命精神

气韵生动书法的生命精神

气韵生动——书法的生命精神气韵生动——书法的生命精神“气”是书法品鉴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指书法中的生气、气势、韵味、韵致等,是书家撷取节奏化、韵律化的意象,又化入自我,并通过点线律动以至章法布局的内在节奏,使欣赏者获得蕴藉丰富、生动连绵的艺术美感。

中国画记中有谢赫的“六法”,居首一法即是“气韵生动”。

历代书家也都以“气韵生动”作为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以气韵之有无、高下、厚薄而分判。

书法作品自以气韵生动、高逸为上。

气、韵不可分。

“韵”是由“气”决定的,“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

与“韵”相比,“气”属于更高的层次,展现于整幅作品,有了气韵,书法作品自然生动。

而“气”范畴正是道家尤其关注和重视的。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日“通天下者一气耳”,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气的发用流行也意味着生命精神的祖露与张扬。

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干万物,无不赖气以生者。

”道家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质,人之精神亦以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气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

艺术的生命也是气,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与气密切相关。

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活动,就是气的运化过程。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对书法作品的艺术审美活动,就是对作品蕴含的气的感应过程。

书法艺术可以理解为是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诊解和迹化,书法艺术中的喜怒哀乐,激昂腾越,是生命本质与状态的一种符号化显现,是其不可抑制的生命冲动的审美化再现。

书法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也正在于表现生命、观照生命、提升生命。

从“气”范畴的视野,我们可以从对生命活动的认识进人到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把握。

蔡邕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认为:“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字敲斜。

志气不和,则字颠仆。

气韵生动——小品组合创作的要点之一

气韵生动——小品组合创作的要点之一
神态 属于内外协调、高层次的形态,形神兼备、 活灵活现是对神态的具体描述。神态对于生命体形 象较易理解,而对于非生命体来讲,就需要对“有 机形态”有所了解。如连绵起伏的远山、蜿蜒的河流、 漂浮的白云,几乎都由曲线构成,这些曲线似乎拥 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命感”强烈,这是一切有 机体所共有的形态特征,所以,“有机形态”可作 为非生命体的神态加以理解。如图 1 中蜿蜒的远山, 曲线轮廓,即为“有机形态”。
一、把雅石当成“活物”,读懂“形”与“势”
对谢赫“气韵生动”的解释,后人普遍认为: 生就是指生动,生动就是生命运动的状态,气是感觉, 生命态的感觉,韵则是艺术中的节律与韵味。所以, 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形象显得富有生命力,具 有一种生动的韵律或韵味。
宋人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可以说不 仅是书画,一切艺术都是以生命态和韵律之美为基 本美学特征的。雅石作为小品组合艺术的表现主体, 虽是自然之物,但也需要在把握艺术表现规律的基 础上,发掘其审美、艺术价值,了解其艺术生命态 的表达形式,才能真正迈入创作之门。笔者认为:
宝宝藏藏22002211··第第66期期··1001303
感;也可以从形象等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块、 纹理的动势、进退感和流动性等方面把握。
情态 是人及一些较高级生命体所拥有的内心世 界的外在表现,如喜悦、悲伤、恐惧、刚强等。不 少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情感意 象表达,如色彩中的红色,让人感觉温暖、热情; 绿色,让人感觉青春、活泼;黑色,让人感觉庄重、 悲伤等。另外如线条,直线的刚强、曲线的柔美、 点线交织的节奏感、韵律感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 情感心理反应。
以免喧宾夺主。
三、视觉诱导,营造空间,气韵流畅
视觉力的强弱一般与形态大小、动感强弱和色

浅谈气韵生动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

浅谈气韵生动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

气之意。

“生”还有未加工之意,乃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本真。

“动”跟“静”相对,还有“改变事物原有样子”“触动”“使起作用”等意思。

谈到具体画面的时候,便是在表达事物的本真,这个本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动矣。

二、求局为次,气韵为先一幅画面的形成,从构思到构图再到落笔完成,最后所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入的精神体验,有空、虚、远、深才有气韵。

所以,不仅形似更要神似,则气韵为先。

谢赫《六法论》中的第一法即为气韵生动,可见气韵生动的重要性。

它在古代重要,在现代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气韵生1.段文君 谧绢本设色 80cm×110cm 2013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眼睛做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地指人物的全体尤其是指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

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融入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

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

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

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

三、在临摹、写生、创作中体会气韵生动在临习前人的画中,不仅要在线条、设色上师法于古人,更要体会它的神韵、它的气韵生动。

如临摹《双喜图》的时2候,首先要体会不同质感物象的线条表现的不同,树干是一气呵成,墨韵十足,用笔借鉴山水画中的树石之法;而竹干、竹叶则随风舞动,要勾出灵动的感觉;老叶有一种干枯笔断气连之意;喜鹊和兔子活灵活现,工而不腻,十分生动。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又称‘六法”,首先见于齐梁时期以“善画妇女”的宫廷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原名为《画品》)。

《画品》成书于532年之后至552年之前。

“气韵生动”为《画品》“六法”中的首位。

?谢赫的《画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并全面地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

一谢赫具体生平生卒失考。

谢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人物画大发展的时代。

随着佛教在全国的广为流布,各地兴起了塑造佛像和制作佛教壁画的热潮。

佛经对于佛像制作的种种清规戒律,对于表达佛的精神、智慧以体现佛教教义的种种严苛要求,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造型、结构、传神、比例、设色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艺术准则,加之外来绘画艺术表现技法的传入,使人物画的艺术水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中国绘画的艺术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谢赫所说:“古画皆略,至协(卫协)始精”,用一个“精”字较为概括地反映这种艺术变革。

中国古代绘画逐渐自觉地摆脱了长期以来附庸的地位,人们逐步意识到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在其自身的“本体”。

谢赫是凭借自身深厚的绘画艺术实践经验来总结“气韵生动”等绘画美学规律的。

姚最(535?~602?)认为谢赫的绘画艺术特点是,“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需一览,便工操笔。

点刷精神,意存形似。

……目想毫发,皆无遗失。

丽服靓妆,随时变改。

直眉曲鬓,与时竞新。

别体细微,多从赫始。

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

至于气韵精灵,未尽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

然中兴已来,象人为最。

”(参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七)而当时的西方是拜占庭镶嵌画艺术最发达的阶段,最著名的正是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主祭坛上方的镶嵌画《荣耀基督》,以及两边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

画中的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所有的人物既没有动作,也没有变化,时间与空间也由此被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谢赫提出的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和鉴赏品评的重要准则。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摘要】笔墨课堂是书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气韵生动”则是其核心理念。

本文首先介绍了笔墨课堂的重要性,以及探讨了“气韵生动”在书法教学中的意义。

接着详细阐述了学习气韵生动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在书法作品中体现气韵生动,还探讨了气韵生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学生笔墨功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气韵生动”在笔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最后总结了“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展望了未来笔墨教育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笔墨课堂,气韵生动,书法教学,学习概念,传统文化,笔墨功底,教学方法,学生影响,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笔墨课堂的重要性笔墨课堂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智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日益淡化。

而笔墨课堂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笔墨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笔墨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传统书法教学中,注重的是气韵生动的表现,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注重内在意境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笔墨课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该重视笔墨课堂的教育价值,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探讨“气韵生动”在书法教学中的意义“气韵生动”在书法教学中的意义,一直是书法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的笔墨气息和形态动态之美,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和生命。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

“气韵生动”的笔墨课堂【摘要】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和生命力。

在笔墨课堂中,如何体现气韵生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探讨气韵生动的概念开始,分析了在笔墨课堂中如何体现气韵生动,举例说明了气韵生动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还探讨了气韵生动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课堂更具气韵生动。

文章总结了气韵生动的重要性,展望了气韵生动的未来发展,并呼吁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对气韵生动概念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笔墨课堂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引言:文章背景、“气韵生动”的重要性正文:概念探讨、体现方式分析、艺术形式举例、学习作用探讨、教学水平提高结论:重要性总结、未来发展展望、艺术情感培养呼吁关键词:气韵生动、笔墨课堂、艺术形式、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水平、审美能力、培养、未来发展、教育者。

1. 引言1.1 介绍文章背景本文将探讨“气韵生动”的概念在笔墨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在当今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已成为一种共识。

而“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更是教育者们引领学生走向艺术之路的重要指导。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而在笔墨课堂中,如何体现“气韵生动”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于“气韵生动”概念的关注,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概述“气韵生动”的重要性“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作品要具有灵气和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笔墨课堂中,注重“气韵生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而且,“气韵生动”不仅仅是在传统艺术形式中有重要意义,它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注重“气韵生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增强他们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

作为文化观念的气韵生动与作为鉴赏经验的异与同

作为文化观念的气韵生动与作为鉴赏经验的异与同

作为文化观念的气韵生动与作为鉴赏经验的异与同“气韵”是中国美学批评的核心范畴,齐梁时期XXX与XX几乎同时将其作为美学批评的术语引入文学与绘画,XXX言“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南齐书·文学传论》),XX言“气韵生动”(《古画品录》)。

“气韵”与“气韵生动”表面上看仅有“生动”二字的差别,实际上却存在内涵上的差异。

本文所言“气韵”是从XX的画论“气韵生动是也”说起,认为“气韵”本身包含“生动”的含义,将“气韵”放在画论的横轴中纵向分析其美学深意。

XX最早在绘画领域使用“气韵”言:“六法者何?气韵生动是也。

”(《古画品录》)后世对其句读不同造成了差异化的理解。

根据不同的断句,“气韵生动”可被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或命题。

互释结构下的“气韵,生动是也”可被视为一种概念或范畴。

互文见义的联合结构“气韵生动是也”可被视为一种命题。

“但无论是‘气韵,生动是也’还是‘气韵生动是也’,最终都可被简化为‘气韵’这个概念或范畴,‘气韵’是‘气韵生动’的核心”。

本文不做句读上的区分,仅聚焦于“气韵生动”的核心“气韵”在文艺领域中的意义衍变及其背后的理论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气韵生动”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

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

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

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

“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

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

“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

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

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

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
赋彩,非气韵不妙;经营位置,非气韵不真;传移模写,非气韵不化”。

几句话,把“气韵生动”对其他“五法”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出来。

所谓“气韵生动”,一句话,就是要求绘画生动的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

当初,谢赫是作为人物画的品评标准提出的,但是由于它重视对象的精神特质,实则具有一切绘画题材都可适用的普通意义。

因此,后来也作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品评准则。

“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家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艺术境界和矢志不渝的研究课题。

“气韵”,具体的说就是生气和神韵。

判断一幅画有无“气韵”,有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一看它是否表现出生命的力量,二要看它是否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个性,三要看它是否表现出内在的节奏、韵律,四要看它是否具有雅韵之美。

概括地说,具有“气韵生动”的绘画,一定是精、气、神、韵具有的作品。

精神,有生命力,能传达出对象的气质个性,而且具有耐人寻味的美。

从客观方面来说,“气韵”是作品对对象精神气质的表现;从主观方面来讲,指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上所达到的境界,艺术的风格特点等的表现,艺术必须有内在的蕴涵,必须有特殊的寄托,必须栖息着人的心灵。

人的性灵的传达是中国画艺术的根本。

中国画是对象的个性、气质相关的生命律动与绘画者才情、智慧、精神美两者的统一。

既强调主体的生命,精神的表现,同时又充分地肯定着整个宇宙的自然生命与主体精神的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

“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

“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一般来说,山水画的独立成科,是从盛唐时期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人开始的。

其中李思训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金碧重彩的工笔山水,而吴道子、王维则对减淡重墨法的协议山水的发展有着大的贡献,开拓了中国画重笔墨的新传统,并对宋元以后文人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写意山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重在体现画家本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思、思想和人生趣味,因此,绘画活动所具有的主体形意识明显增强了,画家本人的精神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因此这与气韵生动本质要求有着极大的相似。

从唐代作家评论山水画的
诗歌作品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杜甫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州趣。

又如岑参的《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言: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

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再如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山水》中所言: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情。

雨鞋高深趣,还因藻绘成。

这三首为山水画所作题咏,都共同突出了画面中的“趣”,并且与画家的出尘之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画中的山水实际上成为画家本人超脱情怀的象征之物。

从本质上讲,画面中洋溢着山水之趣,也就是画家精神气韵的根本体现。

魏晋南北朝的元气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锺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的变化,从而感发人的精神,产生了艺术。

我们知道山水要求个意境,画山水之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这就是锺嵘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就是气的运化,它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是艺术家整个身心协调一致的活动。

而山水画家注重山水气脉相连,人的精神气脉相连,这都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第三,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这说明气不仅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生命,不仅构成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整体,而且也构成艺术作品的生命。

我们常说,一幅山水画有了灵气,有了生命就是这种气体现到位的表达。

当然关于“气韵生动”首次被断为四字连续,正是始于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

他在《历代名画记》中引用谢赫六法理论时,就提到:“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六曰传移模写。

”张彦远在每个数字后面加了一个“曰”字,非常明显地说明“气韵生动”等法理需要连读。

由此而知张彦远的这种理解符合唐代以来因山水画独立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审美理想,强调绘画创作不仅需要传写对象之精神气韵,更重要的还要体现画家自身的精神气韵;张彦远主张绘画要“意在笔先”,追求“笔不周而意周”的境界,都说明画家之意地重要性,也体现了写意审美观念在唐代的确立。

此后,经过宋元明清的画家的努力,文人画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以体现画家内在气韵,高逸品格为主的美学思想也逐渐成为绘画的正宗理论观念,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画的什么特性。

由此可知“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的画里画外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就说明“气韵生动”的内涵已经逐渐从六朝时期的人物画扩展到了山水画中,并从注重画面上表现对象的气韵生动逐渐转移到创作主体内在精神气韵的高度重视。

时至宋时,名家辈出,山水画已经达到了顶峰,画面中浑整灵动的气韵体现出宋人独特的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的审美理想,其纯粹而本真的生动气韵,完整地呈现了自然环境的美与善。

它精确剥啄自然界吮吸万变的天真生趣——生动的气韵,并且以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
批评的独特眼光将自然环境丑陋狰狞的因素排除在外,进行必要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从而使画中山水意象理想化,典型化,形象化。

同时,画面通过视觉元素,用笔变化再以独特的格调烘托出创作主体,也就是画家本身,的高逸情调与精神品格。

因此,通过山水寄托情思,寄情于景,以景抒情,就成了宋代山水画的又一特征,名曰“意境”。

“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是说作品的“气韵”归于画家的修养是否到家,而作品的“神采”则归于画家的笔法是否精熟。

那么要想创作出“气韵生动”的作品,从根本上要从自身的修养入手。

董其昌认为尽管“气韵”有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的因素,但也有学习而得的渠道,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可使自身胸中脱去尘浊,又可使作品“气韵生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带任何功力凡俗的色彩,而是纯粹出于培养人格精神,涵养胸襟气度。

艺术是“人品的载体”。

蒋骥《传神秘录》上说“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既有气韵。

”第一流的人品方能有第一流的艺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的不得不至。

艺术就是人的怀抱之寄托,精神的形态流露,心的外现,学问的结晶。

因此,要有创作出“气韵生动”的铭心佳作,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除去浮躁之气,去除庸俗之气,潜心读书,潜心锤炼自己的道德情操,涵养浩然之气,博洽学识,精进技艺。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神韵画出难”。

“气韵生动”的作品需要艺术作者穷其一生。

勤勉砥砺,不懈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