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气韵生动之“韵”------朱雨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气韵生动之“韵”

朱雨泽

“炁韵”(气韵)之说,史书最早见用于南北朝时代,“炁韵”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被运用到美术领域而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标准,并在后来逐渐被古人借鉴到文论中使用。在中国美学史上,谢赫第一次提出了“气韵”的概念,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并被后人奉为“千古不易”的绘画之“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且置于首位。“气韵”之“气”应为“炁”,(但这个气字应为“炁”才准确,我已另文论述),它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元气化合的产物,亦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所在。

中国绘画的“炁韵”说和中国诗学、文学、美学的“意境”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炁韵生动”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价值尺度和审美之根本。炁韵是中国绘画艺术本体之首要。在古人眼里,炁之有韵犹如声之有韵。谢赫的“炁韵”则是艺术家(小周天)笔下的创造,画面与宇宙万物(大周天)同节奏,是炁之节奏和谐的显现,以自然之炁韵为本。“炁韵”由此而延伸到文艺审美中来。中国古代画家即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无不要在其中灌注整个宇宙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局限于画面的精心刻画。

“韵”的概念在美学中的演变,也有一个从音乐的形式和谐意义的“韵”扩大到一切艺术内在情趣意味的“韵”的发展过程。“韵”,《广雅》曰:“和也。”指音声的节奏、和谐,有律动、旋律之意。“韵”的意义从音响律动向风度仪态转移,正是基于形式规律的存在,基于审美对象呈现给感官的情感形式或西方人所说的“格式塔”。音韵和谐与生命节奏之同构、沟通,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作为联络中介,在西方,那是从物理和心理科学中推演出的“格式塔”,在中国文化里,中介就是那个氤氲浩淼的“炁”。因为兼有实体与精神二性,“炁”使得音韵可以毫不牵强地与生命的形上境界相类比,使万物皆著生命色彩,使天人之际,一派生机;物我之间,款洽融融。

“韵”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在道家认为是无为之至,“元气周行,始终无已”,决定于阴阳二气的交感,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大理”,它所概括的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节奏和谐。“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阴阳变易通之四时,贯之日月,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统一于一体。四时的流转,日月的交替,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显现,时间则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恒常表现和度量。据此,气运实质上是阴阳二气鼓动宇宙万物的节奏和谐,即自然之气韵。元代书法家杨维桢所释的“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大体能成为古人的共识,即气韵生动主要指在图画景物人物形貌之余更应有对其思想和精神状态的揭示,谢赫本人也曾将“气韵”说为“神韵”,说明这两者是相同的。

从理论渊源来说,谢赫的“气韵生动”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论进一步拓展,而从理论创意来说,它从之于形神论更推衍到充溢天地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即天地万物的气是比具体的物之形更为根本的,写形关键是要写出气的流动、变化。这样,它就比形神之辩迈进到一个更具有实证性、操作性的地步。宗白华先生指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禅家认为韵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长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禅是人们接触到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被灿烂地发挥到一种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了艺术的两元,也构成了“禅”的心灵状态。禅宗将禅境分为三个阶段来说明心源与造化、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一禅境(未参禅时)“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人寻迹觅踪,隔绝于自然,因为在这一阶段里,主体意志没有渗入到对象中去,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主体是以理智的观点去看客观的山和水,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境界(参禅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人迹虽无,客观犹动仍有间距,因为主体的意志与情感,开始化被动为主动。客观对象被主体意志和情感所同化,主体获得了感知变异的自由。因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表时间的永恒,“长空”表空间之无限,“万古长空”象征本体的无边无际,而这一超越时空的本体,也唯有在瞬间的“一朝风月”之中才能征得。于是人与自然,刹那终古,永恒一体,其实,这时的主客体已在不同层次上互相统一,交叉占有,虽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然山有山灵,水有水秀。

这三个境界的第一层次是审美感知,心灵对印象的直接反印,第二层次才是最后“悟”的境界,隐然有一种属于心灵上触引感发的力量,乃为最高灵境的启示。禅宗否定人为的审美,反对外在的表面的感观快乐的美,而主张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美。主张音乐的美,应该以自然之美为标准。最美好的音乐,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是大自然感化和陶冶的结果。艺术家心神超脱,无世俗之念,清淡的笔墨,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诗性的笔墨融入了“韵”使人进入玄寂奥妙的艺术境界。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自然之气韵又转化为艺术之气韵,在艺术作品的一山、一石、一木的小小方寸中,呈现出天地之大美。

“韵”在艺术创作层面而言就是“和”就是和谐的“律”,也是符合宇宙的“数”。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博学多才,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实际上他是第一个自称哲学家的人。他将希腊文Philo(爱)和Sophos(智慧)组合起来铸造了哲学(Philosophos)----爱智一词.哲学家是指热爱智慧,献身于沉思美好事物的爱智者。毕达哥拉斯也是数学家,早年他游学埃及,也曾滞留巴比伦,向祭司,神职人员学习几何学,天文学和算术。他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为欧几里德几何学奠基。至为重要的是,毕达哥拉斯将哲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形成了他所献身的哲学理念---“数是万物的本源”。他确信“数”是独立于物之外的实质,先于物存在,是万物生发的原则,源泉和根由。歌德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赋予作品以鲜活的艺术生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创造能“显出特征的整体”。他曾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毕达哥拉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来的几何是什么呢?几何是石壁上外部世界的影子,点、面、线的抽象,也是符号信息。毕达哥拉斯通过数字和几何图形,也就是通过符号信息追索洞穴的外部世界,发现”一切其它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性都是对数的模仿”。他指出“数绝对不是事物本身,事物是流通变化的,而数的运算规则永远是一样的”。毕达哥拉斯对数的认识,实质上是对非物质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