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

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

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