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道教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以前。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都十分重视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命夔“典乐”,即负责对人民进行音乐和诗歌教育。由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优良传统,所以死五千年来,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不仅能一脉相承,历久弥新,而且其内涵也较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更加充实而辉煌。

西周时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不仅有宫廷教育,还注意幼儿教育,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作为一种新兴散文教育形式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民间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他们在教育思想上都有所建树,这是私人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管子·弟子职》等教育专著。《学记》与《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到西汉,中国已有专门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创太学,设在京师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相当可观。它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政府给予“博士弟子”以极优厚的待遇。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为太学学生始建校舍,能容纳万人,规模巨大。东汉大学学生曾达3

万多人,京师形成了太学区。东汉太学有内外讲堂,讲堂长10丈、宽3丈,同时听讲人数在数百人以上,出现了“大都授”——集体讲授的教学形式。汉代的学校,是官学与私学并举。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太学之外,地方政府所办的学校,郡国曰“学”,县曰“校”,乡曰“痒”,聚曰“序”。私学则分两种,小学程度的称为“书馆”;而由著名经师设帐聚徒讲学的,一般具有大学程度。班固赞颂汉代“学校如林,庠序盈门”,可以想见当时学校教育发达的盛况。

晋代中央学制分为两种,一为国子学,一为太学。前者限五品以上的贵族子弟入学,内设祭酒一人,博士一人,助教十余人。后者为平民子弟而设,立博士员十九人。太学的规模很大,晋武帝时,太学生曾超过7000人。北方少数民族所建十六国中,不乏仰慕汉族文化而兴学者,如前赵刘曜、后赵石勒都建立了太学及小学。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亦设五经博士,学生为洲郡选派,多达3000人,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四学制”,打破了儒家一统教育的状况。到梁时,学校教育渐渐有了合儒、佛、道于一堂的做法。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秀士仍沿两汉旧制外,又新增一种旨在匡正两汉选举制度之流弊的“九品中正制”。

唐代建立了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各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地方官学——府州县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科专门学校。

唐宋以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书院原为藏书、校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当时著名的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德茅山书院等。元代政府也大力扶植书院。书院院址多选于山林名胜之地,主持人称“洞主”或“山长”。建制有民办、管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

明代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则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学校规模虽有大小,但彼此不相统属,学生皆有送至中央国子监资格。此外,地方性专科学校还有军事、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学制,大抵沿袭明制。地方府、州、县学计有1700余所,学生27000余人。明清科举沿袭宋元,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考试内容,第一类为经义,出题限于五经四书,文体多为八股;第二类为诏诰律令;第三类为经史时务策。清代科举除常科外,又有特科,如山林隐逸、博学鸿词等,以网罗不愿应试的学

者;还有翻译科,鼓励满人翻译汉文;还有武举之设。

清末以降,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吸收西学成为第一要务,学校建制、教育思想大不同于古代。百多年前,就开始有了近代化的大、中、小学。从此,中国教育走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从孔子到朱熹到黄宗羲、颜元,由如群星灿烂。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发展中的各个阶段。他们为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他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它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深厚的教育传统,上起孔孟老庄,中经佛教禅宗,下迄宋明理学,都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道德教养的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德性培养,树立道德风范,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曾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教育、感人、薰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陶冶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