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社会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中国社会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目前中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并形成低收入者这一个特殊群体,这样的社会分配格局,给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隐患。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社会分配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已逼近0.47,2006年仍有持续增长趋势。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里。全国城市居民综合社会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也仅占15%。这表明,在中国的财富日益向少数人聚集的同时,也已开始出现了一个低收入群体,且所占比重似有增加的趋势。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一、我国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
在现阶段,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一部分农民、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口、离退休职工以及低收入水平的工薪阶层等。目前,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不高,其中的少数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中国为何会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形成低收入者这一群体?笔者认为,我国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处于最底层且占比例最大的低收入群体)之所以成为低收入者与我国农业经济的落后有关;另外,建国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在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有关资料显示1952--1990年间,国家以农产品剪刀差形式,拿走农民的收入达8708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23亿,但却没有相应的补偿。这种由农业提供的积累支撑的城市高速工业化是以农业的衰落、农民的贫苦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迟缓为代价的。①尽管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使农民的收入有了一些提高,但由于农村的人口素质、科技含量、教育医疗、水电设施、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落后,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在短时期内有
大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就难以有大的提高。
其次,国企改革导致的某些下岗职工、城市低保人员、在岗职工低收入人员、不能取得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城镇职工、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原因的失业者成为我国城市中最先滑向贫困阶层的人群。改革前,相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工人的铁饭碗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使得许多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年龄、能力、文化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已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这些就业状况差、收入很低且不稳定的人来讲,尽管社会可以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由于受保障数额及范围的限制,也很难摆脱贫困的境地,生活水平也就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我国低廉劳动力的市场环境,使得一些没有固定工作、尤其是在规模比较小的私营企业里的打工者的工资收入比较低且没有保障。一方面由于许多小型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与科技含量比较低,在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只有靠压低工人的工资来维持他们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把生产出口低价产品当作出口战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GDP的增长也只考虑企业经营者的利益,工人与广大进城务工者的收入就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条件下被雇主任意减压甚至恶意拖欠;再加上中国劳动力过剩,更为压低工人的工资创造了条件。严峻的就业状况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基层工人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多年难以增长,珠三角地区打工者10年工资水平都没有提升就是典型例证。②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性更是一些家庭重新返贫的关键性因素。1998年以来,政府推进了养老、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推行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企业职工的养老也由企业负担而转向社会统筹。政府在主动从养老、医疗与教育等领域退出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当有限。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另外,数据还显示,目前我国80%的农村居民、50%的城镇居民没有医疗保障。而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严重缺位,使得我国居民不得不自行考虑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支出。零点调查公司与指标数据网近日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和医疗支出,已成为导致贫富差距的最大因素。
综观以上分析,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出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倾向性有关,更与各地政府执行国家政策的偏差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央一直在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官员在理解“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的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差,在许多地方以单方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为目标,他们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效率,而社会的公平却在许多方面被忽视,甚至有些更是以牺牲公平来追求效率。这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社会公平的时候了。
二、低收入群体存在的影响
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言,收入分配差别既是市场效率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市场效率的结果。但收入分配的差异必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差别过大形成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体,既有悖社会公平,也损害市场效率。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就会给中国的改革带来许多的危害。
首先,低收入群体的大量存在,既有悖社会公平,也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邓小平当年提出两个战略构想的时候,就已经发出警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③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是与共同富裕的原则相违背的;同时两极分化状态下,穷人容易“仇富”,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由于别人的巧取豪夺;富人容易“嫌贫”,认为穷人是由于愚、拙和懒;而在富起来的这部分人中,又有少数人是通过不合理或不合法,甚至是犯罪的手段致富的,这必将激化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最终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必将导致经济增长的成果不断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而社会多数成员的收入水平却无法随着经济发展而相应提高,甚至可能下降。这样就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从而导致社会的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还会刺激更多的游离资金拥向暴利行业,增加对某些特殊行业的投资与生产规模的扩大,致使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急剧发展,而同时农业、林牧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却会因资金缺乏、利润微薄而严重滞后,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再次,低收入群体普遍对自身的收入状况和生活状况不满,这会导致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从而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占到我国总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体对待改革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中国改革的进程与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凡是符合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改革,你想它动摇,它也不会动摇。反之,若以改革之名侵占民众利益,无视社会道义的公平公正,你就是用钢筋水泥进行超级加固,改革的基础不但会动摇,而且会塌陷。
最后,也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从公共医疗与教育等领域退出引发的问题是深远的。当国家减少了教育与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而百姓又无力承担这一重负时,不仅会使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下降,身体素质、健康指标降低,而且更可能使一些已富裕的家庭重新返贫,使本来贫弱者难于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进而更会制约中国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及国际竞争力,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出于对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支出的考虑,居民极大地强化了储蓄动机,较大程度地减弱了居民的消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