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电图阅读与练习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的描记 心电图通常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也 可以显示在心电示波器上(图5-1-13)
心电图纸的构成 心电图记录纸是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பைடு நூலகம்的各为1mm2的小方格。
纸上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来测量各波段振幅的高低, 通常心电图标准电压调节为1mV=10mm,故1小格(1mm) 相当于0.1mV。
(四)平均心电轴
1. 概念 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 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 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心电图学中是指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 轴。因此,可用任何两个肢体导联QRS波 群电压(振幅)或面积计算心电轴。
一般采用肢导Ⅰ和Ⅲ测量平均心电轴。 也可用同样方法测量P波和T波电轴。
2 . P-R 间 期 ( 代 表 心 房 除 极 开 始 至心室除极开始) :
关于心电图阅读与 练习
概述
•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 应用心电图机将心脏在激动过程中所发 生的生物电变化记录下来的曲线图形。 此项检查技术历史悠久、设备简单、检 查方便、应用广泛、进展较快和具有潜 力巨大的发展前景。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 出循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激 动心房和心室,引起心脏收缩,执行泵 血功能。
I R +10
Ⅲ R +8
-2 q QRSⅠ=8mm
s -2 QRSⅢ=6mm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图5-1-17 正常心电图
1.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电位变化 (1)方向:PⅠ、Ⅱ、avF、V4~V6直立,
avR位置,其余多变化。
(2)时间:从P波起点到终点,正常 <0.12s。
(3)电压(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0.2mV。
(3)QRS波群:心室除极所产生的综合波,代表心室除 极的全过程电位的改变,是心电图中幅度最大的波。
(4)S-T段:自QRS波终末到T波开始之间的间期,代表 心室缓慢复极的时间。
(5)T波:心室快速复极所产生,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 的电位改变。
(6)Q-T间期:代表心室开始除极和心室复极完毕的时 间中的电活动。
这 种 连 接 构 成 所 谓 爱 氏 ( Einthorcn ) 三角(图5-1-8A、B)。
六轴系统两电极间假想的连线称为导联轴。
为了说明这六个导联轴之间的方位关系,将Ⅰ、Ⅱ、 Ⅲ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 并通过坐标图的轴心“0”点,构成所谓的“六轴系统” (图5-1-8c)。
心率不齐(或房颤)时,取数个R-R间 期计算平均值。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向上的波应以基线(参考水平)的 上缘垂直地量到波形的顶端;
向下的波应以基线的下缘量到波的 最低处。
波幅大小以mV表示。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应选择波形清楚的导联进行测量,从波 形的起点内缘量到波形终点的内缘。
时间的长短以秒表示。 P波的测量点以P波起始部之前为测量参 考点;其余波段则以QRS波起始部作为测量 点。
2.测量方法 有目测和计算法
(1)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估 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正常或左、右偏移)。 若Ⅰ、ⅢQRS主波均向上为心电轴正常(0~ 90); 若ⅠQRS主波向下,则心电轴右偏; 若ⅢQRS主波向下,则心电轴左偏(图5-1-14)。
(2)计算法:计算出Ⅰ、Ⅲ导联QRS波幅正 向负向代数和后,作图或查表求出其准 确度数。
此坐标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 以 左 侧 为 0 , 顺 钟 向 角 度 为 正 , 逆 钟 向的角度为负。 每个导联轴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各半, 这六个轴之间依次各相距30。 主要用于测定额面心电轴(图5-1-8c)。
2.胸导联(chest leads):共6个,属单 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探查电极(正 极)安放于胸前固定的部位。另将肢导联 的三个电极板各串联5K电阻,然后三者 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中心电 端(central tenmlnal)”。
纸上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及间期所占的时 间,通常心电图纸速为25mm/s,所以一个小格(1mm) 代表0.04s。
(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所占小格数 ×0.04s,除以60即为每分钟心率。
如 R-R 间 距 为 0.8s , 则 心 率 =60/0.8=75 次/分。也可数小格数查表或用心率计算尺 计算。
如此可使该电位接近“0”电位而较稳 定,故设定为导联的负极(图5-1-11)。
胸导联电极安放部位(图5-1-12,A、B)
临床心电图检查时,一般依次按Ⅰ、 Ⅱ、Ⅲ、avR、avL、avF和V1~V6顺序记 录。
通常这12个导联即可满足临床诊断 的需要,仅在个别情况下,才需要另外 加做其他导联,如V7~V9、V3R~V6R、等。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过程 中,产生P波(心房除极)、QRS波(心 室除极)及T波(心室复极)和P-R间期, Q-T间期等(图5-1-6)。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
(1)P波:心房除极所产生,代表心房除极电位的改变, 它是心动周期中的第一个波。
(2)P-R间期:由P波和P-R段组成,自心房开始除极至 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电图导联体系:
描记心电图时,先将电极板安置于 人体两点,再用导联线将电极板连接 到心电图机的两端,便可描记出这两 点间的电位差(电压)。
放置电极的部位和连接方法不同, 可构成不同的导联。
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有12个, 包括6个肢体导联(Ⅰ、Ⅱ、Ⅲ、avR、 avL、avF)和6个胸前导联(V1、V2、 V3、V4、V5、V6)。
这些导联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导 联”体系(lead system)。
1.肢体导联(limb leads):
3个标准导联(Ⅰ、Ⅱ、Ⅲ),为双极肢 体导联,反应两个肢体之间电位差的变化 (电压)。
3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属单极导联,仅代表检测部位电位的变化。
连接方法:将电极板安放于三个肢体,可 画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连接右 臂(R)、左臂(L)、左腿(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