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太和殿概况

故宫 太和殿概况
故宫 太和殿概况

::故宫太和殿概况::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

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故宫太和殿故事::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故宫乾清宫概况::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

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故宫乾清宫故事::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故宫坤宁宫概况::

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1798年)重修。

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

::故宫坤宁宫故事::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

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

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

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

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

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故宫保和殿故事::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

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

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

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

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

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

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

屏宝座。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故宫中和殿故事::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

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

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分设于养性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

第一室主要陈列:①金编钟。②碧玉特磬。③金印。④金册。⑤如意。⑥金发塔。

⑦金提炉、金罐。⑧餐具、茶具。

第二室主要陈列有:①龙袍。②盔甲。③凤冠。④大金塔。⑤七珍、八宝。⑥朝珠。

⑦象牙席。⑧大玉山。

第三室陈列玉石仙台、天球仪等宫室陈设品。

::颐和园十七孔桥概况::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

宽6.56米,高7米。整座桥给人以一种雄伟高大之感。这座桥共有17个桥洞,所

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小下来,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成纺锤形,十分美丽。由于桥孔大小不一,

所以桥面有一定的坡度,像一张弓。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万顷

的昆明湖上,又像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颐和园十七孔桥故事::

十七孔桥的桥洞为什么要建十七个孔呢?因为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

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将桥建成

17孔。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一座长150米的17孔联拱大石桥,飞架于南湖岛和廊如亭

之间。乾隆时仿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

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计544只,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的东边有一

尊镇水铜牛。

镇水铜牛位于昆明湖的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用铜铸成,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起。牛背上还

铸有由乾隆帝撰写的80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铭文为:“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

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在颐和园众多的廊中,万寿山下横贯东西的彩画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精彩的廊的代表。它像一条美丽的飘带,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有机地联缀成为整体。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开始,至西面的石丈亭为止,长廊共有273间,全长728米,廊宽2.28米,柱高2.52米,柱间2.49米。廊的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亭。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西北部连着山色湖光一楼。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建筑师巧妙地利用廊间的建筑作为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避免了长廊过直、过长和地势不平,营造出曲折、绵延、无尽的廊式。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其14000余幅。内容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许多画面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临摹沿途的景色。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因此长廊又是一条艺术的画廊。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是宫廷功能、宗教功能、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从昆明湖北岸的中间码头开始,经过云辉玉宇排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一直到山

顶构成一条垂直上升的中轴线。无论是从下往上仰视还是从上往下俯视,那层层升

高的宏伟建筑,充分展示了这座皇宫御苑的皇家气派。

::颐和园万寿山故事::

万寿山在颐和园内。燕山余脉,海拔108.94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国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圆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诞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西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

颐和园佛香阁概况::

佛香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建于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随处都能见到它的姿影。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中国造园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借景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

佛香阁依山而建,结构复杂,高台矗立,气势磅颉。在清漪园时期,它犹如巨擘将东边的圆明园、畅春园,西边的静明园、静宜园以及万寿山周围十几里以内的优美风景提携于周围,把当时“三山五园”巧妙地连成一体,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风景区。

::颐和园佛香阁故事::

乾隆修造清漪园时,原准备在此处建一座九层宝塔,当建到第八层,乾隆一道圣旨,把已建好的八层拆掉,重新建造了一座八方阁,即佛香阁。对于乾隆拆塔建阁之事,历来众说不一。一种认为:乾隆建延寿塔,名义上为母后作寿,实则为把三山五园连成一体,想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但建到第八层时发现和原来想象不符,故拆塔建阁;另一种认为,京西一带,历来塔多,为避免塔影重叠,乾隆才下决心拆塔建阁。实际上,建阁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阁高而有气势,大而稳重,与前山建筑融洽得体。

::颐和园苏州街概况::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90年在遗址上复建。街全长300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60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18

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颐和园苏州街故事::

传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有一天,来到苏州城外,和一个亲信太监,打扮成香客,到寺庙里去私访。他们来到一座尼姑庵,烧完了香,磕完了头,正在四下里张望的时候,忽见迎面走来一个尼姑,那容貌如花似玉,宛若碧宫仙子。乾隆两眼直勾勾地望着她,魂儿都飞了出来。同去的太监只得轻轻拉了下他的衣袖,他才“啊”了一声,象从梦中醒了过来。

回到行宫后,乾隆立刻下了道圣旨,宣诏那尼姑进宫伴驾。伤脑筋的是:这个美人已削发为尼,公开选进宫去当嫔妃有违佛门清规。回到北京以后,乾隆左思右想,最后想出了个办法:在昆明湖的南边,清水河西侧的蓝靛厂为她修建了一座半为行宫、半为庙宇的“泉宗庙”。那庙宇雄伟壮观,仅石雕牌坊就有七座。又临近清水河,河岸上桃花争春,风景十分幽美。乾隆每当到西山一带游玩的时候,泉宗庙就成了他的行宫;那个漂亮的尼姑就成了他的宠妃,尽情地讨取他的高兴。

有一年春天,乾隆到大觉寺降香归来,銮驾到泉宗庙,不见尼姑前来接驾。只见伴随尼姑的宫女跪奏道:“美人身体不爽,不便接驾,望乞恕罪。”乾隆一惊,赶忙步入后宫寝殿。只见尼姑半躺榻上,泪眼愁容。乾隆俯下身子问道:“卿家所得何病?”尼姑道:“启奏皇上,我乃苏州人士,离乡已有数载。我没有别的病,只是想回家乡看看。”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是思乡病,卿家何不早说?好办,好办。半年之后,我同卿家一同去苏州。”尼姑一听,病立刻就好了许多。

半年之后,一天,乾隆来到泉宗庙。尼姑跪接后,乾隆握着她的手:“卿家快点上辇,我这就与你同上苏州。”“真的?”尼姑半信半疑。“君无戏言,我能骗你?”于是,尼姑忙让宫女赶紧打扮,上了辇,和乾隆的御驾一道,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出了蓝靛厂。行了不到半个时辰,突然停了下来。宫女打开帘子,对尼姑道:“启禀美人,苏州已经到了。”尼姑心中疑惑:奇了!从北京到苏州数月的路程,怎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她探出头来往外一瞧,可不是苏州吗?你看:街中心,一条小河,流水潺潺,小船缓缓划过;街两旁是南货和苏州小吃;那来往的人和卖货的人,全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口音。一到这里,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尼姑看了,心中大喜。

原来,乾隆为了讨得尼姑的欢心,下了一道圣旨,在从蓝靛厂到南海淀的大路上修起了一条买卖街,从苏杭一带迁来了商贾、店铺,一时间把一个荒凉的地方变成了江南。从此以后,他就可以经常携带那尼姑来此欣赏苏杭风光,以解尼姑思乡之愁。这条街就叫苏州街。

直到现在这里仍延用苏州街旧名,泉宗庙早拆了。

特色推荐:北京十大必游景点

石舫,又称清晏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珍品。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顶

部用砖雕装饰,显得精巧华丽。

::颐和园石舫故事::

颐和园的石舫,有2层楼那么高,是整块石头雕成的。它的东边是听邵馆和百丈亭,南面是一大片昆明湖。

当年,西太后为了要庆五十大寿,下令要修万寿园。这事她让贴身太监给筹办。这个贴身太监一见是西太后的差事,就知道要把当年乾隆开辟的万寿山改成万寿园。可是这样一个大工程,去哪里找钱呢?他就和西太后商量。西太后说:“找军机大臣。”

贴身太监心想,这就怪了,修万寿园是内务府的事,怎么找军机大臣呢?可是老佛爷说了,不找也不行啊,就去了。

军机大臣是谁呢?正是光绪他爹。他原来是一个亲王,因为同治死了没有人继位,就从他家里把个四岁的光绪给选进宫里,继承了皇位。儿子一当皇上,他也就抖起來了,从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玉,当上了军机大臣。他为了讨好西太后,一上任,就大修三海,这三海就是前海、中海、后海;还设立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

贴身太监找到他,一说修万寿园的事,他就明白了。他想,这是叫我用海军费修啊,可是动用海军费,总得有个幌子呀,他脑袋一晃,想出一个主意,干脆就说训练海军得了。

于是就打着训练海军的旗号,拨了海军费。西太后知道后,满心地高兴,又給海军费增加一百万两。准许他连海防捐、海关税都可动用。

这工程一修可就大了。整个颐和园修得山上山下,一片辉煌。修完,就挂出一块牌子叫水操学堂,弄了些水师学员,就在昆明湖上折腾开了。

这天,西太后的生日到了。整个颐和园张灯结彩,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都来祝贺,西太后头一个犒赏海军衙门。然后带领百官出去观赏湖光山色。走到长廊西头,过了听郦馆,穿过百丈亭,一看,这儿有个石头大兵船,上头有石缆石炮,很是威武,就是炮口正对着万寿山。西太后一看就恼了:“怎么在这儿修了这么个怪物,赶紧给我拆掉!”

“老佛爷息怒。这兵船不能没有。不然这海军军费可不好...”贴身太监正说到这里,军机大臣也凑上来说道。“启禀老佛爷,这不过是一个门面罢了,请不必介意。”西太后心里也明白,可就是感觉这个兵船放在這颐和园里太难看,就说“把炮拿掉吧。”大臣们都明白,西太后要的是雕楼画舫,好饮酒作乐。这样就把石炮拆掉,重新修成一座十分豪华壮观的石舫。西太后这回可乐了。后来,她索性又把水操学堂也赶出去了,使颐和园变成了皇家的禁园。

相关服务:京城第一街长安街北京旅游电子杂志

北京十大必游景点旅行新方式--搭乘地铁畅游北京名胜

天安门广场的变迁

中国的象征性建筑物,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正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安门广场是全国红色景点、经典旅游景区。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初称“承天门”,明朝时两次毁于雷击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福临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雄伟壮丽,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杰出的代表作。后来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和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时,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天安门城楼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景点故事:详释天安门的历史谁是天安门设计者

天安门主体建筑介绍详解天安门城楼的建筑特

天安门不仅是中国象征性的建筑物,她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在天安门前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对天安门进行了疯狂的射击。1952年修缮天安门时,还在城楼西边的大梁上取出3颗带有英文字母的炮弹!1911年,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天安门宣告结束;1919年,这里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26年,这里发生了反动军阀镇压学生和市民的“三一八惨案”;1935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天安门也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在天安门的正面高高的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暂无图片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坐落于13米高的城台上。城台有卷门五阙,中间的卷门最为高大,明清时仅供皇帝进出。两侧卷门依次略小,王公大臣按品级出入。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雕饰精美的汉白玉桥7座。中间一桥较宽,又称御路桥,为皇帝专用。中间卷门前后各有华表一对。每个华表高近10米,重10吨。顶部装饰“望天吼”,下面横插着云板,石柱上雕刻着云龙。门外两旁蹲着两只石狮。高大威猛,神态生动。石狮两侧是红色的观礼台。金水桥前有一片美丽的花坛。南面便是有“百里长街”之称的北京长安街。长安街之南就是世界著名的天安门广场。坐落于城台上的天安门城楼,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正脊两端鸱吻,戗脊列9尊小兽。面阔9间,进深5间,寓意皇帝的“九五至尊”。60根巨柱支撑着重檐屋顶,方砖墁地。城楼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天安门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仪的地方,凡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都需在此举行颁诏仪式。

故宫太和殿介绍

太和殿概况介绍 故宫的建筑格局为前朝后廷的建筑格局,即前面是皇帝上朝的政治中心,后面是皇帝及后宫嫔妃居住的寝宫也就是生活中心。面前这座大殿就是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里最豪华、最壮观的宫殿——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年间),经历了三次火灾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的。“太和”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的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此殿又俗称金銮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故宫内最大宫殿。整个大殿座落在三层八米高左右的汉白玉栏杆环绕的台基上。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圣地。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太和殿外观介绍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太和殿的殿顶,它的建筑格局为重檐庑(音五)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细心的同学不难看出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叫仙人引兽。每一组为十一个。也是所有建筑中数量最多,表示建筑级别最高。最前面的骑凤凰的仙人是根据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为凤凰搭救的故事而制成。传说:齐国国君齐明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明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表示逢凶化吉。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押鱼、獬豸(xie zhi)斗牛、行什。大殿最顶上两端雕刻的是“鸱(音吃)吻”,传说中它是龙的九子之一,能调水降雨,解除火灾。为了防止它不忠于职守,特地又在它的背上插上一把扇形剑,紧紧的钉在屋脊上。这种异兽起源于我国的西汉,被广泛的用于各种建筑特上。 太和殿广场介绍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以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周围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火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廊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品级跪伏在广场上,仰望着云中楼阁高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溥仪登基趣闻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殿外陈设介绍 我们现在看一个太和殿殿外,分布在三层石阶上的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是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个,代表清朝18个省。殿外左右安放4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同时也是香炉的一种。遇有仪式进行时,从背上取下盖子,燃入松枝或檀香。这个由铜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平正公允,江山永固。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日晷,这是一个刻有时辰的圆形石盘,其盘倾斜五十度,正中立有一根铁针,利用太阳的投影及地球自转的原理,夏日观正面的投影,冬季观背面的投影来测定时间。是古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篇一: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太和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典型的古典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现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外部结构既威严雄壮,又坚固耐用。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建筑面积㎡,高,连同台基通高,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太和殿檐角安放骑凤仙人、鸱(吃)吻、狮子、天马等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数量及排列有着严格规定,在其它古建筑上(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等)最多使用九个走兽,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同时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

主持公道之意。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篇二:

太和殿简介北京故宫的介绍

太和殿简介北京故宫的介绍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称奉天殿。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 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下面是百分网给大家整理的太和殿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太和殿介绍故宫太和殿,俗称 “金銮殿,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 殿高 35. 05 米, 面积 2377 平方米, 共 55 间,72 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 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 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 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 18 座。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 其珠为吉祥如意珠, 双龙之中, 一个代表天帝, 另一个代表帝王; 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 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 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 6 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 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 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宫第一殿,更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太和殿的功能如今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 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 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 24 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 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 臣赐宴。

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概 述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太和殿作为宫殿建筑的代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形制、装饰与陈设等级最高的皇家宫殿建筑。太和殿藻井作为太和殿主要装饰构件之一,位于太和殿明间天花顶部,是室内天花重点装饰组成部分,是安装在帝王宝座或佛像顶部天花的一种“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特殊装饰,烘托和象征封建帝王天宇般的伟大,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效果。其现状图如图1(a)所示。 故宫太和殿藻井结构分析 周 乾 明清时期的藻井,大体是由上、中、下三层组成,最下层为方井,中间层为八角井,上部为圆井结构[1]。 方井是藻井的最外层部分,四周通常安置斗拱。方井之上,通过使用抹角梁,正、斜套方,使井口由方形变成八角形。在八角井内侧角枋上贴有云龙图案的随瓣枋,将八角井归圆,形成圆井。圆井之上再置周圈装饰斗拱或云龙雕饰图案。圆井的最上方为盖板,盖板之下,雕凿蟠龙,龙头倒悬,口衔宝珠。 根据太和殿藻井的实际构造,可得出藻井的分层支撑做法有如下特点: 1、其由下至上分层为:天花梁——长趴梁、短趴梁形成方形井口——井口趴梁、抹角梁形成八角井——圆井——盖板。 2、方形井口的斗拱和其它雕饰,是单独贴上去的,斗拱仅做半面,凭银锭榫挂在里口的方木上。 3、八角井外表的雕饰、斗拱均为另外加工构件附在八角井上。 4、圆井由一层层厚木板挖拼、叠落而成。根据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项目组提供的资料,太和殿蟠龙藻井整体下垂约10cm,支撑藻井的趴梁产生通裂缝。井口趴梁端部现状照片如图1(b)所示。由该图可知, 该井口趴梁裂缝由藻井与趴梁相交处延伸至榫头,而且开裂位置已进行过加固。该藻井底部长宽均为5.94m,由下至上高度分别为方井高0.5m、八角井高0.57m、圆井高0.725m,下端支撑藻井的井口趴梁长8.46m,截面尺寸0.30×0.36m,两端做半榫刻口搭在天花枋上。藻井材料除中部龙口的宝珠外,均为木结构材料。 1 模型建立 本文利用ANSYS分析方法对藻井结构现状进行仿真分析。根据木结构材料具有三维各向异性特点,考虑使用solid64单元模拟[2],其常数输入如表1所示。 表1 ANSYS模拟藻井的参数假定 输入项 对应项物理意义EXEL木材顺纹弹性模量EYET木材切向弹性模量EZ ER木材径向弹性模量 PRXY 0.3 Z向泊松比 (b)井口趴梁裂缝图 1 太和殿藻井现状图 (a)藻井仰视图 作者: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1 我是你们大家的小导游,我姓吴,名晓宇。是3400米。围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从天安门后面的端门进入后,走过午门、太和门,就来到了有名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接下来自由活动15分钟,注意不要乱刻乱画,还不要随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后我们去保和殿。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2 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殿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

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宫第一殿,更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3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28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 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

故宫太和殿的导游词

故宫太和殿的导游词 篇一:故宫太和殿的导游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最。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

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 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 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 重要地位。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 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小兽。 篇二:故宫太和殿的导游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初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 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太和殿。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 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顶与众多宫殿顶上的装饰不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垂脊 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金銮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13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位“龙子”,传说是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所以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 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88个仙人走兽的装饰。

故宫作文之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篇一: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的意思。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地上是“金砖漫地”,皇帝的九龙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后,颇有居庙堂之高,君临天下之威风。宝座前陈设有宝象、仙鹤、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间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殿顶设蟠龙藻井,井内蟠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一般悬挂在皇帝宝座的上方,意思是说在位之皇帝是轩辕皇帝正宗的皇位继承人,而不是假冒伪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货,据说轩辕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有没有害怕被砸的假冒伪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他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移动了,不信 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在露台前铜龟及铜鹤之间)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此外,东侧还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侧设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器具。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有要选良辰吉时,到了吉时皇帝才能升宝座。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走!现在咱们就去看看!

故宫三大殿介绍

故宫太和殿:太和殿位于故宫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养心殿。 中和殿:明清两代,中和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另外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 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故宫三大殿介绍与功能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于故宫的中心部位,明清两朝24个皇帝在该地举、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在这里阅读祭文。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 奏折。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该地举行盛大典年万寿节、元旦、宴。清初,还曾在保和殿举行,“传,纵观明清,皇帝或重要的事情时,的地点也因此变为 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官员朝拜和奏事,都会先到中和殿阅社稷坛、太庙的类家家谱。纂修工作徽号时,皇帝也要赐食。

保和殿:明朝及清初,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 和殿 初,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职黄册;顺治及康熙时期,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亦居保和殿,时称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殿试地点由 典前皇帝常在此更正月十五,皇帝赐官职家属宴及每科宗室满、蒙、汉军居住保和殿,时称时称“清宁宫”。点由太和殿移到保

谈北京故宫太和殿

谈北京故宫太和殿 福建农林大学于丽 摘要: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北京故宫太和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关键词:故宫太和殿建筑古典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民间俗称“金銮殿”,位于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外部结构既威严雄壮,又坚固耐用。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殿高35. 05米,面积2377 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 自太和殿建成后,距它90公里范围内就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7次。其中1730年北京西郊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15公里,1665年通县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20公里,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仅45公里。这些大震都曾使北京遭到严重破坏,多次震动金銮殿,都不曾遭到破坏。 太和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太和殿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精 范文3篇.doc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3篇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1 我是你们大家的小导游,我姓吴,名晓宇。今天就由我来带着大家游览远近闻名的北京故宫。 故宫始建于1420xx年,1420xx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为723633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这位小朋友你知道环绕故宫的围墙有多长吗?对了!是3400米。围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从天安门后面的端门进入后,走过午门、太和门,就来到了有名的太和殿。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接下来自由活动15分钟,注意不要乱刻乱画,还不要随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后我们去保和殿。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2

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内部及外部构造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在这里,除了奇异的雕梁画栋、独特的设计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宝外,她的坚固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自太和殿建成以来,遭遇过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坚强的巨人傲然屹立,丝毫不受影响。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殿内更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罕见楠木大柱支撑整个大殿。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 太和殿不愧是故宫第一殿,更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3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4篇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4篇The Imperial Palace Taihe hall tour guide 编订:JinTai College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北京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 2、篇章2: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 3、篇章3: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 4、篇章4:北京太和殿的导游词文档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章1: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

我是你们大家的小导游,我姓吴,名晓宇。今天就由我 来带着大家游览远近闻名的北京故宫。 故宫始建于1420xx年,1420xx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为 723633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 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这位小朋友你知道环绕故宫的围墙有多长吗?对了! 是3400米。围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从天安门后面的端门进入后,走过午门、太和门,就来到了有名的太和殿。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xx年)建成, 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 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接下来自由活动15分钟,注意不要乱刻乱画,还不要随 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后我们去保和殿。 篇章2: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

北京故宫,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87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瑰宝。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欣赏故宫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 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 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961米,东 西宽753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 四周环绕高约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

故宫导游词重点太和殿范文

故宫导游词重点太和殿范文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故宫导游词重点太和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故宫导游词重点太和殿范文1 请大家快跟我来,这就是故宫的入口,也就是午门,最中间的一个门是皇帝走的,它左右两边的门是朝廷官员走的,最边上的两个门是地方官僚、学士以及百姓走的。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太和殿,大家可以看到蓝色金字的大匾,上面刻着“太和殿”三个字。太和殿是故宫的一个较大的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从清朝“改名换姓”来的,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不乏古味。大家可以看见中和殿和太和殿的通道栏杆上有好些石头雕刻的小狮子,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告诉你们吧,是用来排水的。雨流到城墙顶上的低洼处,流进地上的小孔,经过管道的疏导,就能运到排水口处。其实中和殿和太和殿的整体结构差不多,只不过小了点。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保和殿,谁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哦,这位外国游客真聪明,连中国的名胜古迹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对了,这就是皇帝用来朝拜神灵的地方,门口的丹顶鹤和大香炉也是干这个用的。说到这里,我要提两个小问题:丹顶鹤是用什么铸成的,大香炉又是用什么做成的,请大家

好好思考一下。好了,我就不再卖关子了,丹顶鹤是用铁铸成的,而大香炉则是用铜做成的。大家可千万不要摸它们,本来它们就已经老化了,您要是再动它们,它们就会被损坏了。 好,今天对于故宫三大殿的解说就到这里,明天我接着给大家介绍故宫的其他地方。 故宫导游词重点太和殿范文2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

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 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历史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太和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 故宫中最大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殿 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 大柱。它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 ㎡,高26.92m,连同台基共高35.05m,屋脊两端 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 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个,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殿前的双龙戏珠御路石,其珠为吉祥如意珠,双龙之中,一个代表天帝,另一个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务使国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双龙下面的山海图案乃象征江山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音录)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金銮宝座是太和殿的一大亮点。金銮宝座是帝王的“御用宝座”,宝座上设有雕龙染金大椅,明清两代的帝王们轮流坐着它,统治华夏大地。宝座是皇权的象征,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座。由于国无二君,宝座多单独陈设。加之古时以南面为尊,因此,一般面南背北摆放,以便皇帝接受臣子“北面侍君”之礼。 虽然金銮宝座距今已有450余年的历史,但看上去仍然金光灿烂,光艳如新。这是因为宝座由中国独特的罩漆工艺制成。其材质为珍贵名木,加以细雕后,再用足大赤金在广胶水中研细、去胶晾干,成粉末状,之后,用丝绵拂扫到打好金胶的座椅上,成为所谓“泥金”,最后罩漆。罩漆用油(一般用桐油)入漆合成,本身便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干后则呈现剔透的光泽,不仅可保护下面的色彩及漆层,又不会遮掩下面的色泽,因而会历久弥新。 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寿、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今日的太和殿,早已成了人们的游览名胜。故宫的年参观人数达到一千余万人,最多时日参观人数就有十四万多。相信他们不会错过太和殿这个故宫的亮点。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doc

故宫太和殿导游词范文 【导游词】 故宫太和殿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民间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太和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典型的古典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现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外部结构既威严雄壮,又坚固耐用。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太和殿檐角安放骑凤仙人、鸱(吃)吻、狮子、天马等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数量及排列有着严格规定,在其它古建筑上(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等)最多使用九个走兽,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同时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

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太和殿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因而得名)。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品鉴故宫建筑太和殿屋檐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古建筑艺术赏析》 论 文 题目:品鉴故宫建筑太和殿屋檐之美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 2015·1 姓名:龚丽萍 学号: 20151241020

品鉴故宫建筑太和殿屋檐之美 摘要:也许,你迷恋过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浪漫,也喜欢过埃及金字塔的神秘,又或者,你感叹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精妙…但是,只有中国的古建筑,那种惊心动魄的美才能让你一辈子都难以忘怀!以故宫建筑太和殿为例,它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仅仅只是简单的屋檐之美就会让你流连忘返。太和殿作为天子上朝的地方,各种装饰和构造都体现着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建筑理念,特别是那藏在屋檐上的美丽秘密。 关键词:太和殿兽斗拱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1、太和殿之一:檐上的仙人和兽 1.1仙人和兽的产生背景 这些排列在太和宫殿上的小兽可称作脊兽,脊兽最开始由瓦制成,高级的汉族建筑多用琉璃瓦。因为古代的汉族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所以它们最初的功能只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因为怕木头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这些美观实

描写故宫太和殿的作文

描写故宫太和殿的作文 第一篇:游故宫太和殿 因为故宫浓缩着五千年的辉煌和古老的文化,所以他早就是我心中的游览胜地,今年暑假我终于美梦成真。 到了北京我和爸爸妈妈就乘车来到了天安门,穿过天安门,过了午门举世闻名的太和殿就映入眼帘,太和殿气势磅礴、金碧辉煌,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如一条条长龙排列的十分整齐。弯弯的房角都刻成了怪兽,四个向上翘起的屋檐把太和殿显得雄伟壮观,走向太和殿七十二个大红柱雕龙画凤显示了封建王权的建筑风格。金灿灿的房顶体现出中国古代皇帝的威严与地位。这座大殿远望虽然庄严、肃穆,但漂亮的外观又使人感到异常的单调和沉重,我的心情徒然暗淡。不知为什么我仿佛觉得有一群傀儡似地太监恭敬的站立在两旁,香炉里香烟袅袅上升,皇帝在殿内居高而坐。故宫这座这座象征古代王权的建筑,一砖一瓦都侵透着“家天下”的意味。遥想当年君王面南而坐,群臣面北而跪,其威风远非白金汉宫可以比拟的。 下午,我们除了前门,我站在天安门回望太和光芒,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井然有序的布局、这样的庄严肃穆,不能不令人惊叹,希望这次故宫之旅能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第二篇:游故宫太和殿 嗨!大家好!我是“文物古迹旅行社”的导游小谢,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到北京旅游,待会儿我们要去故宫参观,大家准备好了吗?旅客回答:“好!”,那么我们就出发吧!“注意!”千万要跟紧我别走丢了呦! 故宫是我们东方最大的宫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东西宽2500米,南北长2750米,里面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御花园、东华门、神武门、太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有名,听了我的介绍,大家大概都有些蠢蠢欲动了吧!那大家就跟着我“LET‘GO”上太和殿喽! 大家快看呀!眼前的太和殿多么的雄伟气魄啊!它矗立在群殿中,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太和殿总宽度63。9米,高26。 9米,体量宏伟、造型庄重。在殿内的台基上还有铜鹤、铜龟等铜制物,在这些铜制物的掩映下,太和殿显得越发精神百倍,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