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解读幼儿的寻常时刻——“战争”追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指导可以分为隐性指导和显性指导,隐性指导包括教师的威信和情感等指导。如,大周边去找小莫边向老师汇报,这其中就体现出教师的威信、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因为在幼儿园中幼儿是把教师作为自己心理的依靠和指望。情感上的指导体现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去体会小伙伴的心理感受,学会去用自己的情感感受对方的内心。
其其:还有点。
教师:你为什么哭?(寻找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对方和自己的行为。)
其其:小莫踢疼了我。
教师:小莫为什么要踢你?
其其犹豫了一下:我洗手时水不小心把水甩到了他脸上。
教师疑惑的眼神:真的是不小心的吗?(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经验以及“战争”时双方的对话中感觉到原因并非那么简单,所以问了这个问题。)
其其:就是不小心的。
片段三:大周在做什么?
教师:大周,你为什么拉着其其去向小莫道歉?
大周:是其其先惹小莫的。
教师:为什么又去拉着小莫向其其道歉?
大周:其其不愿意去道歉,其实大家互相说一声“对不起”就没事了。
教师:他俩打架之后,你去了哪里?
大周:我去拿棒棒糖了。
教师:怎么只给其其一颗糖,不给小莫?
大周:后不是给了吗?他们两个人我都喜欢。
第二,无意引发的战争,它是由于幼儿的无心或者是间接动作引发的,比如,B幼儿不小心被A幼儿碰了一下,于是B幼儿对A幼儿进行反击,引发了“战争”。再如,幼儿被D幼儿推了一下,而引导致旁边的E幼儿受伤,从而引发D与E甚至是这三个人之间的“战争”。
(三)大班“战争”的特点——高频率、难平息
综上所述各原因所引发的“战争”在幼儿群体中是最为常见的。在多数教师的眼中,小中班幼儿相对比较乖巧,他们之间也很少发生“战争”,并且经过教师的调解后,“战争”会很快平息。而大班幼儿则不然,从这场打架事的背后,我们能看出大班幼儿之间的“战争”有两个特点,即“战争”频率高、一旦发生后很难平息。
其其:当然很难受。
教师:既然你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你该怎么做?(知错要道歉认错。)
小莫转过身,看着其其:对不起。
其其回应了一声:没关系。就躺下睡觉了。
教师问小莫:小莫,还在生气吗?(教师要从关心幼儿的角度出发,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
小莫撅着嘴巴:还有一点点。
教师看着这两个可爱的人:睡觉吧,睡醒了你们肯定还会成为好朋友。
显性的指导包括教师肯定的目光、语言的引导以及动作的回应等。在大周向老师汇报的时候,老师给了大周一个肯定的目光,并点了点头,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增加幼儿参与解决这场矛盾的信心和力量。教师与其其和小莫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出了激化的矛盾和愤慨的内心,让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心里,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小莫:洗手的时候,他用水洒我。
其其在旁边着急说到:你也踢我了呀。
小莫:谁让你洒我?
教师:其其把水洒在你身上,是其其不对,但他已经向你道歉了,想想你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学会解释的同时也要学会看到自身的不足。)
小莫:我踢他不对。
教师:你想听听其其但感受吗?(听听对方的感受,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先知错、再感受对方心理,接着认错、最后改错。)
案例分析:解读幼儿的寻常时刻——“战争”追因
案例分析:解读幼儿的寻常时刻——“战争”追因
一、观察实录:
马上开饭了,老师和阿姨在忙在给孩子们盛饭,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准备吃饭。忽然,人群里传出了响亮的叫唤:“老师,其其哭了。”
其其伤心地哭着,本还是小声的抽泣,不知被谁告诉了老师之后,他的哭声越越大了。(图一)听到哭声的大周走到其其跟前,去询问:“其其,你怎么啦?”其其边哭边说:“小莫用脚踢我。”(图二)大周一边去找小莫,一边告诉老师:“老师,是小莫把其其打哭的。”我点点头,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目光。(图三)
教师:真的?(教师并没有揭穿其其的谎言,而是通过用怀疑的语气引导幼儿自己承认错误。)
其其低下了头,换了一个说法:“我只是想逗逗他玩一玩。”
教师:这样逗小莫玩?你想听听小莫的感受吗?(试着去听对方的想法很重要,这里教师放慢解决问题的步伐,引导幼儿听听对方想法,再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注意朋友的感受。)
小莫:不开心、不舒服,很生气。
这可怎么办?此时的大周已经已经使用了自己能够想出的几乎是所有的办法,但是矛盾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战争”好像越演越烈。此时的大周在费尽脑汁地想办法,旁边的小伙伴也在帮忙出主意。大周转身走了,笔者想他可能放弃了这场“战争”调节。(图九)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大周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颗棒棒糖送给了其其,并安慰到:“其其,别哭了,给你一颗糖,吃完就没事了。”其其回应到:“好吧,放在我的抽屉里吧。”(图十)
在这个普通而又简单的事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动中,这个小小的“战争”事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影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缩影。鉴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仔细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进行个别教育、辐射全体幼儿,引导幼儿学会解决、处理类似的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六)生活经验在”战争”中的作用
幼儿的经验于生活,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尽收眼底,他们观察着、模仿着,同时又把自己习得的经验进行举一反三,应用于生活中。就像大周用送棒棒糖的方式去帮助小伙伴解决矛盾的做法,也是从奶奶的身上,从生活中得的。
四、反思与启示
虽然这场“战争”仅仅是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展示事的原本,透析事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挖掘事自身的价值,提高一线教师的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会向小莫解释清楚
要想到自己做错了事情
D向小莫道歉,还是好朋友
2、假如我是小莫:a对其其提出意见
b告诉其其不能这样做
直接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
d不会和其其打架
3、假如我是大周:a直接告诉老师
b跟他俩说不要吵了
劝劝他俩不要生气,要成为好朋友
三、透析“战争”的背后
“战争”结束了,调解也成功了,教师的任务是否也已经完成了呢?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光要学会观察、调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挖掘事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所在。笔者根据这场战争的实录与调解过程,针对个人情况分析、“战争”的起因、大班幼儿“战争”的特点、教师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战争”中教师的指导、生活经验在“战争”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对这场“战争”进行了透析。
幼儿:我觉得其其也不对,他不该打架,应该向小莫解释清楚。
幼儿6:我觉得大周是对的,他把他们哄好了,一个不哭了,一个不生气了。
幼儿7:我觉得大周是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幼儿8:其其和小莫都不对,其其不该用水洒人,小莫不该踢人。
讨论:如果你是他们三个人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
1、假如我是其其:a不会把水洒到别人身上
大周:温和、大度、成熟、活泼、大方、知识面广、乐于助人、爱与老师交流、会大胆表述所见所闻。
3、活动中的角色
其其:战争的引发者、受害者、攻击者
小莫:受害者、攻击者
大周:调解人、和事佬
(二)“战争”的起因
类似这样的“战争”在幼儿的身上时有发生,他们或是因为争夺某物或是因为物品分配不公平,等等。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之间的“战争”已屡见不鲜,纵观“战争”的起因,笔者把它归纳为故意引发的战争和无意引发的战争。
教师:你怎么会想到给他们糖吃这个办法的?
大周:我的邻居X X和X X打架的时候,奶奶也是拿好吃的给他们分分,他们就和好了.
(二)与全体幼儿重温
事后,我把这个情景进行了重新演绎,和全班的孩子一起分析、一起解决矛盾。目的是引导幼儿理解同伴,让“战争”的双方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的做法的不当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全班的幼儿都能主动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幼儿1:我觉得大周做得是对的,他抱着他们两个人去道歉,还给他们棒棒糖吃。
幼儿2:我也觉得大周做得对,他让小伙伴不再那么生气了。
幼儿3:大周做得对,他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否则成为敌人的话那就少了一份快乐。
幼儿4:我觉得小莫做得不对,他不应该打人,应该说不要用水洒我。
其其:我只是逗逗他玩而已嘛,不过他也打我了。
教师:如果别人也这样逗你,你心理会怎么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对方的感受。)
其其:那我去向小莫道歉。
其其向小莫不情愿地说了声“对不起”。
片段二:委屈的小莫
小莫看着老师:我不想原谅他,他总是惹我,讨厌。
教师:小莫,为什么你要打其其?(既然真相已经大白了,为什么还要问小莫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倾听幼儿,帮助小莫从委屈中走出。)
第一,故意引发的“战争”,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爱斗型幼儿之间发生的“战争”,一是当矛盾或冲突发生时而产生的战争。爱斗型幼儿之间的战争往往发生在男孩身上,到了大班,男孩和女孩都有自己固定交往的伙伴和活动小群体,男孩通常会在小群体中展开“战争”,这种“战争”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则的自发性游戏,不会引发过多矛盾和冲突,幼儿也有能力自行解决此类“战争”中的矛盾,笔者称这种“战争”为“战争游戏”。真正的矛盾或冲突发生时而引发的战争,在幼儿交往中的发生率较高,后果往往也比较严重,并且会给幼儿的交往带阻碍,比如其其和小莫的打架事。
其其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大周回到了座位上准备吃饭了。我看了看小莫,他还在生气,我转过身对着大周说:“大周,其其不哭了,但是小莫还在生气,怎么办?”大周重新从抽屉里拿出了两个棒棒糖,站在那里端详着。从后的谈话中,得知,他在想要不要给小莫棒棒糖?给他哪一根棒棒糖?(图十一)大周拿着一颗棒棒糖,送给了小莫,安慰到:“小莫,不要再生气了,吃颗糖,消消气吧。”小莫拒绝了大周的好意,但是大周最后还是把棒棒糖放到了小莫的抽屉里。(图十二)
(一)个人情况分析
笔者从家庭背景、性格以及活动中的角色对“战争”中的三方进行分析。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庭背景
其其:工人家庭,家长很重视教育,隔代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举。
小莫:干部家庭,家长很重视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
大周:知识分子家庭,以现代教育为主。
2、性格
其其:倔强、较成熟、有个性,偶尔会耍点小聪明。
小莫:倔强、幼稚、认真、有自己的想法、行动独立、不合群、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大周跑过去,拍拍小莫的肩膀,质问到:“小莫,怎么回事?你为什么打其其?”小莫委屈地说:“不是我先打他,是他先用水洒我,他总是欺负我,我快受不了了。”(图四)大周重新返回到其其身边,和其其商量到:“你先用水洒他,你先向他道歉。”其其不肯,大周补充到:“那你们俩就相互道歉。”其其还是不从。这时,大周抱起其其,打算抱着他去和小莫道歉,但他没抱动。(图五)大周没办法说服其其向小莫道歉,于是折回到小莫身边,想让小莫先给其其道歉,但是无论他怎样做,小莫也是坚决不去。(图六)不知道谁在那里叫了一声:“老师,小莫不肯去给其其道歉。”其其听到了,猛地站起,快速冲到小莫的身边,打算去攻击小莫。本还在生闷气的小莫也不甘示弱,立刻起身打算还击。旁边的小伙伴和阿姨见势不妙,把这两个人拉开了。这场战争才暂时平息。(图七、图八)
大班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曾强,在矛盾引发的初期或是小矛盾引发时,教师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无需干涉幼儿之间的争吵,让幼儿之间互动起,自己解决矛盾。一旦当矛盾冲突激烈时或幼儿的能力已经无法解决时,教师就要进行干涉,扮演启迪者、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幼儿解决冲突。
(五)“战争”中教师的指导
究其原因,大班的幼儿仍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大班幼儿大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思想不再那么容易受成人的影响,并且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大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迁移经验,把成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四)教师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
当“战争”发生后,教师通常先会去劝架,紧接着问清打架的原因,然后进行调解,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二、对话与重温——帮助幼儿敞开心扉
(一)与当事人对话
与当事人对话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清楚了解这场“战争”的真正起因;二是为“战争”的双方进行调解;三是引导“战争”双方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
片段一:刨根问底
午睡前,教师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入手,和其其进行了对话。
教师:其其,心理还难受吗?(从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入手,目的是让当事人释放自己不良的情绪,帮助他敞开心胸,吐露真情。)
其其:还有点。
教师:你为什么哭?(寻找原因,帮助幼儿分析对方和自己的行为。)
其其:小莫踢疼了我。
教师:小莫为什么要踢你?
其其犹豫了一下:我洗手时水不小心把水甩到了他脸上。
教师疑惑的眼神:真的是不小心的吗?(教师根据平时的观察经验以及“战争”时双方的对话中感觉到原因并非那么简单,所以问了这个问题。)
其其:就是不小心的。
片段三:大周在做什么?
教师:大周,你为什么拉着其其去向小莫道歉?
大周:是其其先惹小莫的。
教师:为什么又去拉着小莫向其其道歉?
大周:其其不愿意去道歉,其实大家互相说一声“对不起”就没事了。
教师:他俩打架之后,你去了哪里?
大周:我去拿棒棒糖了。
教师:怎么只给其其一颗糖,不给小莫?
大周:后不是给了吗?他们两个人我都喜欢。
第二,无意引发的战争,它是由于幼儿的无心或者是间接动作引发的,比如,B幼儿不小心被A幼儿碰了一下,于是B幼儿对A幼儿进行反击,引发了“战争”。再如,幼儿被D幼儿推了一下,而引导致旁边的E幼儿受伤,从而引发D与E甚至是这三个人之间的“战争”。
(三)大班“战争”的特点——高频率、难平息
综上所述各原因所引发的“战争”在幼儿群体中是最为常见的。在多数教师的眼中,小中班幼儿相对比较乖巧,他们之间也很少发生“战争”,并且经过教师的调解后,“战争”会很快平息。而大班幼儿则不然,从这场打架事的背后,我们能看出大班幼儿之间的“战争”有两个特点,即“战争”频率高、一旦发生后很难平息。
其其:当然很难受。
教师:既然你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你该怎么做?(知错要道歉认错。)
小莫转过身,看着其其:对不起。
其其回应了一声:没关系。就躺下睡觉了。
教师问小莫:小莫,还在生气吗?(教师要从关心幼儿的角度出发,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
小莫撅着嘴巴:还有一点点。
教师看着这两个可爱的人:睡觉吧,睡醒了你们肯定还会成为好朋友。
显性的指导包括教师肯定的目光、语言的引导以及动作的回应等。在大周向老师汇报的时候,老师给了大周一个肯定的目光,并点了点头,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增加幼儿参与解决这场矛盾的信心和力量。教师与其其和小莫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出了激化的矛盾和愤慨的内心,让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心里,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小莫:洗手的时候,他用水洒我。
其其在旁边着急说到:你也踢我了呀。
小莫:谁让你洒我?
教师:其其把水洒在你身上,是其其不对,但他已经向你道歉了,想想你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学会解释的同时也要学会看到自身的不足。)
小莫:我踢他不对。
教师:你想听听其其但感受吗?(听听对方的感受,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先知错、再感受对方心理,接着认错、最后改错。)
案例分析:解读幼儿的寻常时刻——“战争”追因
案例分析:解读幼儿的寻常时刻——“战争”追因
一、观察实录:
马上开饭了,老师和阿姨在忙在给孩子们盛饭,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准备吃饭。忽然,人群里传出了响亮的叫唤:“老师,其其哭了。”
其其伤心地哭着,本还是小声的抽泣,不知被谁告诉了老师之后,他的哭声越越大了。(图一)听到哭声的大周走到其其跟前,去询问:“其其,你怎么啦?”其其边哭边说:“小莫用脚踢我。”(图二)大周一边去找小莫,一边告诉老师:“老师,是小莫把其其打哭的。”我点点头,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目光。(图三)
教师:真的?(教师并没有揭穿其其的谎言,而是通过用怀疑的语气引导幼儿自己承认错误。)
其其低下了头,换了一个说法:“我只是想逗逗他玩一玩。”
教师:这样逗小莫玩?你想听听小莫的感受吗?(试着去听对方的想法很重要,这里教师放慢解决问题的步伐,引导幼儿听听对方想法,再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注意朋友的感受。)
小莫:不开心、不舒服,很生气。
这可怎么办?此时的大周已经已经使用了自己能够想出的几乎是所有的办法,但是矛盾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战争”好像越演越烈。此时的大周在费尽脑汁地想办法,旁边的小伙伴也在帮忙出主意。大周转身走了,笔者想他可能放弃了这场“战争”调节。(图九)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大周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一颗棒棒糖送给了其其,并安慰到:“其其,别哭了,给你一颗糖,吃完就没事了。”其其回应到:“好吧,放在我的抽屉里吧。”(图十)
在这个普通而又简单的事中,笔者有深刻的体会: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动中,这个小小的“战争”事是对社会现象的一个影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缩影。鉴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仔细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进行个别教育、辐射全体幼儿,引导幼儿学会解决、处理类似的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六)生活经验在”战争”中的作用
幼儿的经验于生活,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尽收眼底,他们观察着、模仿着,同时又把自己习得的经验进行举一反三,应用于生活中。就像大周用送棒棒糖的方式去帮助小伙伴解决矛盾的做法,也是从奶奶的身上,从生活中得的。
四、反思与启示
虽然这场“战争”仅仅是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展示事的原本,透析事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挖掘事自身的价值,提高一线教师的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会向小莫解释清楚
要想到自己做错了事情
D向小莫道歉,还是好朋友
2、假如我是小莫:a对其其提出意见
b告诉其其不能这样做
直接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
d不会和其其打架
3、假如我是大周:a直接告诉老师
b跟他俩说不要吵了
劝劝他俩不要生气,要成为好朋友
三、透析“战争”的背后
“战争”结束了,调解也成功了,教师的任务是否也已经完成了呢?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光要学会观察、调解,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挖掘事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所在。笔者根据这场战争的实录与调解过程,针对个人情况分析、“战争”的起因、大班幼儿“战争”的特点、教师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战争”中教师的指导、生活经验在“战争”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对这场“战争”进行了透析。
幼儿:我觉得其其也不对,他不该打架,应该向小莫解释清楚。
幼儿6:我觉得大周是对的,他把他们哄好了,一个不哭了,一个不生气了。
幼儿7:我觉得大周是一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幼儿8:其其和小莫都不对,其其不该用水洒人,小莫不该踢人。
讨论:如果你是他们三个人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
1、假如我是其其:a不会把水洒到别人身上
大周:温和、大度、成熟、活泼、大方、知识面广、乐于助人、爱与老师交流、会大胆表述所见所闻。
3、活动中的角色
其其:战争的引发者、受害者、攻击者
小莫:受害者、攻击者
大周:调解人、和事佬
(二)“战争”的起因
类似这样的“战争”在幼儿的身上时有发生,他们或是因为争夺某物或是因为物品分配不公平,等等。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之间的“战争”已屡见不鲜,纵观“战争”的起因,笔者把它归纳为故意引发的战争和无意引发的战争。
教师:你怎么会想到给他们糖吃这个办法的?
大周:我的邻居X X和X X打架的时候,奶奶也是拿好吃的给他们分分,他们就和好了.
(二)与全体幼儿重温
事后,我把这个情景进行了重新演绎,和全班的孩子一起分析、一起解决矛盾。目的是引导幼儿理解同伴,让“战争”的双方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的做法的不当之处,更重要的是让全班的幼儿都能主动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幼儿1:我觉得大周做得是对的,他抱着他们两个人去道歉,还给他们棒棒糖吃。
幼儿2:我也觉得大周做得对,他让小伙伴不再那么生气了。
幼儿3:大周做得对,他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否则成为敌人的话那就少了一份快乐。
幼儿4:我觉得小莫做得不对,他不应该打人,应该说不要用水洒我。
其其:我只是逗逗他玩而已嘛,不过他也打我了。
教师:如果别人也这样逗你,你心理会怎么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对方的感受。)
其其:那我去向小莫道歉。
其其向小莫不情愿地说了声“对不起”。
片段二:委屈的小莫
小莫看着老师:我不想原谅他,他总是惹我,讨厌。
教师:小莫,为什么你要打其其?(既然真相已经大白了,为什么还要问小莫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倾听幼儿,帮助小莫从委屈中走出。)
第一,故意引发的“战争”,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爱斗型幼儿之间发生的“战争”,一是当矛盾或冲突发生时而产生的战争。爱斗型幼儿之间的战争往往发生在男孩身上,到了大班,男孩和女孩都有自己固定交往的伙伴和活动小群体,男孩通常会在小群体中展开“战争”,这种“战争”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则的自发性游戏,不会引发过多矛盾和冲突,幼儿也有能力自行解决此类“战争”中的矛盾,笔者称这种“战争”为“战争游戏”。真正的矛盾或冲突发生时而引发的战争,在幼儿交往中的发生率较高,后果往往也比较严重,并且会给幼儿的交往带阻碍,比如其其和小莫的打架事。
其其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大周回到了座位上准备吃饭了。我看了看小莫,他还在生气,我转过身对着大周说:“大周,其其不哭了,但是小莫还在生气,怎么办?”大周重新从抽屉里拿出了两个棒棒糖,站在那里端详着。从后的谈话中,得知,他在想要不要给小莫棒棒糖?给他哪一根棒棒糖?(图十一)大周拿着一颗棒棒糖,送给了小莫,安慰到:“小莫,不要再生气了,吃颗糖,消消气吧。”小莫拒绝了大周的好意,但是大周最后还是把棒棒糖放到了小莫的抽屉里。(图十二)
(一)个人情况分析
笔者从家庭背景、性格以及活动中的角色对“战争”中的三方进行分析。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庭背景
其其:工人家庭,家长很重视教育,隔代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举。
小莫:干部家庭,家长很重视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
大周:知识分子家庭,以现代教育为主。
2、性格
其其:倔强、较成熟、有个性,偶尔会耍点小聪明。
小莫:倔强、幼稚、认真、有自己的想法、行动独立、不合群、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大周跑过去,拍拍小莫的肩膀,质问到:“小莫,怎么回事?你为什么打其其?”小莫委屈地说:“不是我先打他,是他先用水洒我,他总是欺负我,我快受不了了。”(图四)大周重新返回到其其身边,和其其商量到:“你先用水洒他,你先向他道歉。”其其不肯,大周补充到:“那你们俩就相互道歉。”其其还是不从。这时,大周抱起其其,打算抱着他去和小莫道歉,但他没抱动。(图五)大周没办法说服其其向小莫道歉,于是折回到小莫身边,想让小莫先给其其道歉,但是无论他怎样做,小莫也是坚决不去。(图六)不知道谁在那里叫了一声:“老师,小莫不肯去给其其道歉。”其其听到了,猛地站起,快速冲到小莫的身边,打算去攻击小莫。本还在生闷气的小莫也不甘示弱,立刻起身打算还击。旁边的小伙伴和阿姨见势不妙,把这两个人拉开了。这场战争才暂时平息。(图七、图八)
大班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曾强,在矛盾引发的初期或是小矛盾引发时,教师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无需干涉幼儿之间的争吵,让幼儿之间互动起,自己解决矛盾。一旦当矛盾冲突激烈时或幼儿的能力已经无法解决时,教师就要进行干涉,扮演启迪者、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幼儿解决冲突。
(五)“战争”中教师的指导
究其原因,大班的幼儿仍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大班幼儿大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思想不再那么容易受成人的影响,并且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大班的幼儿已经能够迁移经验,把成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四)教师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
当“战争”发生后,教师通常先会去劝架,紧接着问清打架的原因,然后进行调解,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二、对话与重温——帮助幼儿敞开心扉
(一)与当事人对话
与当事人对话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清楚了解这场“战争”的真正起因;二是为“战争”的双方进行调解;三是引导“战争”双方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
片段一:刨根问底
午睡前,教师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入手,和其其进行了对话。
教师:其其,心理还难受吗?(从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入手,目的是让当事人释放自己不良的情绪,帮助他敞开心胸,吐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