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总结了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供以后研究之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综述
一.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
最早正式将“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20世纪7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逐步被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接受.随后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于1977年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课程.旨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此后.有关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米切尔和伍德总结了自1963年以来的27种代表性概念后认为.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影响力。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取权:紧迫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基于这3个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显然这一界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大小进行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种代表性概念可大体归纳为两类:一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以弗里曼为代表.他认为“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然而,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相当宽泛.很难进行实证研究和实际运用。二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以克拉克森(Clarkson)为代表.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f『J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Clarkson.1994)。这一定义缩小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强调专用性投资.并将一些无关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于利益相关者界定之列。大多数国外学者认同从“是否影响企业或受企业活动影响”、“是否拥有某种相关利益,因企业活动而承担风险”来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吴玲总结了国内学者对利益相关者17种定义.并对国内学者对利益卡H关者的代表性定义的关键词及其频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形式多样.但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认同利益相关者定义与大多数国外学者相同。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Freeman(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社会利益3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持有企业股票者是对企业拥有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经理人员、员工、供应商、竞争者、社区等是对企业有经济依赖性的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则与企业有社会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Frederick(1988)按是否与企业直接发生市场交易而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等;后者包括政府、媒体、社会团体等。Savage(1991)从合作性和威胁性两个维度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支持型、边缘型、反对型和混合型。并提出根据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策略。Clarkson(1994)根据相关者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利益相关者和非自愿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在企业中主动进行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或群体。自愿承担企业经营活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后者是指由于企业活动而被动地承担了风险的个人或群体。他又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企业所赖以生存的个体和群体。后者是指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受到企业运作间接影响的个体或群体。Charkham(1995)按照相关者群体与企业合同关系的性质.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前者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债权人等;后者包括政府、媒体、社区、全体消费群体等。Mitchell(1997)
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3个属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霉!利益相关者(符合3个属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符合2个属性)、潜在利益相关者(符合1个属性).并提出利益相关者及其组成是动态变化的。Wheeler(1998)将社会性维度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并结合Clarkson提出的紧密性维度,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4种: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首要的非社会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入发生联系: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间接的影响,也不包括与入的联系。Friedmanand Miles(2002)发表了有关一些早期模型的局限性.从公司的物质利益或一套设想与利益相关者是否兼容或不兼容.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必要或在合同形式中体现两方面把利益相关者分为4种类型.Kalle Pajunen(2006)从直接资源依赖和网络位置两个维度把利益相关者分成3个主要群体:对企业存活有直接影响的治理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存活有潜在影响的潜在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企业的存活没有影响的次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并指出利益相关者随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代表性观点:万建华(1998)根据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陈宏辉和贾生华(2004年)从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3个维度上将我国企业的10种利益桐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大类:此外,吴玲等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关键利益相关者、非关键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类。
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了企业的一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所有权(Freeman,1984)。有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最早出现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虽然对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要早于相关利益者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在不同时期讨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涉及到相关利益者。如Da、ris和Blomstrom(1966)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早期论著中已经提到了企业与社会各利益群体关系的重要性.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股东、顾客、供应商、员工和社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者f『】就开始了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并得出了几种不相同的结论.张进发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他们的满意、信任和忠诚。所以,对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实际.1z包含了利益相关者与财务业绩关系的研究。有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包括建立利益相关者一绩效模型.引入调节变量.将因变量业绩细分(分为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具体化自变量(定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关系)。KLD指教是用来评价企业与和J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评级标准.最初是KLD公司的分析师们主要从公司与社区关系、员工关系、自然环境、产品的安全与责任等8个方面的关系来衡量公司社会责任。这样.公司社会责任被演化为公司与桐关利益者的关系。Waddock和Graves(1997)曾研究过KLD指数和公司的财务业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前一年的KLD和财务绩效计量如资产回报率(ROA)、投资回报率(R.OE)以及销售回报率(ROS)呈正相关。一般没有研究人员孤立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往往要包括对公司战略的测量和运营环境的控制。Berman企图用实证来比较两种不同的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观点的描述的准确性.从而提出两种不同的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模型.并采用采用了KDL指数来计量这些模型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在提出的两种管理模型中.一种称为战略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利益相关者关系直接作用于业财务绩效:另一种是内生利益相关者承诺模型.利益相关者关系间接调节公司战略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见图1)。由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