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迷津实验

合集下载

陕西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陕西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博采众长,在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考夫考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许多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力图客观地了解行为的目的性。

经过多番努力,他提出了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的概念,弥补了华生古典行为主义的缺陷,并建构符号完形理论,也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学习理论一直是考试的重头戏,其中“行为主义”更是高频考点。

因此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应引起我们的重视:1.符号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行为主义重实验研究,托尔曼也不例外,他根据一系列动物实验的结果,反驳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一直预想“学习是由于刺激和反应的联结,或是按照一系列的试误以达到目标”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是根据对“高价迷津实验”中的颜色、声音、气味,以至通道的长度、宽度和转角位置等特点的“认知”,把这些特点作为力求达到目的的“符号”,并表现出有所期待的状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期待”。

因此,托尔曼认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

这一理论对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这是鉴于托尔曼为考查有机体学习结果的实质,进行的“位置学习实验”,其中最经典的就是“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实验描述:在这个迷宫中,从起点到终点食物箱有三条长短不同的通道,分别为通道1、通道2、通道3,分别是1最短,2次之,3最长。

实验最初,将白鼠置于起点,让它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爬行。

一段时间过后,白鼠逐渐学会了走3条通道,并在所有通道畅通时首先选择1到达食物箱。

之后,托尔曼将通道稍作处理,重点观看并记录白鼠的表现,结果是:在A处阻塞时,白鼠会改为走通道2;当B处阻塞时则会自动选择通道3。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迷津实验实验报告引言:迷津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于1961年设计并进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描述迷津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其中所揭示的心理现象。

实验设计:迷津实验的基本设计是让被试者扮演“教师”角色,向一位“学生”逐渐施加电击。

实验设有30个不同电压的开关,从15伏特到450伏特不等,每个开关都标有相应的电击强度。

实验者告知被试者,该实验旨在研究记忆与学习,而被试者的任务是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给予电击,以促进其记忆。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时,被试者与实验者一同进入一个看似科学的实验室环境。

被试者被要求随机抽取一张纸条,上面写有“教师”的字样,而实验者则扮演“学生”的角色。

实验者被固定在一个椅子上,并被束缚在电击装置上。

被试者被告知,每次学生回答错误时,需要逐渐增加电击的强度。

结果分析:在实验中,米尔格拉姆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结果。

尽管学生明显感到痛苦和痛苦,但大部分的被试者仍然服从实验者的命令,继续给予电击。

实验者的命令和鼓励使被试者产生了一种道德责任感和无法违抗的压力,导致他们不顾他人的痛苦而继续执行任务。

心理现象解析:迷津实验揭示了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被试者在实验中出现了一种“失去自我”的现象,他们将责任和决策权完全交给了实验者。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人类天性中对于权威的信任和顺从,以及对于集体责任的模糊认知。

进一步思考:迷津实验引发了对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责任的深入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服从现象?当我们在工作、学习或其他社会环境中面临压力时,我们是否会盲目服从权威的指令,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痛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结论: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类对于权威的盲从和服从程度。

这项实验揭示了人类心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往往会服从权威的指令,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痛苦。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2班135 赵晓丹1、引言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来了解并操作一定的心理学仪器,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心理学。

另外,我们通过实验学习对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

迷津实验通常用小白鼠做实验,为研究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故进行此实验。

其理论基础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2、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学专业某同学2.2 实验仪器: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打印单元(由于打印单元的打印纸用光,我们自己将结果记录下来)2.3实验程序2.3.1实验之前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确定主试被试以及观察记录者,插好心理实验台的电源,告知被试迷津的起点终点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主试熟悉操作程序。

2.3.2四人一组,一主试一被试两个观察记录者。

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并将触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2.3.3主试告知被试:当我发出开始口令时,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记为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记为一遍学习。

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地减少错误次数,直至连续三次没有错误的到达终点实验便结束。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碰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被试越槽前进或在一个盲巷一遍学习中多次犯错难以继续前进则给予提示,否则不予提示。

2.3.4主试发出开始口令,同时按下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同时,被试开始沿槽前进。

2.3.5被试操作触棒到达终点,主试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具体操作中,我们自己记录下了数据)。

2.3.6记录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若被试出现疲劳现象,可在一次练习后稍作休息。

3、实验结果及分析3.1实验结果迷津实验数据3.1.1、由迷津实验数据得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用的时间逐渐缩短,错误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神秘科学实验课

神秘科学实验课

神秘科学实验课一、引言科学实验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最为期待的课程之一。

而神秘科学实验课更是让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探索一些令人着迷且令人惊叹的科学实验,开启了解科学的大门。

二、漂浮的水珠实验我们首先来进行一项令人兴奋的实验——漂浮的水珠实验。

材料准备简单,只需要一些清洁透明的玻璃水杯、自来水并添加溶解的食盐。

1. 将一些自来水倒入玻璃杯中,保证杯子只填满三分之二。

2. 根据杯子的容量,逐渐加入食盐,每次加入少量并搅拌均匀。

3. 继续添加食盐,当我们发现水的浮力逐渐增加时,可以看到水开始发生变化。

4. 当我们添加足够的食盐时,水珠将会漂浮在玻璃杯的表面,形成一个神奇的景象。

这个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是食盐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水的密度,从而增加了浮力,使得水珠能够漂浮起来。

三、酸碱指示剂实验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酸碱指示剂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酸碱溶液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1. 准备柠檬汁或醋、红茶或蓝莓果汁、小苏打粉和几个透明玻璃杯。

2. 将柠檬汁/醋倒入一个杯子中,将红茶/蓝莓果汁倒入另一个杯子中。

3. 向柠檬汁/醋中加入小苏打粉,观察颜色的变化。

4. 向红茶/蓝莓果汁中加入小苏打粉,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很有趣!柠檬汁/醋与小苏打粉反应后,溶液变成了泡泡状,颜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红茶/蓝莓果汁与小苏打粉一起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并没有改变,只有一些气泡产生。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小苏打粉与酸性物质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泡泡。

而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小苏打粉与其他物质反应则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四、彩虹火焰实验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项充满魔力和美丽的彩虹火焰实验。

1. 准备一些酒精,彩色盐和几个透明玻璃杯。

2. 在每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酒精。

3. 在每个玻璃杯中加入不同颜色的盐,例如:加入少量的钠盐,会出现黄色的火焰;加入一些钾盐,会出现紫色的火焰等等。

4. 小心点燃酒精,然后观察不同颜色的火焰。

迷津实验

迷津实验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号:2009204628 姓名:朱辉辉班级:09.3 科目:实验心理学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一、题目及摘要题目:迷津实验摘要:迷津实验是要求被试在从一条油起点到终点拥有有一条正确途径并由此分出若干条盲道找到正确途径并掌握这条正确途径的过程。

在此实验中,主试不可给予任何指导,而且被试需要闭目等排除一切视觉信息的协助,被试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稍适休息,以降低实验的误差,此试验中以被试完成一次实验所用的时间及其出现错误的次数未统计指标,进而进行结果的分析。

二、引言迷津实验是研究学习和学习能力等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心理学测量工具。

人类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研究迷宫(迷津)学习了。

它是研究一个人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和记忆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迷宫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本迷宫难度中等),但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巷。

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途径。

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

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它涉及到被试的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

三、方法被试:教科院20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仪器材料:迷宫测试仪、计时计数单元实验过程:1、首先将迷宫测试仪与计算机连接好,调节好挡板角度,使被试不能直接看到图形。

2、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输入被试的学号,将实验需要使用的触棒交给被试,并将其放在起始点,准备开始实验。

3、主试宣布指导语,将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告知被试,使被试了解实验。

4、被试获得主试的指导语后,被试将触棒从起点移动,实验开始。

5、被试自己尝试直到到达终点,一次实验结束,然后继续重复试验,每个被试做五次,直到全部完成实验。

托尔曼三路迷津实验过程

托尔曼三路迷津实验过程

托尔曼三路迷津实验过程
托尔曼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迷宫,在出口放置了一些食物。

之后,一只小老鼠被放入迷宫中,它闻到了食物的香气,便快速地向着出口爬去。

最初小老鼠不知道路线,只能乱爬乱撞,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出口。

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小老鼠脑中的认知地图逐渐形成,它会选择一条能够最快到达终点的路线,顺利吃到食物。

托尔曼又换用了几种比较复杂的迷宫,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发现小老鼠经过数次学习之后也能顺利来到出口。

就算托尔曼故意将路线堵住,小老鼠发现“此路不通”,也能很快找到另外一条最短的路线,这说明它们不但掌握了认知地图,还能够加以应用。

这时候,托尔曼想:“如果没有了食物的强化,小老鼠还能形成这种认知地图吗?”于是,他将老鼠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控制组(每次都能在迷宫出口得到食物),第二组是无奖励组(无论能否爬出迷宫都没有奖励),第三组是延迟奖励组(前10天没有奖励,从第11天起,每天都能在迷宫出口得到食物)。

在实验中,托尔曼发现“延迟奖励组”寻找路线的出错率一开始时较高,可从第12天起,出错率快速降低,最终这一组的出错率是最低的,其次是奖励组,最后是无奖励组。

托尔曼的这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无论人还是动物,都可以通过学习在大脑中形成认知地图。

在学习的过程中,外在的强化能够提升学习动机,但不是必要因素,即使不强化也能像延迟奖励组这样继续学习,只不过最初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这就是托尔曼所说的“潜伏
学习”。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迷津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它对人类认知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男性志愿者。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步骤:
1.测量实验对象的智商,初始认知能力,各项生理参数等数据,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2.在安全的情况下,将实验对象注射迷津。

3.在注射后,检测实验对象反应速度,记忆力,理解力等各项认知能力,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4.掌握注射时机,记录实验对象反应迷津所需时间,并追踪注射后内部变化,观察迷津的作用和影响。

实验结果:
在完成实验后,我们比对注射前后测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我们发现,注射迷津后,实验对象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显著提高,但是反应速度有所降低。

注射后,提高了实验对象的意念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实验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确认迷津确实对人类认知和神经系统产生积极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功能和性能。

此外,在选择性使用下,迷津能够帮助人们提高思维和理解,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人际关系。

但是,长期使用迷津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

迷律实验的实验报告

迷律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迷律实验二、实验目的1. 验证迷律现象的存在;2. 探究迷律现象产生的原因;3. 通过实验培养实验者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实验原理迷律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对同一物体的观察结果出现差异的现象。

实验原理基于视觉错觉和感知差异,通过设计特定的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迷律现象的原因。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白纸、尺子、直尺、圆规、铅笔、胶带、彩色笔;2. 实验材料:两张相同大小的白纸、两支铅笔、一把直尺、一把圆规。

五、实验步骤1. 准备两张相同大小的白纸,将其中一张作为实验纸,另一张作为参照纸;2. 在实验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一条直线段,长度为10cm;3. 在直线段两端,用圆规画两个半径为5cm的圆弧,使圆弧与直线段两端相切;4. 用彩色笔在直线段两端圆弧上分别画上两个不同颜色的圆点;5. 将实验纸和参照纸平放在桌面上,保持两张纸平行;6. 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纸上的直线段,记录观察结果;7. 重复观察实验,并记录不同角度下的观察结果;8. 分析观察结果,找出产生迷律现象的原因。

六、实验结果1. 观察结果:观察者在不同角度观察实验纸上的直线段时,发现直线段两端圆点的颜色在不同角度下有所不同。

当观察角度较小时,圆点颜色差异不明显;当观察角度较大时,圆点颜色差异明显;观察者在观察实验纸上的直线段时,发现直线段两端圆点的距离在不同角度下有所不同。

当观察角度较小时,圆点距离较近;当观察角度较大时,圆点距离较远。

2. 产生迷律现象的原因分析:(1)观察角度的影响:观察角度不同,观察者对实验纸上的直线段两端圆点的颜色和距离的感知产生差异,导致迷律现象的出现;(2)视觉错觉:观察者在观察实验纸上的直线段时,由于直线段两端圆点的颜色和距离在不同角度下的感知差异,产生视觉错觉,导致迷律现象的出现。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迷律现象的存在,并探究了迷律现象产生的原因。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探索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探索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探索
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实验探索是孩子们心中一次奇妙的冒险。

实验不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更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与理解的途径。

每当实验开始时,课桌上的试管和器材仿佛也跃跃欲试,渴望与孩子们一同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

试想,实验器材们有着自己的“心思”和“个性”。

比如说,实验室里的显微镜,总是饶有兴致地凝视着每一滴水滴中的微小生物,仿佛在说:“孩子们,你们看到了吗?这个微小的世界,藏着无限的精彩!”而烧杯则总是一副深沉的样子,它告诉孩子们:“倾听水的声音吧,它在沸腾时会与你对话。


在实验课上,磁铁也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

它总是兴奋地吸引着身边的金属物体,仿佛在告诉孩子们:“看到了吗?原来我也有‘魔力’,可以和铁、钢玩耍!”而电池则默默地贡献着能量,虽然不说话,但是它的电流却让灯泡发光,让小电风扇转动,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激动不已。

而化学实验更是小学五年级孩子们的最爱。

他们和试管一同进行化学反应时,试管总是教导他们保持谨慎:“小心点,这个试剂很‘热情’!”而燃烧实验时,燃烧瓶则告诉孩子们:“看,火焰也是一种美丽的化学变化。


实验中的测量工具也充满趣味。

尺子总是严肃认真地告诉孩子们:“测量时要准确哦,每一毫米都很重要!”而天平则平静地说:“平衡,是测量的第一步。


总之,在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实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次与器材们的对话和探索。

通过实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观察力、分析力和动手能力。

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一场奇妙的冒险,让孩子们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意义。

幼儿园科学探索:沉浸式实验活动案例分享

幼儿园科学探索:沉浸式实验活动案例分享

幼儿园科学探索:沉浸式实验活动案例分享幼儿园科学探索:沉浸式实验活动案例共享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科学知识的地方,而沉浸式实验活动是一种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来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沉浸式实验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几个幼儿园科学探索的沉浸式实验活动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案例共享1. 探索水的魔力主题文字:水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孩子们会用不同的容器和材料来探索水的性质和魔力。

他们会观察水的表面张力、流动性,并进行简单的水的密度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不仅能够认识到水的神奇之处,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科学家的身影主题文字:科学家在这个实验活动中,老师会邀请一位真实的科学家来幼儿园,与孩子们共享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经验。

孩子们可以观察科学家的实验装备、听取他的科学故事、甚至自己动手进行小型实验。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尊重和好奇心。

3. 小草的成长之谜主题文字:种植在这个实验活动中,孩子们会亲自动手种植一颗小草,观察它的成长过程。

他们会记录下每天草的生长情况,探索光照、水分和土壤对草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共享,我们可以看到沉浸式实验活动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孩子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邀请科学家和亲自种植植物等方式,孩子们还可以拓展自己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沉浸式的教学方法。

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

科学之谜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索

科学之谜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索

科学之谜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与探索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小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和探索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科学之谜。

实验一:色彩的探索目的:观察物体的颜色对其吸收或反射光的影响,并理解彩色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

材料:玻璃杯,水,小量的食用色素(红、黄、蓝),白纸,手电筒。

步骤:1. 准备三个玻璃杯,分别加入红、黄、蓝三种食用色素,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2. 将三个玻璃杯摆在白纸旁边,使白纸能够被透照到。

3. 拿起手电筒,对准白纸,观察透过玻璃杯的颜色衍射在白纸上的效果。

4. 使用手电筒的不同颜色过滤片,观察不同颜色光照射在玻璃杯上的效果。

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照射在玻璃杯上,通过杯中的食用色素水,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效果,将颜色投射在白纸上。

探索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事物有颜色?实验二:拉力的探索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拉力是一个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拉扯的力。

材料:绳子,椅子,小白板,书。

步骤:1. 将一个绳子平放在椅子上,绳子的两端分别绑在两个固定的支点上,形成一个悬挂在椅子上的绳子滑轮。

2. 在绳子上挂一个小白板,并将一本书放在小白板上。

3. 让一名同学拉着绳子的一端,另一名同学用手拉住小白板的底部。

4. 慢慢增加拉力,观察书是否开始移动。

实验结果:当拉力逐渐增加时,书开始移动。

这表明拉力是一种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拉扯的力。

探索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却不同?实验三:水的蒸发与沸腾目的: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现象,了解水的不同状态。

材料:水,烧杯,酒精灯。

步骤:1.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 将酒精灯点燃,用火焰加热烧杯底部的水。

3. 注意观察水开始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实验结果:当水加热后,先是水开始蒸发,水面上产生水蒸气,并逐渐增加。

发展心理学2(2014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2(2014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囟门逐渐被矿物质填充形成头盖骨,“缝合”
身高每年约增加5-7cm,体重增加2.5-3kg
头盖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
腿骨成熟
骨骼生长结束
添加标题
发展的个别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添加标题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遗传与环境
二分法(20世纪初)
添加标题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添加标题
1869《遗传的 天才》
添加标题
• 年龄(成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历史(战争、 经济情况)、非规范事件(疾病、离异、职业变化等)
毕生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八个发展阶段
年龄
特定心理危机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0-1 1-3
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自主VS羞怯和疑虑
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敢于 希望、富于理想
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 定
常 染 色 体
的 生 物
丙 龄异前
代作 以用 后论 ))


酮 提常提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因素
母亲年龄偏小
母亲年龄偏大
胎 内
母亲服药
环 母亲吸烟
境 母亲饮酒
母亲情绪
后果 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可能性增加 唐氏综合征
胎儿畸形
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 胎儿酒精综合征 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身体瘦小、体质差、神经过 敏与偏执;流产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01 02 03 04
心理发展的特点p.155-156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心理既有连续的量的累进,又表现出阶段性的质的飞跃

化学实验探秘之旅三年级化学精品

化学实验探秘之旅三年级化学精品

化学实验探秘之旅三年级化学精品化学实验探秘之旅在化学科学中,实验是探索和发现的关键。

通过进行实验,我们可以亲自观察和验证各种化学现象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化学实验,带领孩子们走进化学的神奇世界。

实验一:魔幻变色溶液材料:- 紫色洋红色素溶液- 酸性红色素溶液- 小盘子- 滴管步骤:1. 在小盘子里倒入一些紫色洋红色素溶液。

2. 在另一个小盘子里倒入一些酸性红色素溶液。

3. 使用滴管将紫色洋红色素溶液滴入酸性红色素溶液中。

4. 小心观察溶液变化。

实验原理:当紫色洋红色素溶液与酸性红色素溶液混合时,酸性红色素会改变洋红色素的颜色,使其变成另一种颜色。

这是因为酸性红色素和洋红色素反应导致了颜色的变化。

实验二:奇妙的泡泡材料:- 泡泡液- 透明杯子- 吸管步骤:1. 在透明杯子中倒入适量的泡泡液。

2. 用吸管吹气,制造出许多彩色泡泡。

实验原理:泡泡液中含有一种称为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它可以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当我们用吸管吹气时,泡泡液会形成一个薄膜,然后封住一部分空气,最终形成泡泡。

泡泡的美妙色彩来自于泡泡薄膜的干涸过程中不同颜色的光的干涉效应。

实验三:发光的硬币材料:- 硬币- 透明塑料袋- 非粘性清洁剂(如洗碗液)步骤:1. 将硬币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2. 加入适量的非粘性清洁剂。

3. 轻轻摇晃袋子,使硬币与清洁剂充分接触。

4. 观察硬币是否发光。

实验原理:非粘性清洁剂中的某些成分可以与硬币表面氧化的金属产生反应,并降低氧化物对光的吸收。

这种物质的存在使硬币开始发光,使我们能够在黑暗中看到硬币的轮廓。

通过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三年级的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化学的神奇之处。

这些实验不仅能增强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对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希望孩子们在这个化学实验探秘之旅中能够收获知识和乐趣!。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摘要:迷津主要是指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路径以及中间的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就是寻找这条正确的路,并学习掌握这条正确的路径。

而主试则是引导被试到达终点。

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则是以错误次数,和时间为指标来衡量。

一般来说,实验式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在实验的过程了,主试不能协助被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如被试在过程中感到疲劳,可以适当休息,以排除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触棒迷津有经验无经验自变量因变量一、前言:触棒迷津实验是研究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在空间中定向,这其实是一种动作技能的学习。

迷宫的种类很多,结构方式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

触棒迷津发展于1927年由坡金斯所创,实验所使用触棒迷宫是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被试用小棒从迷宫的起点沿通路移动直至终点,小棒每当进入盲巷,有声响提示,做为错误一次,学习的效果以从起点到终点所用时间或出错的次数表示。

其具体操作:连接计数器和迷宫,接通电源。

被试蒙上眼睛,手拿金属棒,主试把被试拿的金属棒放在迷宫起点。

放好后就发口令:“预备……走”。

被试听到“走”,就从起点开始移动金属棒直至终点为止。

使用过程中不让被试看到迷宫的路线,被试在迷宫中要连续移动小棒,不得停顿。

作完一次实验,显示屏上的数字就是被试在这次实验中所需的时间及犯错误的次数。

本次实验通过迷宫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学习使用棒触迷津。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它是实验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二、方法1 被试被试2人,1人担当无经验被试,1人担当有经验被试。

2仪器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3 程序:(1)三人一组,事先不让被试看迷津,被试者坐在被试侧。

一只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然后告诉被试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起点与终点只隔着一堵墙,但是被试不能直接跳过那堵墙。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篇一:迷津实验报告迷津实验一.引言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它是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实验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并。

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迷宫所需路程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即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排除视觉前提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

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简单易行方式,最早是由泊金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转型起来。

它的特征,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目标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路径正确条,以最快的速度和飞到最少的错误到达南行。

迷宫的读书一般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阶段: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

练习是迷宫自学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需要运用空间定向定义明确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学习迷宫学习与被先行的智商有关,通过迷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进程中知识最表象的现象。

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等待时间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计算机鸣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度量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二阶在2次及以内。

需注意的是:由于该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尽量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觉因素,比如: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记忆瓦理棕完成。

还要尽量降低系统误差,比如,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需要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

关键词:自变量因变量迷津动作技能学习绩效二.研究方法2.1 被试:巢湖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男性2.2实验器材:(1)JGW-B1 型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计数器单元(3)纸和笔2.3 步骤 2.3.1 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迷津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如何通过线索识别和记忆物体。

在实验中,参与者会看到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图形,包括三角形、矩形、五边形等等,这些图形由三个不同颜色的字母组成。

后续在不同的测试中,参与者需要识别之前看到的图形并记录字母的颜色。

实验一:在第一次实验中,参与者看到一系列图形,每个图形都包含三个字母,字母的颜色会随机选择。

这些图形呈现时间很短,只有0.5秒,稍后参与者需要回想起图形并记录下字母的颜色。

实验一可以用来考察参与者是否能够记忆图形的内容。

在第二次实验中,参与者看到与实验一中完全相同的图形,但每个字母的颜色都是唯一的。

例如,如果“B”是红色的,那么在所有的图形中,只有“B”是红色的。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必须依赖数字或颜色作为记忆线索来识别图形。

在第三次实验中,参与者看到的图形同样与实验一中完全相同,但字母的颜色可以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同色”,即相同颜色的字母会在不同的图形中出现;另一类是“不同色”,即不同颜色的字母在不同的图形中分别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需要通过字母的颜色来记忆图形,但他们可以通过识别是否为同色字母来处理整个记忆任务。

在第四次实验中,参与者看到的图形与实验一中仍然是完全相同的,但有另一个元素被加入了,即一个方向箭头,位于图形的左上角。

箭头有指向左、右、上、下四个方向之一。

直到参与者确定了箭头显示的方向,他们才被允许记录下字母的颜色。

在第五次实验中,参与者再次看到与实验一中完全相同的图形,但在这个实验中,箭头会闪烁两次以引起注意力,跨越0.5秒到1秒的一定时间。

在闪烁期间,参与者必须注意箭头,并在字母颜色被切换前查询箭头所指的方向。

许多参与者无法完成闪烁期间的记忆任务,因为他们无法集中精力集中在箭头和字母颜色上。

总结:从上面这五个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类如何识别和记忆物体的过程。

在实验一中,参与者可以使用顺序判断来识别之前看到的图形;在实验二中,他们必须在头脑中记录字母颜色;在实验三中,他们可以通过找到相同颜色的字母来处理任务;在实验四中,箭头为记忆任务带来了新的难度;在实验五中,闪烁期间添加的注意力需求使记忆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心理作文之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

心理作文之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

心理学迷宫实验报告【篇一:迷宫设计实验报告】天津商业大学《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同组人员:指导教师:迷宫问题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01班王谭陈黄2014 年 12 月 26 日目录1. 课程设计的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需求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模块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详细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数据类型的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主要模块的算法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程序运行说明与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用户手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实验报告迷津实验实验报告引言:迷津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决策和思考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迷津的场景,观察参与者在选择迷津中的路径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实验设计:本实验共邀请了30名参与者,他们在实验开始前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引导进入一个模拟的迷津场景,场景中有多个路径供他们选择。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分成三组,每组10人。

每组进入迷津场景的时间间隔为5分钟,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独立性。

2.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从起点找到终点,但并未告知终点的具体位置。

3. 参与者被提供一个地图,地图上标有各个路径的名称和长度,但并未标注终点位置。

4. 参与者开始在迷津中选择路径,他们可以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做出决策。

5.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一份问卷,回答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包括他们在选择路径时的思考过程和决策策略。

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问卷回答和实际路径选择的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参与者在面对迷津时,普遍倾向于选择较短的路径。

他们认为短路径更容易带他们到达终点。

2. 有一部分参与者在选择路径时更注重地图上的标记,例如路径名称或长度。

他们认为这些标记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决策。

3. 另一部分参与者更加依赖直觉和感觉,他们在选择路径时更多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4. 一些参与者在选择路径时表现出较高的决策困难,他们在不同路径之间犹豫不决,需要更多时间来做出决策。

讨论:本实验结果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迷津时的决策和思考方式。

虽然不同个体在选择路径时侧重的因素有所不同,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较短的路径。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短路径更容易带他们到达终点,而较长的路径可能会增加迷津的复杂性和困难度。

此外,一些参与者表现出决策困难,这可能与他们在面对选择时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担忧有关。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思考来权衡不同路径的利弊,并做出最终的选择。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迷津实验报告引言:迷津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揭示人类对于选择的心理倾向和决策过程。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迷津实验的背景、设计、结果和启示,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一、背景:迷津实验最早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4年设计。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探究人类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判。

通过迷津实验,他们希望揭示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二、设计:迷津实验的设计非常简单。

被试者被要求在两个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并根据选择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实验中的选项往往涉及风险和概率,以考察被试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决策倾向。

三、结果:迷津实验的结果展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

例如,被试者往往更倾向于避免损失,即使选择损失较小的选项会带来更大的收益。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

此外,人们也倾向于过分自信地估计自己的决策能力,这被称为“过度自信”。

四、启示:迷津实验的结果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认知偏差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模式,并避免盲目决策。

其次,认知偏差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和管理资源时要更加谨慎,以避免被偏见和错误判断所影响。

五、应用:迷津实验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金融领域,了解人们的决策偏好可以帮助设计更合理的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策略。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认知偏差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决策能力培养。

六、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虽然迷津实验在揭示认知偏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其设计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中使用的样本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因此结果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次,实验中的选项和情境也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实验设计来验证和拓展迷津实验的发现。

结论:通过迷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人类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判。

这一实验的结果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 迷津学习实验
1 实验背景介绍
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

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

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三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2 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3 实验方法
3.1 被试
全班同学,3人一组。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3.3 实验程序
3.3.1 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计时计数键。

3.3.2 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另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的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

”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指令,同时按下操作箱内左侧下方“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3.3.3 每遍结束后,按下“结束”键。

3.3.4 记录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4 结果分析
4.1列表整理每遍的联练习结果。

4.2根据结果画出错误曲线和时间曲线。

5 问题与讨论
5.1本实验所得练习曲线属于哪种形式?
5.2根据本实验的练习曲线,分析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