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热寒判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期诊疗实践中,我归纳出小儿肺热、胃寒、肝热、脾虚、肠热五个方面,可谓小儿常用之脏腑辨证。验之日常诊疗,加以融会,可以辨别许多种小儿常见疾病。

胃寒:舌苔很白口气重浊

社区医生常会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小孩胃寒。什么是胃寒?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调养与治疗?我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在此与同行分享。

病例:一个阴雨天,门诊接诊了一位3岁的小女孩。家长诉孩子胃口差,常常空呕,且很容易呕吐,还经常有脐周部腹痛,平时睡前都要喝牛奶,不喝不睡。大便黏滞,舌苔白厚。我给予温胃消导的治法,开出方剂:吴茱萸、炒白术、炒薏苡仁、木香、益智仁、焦山楂、莪术、甘草,并嘱咐其睡前喝奶要活动后再躺下。孩子喝了6剂药就好了。

讲解:所谓寒,可从两方面认识。其一是生冷饮食太多,比如过分依赖牛奶、豆奶以及喝饮料过多,伤及脾胃,即寒作为病因。其实,这是因为小儿对食物的耐受能力较差所致。其二是症状表现为呕吐、空恶心、泛清水痰涎,或者胃口差、腹痛。这些症状小儿很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疾病,比如胃食管反流。用中医学的胃寒来认识,还是很合适的,并且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在看是否有胃寒时,舌苔尤其要紧。舌苔薄白或厚白腻,是胃寒的特征。如果看到孩子舌苔很白、口气很重浊时,就要考虑是饮食积滞、胃寒了。这时,就该调整饮食,降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增加粗粮和蔬果。

简单地讲,小儿常常恶心、纳食不振、腹痛、舌苔白厚,即可称之为胃寒,也可以认为是消化功能失调的一种类型而已。

中医药擅长调理胃寒病症。常用药方是理中丸,组成为太子参、白术、干姜、甘草。具体运用时可以加减变化,尤其要结合小儿特点。吴茱萸、丁香、砂仁、乌药、益智仁等药物也可以选用。分析这些药物,大多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排除胀气、增加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解除胃肠道痉挛等作用,从而改善诸多症状。从另一个角度讲,用温性的中药能解决胃肠病症,这些病症就可以认为是寒症,中医学叫辨证求因。再从一个角度讲,吃了寒性的食品,出现胃肠道不适,也说明是寒症,这叫审因论治。

不管怎么说,小儿胃寒很多见。在生活中家长要对孩子的饮食多加注意,不要伤胃,比如过多依赖牛奶、喝凉药过多、吃西药过多、喝豆奶过多等都可能伤胃。有一种枣奶,营养又健胃,假如再出现一种姜奶就更好了。

药方:此为暖胃方,适合空呕、舌苔白、胃口差、口气重、经常脐周腹痛的孩子。剂量选择以5岁小儿为例:吴茱萸6克、炮姜6克、炒白术9克、炒薏苡仁15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5剂,水煎服,日服两次。单方:生姜羊肉汤、赤砂糖、砂仁、白豆蔻。

肺热:口唇红赤大便秘结

小儿咳嗽、咯痰、流浊涕,或者发热、咽喉肿痛,以及常见的发疹性疾病,这些疾患是影响小儿和困扰家长的常见问题。现代医学常将其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及时诊疗,多无大碍。

传统医学认为是肺热症候。如果仔细观察,肺热小儿常见咽喉红赤、口唇红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

病例:一天上午,家长带着一位小男孩来就诊。主诉是咳嗽明显、多痰,虽然正在打针和喝糖浆,还是想用中药调理一下。家长说,孩子咳嗽总不容易好。经过望闻问切,见男孩的舌苔薄黄,嘴唇很红,咽喉红赤。给予清热泻肺、化痰清咽的治法,开出方剂:桑白皮、地骨皮、苦杏仁、桔梗、知母、浙贝母、天竺黄、紫金牛、芦根、甘草。药味也不是很苦,喝上5剂药即可痊愈。小儿病机单纯,随拨随应,选择合宜,实属可行。

讲解:小儿多时病,即多传染性疾病。时下的手足口病,肺热兼疱疹,上焦肺热征象显现,且为温毒所犯,宜清之为要。用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等单独煎服,有利于恢复。中医药研究时病由来已久,古有《时病论》、《温热论》,皆包含清肺热、解温毒的论述和方剂。难怪国家制定的诊疗流行传染疾病,均提供了中医药方案。

小儿常用药物如肺热平、清解液、肺热咳喘液等,都带着清肺热的意图,对于肺热咳喘者使用方便。而面对不同的患儿,我们要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如何清肺热?如何合理配伍中药?要像烹饪一样,把每个细节都考虑进去。其中顾及小儿的整体是一定要考虑的。有的患儿高热,用药苦寒,如用黄芩、柴胡;有的患儿喘息,平喘为要,如用炙麻黄、射干;有的患儿便秘,可用大黄、厚朴。

饮食辛热、缺少蔬果,大肠容易积热,也会促成肺热,需要留心调理。有一种口服药叫消积止咳,它的本意就是积滞消除了,有利于止咳;胃肠积滞了,会导致咳喘。药中有枇杷叶、瓜蒌和槟榔、枳实配伍,既清肺热,又导积滞,清肺热的效果很好。

药方:现开一张清肺热方,适合咽唇赤、口气重、舌苔薄黄、小便黄短,试试无碍。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夏枯草12克、板蓝根15克、淡竹叶12克、甘草9克,5剂,水煎服,日服两次。

脾虚:面色不好食欲不佳

小儿科古称“哑科”,就是说小儿不会自己说出哪儿不舒服,为看病带来了困难。传统中医儿科看重望诊,尤其看重望面色。脾虚的小儿面色不好,可以描述为“面色无华”、“面色萎黄”。小儿常脾虚。现代医学也认为小儿消化机能发育不健全,加上营养吸收的负担重,导致消化不良的小儿很多。

病例:一位3岁的小男孩,家长诉说其胃口差,还偏食,身高和体重比同龄人低,平时感觉没有力气,多吃后常常便溏,带不消化食物。望诊见其面色无华、头发稀黄;切诊感到腹壁、上臂肌肉松弛。小孩是脾虚,治拟健脾益气、消积助运。处方为:太子参12克、炒白术9克、炒薏苡仁15克、焦山楂10克、木香6克、益智仁6克、炙甘草10克,6剂,水煎服。服药后复诊,家长说患儿胃口有明显改善。家长要求长期中药调理,我告诉她只要胃纳可,没有必要常服中药。家长问:“需要添加什么进补?”“只要每天均衡营养即可,肉、菜、鱼、蛋、果、奶,每天不缺,就是最好的营养。”家长问:“什么物品不能吃?”“天然的食品都可以吃,加工的食品要少吃。”

讲解:厌食的小儿很普遍,给喂养带来困难。面色不好,很多就是厌食引起的。中药调理厌食效果很好。看看小儿舌苔,如果舌苔厚,称为脾虚湿困,要用芳香化湿的中药,如砂仁、豆蔻;如果舌苔光滑,或者花剥如地图,称为胃阴亏虚,要用养阴健脾的中药,如石斛、太子参;如果舌苔没有什么变化,胃纳差,称为脾失健运,要用健脾助运的中药,比如炒白术、酒黄精。

脾胃为后天之本。关注小儿的脾胃,即小儿消化吸收的情况,是小儿生长发育的要点。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小孩的抵抗力不强,容易感冒,面色不好,就需要从调理脾胃着手,治疗拟补益脾胃。除了开出处方外,还要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晒太阳。

药方:一般服用的健脾方,适合胃口较差、便溏、面色无华的小儿。以6岁小儿为例:太子参10克、炒白术9克、炒薏苡仁30克、石斛6克、木香6克、焦山楂10克、炙甘草6克、砂仁3克。脾虚食疗,如红枣汤、米仁(薏苡仁)粥、山药块、八宝粥等都可以做。市面上健脾消食的中成药很多,也可以选用。

肠热:解便困难便中带血

很多小儿有便秘的问题,解便困难,便状如羊屎,甚至便中带血。小儿很难受,家长很心疼。便秘问题,病位在大肠。因肠腑为传导之官,司传导糟粕。又因为便燥难解,多兼喜辛热、少蔬果、热病后、小便赤、面红赤、舌苔黄。因此,便秘小儿是大肠热症。

襁褓小儿便秘也不少见,与缺少母乳、以奶粉为主食有关。幼儿便秘与缺少蔬果有关,多以精细食物为主,缺少纤维素。

病例1:一患儿因便秘、便中带血到肛肠科诊治,谓为肛裂。后转到我科诊治。谓肛裂为继发,便秘为动因。予清热润肠通便法,处方为:知母6克、黄芩6克、厚朴6克、肉苁蓉10克、生大黄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6剂,便秘缓解,便血自然消除。

病例2:一患儿诉经常便秘,常3~5天一解。平时贪玩,常忍便,又不爱吃蔬菜和水果,爱吃肉类,口气重浊。嘱多吃蔬果,如火龙果、哈密瓜以及绿色蔬菜。再开处方:麻仁软胶囊,剂量可以按效果自行调整,小儿不会吞服可以切破冲服。

麻仁丸的成分为: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方剂来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方剂,疗效卓著,让人感叹祖国医学之源远流长。

病例3:一襁褓小儿,牛奶喂养,腹胀,解便困难。治疗需要理气导滞、清热通腑。予以方剂:沉香3克、木香6克、厚朴6克、炒莱菔子9克、炒牵牛子6克,选用免煎颗粒剂开水冲服,以便携带和调配。

讲解:有些小儿因发热正在吃药打针,又伴有大便秘结,舌苔黄,中医学认为是肺热兼肠热,这个时候加服中药以清热通下,对感染的恢复很有作用,称为釜底抽薪法。中成药黄栀花口服液的组成是:黄芩、金银花、栀子、大黄。可以看出其方意来自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载“凉膈散”的组方意图,包含清肺热泻肠热的配伍意义,用于小儿外感热证,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