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接触力学7-2017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6)

不考虑变形中的动力和温 度效应,则外力作功W全 部贮存到杆中,变成了杆 的应变能U:

图中曲线下方的面积相当于 杆中的应变能。而和曲线上 方的面积相应的为余应变能 (简称余能),记为U*
b) 滚动接触问题余能原理
2.2 滚动接触问题的余能原理在轮轨滚动接触中的应用
弹性半空间假设
随着轮轨滚动方向的蠕滑力增大,轮轨体内 的等效应力的极值和最大剪应力的极值位置 向轮轨接触表面移动,因此,加大轮轨粘着 力和制动力,使轮轨接触表面附近轮轨材料 进入塑性状态并丧失应有的承载能力,很容 易使轮轨接触表面产生剥离破坏。
1000
e,|max | (Mpa)
750
500
e
250
|max|
锥型轮对 磨耗型轮对
0.07 0.06 0.05 0.04
i
弹性位移的比较
锥 型轮 对 磨耗 型 轮 对
e, |max| (M pa )
800 600 400 200
e
u3
|max|
u
0.03 0.02 0.01 0.00
u2
u1
10 20 30 40 50 60
0 0 10 20
x 3 (mm)
CONTACT 计算流程
http://www.kalkersoftware.org/
a) 轮轨三 维弹性体非 Hertz滚动 接触蠕滑力 分析
1)轮对横向运动影响
yG
xL , R 1 yL , R
G / v0 y
0
G / v0 0, 0.0001, 0.0005, 0.001 y
2)轮对摇头运动和曲线半径的影响
G / v0 0 yG y
0 1.0
o o
xL , R 1 yL , R
/ v0 0, 0.005, 0.01 r0
R0 300m,3000m,
nL , R
rL , R r0 1 cos l cos r sin L, R 0 L, R v r0 r0 0 r L R L, R sin cos L , R , cos L , R v0 v0 r l0 L , R L , R sin L , R v v 0 0 sin L , R r0 1 cos L , R r0 v0 r0
b)弹性状态下轮轨滚动接触应力应变分析
(一) 轮对轴重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0 yy
正压力随轴重的变化
粘滑区分布随轴重的变化
轴重对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二) 轮对摇头运动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三) 轮轨表面摩擦力对应力应变的影响
为了提高列车粘着和制动效果,人们采用了多种方式,如改进材料组织成份、 轮轨几何尺寸和在轮轨接触界面之间使用增粘剂等,采用这些方法目的无非 是为了提高轮轨作用面之间的切向作用力,即摩擦力,但同时产生了轮轨和 制动部件材料强度不足的问题。


1). 法向接触:接触斑 形状、大小及法向应力 分布; 2). 切向接触:基于法 向解,求摩擦力分布( 大小、方向)。
可解析的滚动接触理论 数值滚动接触理论
Exact theory
By J.J. Kalker
坐标系Ox1x2x3是直角坐标系,且为无应力状态下 的坐标系,Ox1x2面与物体接触点处共切面重合,原 点O始终保持与当前时刻物体变形前(或无应力状态) 接触点的空间位置相重合,x3轴指向物体1。 坐标系Ox1x2x3随接触斑移动,而不固结于物体的 介质上。 假设两弹性体挤压变形后形成的接触斑近似为一个 平面,则Ox1x2和接触斑平面基本重合,按重合处理。
47.05 57.51 61.64 61.62
纵向蠕滑力对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1250 F1=5.295kN, F2=39.475kN F1=29.995kN, F2=36.257kN F1=49.167kN, F2=29.841kN F1=56.976kN, F2=23.513kN F1=58.943kN, F2=17.972kN

赵鑫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轮轨接触动力力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滚动接触蠕滑率 Hertz接触理论(法向解开创工作) Carter二维滚动接触理论(切向解开创工作) Vermeulen-Johnson无自旋三维滚动接触理论 Kalker线性蠕滑理论 沈氏理论 Kalker简化理论 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 轮轨黏着问题研究简介 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有限元建模简介 轮轨接触载荷与伤损研究简介 快速接触算法开发 接触问题杂谈 轮轨试验台简介
30
40
50
60
0
x 3 (mm)
最大正压力的比较
最大剪应力的比较
A:锥型踏面、1:40轨底坡
B:磨耗型踏面、1:40轨底坡
C:磨耗型踏面、1:20轨底坡
Kalker博士生Zili Li, 2002
WEAR

CONTACT
◦ ◦ ◦ ◦ 稳态滚动 线弹性 半空间(1/4空间)假设 库伦摩擦定律
2.1 两弹性体接触问题可表示为
k表示接触体1、2, i, j 表示3个方向
p3 0, g 0; (接触斑内) p3 0, g 0; (接触斑外)
是零空间
a) 变分原理 目的把原问题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等效为泛函的变分等于零,即泛函的 驻值问题。
等效积分形式:
v 是一组任意函数 v 是一组任意函数
1 1 min C ( g 0 q u3 ) p3dA (W u u ) p dA Ac Ac ( ui , pi ) 2 2 (k ) 且满足 : p3 g 0 x Ack (k ) p b x H (k ) (k ) (k ) p bS τ / S τ xS
0.005 0.000 -0.005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xL,R
左 轮 轨 右轮轨
nL , R
r0 r G y L R L, R cos L , R , cos L , R v0 v0 v0 r L , R l0 L , R sin L, R v v 0 0 sin L , R r0 rL , R
450 6 9 12
(m m)
x 1 (m 0 m)
6
x
9
12
9பைடு நூலகம்
12
x
3
x (m 3 1 m)
0
6
2
2
(m m)
0 -12 -9 -6 -3
0 -3 -6 -9 -12
3
0 -12 -9 -6 -3
0 -3 -6 -9 -12
3
接 触 斑 粘 滑 区 的 分 布
1200 1000
等效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比较
0.010
yL,R
0.005
-0.035 -0.040 0 2 4
1
yG (mm)
6
8
10
12
0.000
2
-0.005
右轮轨 左 轮 轨( 带 符 号)
3
-0.010
4
-0.015 0 2 4 6 8 10 12
yG (mm)
接触斑粘滑区的分布
接 触 斑 正 压 力 密 度 的 分 布
y=11mm时, 总法向载荷 是59 kN, 约轮轴50%, 但最大正压 力约为无横 移时2倍。
纵向蠕滑力 分布密度的 最大值是非 轮缘接触时 的两倍,横 向蠕滑力密 度分布最大 值是非轮缘 接触时的10 倍。
G / v0的影响 y
y=10mm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轮缘贴靠时,接触斑的形状发生较大的 改变,接触力分布幅值和质点滑动量急剧增加,这是轮缘和 钢轨内侧易产生大量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
对可能接触区进行离散(见右图),则上式可写成
ui
k
k dyJ 1dyJ 2 xIa J Aij k yJ xJ pJj
J 1 k k
M
pJj A ij
J 1 M J
M
yJ xJ dyJ 1dyJ 2
k k
AIiJj pJj
J 1
k k
重复指标
求和约定
AIiJj pJj
接触单元弹性位移差
1 1 2 2 u i u i1 u i2 AIiJj p Jj AIiJj p Jj 1 2 AIiJj AIiJj p Jj AIiJj p Jj

现实:瞬态、弹塑性、有限体积滚动接触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 ? ? ? ? ? ? ? ? ? ?
?
?
?
??? ?
? ? ??
Any questions?
0 0 10 20
x3 (mm)
30
40
50
60
(四)磨耗型轮对、锥型轮对和钢轨滚动接触应力的比较
磨耗 型 轮 对 : p
1800
3 max
=1499.08 Mpa
1800
锥 型 轮 对 : p3max=1358.56Mpa
1350
1350
p 3 (Mpa)
p 3 (Mpa)
v0
900
v0
900
450 6 9 12


代入余能公式
轮轨滚动接触问题余能原理公式
1 ' min C pIi AIiJj pJj g 0 J q pJ 3 WJ u J p J p Jj 2 pJ 3 0 pJ bJ x Ac A0 pJ 3 P
J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