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济宁(演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之都”济宁(演讲稿)》第一篇:“运河之都”济宁(演讲稿)中国运河之都:济宁(演讲稿)自元代开始,管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
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古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市的城区,各具特色。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中国济宁市多山、多水、多圣人,文化底蕴深厚,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正统思想——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球华人祭祖寻根的首选圣地。
始祖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文化、李白文化、梁祝文化、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山水文化等十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旅游格局。
第二篇:中国运河之都济宁(演讲稿)中国运河之都——济宁
京杭大运河从济宁穿过,自元代开始,管理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运河之都”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古
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济宁城区,各具特色。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
济宁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济宁也成为全世界中华儿女祭祖寻根的首选圣地。
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
元明清三朝在济宁设立河漕衙门,乾隆等帝王到这里驻足探访。
济宁市多山、多水、多圣人。
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始祖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文化、李白文化、梁祝文化、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山水文化等十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旅游格局。
截止到xx年初,济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167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山东省风景名胜区4处,4a级以上景区6处,其中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我国第一批5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处。
第三篇。
运河之都——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自元代开始,管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
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古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市的城区,各具特色。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济宁市多山、多水、多圣人。
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始祖文化、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文化、李白文化、梁祝文化、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山水文化等十大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旅游格局。
第四篇:“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xx年5月14日
xx年5月13日至15日,“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淮安市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家文物局、国家《清史》编委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聊城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等高等学府与科研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学者、淮安市部分文史专家和淮安地方院校的代表也出席了研讨会。
此外,国家与省有关部门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到会代表103人,多为明史、清史、运河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城市都会史、中国自然科学史、中国历史地理、城市规划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研究领域中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向会议发来了贺信。
会议一共收到论文48篇,其中有35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
会议于5月13日上午在淮安市淮州宾馆开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xx飞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淮安市市长樊金龙同志致欢迎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
交通部代表王明志、水利部代表祁正卫、国家文物局代表李耀申先后致辞祝贺。
之后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与会学者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围绕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地位、作用与特点,围绕淮安城市的兴衰嬗替,淮安城市未来的发展、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申遗,展开
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交流发言于5月14日下午结束,xx飞教授对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
丁解民同志致答谢辞。
15日上午,与会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淮安市区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
这次会议学术层次高,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中有博士生导师15人,研究员、教授、博士42人。
会议主要收获有:
一、对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定位达成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京杭大运河被世界公认为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她不仅是中国历代重要的经济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与会代表认为,京杭运河贯通五大自然水系,淮安地处古淮河之滨,握邗沟入淮处末口和泗水入淮处清口,在京杭运河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淮安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邗沟,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河段之
一。
隋大运河全线贯通后,淮安作为“江船达扬州入淮,汴船自清口达河阴”的中转站,地位重要,商旅辐辏,城市繁荣。
元代以后,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明清时期,确立了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并设立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驻节淮安府。
据光绪《淮安府志·漕运》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
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
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
同时,负责督运的漕运总兵官也驻节于此,与漕运总督并称文、武二院。
时转运漕粮的官军曾达12万多人。
同时漕运总督兼巡抚南直隶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淮安为苏北与皖北地区的政治中心。
为了方便漕运,明朝廷还在淮安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由工部分司管理,
仅1490至1544年的55年中,在清江成造的漕船就达30558艘,占运河漕船的绝大多数。
同时,在清江浦建有规模宏大的漕粮转搬仓—————淮安常盈仓,该仓有800间仓房,可容纳150万石漕粮,由户部分司专管。
同时,刑部也派有专官驻淮,称漕运理刑刑部,具体负责漕运中的刑事案件问理工作。
明代黄河全流夺泗、夺淮以后,淮安作为黄、淮、运河交汇处,成为治理黄、淮、运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
治黄、治淮、治运,根子在治黄,重点则在于保证漕运畅通。
“治河、导淮、济运三策,毕萃于淮安清口一隅。
”故明代总河一职,多次由总漕兼任。
清代漕、河管理机构分设,河道总督初设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始迁于淮安清江浦,便于就近指挥。
雍正年间,将河道总督职掌一分为三,涉江苏、安徽之境的,受辖于南河总督;涉山东、河南之境的,受辖于东河总督;涉直隶之境的,受辖于北河总督。
其中又以设于淮安的南河总督最关紧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明清时期的淮安,是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运输、治水的指挥中心,其“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名实相符,是他地
无可取代、无可相比的。
二、对“运河之都”淮安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与会专家通过多视角、多侧面的深入研讨,认为,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发挥了“五大中心”的重要作用。
即大运河沿线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粮食储备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
可以说,淮安一带的黄河安,则大运河安;淮安一带的运河通,则漕道通;淮安的支运、兑运顺,则漕运顺;淮安仓的漕粮足,则京城粮足;驻淮安的漕运总督尽职尽责,则国用无虞。
在大运河漕运历史上,淮安厥功伟矣。
在北京维持作为明、清大一统封建王朝国都的历史上,淮安的贡献大矣。
三、对“运河之都”淮安兴衰的原因高度认同
与会专家广泛认为,“运河之都”淮安,因运河兴而兴,也因运河衰而衰。
既得水之利,也受水之害。
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驻节,使淮安城市“俨如省会”。
盐商巨贾的云集,更为淮安城市的繁华注入了活力,使淮安城市发展达于鼎盛,从末口到清口,有十多个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使这里的人口聚集度非常高,淮安“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人口规模居于全国名邑大都的前列。
与会专家指出,在当年运河经济兴盛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列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有“南有苏杭、北有淮扬”之说。
同时,虽然当时淮安城市繁荣,但由于常受洪水受害,农业经济条件恶劣,与城市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清末,随着漕运改海,津浦
铁路开通,运河的作用下降,加之水灾兵燹,淮安城市也逐渐衰落。
鉴于以上认识,与会专家对如何保护“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遗产及振兴淮安、再现昔日辉煌,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一、进一步加大保护“运河之都”淮安历史文化遗存的力度
会议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运河之都”历史文化遗存弥足珍贵,挖掘整理、保护利用、积极参与“申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与会专家就此提出:
1、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应以淮扬(淮安至扬州)为主要代表之一;
2、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清江大闸、清晏园、河下古街等,可考虑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3、建设中国运河博物馆及中国漕运博物馆;
4、正确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妥善保护老城。
二、建设现代“运河之都”淮安的新战略
与会专家认为,要重现昔日“运河之都”的辉煌,建设现代的“运河之都”,需要增强新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1、规划与建设淮扬镇、淮宁、淮连、淮蚌铁路,加强淮安铁路枢纽建设,促进淮安加快融入长三角;
2、规划与建设机场,为淮安与周边地区提供便捷的航空条件;
3、规划与建设淮(安)扬(州)城际交通,形成淮安与南京都市圈的快速通道;
4、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和淮北盐河航道“五改三”工程,疏浚泄洪与水运入海通道。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江苏实施的沿江、沿海、东陇海沿线发展战略,对淮安的覆盖不足。
作为江苏的腹地,淮安需要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补充。
他们倡议:将江苏腹地淮安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培育江苏第四大都市圈。
通过进一步促进淮安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增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xx万左右的人口,形成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
会上,淮安市人民政府还向有关专家学者颁发了“淮安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
第五篇:京杭大运河之都——济宁运河之都——济宁
自元代开始,管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衙门就设在济宁,因而,济宁被誉为“运河之都”。
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李白、杜甫在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康熙、乾隆在此驻跸,题词作赋。
古运河、太白楼、铁塔寺、声远楼、王母阁、东大寺、岱庄教堂等景点星罗棋布于济宁城区,各具特色。
汶上南旺镇为“运河之脊”,建有号称“北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岛在湖中、运河穿岛而过”南阳岛上的古镇为运河四大古镇之一,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街巷为青石铺地,民居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颇具文化品位,是展现古运河生态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
截止到xx年初,济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167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山东省风景名胜区4处,4a级以上景区6处,其中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是我国第一批5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处。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