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鲁琼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老百姓与统治者的关系。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迭,向来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内容。无论是官方史书的记载,还是民间演绎的传说,我们都能从中窥到历史真实而有趣的一面。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的新作《N个国王和他们的疆土》收录了11篇小说,讲述国王们的故事,却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正史”中那些位高权重荣耀无比的国王,作者把他们从宝座上拉下来,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实“记录”他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国王有一些有历史依据(比如李煜亡国的故事),有一些是作者的想象或“重构”。11篇自成故事,却又仿佛可在各篇章中找到彼此的身影,好似勾画了各自雄踞一方的地图,作者借助想象,以文学虚构抵达“历史真相”。
(摘编自张燕峰《在文学虚构中抵达历史真相》)材料二: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指关于历史的记载即历史学,还指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人类“文化”或“文明”。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书写过去发生的事件,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表达对历史的判断或者反思,但是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
我们先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文学一个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实际上,大多数历史著作的确有自己的叙事特征与文体风格。比如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表达对法国大革命反讽性的认识时,就将史实与评价、哲理与文思融为一体,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与叙述语调。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以至于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是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
但是历史终究是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带有比较大的争议。可以说,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并未在时间中消失,恰恰是叙述赋予混沌的历史以我们所熟悉的形貌。历史可以做到认识论与本体论二者合一,因为在历史书写中表现与被表现者同时到场,因而历史具有建构性。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无法比较、批评和判断。
培根认为,文学超越历史甚至哲学的地方在于,它不像历史那样依赖记忆或哲学那样依赖。理智,而是凭借想象,可以不根据事物的逻辑,既可以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又可以把联系在一起的事物分割开来,造成事物不合法的匹配和分离,形成一种“伪装的历史”。首先,文学可以借鉴历史著作中的题材塑造历史人物,描述历史事件。其次,小说常常以过去发生的事件为对象,采用过去时,特别是历史小说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其。叙事的逼真性可以起到类似历史读本的作用。再次,从一般意义上来看,作家创造的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融通性,文学或多或少要参照现实世界,特别是再现型文学的纪实性可以形成准历史风貌及认知属性。此外,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见证相当于目击。文学
艺术,不但有传达见证的功能,更有以自身为见证人的任务。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文学的历史表征从不同的角度重述了历史,凸显了事物的多种存在样态,宣扬了美德,增加了美感。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一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材料三:
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和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这是因为历史著作、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往往渗透着文学式的虚构、文学式的夸张语言及文学家的观察与思考;而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依赖。从读者和后人的角度来说,叙述历史时掺进了虚构的成分似乎是难以苟同的,因为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向认为历史是真实可信的。从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来看,中外很多史学家分析判断历史著作中虚构的成因、文学的色彩,从而可以揭示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这一问题上的共同性,进而探讨文学创作与历史写作中的一般规律或相互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是神话和民间故事入史的例子。它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史料本身就是虚构的。上古时代距今几千年,人们难以认识,而神话和民间故事在人民口头相传中像滚雪球似的逐渐形成。它以幻想的形式,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所以神话实际上是上古劳动人民思想观念的反映。这既是文艺,又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片段的记录。上古历史就是依靠对神话传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上古世界。
(摘编自张玉雁《试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定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具有相似性,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
B.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C.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D.文学创作不能形成类似历史的认知效应和超越历史的叙述效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 -项是(3分)()
A.神话和民间故事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B.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有可能摆脱对历史的依赖。
C.文学无论何时都可以补充微观史实,保留集体记忆,成为历史的见证。
D.文学应根据事物的逻辑,把自然状态中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屈原以及李广父子时,倾注了无限同情。.
B.“三吏”“三别”被视为对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民众生活疾苦的忠实纪录。
C.《雷雨》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D.《三国演义》丰富了人们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认知。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 D(A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似乎是想象性与情感性”、第四段“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可知正确。B由材料二第四段“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可知正确。C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文学和历史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相通性和互融性”可知正确。D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文学可以对历史进行表征,对历史典籍所记载的故事进行借用与演义”“文学又有解构历史和超越历史的冲动”可知错误,应该是可以形成的)
2.A(B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文学家、文学作品作为历史的产物,也无法摆脱对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