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导读:本文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苗勇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纲领。

1999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努力,法制建设在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毋庸讳言,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里,企望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我国的法制建设真正发轫于七十年代末,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就建立起先进发达的法治社会,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

在当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悖于法治精神的言行,每每发生。

这些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法制建设的进程。

此类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体制上的根源,更存在着观念上的原因。

在相当多公民的头脑中,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视法律为驭民之工具,无视法律的崇高地位,法律对己有利时便用,无益时就不执行。

媒体报道:四川某县一位负责人,当检察机关准备逮捕他手下一位贪污、受贿的干将时,这位“大人”竟自恃“权威”,号令检察官:不经我批准,不准逮捕。

后又百般阻扰,结果自己也因犯妨害公务罪而锒铛入狱。

此类毫无法治观念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恐不少见。

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笔者深感到,在我们的社会里,应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
高无上的地位。

如果在公民中,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了这一观念,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将日趋完善发达,中国的前途将更加辉煌灿烂。

正如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2月8日在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家福讲授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

”①因此,在当今,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意义十分重大。

而要树立起这一观念,首先必须认清提出这样一个论断的事实、法律及理论的根据。

1、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可言,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

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律体系。

但是由于我们党对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更多倡导的是人治思想,因此,在“破”的同时,并未真正重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工作。

当时,党内外普遍认为,法律是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武器。

当感到有用时,就重视法律的制定。

当认为价值不大时,就将其弃之一旁。

建国不久,国家领导人感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亟需法律来加以确定,便于1954年9月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但从1957年开始至1976年,由于所谓阶级斗争的需要,党和国家由开始轻视法治发展到彻底抛弃法治,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十年浩劫,《宪法》名存实亡,公检法被砸烂了。

大搞群众办案、群众专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建设的悲剧,更是法制建设的悲剧。

据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谈到复查纠正文革中冤假错案透露的数字,“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共判处刑事案件120余万多件。

到1980年6月底,各级法院已复查113万件(其中,反革命案件27万件,普通刑事案件86万多件)。

改判纠正了冤假错案25万多件,涉及当事人约26.7万多人。

反革命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约占64%,有些地区达70%——80%。

普通刑事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占9%。

在改判纠正的反革命案件中,包括因刘少奇同志冤案受株连被判刑的案件2.6万多件,涉及2.8万多人。

②这种肆意践踏法治的历史,固然有深刻的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与国家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视法律为手中的工具,轻视法律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的存在。

2、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是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法律至上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仅不相矛盾,而是高度统一的。

一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要加强党的领导。

《宪法》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
阻而取得的。

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是母法,任何其他法律都不得与之相抵触。

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也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这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而法律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是与党的性质是一致的。

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了一个保证法律实施的文件,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其中说:“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威信。

”关于确立法律至上地位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关系问题,十五大政治报告做了科学的说明:“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对此,法学博士郝铁川讲得好:“依法治国意味着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地位的确认、对党的执政权利的新的配置。

”③所以,我们说,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忠实于法律,便是
忠实于党,便是充分实践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违背法律,便是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便是对党的一种背叛行为。

3、法律至上的观念,也是《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确立的。

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第五条又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在这里,宪法明确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法外特权,必然是以法前平等为必要条件的。

而法律至上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逻辑结论。

党章在总纲中表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本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因此,党的章程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是守法的模范,党没有一丝一毫的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

可见,法律至上,是由国家根本大法和党的最高章程所确定的。

4、法是人民意志
、利益的体现,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是形式,人民利益至上是内容。

我国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其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长远、整体利益,是为了维护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

法律只是反映人民利益的一种形式。

尊重法律,便是尊重人民利益;维护法律,便是维护人
民利益;亵渎法律,便是亵渎人民利益;损害法律,便是损害人民利益。

对此,董必武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法制是人民意志的表现,所以,违反国家法制,就是违背人民意志。

列宁在论到签署土地社会化法令时曾指出:‘大多数人的意志,对我们来说,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列宁这段话,对我们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

”④因此,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便是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

一个践踏法律的人,是从来不会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

5、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权力,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会。

众所周知,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切公共权力都受法律的控制和约束。

郝铁川说:“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根本不在于是不是由人制定、靠人实施,而是权大还是法大。

具体说,当法律与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最终控制、支配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若是前者,那就是法治;若是后者,那就是人治。

因此,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通俗说来,就是能不能管住‘一把手’。

能管住一把手的,就是法治,管不住一把手的,就是人治。

”又说:“中国法治的关键是:管住‘一把手’!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