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一、出血症引起的鱼病。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

主要症状为病鱼肌GCRV)由出血病病毒(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20月为流行高峰。

一般发病水温在6~9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月,流行季节在8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潜伏期一般为3~10天。

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
.
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防治方法
亩·米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 鱼血停拌饲料投喂治疗:(1)内服:5g亩·米或参福康50ml/出血腐皮灵(2)泼
洒: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亩·米二、肠炎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

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1.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规养殖鱼类,180--3712--8119
病、赤皮病并发。

电.
.
℃,发病:此病在水温流行特点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2. 以上。

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3.症状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

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

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4.防治方法
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2)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1)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三、赤皮病
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

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

3.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鳞片脱落,出血发炎,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

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并出现“蛀鳍”。

4.诊断方法
.
.
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

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患病草鱼体侧鳞片脱落,体表发红、发炎
5.防治方法
(1)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四、烂腮病
1.烂鳃病可分为粘细菌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三种
2.流行特点: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

发病时间南方在4-10月份,
北方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

目前虾、蟹鳃病发生也很严重
3.发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江浙渔民称为“乌头瘟”。

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

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着。

严重时鳃丝被浸蚀成柱状,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时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

发病虾蟹鳃丝被侵蚀,呼吸受阻。

病虾常游到浅水处俯伏不动。

病蟹上岸不肯下水,不吃食,不脱壳,或脱壳不遂而死亡,常与肝脏病、肠炎病等并发,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30%-40%。

4.防治
预防:(1)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细菌的孳生源,因此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 .
食盐水中就不能生存的弱点,可在鱼种过塘分养粪肥。

(2)利用粘细菌在0。

7%可较好地预防此病。

给鱼种浸洗10分钟-20分钟,时,用2%-2.5%的食盐水溶液, 150ml/亩·米3)定期泼洒金碘(治疗: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内服参炎康
五、水霉病又称覆棉病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水霉病常感染体表
受伤组织及死卵,或水棉病。

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zoospore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1.流行情况:于3712-8119—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180症状2.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1)(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2)
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3)诊断3.)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
物。

(1 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2()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
.
4.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运输过程时要小心以防止操作受伤分钟)苗种下池前用3%~5%的食盐洗浴5~8(2 亩·米1)全池泼洒霉菌净50ml/治疗:(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高能免疫+VC+可立康(2)内服参炎康六、
细菌型败血病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气单胞等的引起鱼的1. 一种传染病。

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白鲫等鱼。

:近年来,名、优鱼类,如斑点叉尾摇、鳜等也有本质发生。

主要侵流行特点2.
月龄的鱼种。

在混养的鱼池中早期发病的是鲫、白鲫、月龄以上的鱼,和21害但不能使鲢、随后为团头鲂和鳙。

如果肠鼠气单胞菌引起鲤的细菌性败血病,鲢,月份容易暴发。

~7℃为高峰,℃,而3628~326~鳙发病。

本病发生的温度为9饲料变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饲养密度过大,如果鱼池中淤泥增多,水质恶化,生。

:发病初期,在鱼的颈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部轻度充血。

病病症表
现3.鱼食量减少。

随后病情严重,病鱼体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

如刹去.
.
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

剖检,腹腔内含有黄色或白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呈半透明,肠道内充气并有稀薄的粘液。

部分鱼贫血鱼鳃色变深。

4.防治
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暴血停+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1)内服鱼病统杀+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七、竖鳞病
1.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

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竖鳞病是金鱼、鲤、鲫以及各种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华北、华中、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南方饲养的草鱼、鲢、鳙等有时也可发生这种病。

2.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

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鲤的亲鱼死亡率高达85%。

3.症状表现: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症状;病鱼贫血,. .
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病情严重的鱼体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

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腹部向上,3天后即死亡。

2至: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4.诊断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的鳞出液,必须注意,见有大量短杆菌即可做出诊断。

囊内时,也可以引起竖鳞症状,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即可加以区别。

5.防治10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浴)彻底清池,患病的鱼种用2%的食盐水和预防:3%(1 分钟亩·米150ml/ 2)定期泼洒金碘(治疗:(1)发病初期加注新水(2)全池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3)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八、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

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

1.流行情况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

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

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2.症状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
.
3.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1、生石灰带水消毒
2、发病季节,三环绝杀拌料投喂,连用三天,半月一次。

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菌虫卵三绝杀20ml/亩·米或混杀鱼安30ml/亩·米
2、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九、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由多子小瓜虫侵入淡水鱼的皮肤、鳃、鳍等组织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1.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幼鱼和观赏鱼。

病程一般5~10天。

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2.症状
典型症状为寄生处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在皮肤和鳍上形成许多小白点。

鱼体感
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

3.防治方法
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体胞囊,全池泼洒纤虫清20ml/亩·米
治疗:(1)全池泼洒纤虫清
(2)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
.
十、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鳃或皮肤上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

2.症状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

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

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

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3.防治方法
预防:(1)生石灰彻底清塘
(2)三环绝杀拌饲投喂,连用三天,半个月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
(2)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十一.大中华蚤病
1.病原:鱼大中华蚤病,又名鱼鳃蛆病。

病原为大中华蚤,属桡足类甲壳动物。

2.流行情况: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仅寄生于草鱼、青鱼及赤眼鳟,
尤其对当年草鱼危害严重,而同一水域的鲢、鲤、鲫等鱼则不感染。

大中华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长江流域每年5~9月最为流行。

3.症状及病理变化:大中华蚤寄生很多时,病鱼常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
或不摄食,体色变黑;病情严重或并发其他疾病时,病鱼离群独游,呼吸困难,不久即死。

掀开鳃盖,可见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并附着大量带卵囊虫体,像挂了许多白色小蛆,因此,俗称“鳃蛆病”。

.
4.防治方法:
预防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水中大中华蚤虫卵、幼虫和带虫者。

2.鱼种放养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5克硫酸铜、2克硫酸亚铁)浸洗鱼种20~30分钟。

3.根据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选择性的特点,可采取轮养的方法进行预防。

4.发病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在食场挂袋。

治疗:可全池遍洒正大灭虫精或鱼虫杀星或杀虫止血灵。

锚头蚤病十二。

此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病,是由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
症状: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

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 .
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虫的头部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

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钻到鱼体肌肉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蚤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因此,被锚头蚤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

防治方法3712--8119
—升。

180/带水清塘,用量为200~250 毫克1.用碘王30 分钟。

时间15 ~升,浸浴,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液用量为10~20 毫克/2. 次。

3 次,连用2~3.在该虫繁殖季节,全池泼洒正大灭虫精,每两周1
正大药业技术部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