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淬火(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硬化层分布对工件承载能力的影响 • 尽量避免在危险断面处出现淬硬层的过渡。 • 如图,在离淬硬层一定距离外存在着拉应 如图, 力峰值,若和外加载荷所产生的应力叠加, 力峰值,若和外加载荷所产生的应力叠加, 特别在截面突变区,很可能导致破坏。 特别在截面突变区,很可能导致破坏。为 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尽量避免在危 险断面处出现淬硬层的过渡。 险断面处出现淬硬层的过渡。
• 例如0.4%C碳钢,当以130℃/s的加热速度 加热至900℃时,奥氏体中存在着1.6%C的碳 浓度区.显然,快速加热时,钢种、原始组 织对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有很大影响.对热 传导系数小,碳化物粗大且溶解困难的高合 金钢采用快速加热是有困难的.
• 3. 提高加热速度可显著细化奥氏体晶粒. • 快速加热时,过热度很大,奥氏体晶核不 仅在铁素体一碳化物相界面上形成,而且也 可能在铁素体的亚晶界上形成,因此使奥氏 体的成核串增大。又由于加热时间极短,奥 氏体晶粒来不及长大.当用超快速加热时, 可获得超细化晶粒。
• 淬火以后金相组织应分为三区,自表面向心部分别 为马氏体区 (M) (包括残余奥氏体), 马氏体加珠 光体 (M十P)及珠光体 (P)区。 • 这里所以出现马氏体加珠光体区,因快速加热时奥 氏体是在一个温度区间、并非在一个恒定温度形成 的。 • 在全马氏体区,自表面向里,由于温度的差别,最 表面温度高,马氏体较粗大,中间均匀细小,紧靠 终了形成温度区,由于其淬火前奥氏体成分不均匀, 如腐蚀适当,将能看到珠光体痕迹(“珠光体灵 魂”).在温度低于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区,由于原 为退火组织,加热时不能发生组织变化,故为淬火 前原始组织.
• 由于快速加热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淬火 后马氏体成分也不均匀,所以,尽管淬火后 硬度较高,但回火时硬度下降较快,因此回 火温度应比普通加热淬火的略低。 • 二、表面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 1. 表面淬火的金相组织 • 钢件经表面淬火后的金相组织与钢种、淬火 前的原始组织及淬火加热时沿截面温度的分 布有关。 • 原始组织为退火状态的共析钢:
• 3. 表面淬火淬硬层深度及分布对工件承载 能力的影响 • 虽然表面淬火有上述优点,但使用不当也 会带来相反效果。例如淬硬层深度选择不当, 或局部表面淬火硬化层分布不当,均可在局 部地方引起应力集中而破坏。 • (1)表面淬火硬化层与工件负载时应力分布的 匹配即表面淬火淬硬层深度必须与承载相配。
试验表明,在工件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 硬化层深度的增厚,表面残余压应力先增大, 达到一定值后,若再继续增厚硬化层深度, 表面残余压应力反而减小。
残余应力还与沿淬火层深度的硬度分布有关, 残余应力还与沿淬火层深度的硬度分布有关,即马 氏体层的深度、 氏体层的深度、过渡区的宽度及工件截面尺寸之间 的比例有关。 的比例有关。
• 若45钢表面淬火前原始组织为调质状态: • 由于回火索氏体为粒状渗碳化均匀分布在铁 素体基体上的均匀组织,因此表面淬火后不 会出现由于上述那种碳浓度大体积不均匀性 所造成的淬火组织的不均匀. • 在淬火加热温度低于Ac1,至相当于调质回火 温度区,由于其温度高于原调质回火温度而 又低于临界点,因此将 发生进一步回火现象。 表面淬火将导致这一区域硬度下降 。
• 2.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 加而增大 • 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大,转变温度提高,转 变温度范围扩大.随着转变温度的升高,与 铁素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降低,而与渗 碳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增大.因此,与 铁素体相毗邻的奥氏体碳浓度将和与渗碳体 相毗邻的奥氏体中碳浓度有很大差异。由于 加热速度快,加热时间短,碳及合金元素来 不及扩散,将造成奥氏体中成分的不均匀, 且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奥氏体成分的不均 匀性增大。
• 在快速加热时均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向高 温移动。但当加热速度大到某一范围时,所 有亚共析钢的转变温度均相同.加热速度愈快, 奥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愈宽,但形成速度快; 形成时间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开始形成温 度影响不大,但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显著 提高了形成终了温度.原始组织愈不均匀, 最终形成温度提得愈高.
• (3)疲劳强度 • 采用正确的表面淬火工艺,可以显著地提 高零件的抗疲劳性能。例如40Gr钢,调质加 表面淬火(淬硬层深度0,9mm)的疲劳极限为 324N/mm2,而调质处理的仅为235N/mm2。 表面淬火还可显著地降低疲劳试验时的缺口 敏感性。表面淬火提高疲劳强度的原因,除 了由于表层本身的强度增高外,主要是因为 在表层形成很大的残余压应力。表面残余压 应力愈大,工件抗疲劳性能愈高。
• 表面淬火前原始组织为正火状态的45钢 : • 如果采用的是淬火烈度很大的淬火介质,即 只要加热温度高于临界点,凡是奥氏体区均 能淬成马氏体,按其金相组织分为四区,表 面马氏体区(M),往里为马氏体加铁素体 (M+F),再往里为马氏体加铁素体加珠光体区, 中心相当于温度低于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区 为淬火前原始组织,即珠光体加铁素体。
• 4. 快速加热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及马氏体回火有 明显影响. • 快速加热使奥氏体成分不均匀及晶粒细化,减小 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左移. • 在珠光体区域,原渗碳体片区与原铁素体片区之间 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而在原珠光体区与原先共 析铁索体块区也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由于存在 这种成分的大体积不均匀性,将使这二区域的马氏 体转变点不同,马氏体形态不同.即相当于原铁素 体区出现低碳马氏体,原珠光体区出现高碳马氏 体.
• 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 即工件作为一个电极(阴极)插入电解液 中,利用阴极效应来加热工件表面的淬火方 法。 • 5: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 6: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 4.2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 如前所述,钢在表面淬火时,其基本条Baidu Nhomakorabea 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加热,使表面 有足够快的速度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因 此,表面淬火时,钢处于非平衡加热。 • 钢在非平衡加热时有如下特点: • 1. 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 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 2. 表面淬火后的性能 • (1)表面硬度 • 快速加热,激冷淬火后的工件表面硬度比普 通加热淬火高。例如激光加热淬火的45钢硬 度比普通淬火的可高4个洛氏硬度单位;高频 加热喷射淬火的,其表面硬度比普通加热淬 火的硬度也高2~3个洛氏硬度单位。这种增 高硬度现象与加热温度及加热速度有关.
• (2)耐磨性 • 快速加热表面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比普通 淬火的高。快速表面淬火的耐磨性优于普通 淬火的。看来,这也与其奥氏体晶粒细化、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表面硬度较高及表面 压应力状态等因素有关。
4.1 表面淬火的目的、分类及应用 表面淬火是指被处理工件在表面有限深度范 围内加热至相变点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在工 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淬火目的的热处理 工艺。因此,从加热角度考虑,表面淬火仅是 在工件表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到相变点以上。
• 一、表面淬火的目的 • 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获得马氏体组 织,而其心部仍保持着表面淬火前的组织状 态(调质或正火状态),以获得表面层硬而耐 磨,心部又有足够塑性、韧性的工件。 • 二、表面淬火的分类 • 目前表面淬火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 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 即以电磁感应原理在工件表面产生电流密度 很高的涡流来加热工件表面的淬火方法。
• (2)表面淬硬层深度与工件内残余应力的关 系 • 表面淬火时由于仅表面加热,仅表面发生胀 缩,故表面将承受压应力。淬火冷却时表面 热应力为拉应力,而表面组织应力为压应力, 二者叠加结果,表面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这 种内应力由于表面部分加热和冷却时的胀缩 和组织转变时的比容变化所致,显然其应力 大小及分布与淬硬层深度有关.
• 残余应力的分布还和含碳量有关,因为含碳 量愈高,马氏体比容愈大,组织应力愈显著, 表面淬火下,残余应力愈大。 • 可见,对每个具体零件来说,都有一个合适 的淬硬层深度及过渡区宽度。这时,在静载 荷下,不致于有太靠近表面的过高张应力峰 值。对高频淬火表面而言,中、小尺寸零件 淬硬层深度为工件半径的10~ 20%,而过渡 区的宽度为淬硬层深度的25~ 30%,实践证 明较为合适。
• 根据所产生交流电流的频率不同,可分为高 频淬火,中频淬火及高频脉冲淬火(即微感应 淬火)三类。 • 2. 火焰淬火 • 即用温度极高的可燃气体火焰直接加热工 件表面的表面淬火方法。 • 3. 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 即为当低电压大电流的电极引入工件并与之 接触,以电极与工件表面的接触电电阻发热 来加热工件表面的淬火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