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_田美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2期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Vo l.17,N o.2 2010年3月 Petro leum Geo 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M ar.2010·油气地质·

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

田美荣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是河流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对比划分难度较大,影响了对新近系馆陶组的地质评价和勘探部署。以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和测井资料,建立了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岩—电关系识别模型,确定了馆陶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由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通过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对比分析,利用井震结合技术,实现了全区的等时地层对比,明确了东营凹陷馆陶组厚度变化很大,总体上具有东厚西薄、北厚南薄和中央厚周缘薄的特点。

关键词:地层格架;新近系;旋回界面;馆陶组;东营凹陷

中图分类号:T E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03(2010)02-0001-03

东营凹陷勘探面积为5850km2,是中国东部油气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勘探程度较高且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在40余年的勘探实践过程中,东营凹陷隐蔽油藏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长期以来其勘探领域主要以中深层为主,而新近系馆陶组勘探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来看,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属于高钻遇、低认识程度的勘探层系,缺乏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等时地层格架系统研究,影响了对新近系馆陶组的认识和评价。因此,笔者建立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等时地层格架,实现全区的地层对比,以期为储层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基准面旋回划分

东营凹陷馆陶组由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构成,其顶、底界面分别为长期基准面旋回的顶界面(SB2)和底界面(SB1)。SB1相当于T1地震反射界面,在东营凹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表现为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SB2相当于T0地震反射界面。馆陶组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的划分是以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为基础,通过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层序)的叠加样式分析和组合建立起来的[1-2]。

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其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主要是由河道下切冲刷面构成,每个完整的河流沉积相序组合均可构成1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单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地层厚度较小,旋回界面只能在岩心、露头和测井曲线上识别。东营凹陷馆陶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划分为3种类型: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辫状河模式、中等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曲流河模式和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网状河模式[3-7]。

辫状河模式主要发育在馆陶组下部,其特点是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底界面为明显河道下切冲刷面或砂/泥岩岩性突变面,顶界面常为另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河道下切冲刷面。测井曲线组合特征表现为旋回底部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突增、向上构成齿化箱形—齿化钟形组合。岩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部为辫状河道微相的灰色、灰白色和杂色的粗碎屑砂岩或砂砾岩,上部为河道间微相的泥岩组合(图1)。

曲流河模式发育在馆陶组中上部,其特点是发育对称性较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自然电位曲线为光滑或微齿钟形;底部也常见曲线异常幅度突增现象。岩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下部为曲流河道侧向加积形成的点砂坝微相砂岩,上部为河漫滩微相泥岩,部分层段夹有决口扇微相粉砂岩(图1)。

网状河模式发育在馆陶组的上部,其特点是发育对称性强及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略占优势的短期基准面旋回。自然电位曲线特征为低幅平直—指状曲

收稿日期:2009-12-31;改回日期:2010-01-26。

作者简介:田美荣,女,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勘探综合研究。联系电话:(0546)8715372,E-mail:tianm r@。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研攻关项目“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定量研究”(P06016)

DOI:10.13673/ 37-1359/te.2010.02.025

图1 东营凹陷永8井新近系馆陶组

基准面旋回综合分析线组合。岩性及岩相组合特征表现为冲泛平原河漫微相的大套泥岩背景上夹有决口扇复合体的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通过对测井和岩性岩相资料的综合研究,将东

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划分为17个短期旋回,以短期

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分析为基础,将馆陶组长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由下至上

分别为M C1—M C5(图1)。

2 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

在对540余口探井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基础

上,对多条地震剖面进行高分辫率层序地层格架精

细解释,根据C ro ss 提出的旋回等时对比法则[8]

,以

层序界面和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转折面(最大洪泛

面)为等时对比的标志,利用合成记录标定技术进行

井震结合对比分析,能够实现层序界面的划分和对

比[9-10]。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第1个中期基准面

底界为河道冲刷作用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在层序

内部地震反射表现为近平行弱反射,为较低可容纳

空间作用下形成的辫状河道砂体;第2个中期基准

面与第1个中期基准面反射相似,由于可容纳空间

较大,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为强振幅、连续

反射;第3个中期旋回反射为平行弱反射,上升半旋

回表现为弱反射;第4个中期旋回基准面为中强振

幅、连续反射,为基准面旋回下降期间河道下切面;

第5个中期旋回基准面顶界面为T 0地震反射界面,

是1个局部不整合面,表现为中强振幅、连续反射

(图2)。图2 东营凹陷馆陶组中期基准面旋回井震对比关系

2.1 分布特征

在平面上尽管馆陶组的分布是超越整个东营凹

陷范围的,但不同旋回的分布差异很大。MC1和

M C2在凹陷内分布局限,M C3,M C4和MC5分布

广泛,超越了凹陷分布范围。M C1分布最为局限,仅发育于凹陷的中央地带,且南北窄东西长,其顶面上超于馆陶组的底界面

之上。MC2在分布范围上比M C1明显扩大,整体

超覆于M C1之上。在南北向剖面上,总的分布特

点是南侧向馆陶组的底面之上上超并尖灭,而北侧

则呈开口状超越凹陷范围分布,仅在陈家庄凸起上

超并尖灭;除鲁西隆起和青坨子凸起外,其分布范围·2·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10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