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的一部分,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禹州瓦店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对称分布的祭祀遗址群。专家认为,这种位于聚落或城邑南部且对称布局的祭祀遗迹,可能为中国古代“左祖右社”建筑格局之滥觞。
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祭祀建筑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治理国家的思想主要体现于两方面:其一崇尚自然,其二崇尚祖先。历代帝王都自封是天地神灵的代表、真命天子,因此十分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动。祭礼为吉礼,居“五礼”之首。帝王的祭祀活动按规定分大祀(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中祀(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和群祀(祭祀群庙、群祠)3个等级。大祀必须皇帝亲自主祭;中祀皇帝可亲临主祭,也可委派皇子或王公贵族主祭;群祀不必亲临,可委派其他人主祭。坛庙祠堂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山川河岳、祖宗英烈和圣哲先贤的礼制性建筑物。
(一)坛庙
坛庙是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的礼制建筑。古都北京的祭祀建筑,规模和数量均超过历朝都城,号称九坛十八庙,有天坛、地坛、社稷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孔庙、群庙、群祠等坛庙祠堂建筑。
岱庙,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是泰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面积9.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贶(kuang)殿、寝宫、汉柏院、东御座等。天贶殿是岱庙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深四间,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殿内保存有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了东岳泰山神出巡时的壮观场面。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筑。
曲阜孔庙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庙呈长方形,建筑群仿皇宫建制,九进院落、三路布局、左右对称。建筑群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古建筑群。在全国孔庙中曲阜孔庙是规模最大、时代最早、规制最高的一座。著名建筑有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等。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黄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两级须弥座,檐下有28根雕龙石柱,其中前檐lo根为透雕蟠龙柱,均以整石刻成,下托山海波涛,上缀朵朵祥云,气势恢弘。
解(xie)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是关羽故里,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纪念关羽的建筑群,为武庙之祖。隋开皇九年(589)始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南部为结义园。
(二)名祠
祠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先贤而修建的建筑群。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为纪念三国蜀丞相武侯诸葛亮而建。初建于西晋末年,与刘备昭烈庙相邻,明初武侯祠并人昭烈庙,故大门横额书“汉昭烈庙”。现存殿宇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形成武侯祠君臣合庙的格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建筑。
包公祠,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公园,是纪念北宋包拯的专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和1946年重修,主体建筑是包公享堂。
(三)宗祠
宗祠又名祠堂,是宗法制度下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学堂及履行族法、家法之地。
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绩溪县,初建于宋,明兵部尚书胡宗宪在嘉靖时对祠堂进行大修,因此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其中雕刻艺术有徽派“木雕艺术厅堂”的称誉。祠堂占地1 146平方
米,建筑体量宏大,悬山屋顶、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三进七开间。
主要有门厅、回廊、正厅、寝室,建筑布局方正对称、主次分明。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八路,是广东省陈氏合族祠堂,由清末广东七
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它占地1.5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6 4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严整、均衡对称,“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六院八
廊互相穿插。既具有我国建筑传统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工艺,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 。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除殷墟、二里头、周原有可能为宗庙的遗址外,较为明确的遗址,应为西安汉长安故城南郊
的“王莽九庙”遗址。遗址有十一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门;院
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每组边长自
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当大。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法,大约是当
时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
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进入太庙区。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用常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的成功经验。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适成对比。
太庙正殿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封闭性很强。南墙正中
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
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
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重檐庑殿,与太和殿同属第一级而尺度稍逊。殿内列皇帝祖先牌位,置龙椅上,代表生人。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牌位以西为上,分昭穆而列,平日则存于殿后寝宫。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为“祧庙”。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太庙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