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辩》的科学宇宙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辩》的科学宇宙观

《墨辩》的科学宇宙观

张念瑜【提要】宇宙观决定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墨辩》之前,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说。《墨辩》的宇宙观是以经验主义为基调的科学宇宙观。宇宙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墨家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概念。墨家从物质运动中认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律。墨家的科学宇宙观的基调是经验主义的。经验主义的东西不会出现根本性错误,但很难揭示普遍性的规律。我们今天讲的“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讲“宇宙”。《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刘安《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将宇宙二字连用的,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即:“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尸子》《庄子》《淮南子》都晚于《墨子》。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也是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的老师[1],可能与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同时代。但文子不太可能提出“宇宙”这个词。第一,老子的《道德经》中只“久”,没有“宇”、“宙”等词。《道德经》第八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这里的“久”表示时间概念;第二,宇、宙两字均是用于表示船与车的部件。《说文·宀部》:“宙,

舟舆所极覆也。”《注》:“(宙) 舟舆所极覆也。覆者,反也。与复同。往来也。舟舆所极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复还此如循环然。故其字从由。如轴字从由也。训诂家皆言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第三,文子是道家学者,对贱人的舟舆之事不甚了解,不可能借用舟舆的概念来表达哲学的意义。第四,现传世的《文子》并不是文子本人的作品,是后只附会的。所以,“宇宙”一词应晚于《墨子》,也可能是墨家弟子提出的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讲“久”与“宇”,也没有“宙”字出现。按照现代自然科学原理,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而在中国文化中,《墨辩》最早研究时间(久)和空间(宇)问题。显然,《墨辩》的宇久观与现代的自然科学是相通的。可见,《墨辩》的宇久观具有先进性。宇宙观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

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1995.p.32)为了讲清楚《墨辩》的宇久观,我们有必要先介绍墨子之前的宇宙观。

一、天圆地方说

在先秦时期流行三种宇宙论,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见于《周髀算经》;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扬雄《太玄经》:“……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天浑行无穹不可见也”。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2]。宣夜说约在战国后期至东汉初期之间形成。东汉前期的郗萌记述了先师流传下来的这一学说[3]。

在墨子之前的宇宙观主要是盖天说。实际上,天圆地方观念可能更古老。关于“天”是圆的观念,起源很早,考古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在新石器时代,郑州的大河村遗址(郑州市博物馆,1979)、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遗址(湖南省博物馆,1979)、四川巫山的大溪文化遗址(四川省博物馆,1981),都发现了实心或空心的甚至还有带“经纬线”的陶球。屈家岭彩陶“纺轮”,其精美图案,具有特殊的宗教含义,是五、六千年前原始先民对天体运行旋转时的混沌之状的认识水平(蔡运章,1996)。

道家形成于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老子或李耳。但《道德经》的思想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有历史来源。根据现有的历史学、民族学研究,老子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伏羲氏族文化。伏羲(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太皞等),风姓,“三皇”之首。华夏族进入农耕文明后,伏羲的原生图腾虎被转化为龙(范三畏,2008)。《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经龙纪”。闻一多论证伏羲是龙蛇图腾(闻一多,1957)。彝族学者刘尧汉认为,阴阳家、道家和道教都源出于彝族远古先民羌戎虎伏羲氏族部时代

的原始道教。夏、周、秦、汉时,羌戎及其遗裔散布于秦、郑、齐、鲁、楚等境域,其虎宇宙观随之传播,虎(腊、皋)以“腊祭”和“皋禖”之名受祀奉,老、庄得据以抽象(刘尧汉,1984;1985.p.1;谭庆虎,2001),也有反对的意见(易谋远.1991;董珞,2003)。

老子的宇宙观是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这是对西周天下共主体系衰败的直接反映。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比“天”更根本,“天”出于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老子把一切归于“道”。“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2章)。显然,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道的本体论之上的,“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性特性决定着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属性。

老子关于空间的学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5章)。其中“橐(tuó)龠(yuè)”为风箱。老子把“无”视为空间,老子比喻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道德经》第11章)。老子用“久”表示时间。“久”字出现10次,《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的“道”是一种混浊状态,没有从时间、空间中抽象出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25章)。从无到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才出现时间与空间。三、《墨辩》的宇宙学说

本文《墨辩》条目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蓝本。关于《墨辩》的宇宙学说,我们从以下几对经文来介绍:

(一)时间概念的经验主义定义《墨辩》沿袭了老子《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