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方法角度看李嘉图经济思想

从经济学方法角度看李嘉图经济思想
从经济学方法角度看李嘉图经济思想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郑振龙陈蓉(《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在本文的后面部分,我们将着重阐述第二个问题,即微观金融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第一个问题,即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学科体系进行一定的回顾和分析。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 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 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高三政治经济学常识答题思路

经济学常识五问作答 Q1 从不断增加利润的角度谈马克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角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获得剩余价值 2.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实现 4.产业资本的有效运行 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5.1.生产周期 5.2.市场供求 5.3.企业内部管理 5.4.生产资本构成 6.从基本经济制度看剩余价值的实现

1.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获得剩余价值 与企业经营的目标【盈利】具有一致性 需要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创新企业管理方式,使生产效率提升,效益最大化 2.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增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大 劳动者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获利增加——扩大生产——竞争力提高 3.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科技进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优胜劣汰——增强企业竞争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3.产业资本的有效运行 良好的市场体系保证企业健康有效运行——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部门的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诚信经营 5.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5.1. 生产周期 企业生产效率——促使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 5.2. 市场供求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尊重价值规律,面向市场,把握消费心理。对价格信号保持敏感,及时了解供求信息,在利益杠杆下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规避市场调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

?批判性理性 6 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是一种多元而批判的理想主义,是演化理性主义的传统 发展脉络:古希腊哲学家用推理方法潜心检验一切事物,并形成了自由研究和自由讨论的学术精神,无论是自然学派还是智者学派,都在辩论和批判中相互吸收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卡尔·波普所称的批判理性主义。 显著特点: 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 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肯定性理性 7 是一种一元的理性,是单向度的,强调归一论,即世界由物质构成但社会又是有变动性的;认为自然世界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从而出现了自然主义发展观的萌芽。是建构理性主义的传统 基本特征及原则: 1.把既定事物看成是对真理的肯定,接受一切现存的事物。 2.服从被给予的现实,试图确立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把新生事物的产生,看成是按过去的标准予先决定的。 3.反对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演化理性主义 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知识和道德秉赋,因而人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精心规划,并尽可能抑制乃至消除一切非理性现象。典型例子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高度的建构主义的直接应用。人为创造说,强权即公理也是自然主义发展观的应用。这也是西方形而上哲学的源头,理性不仅支配了西方人的生活,而且还为个人主义夯实了基础。 它还认为,道德、宗教、法律、语言、文字、金钱、市场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发明或设计,都是“精心设计之物”。此外,建构理性主义不承认“抽象”是我们大脑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倾向于特殊和具体。它认为理性能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和所有的特定细节,因而可以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建构理性主义宣称:适用于历史的观念,也适用于未来的纲领;对自己行为了如指掌的人类,应当运用理性所赋予的设计能力,按部就班地创造一种文明。具体讲,建构理性主义认为:第一,所有有益于人类的制度,都是人们在意识到它具有可预料结果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因此人们也应按这种方式去创造这样的制度;第二,只有当我们证明这些制

国考常识判断 政治经济学考点汇总

常识判断政治经济学考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管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需要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1)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2)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个别结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力量。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生产资料,其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它们是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四种价值形式:(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其中,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 资本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高三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作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②商品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3)运用商品两个基本属性说明有关现实问题 一、名牌战略(或为什么重视产品质量?)①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信誉和形象(无形资本)→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高质量的商品更容易实现价值,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巨大的经济效益,重大的社会影响。②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③消费者:高质量的商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知识链接: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合“劣质奶粉”事件等)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假冒伪劣商品割裂了二者的联系;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经营者的信誉与形象,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属于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产品的质量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表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市场经济自发性表现。应加强法制性;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市场交易的原则的;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是违背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的。也是属于不当竞争;国家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是行使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与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产品越来越便宜 (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创造商品的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盈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4)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量、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无论哪个劳动生产率,其越高,

经济思想史笔记

经济思想史笔记 一、重商主义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初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商业支配产业,流通支配生产,商业资本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产业资本,这些客观决定了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必然是一种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理论体系。 二、代表人物:早期重商主义: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孟克列钦 晚期重商主义:托马斯?孟柯尔贝尔 三、特征: 重商主义学说都是以流通过程为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增加金银货币为目的。其认为金银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保护本国商业和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开始用新的方式来考察现实社会经济生活,把经济现象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国民经济,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其次,最直率地吐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在于追求利润,最先看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及货币是在运动中增殖货币的手段。以上这些,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威廉?配第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和政策,尤其是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垄断对外贸易的主张和做法,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生产和流通关系的变化,产业支配商业,生产支配流通。重商主义已经过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在重商主义理论体系逐渐瓦解的基础上产生并取而代之的。 二、代表人物:威廉?配第 三、特征: 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代表了当时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论述了如何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他不停留与观察经济的表面现象,而是力图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并首先应用抽象法。劳动价值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地租论是其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他最先克服了重商主义的影响。 四、影响: 他对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从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的分配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特点,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第一次论述了地租(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对后来李嘉图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的见解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配第虽然没有创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但他的理论几乎触及了政治经济学所有的重要问题,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学说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柯尔贝尔推行极端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法国整个国民经济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 摘要: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看起来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之一,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本文从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资源配置因素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资源配置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资源配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绝对城乡收入差距和相对城乡收入差距两类。其中相对城乡收入差距指是指以收入比重或相对份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而绝对城乡收入差距是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差)。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相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一般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而农村居民收入一般习惯上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1】。 虽然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但却是公认地比较容易获得和代表性强地数据。由于我国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占用与利用了我国大部分的资源,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地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地区上、城乡结构上的不合理。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更加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我国目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城乡收入收入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数额差距,这也是我国今后在各方面制定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制度模式的重要前提。 根据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绿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绿皮书分析称,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高于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长2.9%,粮食增产幅度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年平均水平。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为4118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4%;增产1475万吨,占全国增产总量的94.6%。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增产的粮食最多,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9.4%。根据我国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提升阶段。而且,蔬菜、水果、肉蛋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多样。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约6.4亿吨,肉类产量7925万吨,牛奶产量3570万吨,水产品产量5366万

经济常识(常识部分)

经济常识(常识部分)

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3.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5.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8.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9.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经济思想史(期末)

经济思想史 一、简答题 (一)重商主义的主要信条 (1)货币财富观:认为货币(金、银)是最好的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货币。 (2)财富源泉观: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商业是获得货币财富的唯一源泉。在商业中,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货币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使一国货币财富增加。而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少支出多收入,实现外贸顺差。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外贸出口需要,主张鼓励和发展有利于出口的本国工场手工业。 (3)主张强大的民族国家的积极干预。认为在一定的财富存量条件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分配是“零和博弈”。对外:连年战争争夺殖民地,贸易垄断。对内:反对妨碍国内商品自由流动的各种税、费;积极发展本国有利于贸易顺差的手工业;奖励增加人口和管制食物价格;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总之,重金、贸易顺差和国家干预是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信条。 (二)重农主义的主要信条 1、自然秩序 重农主义经济学说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的观念,“自然秩序”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重农主义者自己把“自然秩序”说成是上帝安排的秩序。他们把认识和根据自然秩序制定社会规则的任务寄托在封建“开明君主”的身上。寄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改变当时法国的状况。 2、自由放任 反对一切封建主义、重商主义和各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提倡对内的工商业自由,对外的贸易自由。 3、重视农业 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它能生产出超过自身投入的剩余,而工商业都不具备生产性。 4、对土地所有者课税 一个国家最好只征收一种赋税,即对地租征税。因为征税对象只应当是新财富,而只有农业生产剩余,并且以地租形式为地主阶级获得。如果对农业课税,将侵蚀农业的再生产基金;而对工商业课税,只能提高工业品价格,最后还是会转嫁到地主阶级身上。 5、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行为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经济的重复循环。 总之,重农、自由放任和经济整体之间密切联系是重农学派思想的主要信条。 (三)边际学派的主要信条 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边际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对比的重要性。 2. 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大化,避免痛苦。 3. 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 4. 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方法。 5. 强调完全竞争。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 6. 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和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成本)形成鲜明对比。 7. 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 8. 均衡原则。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般会趋于均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 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

经济学教学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

经济学教学常见问题与解决思路 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其自身的特性,经济学在诸多学科中算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形、公式、模型、数学推导等复杂的内容,往往令初学者感到高深、艰难。这个学科特性对教材的趣味性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经济学教育提出了许多难题。就目前经济学教育的形势而言,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教材、教师等方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即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规律的理论,对指导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自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开始为经济学奠定基础,到如今形成体系完整、分类详细的经济学理论,其间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过程,凝聚了无数经济学专家学者的努力成果,也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经济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产生的一门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更是被高校列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教授好这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

些问题,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专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要求教授这一门学科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教材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本质规律及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归纳,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质进行讲述和展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预设目标很难达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教育方针方面。由于历史方面的诸多原因,我国经济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有许多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容充斥其中,例如“公有制不如私有制”“私有制无剥削”“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等观点俯拾皆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悖的,若是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会造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很有必要就此对经济学的教育方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教材内容方面。第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经济学理论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问题的不断解决而日渐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体

经济理论与方法~

引子: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economy)源于希腊语oikonomos,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美国伟大的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谬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经济学是: ●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考察金融市场行为,并分析金融市场如何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考察收入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 ●考察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研究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考察各国贸易模式并分析贸易壁垒有何影响; ●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对鼓励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提出建议。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其《经济学》中对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稀缺是经济学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 将以上定义加以提炼,可以发现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资源的有限性),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管理)他们的资源。事实上,正是因为稀缺性和追求效益的愿望,才使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家庭和社会的选择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 家庭对资源的分配:工作多少,购买多少,储蓄多少,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以及是否需要和他人建立互易关系等。 2. 企业对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情况,原料采购等 社会经济体是在千万个家庭和也起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对资源的配置,即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的过度)。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1.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 主要区别有: 一是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 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三是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市场经济地位对贸易的影响 市场经济地位(简称MES)是根据一国经济制度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确定的, 广泛应用于贸易救济中的反倾销领域。如果一国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而且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少,越接近完全竞争,交易成本就越低,则该国就具有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离不开完全竞争。 中国一直遭受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公平待遇,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始终没有完全被西方高收入发达国家所承认。1979年8月,欧盟对中国糖精钠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没有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此拉开了西方发达国家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序幕。 根据1999年中国与美国达成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美国始终坚持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可以在15年内,当涉及中国的进口时,继续应用非市场经济方法处理反倾销案件。这一条款适用于世贸组织的最惠国原则,因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议定书》的第15条款规定,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的15年内,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产品倾销行为判定时,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不能明确证明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则该世贸组织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 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和倾销行为判定时,欧盟、美国、印度等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计算产品倾销幅度时不采用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等原始数据,而是依据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第三国或者所谓替代国)的价格或者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从而使中国正常贸易变成倾销,极大地高估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倾销幅度,导致倾销行为成立。进口国根据倾销行为与实质性损害的因果关系,对中国出口产品就可实施长达5年的反倾销措施,如果复审后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则时间更长。 因此,一些国家为遏制中国快速发展,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特别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紧随欧盟、美国,对中国进行大量反倾销立案和调查。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遭受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公平待遇,部分出口产品增长态势受到遏制,部分出口市场大幅度萎缩,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单个反倾销案件涉及产品出口额动辄上亿美元,近几年反倾销造成的中国出口损失超过150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第一节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炮和黄油的权衡 清洁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 效率(efficiency,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的特性)和平等(equality,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征)的取舍,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贫富差距的出现) 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1]。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高二思想政治(经济学常识-人教版)-新自由主义-3学习任务单

《新自由主义》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凯恩斯主义的困境及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理解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和比较的眼光,正确看待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前提和核心理论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本质。 4.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了解和认识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问题。 【课前预习任务】 预习《经济学常识》第三单元第三框《新自由主义》的内容。 【课上学习任务】 探究活动一 数据一:1970-1979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3.23%。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55%。1979年的增长率升至3.12%。 数据二:1970-1979年,美国的物价指数上涨90.2%,年均物价上涨率为7.4%。1974年和1979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0.98%和11.27%。 思考:数据表明美国处于怎样的经济状况? 结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在此情况下,若要扩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增加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若要缩减财政开支和货币发行、控制社会总需求以控制通货膨胀,就会加深经济危机。 思考: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结论:凯恩斯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两难的困境;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促进了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探究活动二 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应该允许每个人在利己的动机下按

经济思想史1-10章课后答案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 1、它们分别是传统惯例、权威、强制方式、市场。它们不都存在经济学范围类,也有跨学科的。 2、是一种正常的划分,因为它们符合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的要求。两者之间没有研究先后之分,因为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微观经济理论始于对个体的分析,并且扩大到对社会的分析。宏观经济学始于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并向下发展到对个体的分析。 3. 两种主张都正确,他们并不矛盾,无论什么历史总是有趣的,它是一面镜子,通过前人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新发现,使问题更明晰,况且关于如何解决稀缺性的经济学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4、 相对论者在处理某项经济理论时,会注意构建那个理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就是说研究方法是概念和历史的结合,不注重谁对谁错 注重概念从错误到正确(逐步趋向真理)的过程,而绝对论者注重由错误到正确(逐步趋于真理)的过程。 5、 通过指出不足和矛盾,它们给主流观点传授花粉,使其保持正直和诚实。例如马歇尔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见主流发展和非主流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糅合历史导向的经济学家和抽象的理论家之间的竞争主张,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6. 他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着有益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同时又认可私人财产的权利,亚里士多德赞同在更宽泛的背景下看待经济活动,通过减少消费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 7、 戈森关于边际效用的著作虽然先于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的著作,但是没有后者影响的巨大,作者就没有将他的包含进来。

9、 实证经济学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经济学的哲学分支,经济学艺术关注政策问题,它将经济学的科学性和规范经济学联系起来。 10、 减少无知;在经济思想史中其实研究的是货币、物价、供给、需求这些永恒的主题,但我们先人在不同时代提供的新经验、新概念、新推理。这会启发我们,并提高和改变我们的认知。 第二章 1、 管仲的思想表明经济观点没有独立于制度结构的直接政策含义。变革制度结构,就改变了政策含义。现在中国在经历一场重大的经济改革,我们可以借鉴当初管仲那样积极构建政策来适应他所处时代的制度结构的方法来实行经济改革。 2、 不是考虑经济体的稀缺性,将经济体的更多问题的解释用于调和与宗教的关系,不明白边际效用。 3、 利用惯例、权威来配置稀缺资源不是达到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而作为一种强权手段,使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无法做到公平和公正,但是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以价格为信号来实现的。 4、 不适当,因为无论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包含四种分配的方式,这就会使经济学和政治、社会相关,且经济学包含人的种种选择性问题,自然跟心理学有关。 5、 关注生产者和家庭有效管理方面,而不是经济体社会层面上。 6、 亚里士多德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动力,会导致更多的经济活动。他一面认可私有财产的权利,又一方面谴责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 7、

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做某件事,或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的技术、工具或做法.既包括形成精神产品的思维、研究的方法,也包括形成非精神产品的实践、操作的方法方法论是方法的科学安排,特定科学中的方法体系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产生于自然科学,坚持只有通过包括测量在内的观察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规范主义认为有关好与坏这一主观价值描述性知识是存在的,这类知识可用来得出什么是正确和错误规则性结论 强调人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如效率福利收入、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等认为对策性经济研究比严格学科研究更重要 实用主义强调知识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实用主义者的兴趣集中在规则性知识上不太重视理论逻辑,以及实证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等抽象概念之间的区别。侧重解决问题,根据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对理论进行评价 决策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使用注意的影响 事实与价值的区别 事实陈述之所以受到价值的影响:1.研究现象本身就包研究人员或者听众存在价值偏见,在社会科学领域含了行为人的价值2.研究者的研究以资料为基础,而这些资料取决于其提供者的价值判断3.研究人员本身是人,必须对什么是重要的作出价值判断 事实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开创理论,观测结果产生建立理论的需要2.有助于对限于理论的重新系统阐述、扩展和澄清

知识可分为二类:实证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规范性知识还可以分为:规则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 实证性知识:关于可以直接观察或测量的条件、情况或事物的知识;规范性知识是关于价值的知识 规则性知识:关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什么应该做或什么不应该做的知识,包含价值判断 价值性知识:是关于环境、处境和事物好与坏的知识,是有关观点和解释的事情 知识还可分为二类:私人知识,公共知识 私人知识是我们自己所接受或“知道”,但不能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如宗教信仰,对它的有效性的接受是建立在“信条”基础上的。任何领域的知识的可靠性如果不是以证据为基础而得到接受,则就是私人知识 公共知识是可以通过逻辑或证据向其他人证明的知识。公共知识是可靠的,不会因共享而枯竭,其他知识也不会因使用它而二倍排斥。在研究领域要慎重使用私人知识,公共知识在科学意义上才是可靠的。在特定条件下,私人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1.感觉:借助五官,是引申出非价值性的实证性知识的主要手段,是获得私人知识的第一步2经验:是积累的结果,可靠与否取决于知识的性质;从经验中产生新的可靠知识是一个特别繁琐的过程3.直觉:对事物的感觉或感受,是内在的私人知识;是成功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现可靠知识的充分条件4.测量:获得的知识是数据,与感觉与经验有密切联系,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知识5.推理:是对知识或获得知识的“最终检验”,是得到可靠知识的唯一途径。没有通过逻辑检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