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了谜底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揭开了谜底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揭开了谜底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揭开了谜底,看到了什么

——写在《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付梓之际

冯世斌

每个省都有省会。“省会”是什么?辞书并无解释,将其称为“省政权所在地”,大概是比较合适的。万物皆变,变皆有因。省会变迁并非河北省的“专利”,然像河北这样,从1949年省人民政府成立于保定起,到1954年在石家庄投巨资建新省会、被迫下马后硬挤进天津、9年后在撤回保定中却旋风般地开进石家庄, 随即又想回保定为止,一波三折,反复徙移,是举国罕见的。现在一些文件、讲话和省情介绍,不仅河北,而且省外也有些地方,习惯上把河北称为“京畿大省”。一个“畿”,蕴含了历史和现实的多少令人遐想而又难以说清的事。

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三年多来,河北省档案局(馆),在充分利用本馆馆藏档案的基础上,数次派人进京入津,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北京军区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等,对有关河北省省会变迁的档案进行广泛征集,反复比较,相互印证,写成了《建国后河北省省会变迁始末》。相信此书的问世,揭开了河北省会数次搬迁的“谜”。然而,揭开了“谜底”,看到了什么?借付梓之际,对书的内容作些补充与梳理,并谈谈对河北这段“是是非非”的认识,望争鸣,顺为序。

一、喜新厌旧,成立于保定的中共河北省政权,从建国之初就想离开这里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不久新中国定都于北京。建立新中国,中央要进城,理论上,河北省的政权组织,也面临进城的任务。河北省人民政府,由华北人民政府脱胎,早在1949年8月1日,即新中国成立的前2个月,就定居在华北大城市保定,进城还到哪里去?“喜新厌旧”,这个新,就是石家庄。关于“喜新”的理由,现存于河北省国家档案馆最早的一份省向中央提出的迁石报告,对此是这样说的:石家庄,“在河北全省的城市中,地处京汉、正太、石德诸铁路干线的交点上,工业比较发达,且有发展工业的各种优越条件,将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也是军事要地,石家庄市势将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中央关于城市建设的方针及河北省工业发展趋势看,河北的重心将在南部,省会迁移到石家庄市对省级党、政、民各部门加强工业建设的领导将提供便利的条件”( 冀档855-2-558)。析此报告,要点在三:一是石家庄交通有优势;二是工业有基础,而且将是“全国重点工业城市”;三是河北重心将南移,石家庄“势将成为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半个世纪过去了,回看当年这几条理由,应当说,都是牵强的。保定的交通优势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并不比石家庄差;其工业基础要优于石家庄;河北的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没南移?读者自有自己的眼光。所以,档案显示,当时中央虽同意了河北的意见,但这个同意是“有条件”的,重要依据是,“经费由河北省在地方财政项下自行筹措解决”(冀档989-1-205)。搬迁心切,自筹也干。1954年、1955年,河北连续向石家庄投资1900亿元(旧币,下同),用于建设机关办公楼和住宿房屋等。1954年时,河北全省人口为3442.54万人,当年全省财政收入为66334亿元,职工干部人均年工资49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4.7万元。在当年河北的全部财政收入中,上解中央财政为32786亿元,省财政留用33548亿元;财政支出预算为37597亿元,赤字为4049亿元。其中,地方工业支出预算为2183亿元;农业支出预算为1267亿元;行政支出预算为6700亿元,占省财政可留用资金的20%,其中迁石投资为800亿元,占当年行政支出预算的12%,相当于当年农业预算支出的63.1%,地方工业预算支出的36.6%。1955年,用于迁石的预算资金为1100亿元,占当年行政支出预算的14.6%。这两年,河北全省遭受了严重的水灾,1954年受灾人口1314万人,被淹土地4617万亩,1955年受灾人口1776万人,被淹土地5444万亩。入不敷出,拆东补西,显然,河北无力建设一个新省会。苦撑到1955年8月,因再无资金可投,迁建工程被迫下马。

这时的问题是,“骑虎难下”,难在“善后”。根据省向中央的《停止省会迁往石家庄的报告》(冀档855-3-833),要全部完成省会迁石工程共需投资4300亿元,其中省级机关91

个单位迁石工程需3700亿元。这个报告中说:“经我们多次研究,认为省会迁移确非当务之急,……现在工程已经停止,并已确定专门组织负责进行善后处理工作,……尽量避免在善后工作中造成新的浪费,……仍需开支七百三十万(亿)元,……对已备的国家拨付材料的处理,除一小部分由省调剂利用外,大部尚须请中央主管部门迅速大力协助处理,以求尽量减少损失;”“保定房荒虽不像过去严重,但仍需解决一部分住房。……保定即基本上不再盖房”。从前后矛盾的这个报告可见,接着干实无力再干下去, 停下来善后“仍需开支七百三十万(亿)元”,一是继续完成六月初已开工的六万平方公尺的宿舍工程”;二是“用于停工后对已备材料和暂设工程的处理;”三是“补偿施工单位已有的亏损”等。当时,百废待兴,省还很穷,1954年国家新的人民币还没有诞生。“一要吃饭,二要建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这四句话用在发展生产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上,不仅当时是必须的,即使今天也不过时。实际投资超过了1900亿,搞了一大堆“半拉子”工程,迁石不成,对河北是个严重打击。但那时的河北,并无真正反思之意,而是再度“见异思迁”,将目标瞄准了天津。从1956年起,河北先后3次向中央请示:“将天津与河北省合并为一个建制,以天津市为河北省省会”;“或者不合并建制”,也要让“河北将省会迁到天津去”(冀档855-3-981)。“功夫不负有心人”,千方百计争取,终于,1958年2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将天津市由中央直辖改为由河北省省辖,以此为标志,河北省会如愿以偿地进了天津。但这一次的结果,又是事与愿违。

二、河北省会驻天津9年,总的来看不是双赢,而是不断升级的“兄弟争纷”

天津,历史上虽被直隶所辖多年,1928年直隶改河北时,民国河北省政府就成立于此。但就从那时起,天津已走向了与河北渐行渐远之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津是中央直辖市,昔日的河北“下级”早已变成了“兄弟”。河北省会进天津,搅动了冀津的大格局,给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争纷重重,难题多多,实在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如把这些纷争比作“兄弟阋于墙”,今天看也不是不可以。这个“墙”,表面上看是个体制,实际上,一面是利益,一面是互补,而互补的背后亦是个利益。再具体一点说,一是双方干部之间的思想认识分歧如何统一;一是省市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

互补才有共赢。从互补看,当年希冀的那些美景很难实现,几乎全部落空。河北争天津之所以不遗余力,主要是看中了天津的工业基础、技术、地理等优势。“河北省农村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要求急剧增长。全省地方国营工业基础薄弱,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需要一个有技术基础的工业基地,天津市在这方面能满足河北,天津作为河北省会最为适中,与各省、市交通联系就更加便利”等等(冀档855-3-981)。从天津方面看,为做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也发了文件,重点讲的也是对河北的物质资源、市场有需等。“天津这样一个大城市,需要农村支援的地方很多,比如农村的原料、粮食、副食品等,尤其是原料,我们天津市的工业有80%的原料,需要农村供应。河北省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地区之一,除生产大量粮食以外,还生产棉花、麻、花生、芝麻、大豆、烟叶等经济作物,地下资源也很丰富,煤铁的蕴藏和开采量很大……”(津档X3-21-16535)。对冀津的这些表述,今称为“优势互补”,或称“城乡互补”都可以。可事实上,由于国务院在天津市的财政、工业投资、大学生分配等方面,仍保留了其直辖市待遇,使河北利用天津而发展的意图,从一开始就打了折扣。遂即,便是省与市在如何发挥天津工业生产潜力,更好地支援河北和全国等经济建设方面日益加剧的“兄弟纷争”。特别是1959~1962年间,河北遇到了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吃饭成为双方绕不过去的天大难题。河北全省实行“瓜菜代”,哪能拿出粮食给天津?时河北省省长刘子厚同志,数次找李先念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请求给天津调粮食。计划经济年代,“计划经济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二政府”,粮食、煤炭、物资、项目等,都由其按计划统一调拨。天津可直接对口中央,但请示问题、办事情,又不能越过省,省、市两个计委,围绕物资调拨存在的严重分歧,都一条一条地保存在档案里。冀

档940-5-64,是天津市计委《关于行政区域变更后,有关我市物资分配基数的补充报告》,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讲得都是困难。河北省计委无言以答,只能将这个皮球又踢给了省委、省人委。今或有读者问,如没有那几年特大自然灾害,冀津会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笔者不敢妄断,只能说,只要有“分灶吃饭”这一格局,不知哪位哲人曾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这一点,读者不妨看一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之中所讲:“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因为“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

团结就是力量。再从干部思想状况与工作协调上看,这种合并,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日后分手的种子。河北硬将天津从中央直辖市的位臵上拉下,挤进天津做省会,使冀津的干部思想都极为活跃。河北干部的绝大多数,对去天津表现出极大热情;而天津绝大多数干部,均没有思想准备,对河北省会迁进后干部使用和机构变动调整等,顾虑颇多,猜测种种。省、市两个平级的领导班子首先要合为一体,原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同志,任合并后的河北省委书记处第一书记,马国瑞(河北)、刘子厚(外调)、解学恭(中央派来)、吴砚农(天津)、阎达开(河北)、张承先(河北)、万晓塘(天津)任书记处书记;刘子厚同志兼任河北省省长,阎达开、李耕涛(天津)、高树勋(河北)、胡开明(河北)、阮泊生(河北)、张明河(河北)、杨亦周(天津)、马力(河北)任副省长;万晓塘同志兼任天津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李耕涛、谷云亭(河北)、王亢之(天津)、张淮三(天津)任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李耕涛同志兼任天津市市长。这一串长长的名字和职务,表明了冀津合并后省市机构的重叠和臃肿。但最难办的,是双方其他各级各类干部如何拧成一股绳。从档案看,在这方面,无论是河北,还是天津,都做了大量工作。河北出台了调任领导机关人员、调整省级及市级机构设臵的多份文件、意见,特别是将天津专区、沧县专区同时撤销并入天津市,以保证天津市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两支队伍的有效合一;天津提出了正确认识天津地位,服从省委的举措,与河北省级部门加强联系协调,强调队伍有机地团结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之下等文件多种。但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干部思想、政治、作风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远不是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议就能抹平。省委第一书记林铁同志,收到由中央转来反映河北干部不团结的匿名信直言,“省委对省直各单位只讲照顾天津市特殊情况,不准搞坏关系,遇事协商等原则指示,现在看来只笼统的原则,需要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可以减少好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争吵”(冀档855-19-955),反映在正式文件上,那些年中,《天津市机关干部在五反运动中对省市关系鸣放意见的综合报告》、《天津市级机关“五反”鸣放对省的意见》、《关于准备向省委反映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向省委反映的一些情况及意见》等,讲得几乎都是有关工作协调与干部团结的事情。林铁、刘子厚等同志,先后召开过省直机关、天津市直部委、局长以上负责干部会议,讲“密切省市关系,加强团结”。可见,当时干部间不和谐不团结的问题相当严重。刘子厚同志在省、天津市厅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讲了“加强团结,做好工作”后,又单独召集省直各部、委、厅、局领导干部开会,谈省市关系问题,强调要“十分注意团结。省里要负主要责任。从省委一直到各部委、厅、局,因为我们是领导方面”。好一个省长口中的“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有那么的凝重!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干部间的思想分歧和团结问题,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致林铁、刘子厚、万晓塘三位同志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和华北局书记李雪峰同志写信,报告省市关系问题,检讨省委“几年来主要忙于农村工作,对天津市的工作讨论得不够,对干部在这方面帮助教育也不够,天津市委也进行了严肃的检查”等。如此情况下,天津方面是什么态度呢?讲的也是实话:“省、市关系问题,主要产生于体制问题,天津市是全国性的城市,归省领导问题很多,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省、市分开,天津直属中央和华北局领导”(冀档855-6-2211)。终于,在1966年4月,中央作出了河北省会迁出天津市的决定,8个月后,天津市直属国务院管辖的地位再度恢复。

三、河北把什么留在了天津

中央决定河北省会迁出天津时,天津市再由国务院直辖文件尚未下达。为落实中央决定,河北和天津均印发文件,领导讲话,口径几乎完全一致,“因为战备”。看昔日河北向中央《建议中央将天津市与河北省合并为一个建制,并以天津市为河北省省会》报告,第二条竟是这样的:“将省会设在天津市,一旦有战事发生,在对首都的保卫上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省会设在天津,作为首都屏障,正如列宁格勒之对莫斯科一样,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在动员全省人民防守天津,保卫首都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冀档855-3-981)。显然,兄弟分手在“文革”前夜,当时,也是有一个为战备而疏散问题,但依笔者来看,这不是分手的根本原因,只是双方均能公开说出的体面借语而已。中央让河北撤回保定的根本原因,应是津冀合并九年难以真正合一、市拉不动省、省援不了市,冀津纷争不断升级而导致。得出这个结论,不外两点:一是,津、保均是首都的“南大门”,无论怎样“备战”,首都还是首都,保定还是保定,天津还是天津;二是,“文革”即起,保定已呈乱象,河北省会在天津,要乱起来,可能比保定更甚,国都不能面临两个都乱的大门。河北省会再回保定,人怎么撤,东西怎么分,家怎么搬等,一系列的难题,又都摆在津、冀面前。没有欢送,没有歌声,只有难以言状的匆匆急急。从此,河北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善后。今公众往往问,河北把什么留在了天津?细查档案,大致可以说清的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是,留下了一批固定资产。1958年省会迁津时,河北从省预算中划出720万元(新币,下同)建房款,以专案提款列入天津市总预算的“其他支出”,同年又安排16603万元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天津市,占当年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35.76%。1959年财政部追加河北省迁津行政基建投资400万元,列入河北省1959年支出预算,河北也倾向了天津。投资580万元于1960年建成使用的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的长途电信中心大楼,投资600多万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的河北宾馆;投资720万元建成的省直机关在尖山的金星里、红霞里和气象里的51幢宿舍等,留在了天津。

二是,留下了一批教育资源。如在那九年中先后扩建和建立的天津师范学院、天津艺术师范学院、河北财经学院、天津医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包括附中)、天津体育学院(包括附中)及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共7所院校都划归了天津市;河北建在天津的中、小学校,一律划归天津市。河北工学院,虽然划归了河北,但校址至今在天津。

三是,留下了一批干部。省市分开时,在干部去向上的基本原则是,在省直的跟省走,在市直的留天津。河北省会在天津九年,省市之间干部的调动交流是频繁的,谁走谁留不是一简单的一句话,尤其是省管(地、厅级)干部。当时省管干部,省直机关有1400余人,天津市机关有440余人,合计1800余人。按去向政策规定,在省直的,不管是原河北的,还是天津的,基本上都归了河北省;在市直的,不管是原天津的,还是河北的,基本上归了天津。机构撤并,干部的去向和交接是最棘手的事情。因当时的干部人事档案,现冀、津国家档案馆均无完整保留,已很难列出详细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河北留下了一批干部在天津,天津的一批干部到了河北。

四是,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河北为天津供水而修建的大量水利设施和配套工程。天津历来缺水,工农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均依靠河北。为解决天津用水事,河北和天津曾向中央打过多次报告,采取的举措基本上是舍河北保天津。修建于五十年代的石津运河(后改称石津灌渠)最初是为了开通石家庄至天津的河运水道,由于滹沱河水减少无法航运,石津灌渠就成了河北为天津调运岗南水库水源的专用渠道,岗南水库的水,从石津渠绕石家庄市往东至衡水,再到沧州献县,在此往北达天津。1963年,河北省石津灌渠管理局制定的春灌配水计划中,岗南水库、黄壁庄两水库可用水量为7.45亿立方米,给天津市工业和航运输水列计划1.5 亿立方米,省水利厅批复中强调“到期石津渠即不准引水,一定要保证按计划向天津市输水”。现在,石津灌渠还在使用,只是改变了用途,河北省水利厅,仍保留着石津灌渠管理处这个机构,这渠、这机构,年复一年的见证着当年津冀的那段“鱼水之情”。

四、河北省会由天津回保定,旋即“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却在石家庄诞生,令人难以思议的是,河北又提出去保定

河北省会离津时,“文革”内乱已向全国蔓延,保定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灾户”。不离津不行,进保定又特难。众多的河北省直机关,似一溜长蛇,如一盘散沙,在保定至天津一线上来回运行。河北省委、省人委、省军区等进了保定市,省直众多部门,只好驻在保定周围各县。如省卫生厅,驻涿县;省粮食厅,驻望都县;省教育厅,驻定兴县;省林业局,驻易县。有的单位规模大、人员多,只好分散几个县办公。鉴于此,河北省机械工业厅,直接搬到了石家庄市桥东和平路办公。省直党校无处迁,只好仍驻在天津市尖山路办公;河北省建筑工程厅,虽迁出,但在天津设立了留守处;而河北省基本建设局,在1984年才从天津迁进石家庄。原属河北省水利厅、后属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的天津仓库及河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一直住在天津市内,到1983年确定为驻津单位后,两单位职工户口才落在天津。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一夜之间”成为省会。1954~1955年省在石所建项目,或废弃,或已挪作他用。“省革委”占用的是石家庄地区革委会的办公楼,后在当时的六中校园,即现在的维明街,匆忙盖起了的朝东开门的“省革委”,这门口竟也一直用了40多年,直到2008年,乘“三年大变样”的东风,省委、省政府的大门,才朝南打开。令人费解的是,1972年,河北在省会问题上又怀起旧来,借“批陈整风”,向中央提出省会再回保定。周恩来总理见到报告即批示:“省会不要再搬”。毛泽东主席针对河北省会问题所说的那段令人回味无穷的话,大部写进了本书。

五、反思河北在省会问题上的选择,不得不说的几个问题

重温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应当永远牢记毛泽东主席的“两个务必”,同时,还应当牢记毛泽东主席反复强调过的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一句是,“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从七届二中全会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若干年内,毛泽东反复论述过:“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看1954年~1968年河北省会的变迁,似可得出以下结论,又觉得沉重地难以下笔:河北省会诞生在保定,不想建设保定;河北省会进驻天津,主要目的是“用天津”;河北省会到石家庄,却又想着回保定,这真是难用“喜新”,或“厌旧”能表达的。反正保定在那十几年中,是省会想走就走、想回就回的地方,凭这一点,保定这座城市就够大度,就够宽容。反思过往,温故探新,每一题,都是沉沉的,对建设今日之河北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投资和善后造成的浪费为例,1954年~1955年间,在石家庄建新省会,省投资1900多亿元,虽然数据并不确凿,实际投资可能超过了这个数据,但还是有帐可查的,至于河北从天津撤出长达十余年的“善后”,今天这里弃,明天那里建,分分散散,零零碎碎,目标缈缈,共计又投过多少资,浪费有多大?实无帐可查。看今天的省会,省的行政中心区在哪里?仍难寻觅。所以,不揣冒昧,再谈三点,以作为抛砖引玉。

建设工业化河北,必须要真建,并找到符合河北实际的路。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大省,即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劣势。在农业大省的基础建设工业化,当时省的这个认识不谓不早,这个眼光不谓不明。但以管理农业的思路,指导工业化建设,河北永远找不到“北”。1952年9月19日,河北向华北局首次提出《省会移到石家庄市的请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中央关于城市发展建设的方针及今后我省工业发展的趋势”(冀档855-1-201);1952年10月25日,河北《关于将省会迁移到石市的补充理由》,开宗明义第一句:“自从我们检讨了省委过去对工业生产领导薄弱决心加强工业领导以来,日益感到省会有自保定迁移至石家庄市的必要” ( 冀档855-1-201);1954年1月27日,省第三次向中央报告《关于省会迁石家庄市的请示》,头一句话,仍然是:“适应国家工业化及有计划地建设的需要,省的

领导重心必须转到有工业的城市,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冀档855-2-558)。历史已经拂过了这一页,但看这一页上,无论省会在保定时、在天津时乃至来到石家庄市的相当长时间内,河北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建设上,特别是工业建设上。计划经济那些年,河北省相继提出过“提高两线”(京广、京山铁路沿线)、“狠抓两片”(黑龙港与坝上)、“建设山区”(太行山和燕山)等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仍在苦苦地为发展战略而寻找出路,到1985年还是“山海坝”。长期以来,河北被称为“东部区位、西部观念、中部水平”,我们河北当承认这一点。倒是天津,在与河北合并的时候,在河北建设了包括涉县天津铁厂在内的几个大项目,至今为天津也为河北做着贡献。涉县通往天津的那个专列,每天在河北大地上发着铿锵的感鸣!

省会固然重要,但靠搬迁,不会轻而易举地搬出一个“中心城市”。现在,人们对“中心城市”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看河北省会的搬迁,从“城”的角度,当说两句话。一句是:“省城”与“中心城市”,并不是一个概念;另一句是:省会可以迁、可以变、可以选,甚至可以由行政手段决定;而中心城市,应是顺应其发展趋势经较长时间的努力建设而成。称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这话很形象,因为这个“拉”,意味着经济的自然流动,“拉”来了可落脚生根;如果讲“火车拉来一个省会”,这话恐怕得打问号。原因很简单,省会可以拉来,又可以拉走。看一个城市的拉动力,不是看它的规模,也不是看那些枯燥的数据,而主要是看城市本身的经管能力,而经管能力,又是人的行为。天津不谓不大,河北干部缺乏经营管理大城市的经验,又不肯认真学习,这是导致当年双方干部工作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干部的城建经验和经管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起来的。石家庄做河北省会已有四十多年了,这个问题还看得相当清晰。况用现代化的眼光打量省会,省会对一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与辐射力,并不是增强的趋势。要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集中精力真正正确地去干、去建设才行。靠搬迁省会找工业基础,进而将省会变为“中心城市”,到目前为止的河北,证明这条路行不通。

搞不好就想搬家,就想合并,这种思维定式至今在河北一些干部中残留,河北要强起,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中央之所以有条件的批准河北省省会迁石家庄,后又有条件批准河北省会进天津,肯定有中央的大考虑,是想把河北做大做强。因为,河北与其他省不同,毕竟是“畿”。对此,笔者深信不疑。河北省会从天津仓促撤出,天津市复属国务院直辖,意味着中央战略意图的落空。国家就是国家,省就是省,市就是市。整个国家由丰富多彩的各种区划构成。从省与直辖市来看,虽均为同级,但设臵与职能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省要强起,离开中心城市的拉动与辐射不行,但仅靠一两个大城市也不行。省、市、县乃至乡(镇),都在现代化进程上都走着自己的脚步。早在十年前,中央就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做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完全正确的。建国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河北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缺乏的是准确领会中央政策,创造性地走河北自己的城镇化之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天灾不可拒,人祸是可以避免的。1959年4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倾向,以《党内通信》为题,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写了信,一直写到了“小队级”。看这一时期的河北,工作着力点在哪里呢?即不在城,也不在农村。既然河北先有“徐水经验”,后又经过努力,省和中央直辖市能合并,还有什么不可撤并?于是,轰轰烈烈的“撤并县”运动,曾在河北一哄而起。从1958年~1962年,三年之间,河北省的县由142个撤并为58个,随即又匆匆恢复为141个,结果,当然以一哄而散告终。撤并县运动失败后,河北又恢复了沧州专署,天津专署,天津专署仍驻天津。冀津分手,津专区也搬出了天津,时天津专区辖14县,机关驻在安次县的廊坊镇。再随后,到1973年,河北天津地区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县并入天津,至此,冀津之间的关系才形成了今日的格局。看今天由天津地区更名演进而成的廊坊市,夹在京、津之间,仍以“得天优厚”

的优势为展示“畿”的形象,为与京津之间的竞争与互补而努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选个好的地方做省会,不是不可以。然而,搞这些举动的同时,往往与机构的撤撤并并、分分合合搅在一起,大者省与市,小者县与县,这历史的代价太大,教训太深。这其中有些事,实难说是真正意义的改革。“大”就实力强、发展快?“小”就发展慢、实力弱?纵观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并不是由大与小决定的。掩卷河北省会的变迁,深思周恩来总理的“一锤定音”,和毛泽东主席的那段话: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和意想不到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河北不应再打迁省会的主意,河北经不起这么折腾。

本局馆的尚宏雁同志,在张宁同志的配合下,承担了本书的主要工作,三年多来做了大量事情。李会生、张新朋、赵亚光、宋洪亮、王潮、王颖、张琳、赵兰、王艳梭、任学军、辛茹、连薇、袁颖、康云梅、刘晓云、高涛等同志,都先后为本书的成稿与出版承担了任务。在本书成稿的过程中,省委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永君同志,专门撰稿并致信;张同乐、朱文通等先生,为之审阅把关,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平同志、张魁星处长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朱耀南、贾秀颖、马友龙、韩致景、刘泽如、于子玉等诸位老同志,为之提供的回忆弥足珍贵,在此,一并表示谢意。由于经验缺少,加之一些历史文件尚不能公开、一些历史档案分存冀、津等各馆,整合起来颇难,此书定有不能令读者满意之处,恳望大家多提意见,以便再版时加以充实与完善。

来源:《档案天地》2010年第四期

17 山谷中的谜底2

17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第二段 1. 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 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 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 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4. 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

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二、学习第三段 1. 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 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四、摘抄、积累。 作业超市(可选择): 1. 准备把文中的那些句子摘抄到你的采蜜本上? 2. 课后,把你的名言写在书本上,再署上你的大名。 3. 请搜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积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板书设计: 17 山谷中的谜底 雪小雪大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完整版

山谷中的谜底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我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本文主要分为“谜面——谜底——启示”三个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一)教学目标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课文特点和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智力发展水平,课文第3——5自然段揭开谜底和两位旅行者的对话是教学重点。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含义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巧妙结合多媒体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说——品——悟——论”的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释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请学生将针对课题产生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论文致谢范文

篇一:万能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范文一: 我历时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在这段充满奋斗的历程中,带给我的学生生涯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没有她对我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为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就没有我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 、 范文二:致谢 四年的学习生活在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来说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新的征程的开始。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伟人、名人固然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迫切地想要把我的敬意献给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xx老师。也许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所最尊敬的老师。您是如此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您用心为我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的论文更加的严谨。 同时,我还要感谢一下一起完成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倾心的协助,我是无法解决这些困难和疑惑,最终能够让本文顺利完成。 至此论文付梓之际,我的心情无法保持平静,从开始选择课题到论文的顺利答辩,有无数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您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对那些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关心、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范文三:免费毕业论文致谢的相关文章。 致谢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老师,朋友的全力支持下,我走得辛苦却也收获颇丰。在值此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导师,xx老师,从我上大学以来就以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求同存异的工作作风激励着我,xxx老师,他不仅仅只是在学业上给我以悉心指导,更在思想、生活上给予了我关心和帮助,在此,我谨向xxx老师致以十二分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艾草,言树之心,养育之恩,无法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将永远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毕竟,从开始进入课题到最终论文得以完成,有无数可敬的朋友给了我帮助,在这里,也同样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篇二:毕业论文致谢信致谢词范文精选6篇 毕业论文致谢信致谢词范文精选6篇 1、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实在导师**教授和**研究院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是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黑龙江绥化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湖北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

后记范文

后记范文 《XXX公司年鉴·xx》编后记范文一 《XXX公司年鉴·xx》,在公司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编纂,不日将付梓出版。这是继《XXX 志(1982~xx)》出版之后的首部年鉴,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史上又一项丰硕成果。 xx年3月28日,公司下发关于编纂《公司年鉴·xx》 __,成立了《年鉴》编写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编写组,正式启动xx年年鉴编写工作。4~5月,编写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了条目选定和资料收集。5~9月,全面进入初稿编写阶段,期间于6月19日,聘请史志办的XXX老师对全体编撰人员进行了年鉴编写相关知识的专题培训,统一编写思想,指明写作方向。9~10月,编写组将初稿总纂合成送审稿,送交公司编委会和各部门进行内部审核,11~12月,按照编委会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意见,集中力量对年鉴送审稿进行加工修改。xx年1月20日,送审稿递交史志专家审核。2~3月结合专家审核意见,对年鉴进行最终修改和定稿。 《司年鉴·xx》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设置有11个类目,36个分目,161个条目。以条目体为主,设附录。其中类目为:特载、公司概况、生产、安全健康环保、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多种经营、

党群与企业文化、先进人物与先进集体、大事记。全文共计43.2万字。 《年鉴·xx》全面、客观地记载了公司xx年生产、经营、管理、党群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它的编纂完成,得益于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得益于各部门同仁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编写组成员不畏艰辛、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在此,我们向一切为年鉴编纂提供支持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谢意。编写年鉴,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由于经验不足,水平受限,再加上时间紧迫,工作量大,《年鉴xx》中不足和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各级领导、专家和读者指正。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什么是教学后记 ?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 师来说都是财富,关键在于是否作认真的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写教学后记就是总结、分析、研究、提高的具体方法。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与压 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与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她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依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如此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

理千差万不这一具体事实的、 假如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考虑,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与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与最后一个自然 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与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您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热点作家作品导读

中考语文“热点”作家:凹凸 【作者简介】 凸凹,(1962.3—),本名魏平,男,先锋诗人、实力作家。祖籍湖北孝感,生于四川都江堰,5岁随家迁往大巴山,31岁返回成都。当过工厂设计员、规划员、编辑记者、机关助理员、公司经理、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政府职员等。1986年与人创建端午文学社。 【中考试题】 (一)福建泉州卷——《故乡滋味》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序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五十余载弹指一挥间。在这个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春天,记载着xx发展与变迁的《xx志》付梓出版了。这不仅是xx企业文化建设结出的硕果,而且是属于全体xx的一大喜事。 “盛世修志,志载盛事。”栉风沐雨数十载,xx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建立之初资金不足百万,工人不到百人的小矿,发展到现在资产超亿元,职工超千人,年产原煤百万吨的中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采煤方式由原先手镐、铁锹、人推车等手工生产方式演变为综合机械化开采。乘着“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快马加鞭的东风,xx 必将再接再厉,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在经济文化建设当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xx建设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xx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煤独秀”到多业并举的足迹记录下来。一方面更好地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传承延展,另一方面也为后来者提供经验与借鉴,使XX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一往无前,前景广阔。 “志为信史。”《xx志》,图文并茂,详近略远,真实地再现了xx几十年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全书计十六编、六十三章、一百一十二节、三百三十六目,近百万言,图表

九十六幅,照片一百O八张。全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借鉴方志编纂体例,采用述、记、录、传、图、表之形式,真实记录,编纂成卷;为企业而立言,为创业者而树碑。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xx志》,融连续性、广泛性、科学性于一体。一志在手,治史者读之则可为史,喜文者阅之则可为文,从政者览之则可为镜。为此,希望全矿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视读志、用志,以志为鉴,扬长避短,继续发扬XX精神,将xx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创辉煌。 《xx志》作为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它的编纂承载了众多的关注与期望、凝聚了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相助。为此特向在志书编纂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做出不懈努力的全体编纂人员、以及为志书编写提供指导与帮助,贡献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为XX发展奉献了青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谨写此文,权以为序。

山谷中的谜底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能从文中找到谜和谜底相对应的句段。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谜是什么,有条理地说出成因(谜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我请大家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白胖子。”这是什么?(花生)对! 2、谜语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在这个山谷中,也有一个谜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1)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山谷中的谜底的谜面是什么? ⑶是谁、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揭开谜底的? (4)用什么方法揭开谜底的? (5)山谷中的谜底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 三、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出示导学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用“?”标出。 (3)再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4)默读课文,思考揭示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1)出示词语:加拿大魁北克女贞枝丫帐篷柘弯曲反弹抗争屈服毁灭完好无损 ①指名领读、提醒易读错的字的字音、齐读 ②提醒易写错的字的字形、学生描红。 (2)交流文中理解的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评议。 (4)理清文章层次,给文章分段。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刚才同学们已按“谜面——谜底——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了段并概括了段意。 (5)黑板上哪些问题我们已经能自己解决? ①谜面: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个什么谜。这个谜容易解开吗?从哪里可以体会出?(读第2自然段,抓住“始终”“谁也不知道谜底”)

课文篇

◎识记23 各册词语汇总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沁qìn园春百舸gě怅寥廓liáoku? 岁月稠ch?u 百侣lǚ峥嵘zhēngr?ng 挥斥漫江碧透遒qiú劲浪遏a 《雨巷》 撑着彷徨彳亍chìchù惆怅颓圮tuípǐ 篱墙 《再别康桥》 青荇榆阴揉碎浮藻沉淀长篙gāo 漫溯sù斑斓lán 笙箫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yàn河荆棘虱shī子火钵bō碾米 忸怩niǔní麦糟zāo 炖dùn肉叱骂凌侮 青苔tái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夜缒zhuì阙quē秦杞子戍守 逢páng孙 《荆轲刺秦王》 杀戮骨髓suǐ偏袒扼腕拊fǔ心药淬cuì忤wǔ视慷慨瞋目变徵zhǐ震慑箕踞jījù目眩xuàn 创chuāng伤苑囿yuàny?u 《鸿门宴》 戮力目眦zì尽裂刀俎zǔ啖食玉玦 应诺yìngnu? 《记念刘和珍君》 寥落洋溢菲fěi薄洗涤dí踌躇黯然噩耗桀骜ji?’ào 赁lìn屋喋血不惮dàn 尸骸hái 虐杀呻吟绯红浸渍jìnzì殒yǔn身不恤 诧chà异和蔼 《小狗包弟》 款待揪jiū住爪zhuǎ子作揖yī叱骂 解剖pōu 绿草如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戊戌显宦叱咤zhà莅lì校步履 谦逊激亢kàng 箜篌kōngh?u 酣畅 蓟jì北涕泗迥jiǒng乎不同精悍hàn 博闻强qiáng记 《别了,“不列颠尼亚”》 凝重冉冉rǎn升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婆娑p?suō噩梦沼泽撰zhuàn写 废墟雏菊窒zhì息祷告

骚动迟钝拎līn着咳嗽游说怜悯 弄l?ng堂契qì据锭壳皮辊gǔn 惩ch?ng戒蠕rú动服役yì揩油 骷髅kūl?u 水门汀tīng 木栅zhà子荤腥 不假思索吮shǔn吸瞌睡 《飞向太空的航程》 九霄酝酿翌yì年横亘gan 乾坤 摘星揽lǎn月 必修2 《荷塘月色》 幽僻pì寂寞蓊蓊wěng郁郁弥mí望 袅niǎo娜nu?羞涩sa颤chàn动渺茫 宛wǎn然斑bān驳b?櫂zhào 鹢yì首徐回敛裾liǎnjū纤xiān腰 峭qiào楞楞l?ng 脉脉m?酣hān眠 《故都的秋》 一椽chuán 槐huái树落蕊ruǐ细腻nì 落寞颓tuí废萧索平平仄仄za点缀zhuì 混混hùn沌沌dùn 凋谢着zhu?落 《囚绿记》 嵌qiàn 瞥piē见涸辙h?zh?移徙xǐ 急不暇xiá择葱茏cōngl?ng 猗yī郁 蕈xùn菌jūn 恼nǎo怒nù陆蠡lǐ 揠yà苗助长纤xiān细 《诗经两首》 筮shì匪fēi来贸丝愆qiān期咎jiù 将qiāng子无怒垝垣guǐyuán 载zài笑载言 氓m?ng之蚩蚩chī于xū嗟jiē鸠jiū兮 桑葚shan 陨yǔn 徂cú靡mǐ室劳矣 淇qí水汤汤shāng 岁亦莫mù止夙sù兴夜寐 骙骙kuí咥xì其笑矣象弭mǐ鱼服 总角jiǎo之宴隰xí则有泮pàn 犭严狁xiǎnyǔn之故王事靡mí盬gǔ小人所腓f?i 雨yù雪霏霏 《离骚》 姱kuā蹇jiǎn 谇suì纕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偭miǎn 侘傺chàchì溘ka死 鸷zhì鸟方圜yuán 攘诟rǎngg?u 芰jì荷 杂糅r?u 可惩ch?ng 兰皋gāo 岌岌jí 延伫zhù羁jī 《孔雀东南飞》 自缢yì徘徊páihuái 箜篌kōngh?u 公姥mǔ 槌chuí床哽咽gěngya襦rú葳蕤wēiruí 伶líng俜pīng萦yíng苦辛玳瑁dàimào 蒲pú苇磐pán石拊fǔ掌否pǐ泰蹑nia

山谷中的谜底2

一、目标点击 1、认识“柘”这个生字;学会“魁、篷”等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谜底揭开的经过,感悟第二个旅行者的话。(重点) 3、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难点) 二、文本解析 1、题目解读 “山谷”,两山中间狭长低凹的地带,文中这条山谷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谜底”,谜语的答案,比喻事情的真相。文题将“山谷”和“谜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一篇与自然现象有关的文章,在揭示了记叙的重点的同时,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揭开的?文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一系列的疑问促使人要先睹为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接受心灵的洗礼。 2、作家卡片 刘燕敏,1964年出生于徐州丰县,现在徐州市经贸学校图书馆工作。2001年10月,刘燕敏的两篇散文《山谷中的谜底》与《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被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2002年,散文《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远》入选中国普通话教学教材。2003年5月,她的随笔集《真水无香》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9月,她接到《读者》杂志编辑部邀请,到甘肃进行签约授权仪式。当时接到邀请签约的共10人,江苏省仅她一人。2003年12月,哲理散文《从设定目标开始》入选新加坡中学华文课本。2007年4月,刘燕敏的3部新作,冠名“刘燕敏生活小品文系列”,分别为《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女人是上帝派来拯救男人的》,共收入最新作品224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3、背景介绍 (1)加拿大 北美洲北部国家。北滨北冰洋,东、西分别临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隔巴芬湾同格陵兰相望,西北和南面毗连美国。面积997.6万平方千米。首都渥太华。 (2)魁北克 加拿大东部的一个省,在哈得孙湾东南,面积15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65万(2006年)。省会魁北克。大部分为低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南为阿巴拉契亚高地,河湖众多。主要属(寒)温带针叶林气候。森林覆盖率45%。 4、文章结构 提出疑问→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从中悟出道理 5、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述两个旅行者偶然间揭开了山谷之谜——雪松由于其枝条能弯曲,使得压在其上的积雪滑落,从而得以生存在多雪的东坡上。这告诉我们: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努力去承受,当承受不了的时候,要像雪松一样先弯曲一下,这样就不会被压垮,然全再伺机反弹。 6、写作特色 (1)篇末点题。课文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作为警句,它使得全文一下子有了某种寓意,从而耐人寻味。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松和其他树进行对比,其他树积雪却不懂弯曲,结果被压断了树枝,说明它们不知道退一步面对压力,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由此,反衬雪松懂得生存技巧,更突出了它的韧性。 (3)详略分明。详写东坡和东坡雪松情况,略写西坡和其他树的情况。 三、重点筛选 1、近义词 少顷——顷刻启示——启发揭开——揭穿承受——忍受

17 山谷中的谜底

17 山谷中的谜底 教材简析: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旅行,发现了“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的现象,通过观察思考最终揭开了谜底,揭示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这一人生哲理。 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并且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此句话含义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此时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必挖掘过深,否则易弄巧成拙。在教学中可以一线贯穿全课,“一线”指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此问题的答案就在文中,虽然看似简单,但学生们要想答得有条有理,一气呵成也并非易事。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步帮助学生完成以上问题:1、自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2、自己答给自己听;3、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4、指名回答。通过这四步训练,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条理分明地进行回答,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柘”这个生字;学会“魁、篷”2个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谜底揭开的经过,感悟第二个旅行者的话。(重点) 4、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以退为进的道理。(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谜及谜底,理解雪松生长于东坡的原因。

2020年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4 - 19题。(19分)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几个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 ..着我的耳膜。 ..厚厚的门板,冲击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_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小时候,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

近年网络言情小说纸质出版分析

近年网络言情小说纸质出版分析 姜洪伟陈四琴 摘要:本文以近几年网络言情小说纸质出版的热潮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生产机制与内在规律。包括小说网站的崛起与对作者作品的大力扶持、图书公司的市场运作、优秀作品预热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并定位女性读者群、强化读者与网站互动等几方面,最后讨论了言情小说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模式化与色情化。 关键词:网络;言情小说;纸质出版 一、网络言情小说出版“热”概貌 近几年来,网络言情小说的发展蔚为壮观。首发于网站的言情小说数量迅猛增加,小说网站迅速崛起,其点击量与知名度不断提升,本土言情小说作者正在成长并渐成气候,部分作者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文字审美水平的作品。伴随这股热潮而来的是图书的纸质出版,06、07年言情小说出版市场热闹红火,大量网络言情小说获得出版机会,这股风潮持续到了08年,由于拥有之前的网络发表的基础。言情小说出版后大多获得不俗成绩,有些图书销售数十万册。 以内容区分,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现代都市言情、穿越言情、青春言情、架空及历史言情小说,其代表作如顾漫的《何以笙箫默》、金子的《梦回大清》、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流潋紫的《后宫·甄缳传》,都曾领一时风骚。拥有大批读者。概括而言,这些小说有如下几个特点:1.作品类型丰富、品种多样;2.作品网络点击量高,例如《梦回大清》几大网站相加其点击量过亿,许多作品拥有数千万点击;3.印行数量大,《后官·甄煨传》销量过20万,作家出版社签约的《迷途》、《束世朱颜》、《木槿花西月锦绣》等四本书,首印量都是10万:4.作者大多为名不见经传的新人。首先崛起于网络而非传统路线;5.出版者多为民营公司或小出版社,如开维文化图书公司、磨铁文化、民族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等,即使在大社出版也有民营图书公司幕后运作。 二、出版“热”背后的成功运作 1.小说网站竞争激烈,力捧作品各显身手 当前各大小说网站竞争激烈,于是网站各显神通。针对作者和作品推行各种措施,为作者寻找出版机会,通过推荐文、排行榜等吸引读者的目光。网站建设的完善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网络言情小说的繁荣。获得出版的言情小说,此前在网络上都有一定的点击量和人气,园此出版社对图书市场有较清晰的了解,预先了解读者反应和需求,减少了盲目性,因此不少图书付梓出版后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比如晋江原创网就是根据点击量和积分等读者反馈信息来选择出版作品的。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 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第1教时 ㈠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㈡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㈢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小学语文:山谷中的谜底(含反思)

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4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曲”、“弹”、“似”,理解并积累四字词语“引人注意、漫天飞舞、苍翠挺拔、完好无损”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谜面、谜底和得到的启示理清文章的脉络。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解疑 1.揭题齐读。 2.读课题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交流: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是怎么解开的?) 3.点评:题是文的眼睛,读题时产生问题,就为读书思考开启了一扇窗户。 4.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5.读书就要这样:读中质疑,思考解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生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魁北克苍翠挺拔女贞帐篷枝丫弹性柘弯曲摧毁引人注意漫天飞舞完好无损 2.听写生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我们知道谜语分谜面和谜底,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写的内容是谜面,哪些部分写的又是谜底?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寻找谜面 (一)学习1、2 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到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中去看看,在那里究竟能看到什么?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2.预设:A 走向:这条山谷是南北走向的。B 奇异的景观。(板书:谜面柏等杂树)C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标画出表述奇异之处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出示句子: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东坡只有雪松,西坡有松、柏、柘、女贞等杂树。 (1 )读句子,小组内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没有”、“唯一”、“只有”等体会这个山谷的景观奇异、罕见。) (2)读出你脑海中展现的奇异景观,罕见的画面。 (3)指名读,适时评价鼓励。 (4)这情景实在罕见、有趣!把自己的惊奇心情融入到这句话中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四、精读感悟----一探谜底(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只有拥有一双好奇的眼睛洞察这个世界,拥有一颗探索的心去思考这个世界的人,才会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许多现象,解开常人解不开的谜底。这个谜底到底是什么?是怎样解开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用直线把你找到的谜底划出来。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_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钢琴_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摘要:说来话长,此行的目的,是因为“星缘百人系列丛书”之《萨日娜花开红艳艳》尚需采写一些萨日娜新片新剧的内容,包括她荣膺两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经历和感悟,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组织稿件、文案梳理、编辑加工、图片选辑、 剧照整合、设计制作……每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电视人、出版人和书装设计人的心血,山丹丹花在蒙语中称“萨日娜”,如 今那漫山遍野开放的小花,铺就了萨日娜成功的演艺之路,正所谓萨日娜花开红艳艳! 伴随着收获的期盼与喜悦,《萨 日娜花开红艳艳》即将付梓 可以说,《萨日娜花开红艳艳》这本书的选题策划与运作就是在创新编辑思路理念下展开的。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组织稿件、文案梳理、编辑加工、图片选辑、剧照整合、设计制作……每 一个环节无不浸透着电视人、出版人和书装设计人的心血。2009年11月初,北京那场突如其来的冰冻雪降之时,我在成都,确切地说,在电视连续剧《我的孩子我的家》摄制组外景地探班。说来话长,此行的目的,是因为“星缘百人系列丛书”之《萨日娜花开红艳艳》尚需采写一些萨日娜新片新剧的内容,包括她荣膺两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经历和感悟。原本与萨日娜商定的访谈时间是在《你是我的生命》拍完之后,没承想。这部几乎耗费她全部心力、耐力和体力撕心裂肺般的情感剧一杀青,她便马不停蹄地赶赴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家庭伦理大戏《我的孩子我的家》摄制组。我的书要赶编辑进度也不能拖。于是,我的这趟从北京至成都的追星探班之旅便充满了新奇之感。认识萨日娜,还是杨瑞雪社长牵的线。其时, 我们正在策划出版一套“星缘百人系列丛书”。“星缘”,顾名思义与明星结缘的人或事,选题策划意图是以影视、歌坛、体育、文艺等各界名人为主体阵容,以人物成长经历为主线索进行实地纪实访谈,将人物的人生轨迹贯穿其中,作品表达的更多是他们对人生对角色对事物的感悟。记得2008年7月份的一天上午,杨瑞雪社长告诉我,《闯关东》文他娘的饰演者萨日娜可以列入“星缘百人系列丛书”第一人选。无疑,这个选题让我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的确,萨日娜,这位获得第7届和第26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奖的实力派演员值得我用心去做,我甚至在想,这或许是“星缘百人系列丛书”的开篇大戏呢! 萨日娜,一名优秀的蒙古族 演员,自出道以来,成功饰演过几十部影视剧的上百个角色,演技在千锤百炼中日益炉火纯青。无论早期《牛玉琴的树》中纯真开朗的牛玉琴、《大染坊》中聪明果敢的周采芹、《错爱一生》中善良艰辛的凤姑,还是《母亲是条河》中辛勤朴实的周翠、《笑着活下去》中柔弱悲观的吴婶、《闯关东》中执著刚毅的文他娘……萨日娜凭借刻苦钻研和踏实敬业的韧劲儿,将每个角 色诠释得深切本真又不失自身性格特色,逐渐获得国内“母亲专业户”掌门人之美誉。 《我的孩子我的家》是华谊兄弟联手曾执导《身份的证明》、《誓言无声》、《上海上海》等影视作品的川籍著名导演毛卫宁倾心打造的40集亲情大戏。金鸡奖影帝刘佩琦、飞天奖得主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 (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对他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听闻后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来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想法。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

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写的这句话,竟影响了这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我为什么除了做小偷,就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2.“信”的解释有:①音信,信息;②信用;③书信;④听凭,随意。给下列加点的“信”字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姑母写信.()信.笔涂鸦() 言而有信.()通风报信.() 3.解释下面的词语。(2分) (1)钟爱有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脱胎换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