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族谱序
刘姓续修家谱序范文
刘姓续修家谱序范文
刘姓续修家谱序
家是一个人生的根基,家族的血脉延续着世世代代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承载和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刘氏家族决定续修家谱,将家族的历史沿革和后代的发展记录下来。
家谱是我们刘氏家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我们祖先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
家谱记录了我们家族的兴衰和荣辱,是家族凝聚力和传承文化的纽带。
通过续修家谱,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先辈的生活和智慧,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家族传统。
续修家谱不仅是家族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更是对后代的责任和担当。
家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子,蕴含着家族的智慧和文化,在不断地沉淀和传承中,为家族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学习资源。
通过续修家谱,我们可以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文化基因,培养家族认同感,促进家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发展。
续修家谱也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我们需要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家族历史的资料,寻找家族成员的信息,还需要广泛地征集家族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续修家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团结一心,共同为家族的发展和传承而奋斗。
在续修家谱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反思家族的发展和变迁。
家族是一个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社会群体,我们需要审视家族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寻找解决之道。
在传承家族的同时,我们也
要积极拥抱变革,适应时代的变化。
只有不断更新和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家族永远焕发活力。
续修家谱是我们刘氏家族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向前辈致敬和纪念的方式。
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家族的发展和传承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的家谱在世代相传中,永远闪耀光芒!。
续修族谱序
续修族谱序
序言,自古以来,家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族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血脉亲缘,更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
“破釜沉舟”的祖先们留下了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族谱,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家族的荣光和传承。
不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原有的族谱已经十分陈旧,很多新生儿、晚辈的信息都没有得到记录;同时,也有些错误和瑕疵需要修改和完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我们决定续修族谱,更新、完善和补充族谱中的内容。
这次续修族谱的工作,不仅仅是对于家族历史的延续和发扬,更是我们家族成员共同参与、认同和传承的体现。
在续修族谱的过程中,我们将联合全体族人,充分挖掘家族的文化内涵和个体特色,展示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续修族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查证资料,提供信息,共同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族将会因为续修族谱的工作而变得更加强大和充满生机。
最后,让我们竭诚祝愿我们家族的每位成员,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在哪里,都能够保持对于家族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共创美好未来!
敬礼!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签字:XXX。
续修郑氏家谱序
续修日照海曲郑氏家谱序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世间万物,人类亦然。
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可以资治通鉴,传承文明;族之有谱,家之有承,可以追本源、晓亲属敦宗睦族。
夫世所以寻根求源怀祖追宗者,盖在崇本而报德,尤在承先启后,发扬光大也。
此即吾续谱之因。
余郑氏先祖播迁海曲之地,原有谱牒传承,虽历代久远,个别支系或有遗缺,然赖祖先之敬宗,谱牒修辑代代相传,虽历夷狄入侵,军阀混战,而谱事不辍。
惟及近现代,国共操戈,兵祸连延,文献多有遗毁。
尤其四清运动及十年文革,文物谱牍盖以“四旧”之物焚毁,政治派斗争血雨腥风,人人自危,岂敢论宗族传承,致谱牒无修,祀事无继。
庚寅年春,四世祖尓初公、五世祖勷公石碑现,蘸水洗识,映阳而瞻,遂幸仰祖之碑文,此诚为祖之灵佑,而使吾有幸览之,遂感慨系之生也。
时人皆知吾欲续宗谱是耳,以慰祖之灵,以现民之愿,以聚祖之力,以展我之志。
当是时,吾初录谱,以本族居住台湾的世逢侄、小邵疃培银哥提供之信息,联系两位先祖碑文,而敬知先祖之命讳。
春暮夏初,吾推敲各家门,拜询年长者,追忆自己之祖上名讳,或曰点滴,或只字难言,或曰能忆较多者,昔已仙逝。
吾集众口之词,条理之。
随后便弃休息假日,奔走阡陌之间,恭听虚习。
用网络沟通于青岛、丹东,以电话连接抚松、鹤岗,众方校对,获详实资料。
本次重修祖谱,掌握时代改革之精神,屏弃封建宗教之迷信,宣扬赡养孝老之义务,光大敬老爱幼之良风。
男女一律平等,一视同仁,皆载于谱;吾族宗谱也曾历刀、兵、水、火之劫,族人又远播祖国各地及海外,资料散失难以寻觅。
虽经搜集四方采访,惟恐挂一漏万,口述错谬在所难免。
为臻完善,以求精益求精,希后起诸君溯流而穷源者也,继续为之考证。
同族宗彦诸公热心公益事业,其意殷切,情不可却。
而自今而后至千百万世之子孙,可以因流溯源,睹叶知根,孝悌之心岂不油然而生。
韩魏公有云:谨谱牒而不忘乎祖者,孝之大也。
余虽不文,亦勉为其难,赘述数语,是为序。
续修家谱序言
续修家谱序言
续修家谱序言
国无论大否,皆有其史;地无论广否,皆有其志。
故,家族无论大小与否亦当
有其家乘,上可缅怀祖宗,追颂先德;下可传递精神,凝聚血亲。
君不见古人云: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
今新中国立七十年整,公元二零一九年,岁在己亥,政清人和,国家富强有力,
百姓安居乐业,国有力然后百姓安,百姓安然后知文化。
吾等族人应见,国史方志
日益充盈,各地各姓修谱之风逐渐盛行。
况且吾之田姓,亦为大姓,焉能落于人后,理应借此大势续修家谱。
正如程子
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不续。
故此更
应续修家谱,故有此序。
续吾之家谱,承前辈只力行,以明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
族之精神。
使后人了解家族之生息、繁衍、迁徙、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等。
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辈湮没追亲之责,
亦可弥我辈遗弃先祖之罪。
家训族规以教育后代,使其明德知理,勿犯国家法规,于过则可以为人,于家
则可以为子。
又可增国家文化,符合民族复兴之大义,益国益家。
修吾家乘,继传
后世,此吾辈之愿也,是为序。
田驰
2019年10月8日。
续修族谱序
续修族谱序欣逢盛世,政治清明,世泰人和,邻里修谱者不可悉数,无不寓其敬祖归宗之意,诚善举也。
即时,吾族初谱历十年整之际,族亲感慨:当初形成之仓促,遗漏处、谬误处、疑惑处比比兼有;更有今日城市化进程之快速,传统家族村落集中安居体制逐渐解体而散漫他乡定居,家族文化面临冲击;亦甚有因时光流逝,人事沧桑,初谱编修长辈相继老去,知晓家族渊源者愈发稀少;如此之因,其泯灭则可设想。
今若失时置之,则后来者将无以知流出何源,枝系何本。
有鉴于此,族贤子顺叔甚为忧心,自为族中长者,深感责任重大。
公元二零一二年春,**叔慨然定之,出资续修族谱。
遂邀初谱编委及族中长者,酌议修谱大事,即定分工并行之。
修谱难,续修亦不易,虽有初谱,十年变化却甚大,原有书稿有丢失、古碑有风化,熟知长者有离去等之因,使续修事宜更为困难。
然有族中**、**、**、等有志之士,怀激动之心,扬自豪之情,热衷于此。
忙于世系之校对、疲于分支考证、沉寝于变迁过程之推测等等。
一年余来,我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进这项复杂而浩繁的工作。
经累日劳顿,在众族人鼎力相助下,《**族谱.再修谱》初稿告成。
基本实现当初得愿想:一是较准确地考证出远祖何时定居***山。
按草坟林碑文推测:以**生于戊辰年为基准时间,以家族现已繁衍22代、每代25年为近似值计算,远祖**约公元1463年定居**山。
**距善钦4代,则**约出生于1563年,与其靠近的戊辰年为1548年或1608年,因此可以比较准确的估算出**出生于1548或1608年,则远祖**生于1448年至1508年间,约明朝末年1463~1523年间定居***山。
二是较准确地考证出大房何人分支到****繁衍。
按**族谱记载,以及本次实地寻访长辈口述,综合推算,到***陈氏应为二房小大房**之子**。
三是较准确地修正初谱世系中养子、继子、赘子等非自然繁衍情况。
四是在二房小大房祖居中心大石头上修建家族碑亭。
五是完善初谱结构,增设陈氏图腾、人物春秋、坟茔碑记、名迹录等内容。
再修族谱序
再修族谱序再修族谱序国有史,县有志,家则有谱。
史载国家之兴衰,朝代之变迁,文明之传承,为后世之鉴。
谱传家世之渊源,支脉之传承,祖宗之训戒,为子孙之鉴。
我金氏一族昔为夏邑望族,数代为官,多次受到皇封。
由于“屡经变乱,数被天灾”,原有家谱多损毁失传,仅存的族谱在1966年的文革中又遭浩劫,现在所剩的仅是几村门谱。
如果再不续修,时间逾隔逾远,能知祖宗之事的老人越来越少,有可能全族断续,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关心此事的族人心急如焚。
2013年春,十九世仁贵,保全,朝生、文忠、二十世开建、开印、开勋、开社、二十一世雅涛共议此事。
大家共衷一事,积极踊跃,献计献策。
并成立修谱理事会,共推开建为会长.族谱编委会推举保全为主编,雅涛协助编修。
方针一定,组织建全,大家热情高涨,分头行动。
修谱行动得到了全族人的鼎力支持,积极协助,大家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真可谓“众力移山,众志成城”。
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寻祖觅谱,共得门谱三卷。
分别是:一、县东后金庄保善,开勋父子保存的五世二门门谱一卷,本门谱记录了县东前后金庄、县南十二里金楼,县西槐树刘族人的支脉传承及居住变迁。
二、虞城张灿庄门谱一卷,谱中记录了五世三门族人的支脉传承,居住变迁。
三、油坊庄手抄门谱一卷,谱中记录了三世三门江祖后代的支脉传承和居住变迁。
(十八世连山公手抄)这次修谱还参阅了明嘉靖年编,民国九年编一九八九年编三部《夏邑县志》和夏邑《彭氏大族谱》等资料和书刊。
并从这此资料中得到了不少原族谱中没有的先祖传记事迹、诗词文章、皇封诰命等珍贵资料,这些珍贵资料这次都被收入本谱。
这既丰富了本谱的内容,增加了本谱的资料性、史实性,便于后世再修族谱时查阅。
也使后世子孙能更多的了解祖宗的辉煌业绩、义行善举、诗词文章,更多地了解金家的历史和现状,后世子孙能以祖宗为荣,以祖宗为范。
我夏邑金氏,原籍浙江金华。
自明正统二年(1437年)由一世祖金礼公来夏邑任教谕,任满定居于此,已近六百年。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续修李氏宗谱序当思家国一理也,家谱与国史一道也,史不修则万古纲常墜而不举,谱不修则万代家声晦而不彰,谱之关于家运大矣。
当谓人之有宗派,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吾族乃天下之巨姓,陇西之望族,始姓理,源于皋陶之官封,历虞夏商,子孙世其职,商纣之时,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之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易理为李焉。
周秦汉以来,世世相承,历十八世至崇公,崇公流寓于陇,崇之后讳虎封为唐公,唐公生炳,炳生渊,是为高祖,生太宗,太宗与隋炀帝之女生三子恪,初封吴王后追封为郁林王,本族乃恪公之后裔也。
恪生子四重、玮、琨、璄,琨生祎,祎生子三峘、峄、岘,峄生远,远生元,元生涛,涛生子二承休、承范,承休生子二仲容、仲宝,仲宝生子三景圭、山、亮,景圭生衜公,字少贤,历太子大傅,裴氏为中书令晋公度之女。
五季时避梁王乱,偕弟术、衍逃之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
道公生轩、辕、軿、辂四公,辕公吾支之祖也。
生子德雄,德雄生子二海、结,海公生僎、瓒、授、選四子,瓒公生顺、竦、翊三子,竦公生谏、绍、谋三子,谏公生宗衍、大奎、大经、大全四子,宗衍生濬、澄、澈、汴四子,汴祖自宋祥符年间,由建昌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生子响,响生亮,亮生明、声、畹三子,声生名、昇二子,名生鍈,鍈生春、震、广三子,广生子政,子政生仲三、小十二、小十三,仲三生元量,元量生荣甫、镇甫、声甫三子,荣甫生廷瑞,廷瑞生仲发、苑、继三子。
元乱之后宗族长幼悉遭涂炭仅存继公一人,仲继生以诚、以忠、以文、以信四子,以文娶舒公朝英之女生璘、璞、珪、璋四子,珪公字广卿,生六子伯宽、安、佑、环、淮、淑,伯佑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
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李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微霍山上土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
鲁 埠 续 修 魏 氏 族 谱 序
鲁埠续修魏氏族谱序族之谱牒,犹国之通史也。
国以史记载古今,族以谱明晰世系。
人不知史,难以明经国兴衰之由;人不知谱,难以明自身发脉之源。
故兴修谱、序昭穆、辨亲疏、承先祖、启后昆,螽斯衍庆,支分了然,此乃人道之大理也。
上溯吾族发脉,源远流长。
西周武王封侯,封母弟毕公高于魏国,与周同为姬姓。
至公元前七世纪六十年代,后裔毕万仕晋封魏城,后因氏焉,迄今约有二千六百年之久。
历经沧桑,时代变迁,人丁繁衍,世系支分,徙居各地,遍布华夏。
及至元朝末叶,吾始祖讳才兴发脉于兖州府平阴县旦真村,创业于莱芜芦城村。
明弘治十六年,四世海、泉、真三祖迁居费县。
海祖住东平邑,泉真二祖住鲁埠。
数世农工相承。
至六世祖德华公,开创合族文墨之始,学力弘赡,诚仁孝心切,除命官,首创谱牒,俾后世永有依赖,奠基伟绩,永载史册,祖德荫庇,家族勃兴,历代贤达,沿袭成规,屡修接续,世代分明,洵为合族之洪福焉。
遵承祖志,步武前贤,继光绪辛丑大修之后,为续修吾泉真祖支,于公元一九五五年,有族祖讳锡祥,吾父讳太昌,族兄长珍,族侄有容等人,合力操办,徒步采访,敛名理系,日以继夜,不避寒暑,弗惮劳瘁,手工誊写,汇稿成册,贤劳四载,奉献合族,功德俱感。
虽俱已仙逝,然至今世人怀念不忘。
岁月流逝,吾族益盛。
螽讪麟振,瓜瓞绵绵,支分愈繁,散居益众,竟邻村相识而不睹,亲疏莫辨,尊卑莫分,世远年淹,无所稽据,长此以往,支系何以不紊乎?故此,族人街谈巷议,无不为之焦虑在心。
修谱已是合族所想,众人所望,迫在眉睫。
九零年,族侄有存、有林曾欲祝办,因迫于时会,未能如愿。
族兄殿海、族侄学平、有谦顺应族意,操树谱碑、重建先祠。
惟念族谱未修,惦念于怀。
虽不识文墨,但笃于族情,诚以仁孝,与余毅然倡举。
九五年冬,少长咸集,会议谱事,无不欣然乐从,并命与主笔。
余自知才疏学浅、力有不逮,恐有忝于祖先。
但迫于族人之命,义不容辞,竭力为之。
幸而族侄有莘得力相助,既服采访之劳,抄写之勤,又佐校正之事。
吴氏续修族谱序
吴氏续修族谱序吴氏续修族谱序盛世修谱,清平撰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吴氏家族,更是把修谱视为不朽伟业。
早在东汉时期,先祖吴如胜,始创吴氏族谱,呈汉桓帝御览后,拍案叫绝。
于是立吴如胜子孙为吴氏正宗,世代主持苏州吴泰伯庙祀。
近代吴佩孚将军,曾以数千银洋聘岳阳同族吴獬撰修全国吴氏总谱。
当今全国吴氏宗亲和海外吴氏宗亲在江苏无锡编写《中国吴氏大统宗谱》,他将惠及子孙,功垂后世。
修谱是祖宗的遗训,族人的嘱托,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岁月砥砺,人们的记忆早已淡漠如烟。
要把千百年散落族间的族谱资料整理,编集,其间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数年来,我曾三次下大竹县查阅族谱。
考查了相临的县、区、乡走遍了本乡的每一个角落,爬山涉水,挨门询问,逐户访查,广征博采。
查阅那些残缺朽裂的族谱家书,考证那些依稀难辨的碑碣铭文,取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证、收集资料。
今年八月,我冒着酷暑,踏上了三百年前祖宗入川的路线去寻根,溯源。
行程数千公里,到了祖藉江西省的赣州市信丰县,福建省的长汀县、上杭县、连城县。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族人的帮助下,到了祖居地,目睹了我们历代的族谱,拜揭了保存下来的先祖坟墓,特别是游览了位于连城县宣河乡培田的吴氏古庄园。
瞻仰了数十座吴氏宗祠。
它以“中华瑰宝,民间故宫”的美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设计精巧,式样独特,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令世人惊叹。
它既是中国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是我吴氏先祖匠心的发扬。
从它珍藏众多的诗词、书画、散文、楹联、扁额更能体现我吴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
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吴氏大家族的动人风彩。
增添了对祖宗的崇敬和自豪感,对这次修谱增加了动力,添了光彩。
这次修谱跨越时代长,涉面广,我们为了达到能联系得上的本族宗亲尽量联系,因为在入川时,我们的祖先是前后分批来的,支分复杂,房派众多。
落点分散,资料残缺,跟我们在收集中造成诸多难题,总算得益于族人的勇跃参与,通力协助。
续 修 家 谱 序 言2
续修家谱序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宗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载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漫长过程。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故而修谱可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可以敦亲睦族、扬善惩恶,可以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家族中有宗谱,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或远隔千山万水,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照家谱论出辈分高下和亲疏来,所以宗谱是家族的“传家宝”。
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欧阳氏宗谱已存世不多,已发现的家谱也是少页缺角,面目全非,面临失传。
为此,作为大屋地子孙我——欧阳先趣先生,一个老师,想尽微薄之力续修《欧阳氏宗谱》,以弥补家族情状之空白。
无奈一纸倡议,倡而无力。
我深知,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财力应该还论不到我出面,但我自认为不忘本源,尊祖敬宗,和亲睦族,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只得尽力为之。
故只续修了高明公这一支谱,谨此献给欧阳氏这一支的先祖!以后有财力有机会有精力时再续修欧阳氏宗谱,请大家见谅!
在本印刷家谱面世的同时,也真诚地热望欧阳氏子孙对此次修《欧阳氏大屋地续谱》予以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也希望有识之士能加入继续修谱行列。
水有源,木有本。
倘若我之族人,以后能每览新谱,而知欧阳氏本源所在,而生尊祖敬宗之心,则无辱于先人、不悖于修谱之目的也。
大屋地欧阳氏五十七世欧阳先趣
2014年7月于宁远一中
辈分表
群植资蕃育,根深叶接连,贻谋原敬慎,余荫喜绵延,彝训遵依谨,徽猷佩服虔,候封怀伟绩,典籍续陈篇,亲睦休称著,平康令誉宣,雍熙咸仰慕,门第总巍然。
阙氏续修族谱序
阙氏续修族谱序氏族之传,由来久矣。
春秋战国之际,支分派别。
秦汉以后,郡国益多名族,而其中尤强盛者,每极贵显于当世,以门第相誇。
然,其兴则公、侯、将、相罗列朝廷,其败则子孙、宗族不及相顾。
盖极盛必危、盈满则覆,深可慨也。
求其瓜瓞绵绵、永昌厥后者,则惟世德相承之家乃克有焉。
今观阙氏世谱旧序,渊源肇自阙党,亲沐至圣之泽久而绵长弗替。
虽周末兵燹之余,闻人或不少见。
然,自汉兴而后,翊仕荆州剌史,宣仕下邳令,统仕宋至武英殿大学士,盖代有传人留名国史矣。
迨绍兴南渡,家于吴之屈驾桥,再迁五潨泾,复有龙南尹克振厥声焉。
其后,分处苏常间,或居乌土泾,或居梅李,或居奚庄,或居苏城,诚所在有声也。
而乌土泾为长房分支,子孙尤称繁衍,真可云源远流长矣。
因考其先功名最著者,历汉、唐至宋,固间世一出。
然,其潛德幽光、不求闻达,而诗书礼乐、节义孝友修于家、化于族党者,不可胜数,以是知积善之后必有闇而弥光者,宜其子孙之保世滋大也。
溯前谱牒,自有昭迄本朝再加修辑,已班班可考。
但今数十年来,宗支愈繁,纷纭交错。
故乌土泾自文载君肇修族谱未竣而卒,诸贤有同志者,若鹤章君辈统领合族,慨然动水木之思,以敬宗收族为急,各相领袖,共捐槖赀,缵修谱系,使远近、亲踈釐然毕具,且于本支内详西、中、东三派,名分以昭,恩义以浃,油油若一家人。
然,是能继先世之厚德而广大之者也,非甚盛举哉?嗟夫!今世富贵、功名不过为荣身、肥家之计,而非仁人、君子之所尚,惟有敦睦之至意,上可光于宗祖,下可裕夫后昆。
行见子孙奕叶,永修仁让于无穷,而百世不改胥由是道也。
以视豪门、势家炫耀闾里,而宗族輙皆乖离,一朝失势,併其子孙亦寥落不堪者,其相去固何如耶?余沗在葭莩,不敢辞陋,勉赘一言以志景慕云尔。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钦点浙江严州绍兴府知府署理宁绍台分巡道加三级纪录二十一次年家姻眷弟周范莲顿首拜撰。
修谱资料家谱序言40篇范文
【修谱资料】家谱序言40篇范文家谱序言40篇范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谱志文化专业委员会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陈氏家谱序(朱熹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
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
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
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
重修族谱序范文
重修族谱序范文咱老[姓氏]家的族谱,那可是家族的宝贝呀,就像传家的宝贝疙瘩一样。
想当年,老祖宗们创立族谱,那是为了让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知道家族里的叔叔伯伯、爷爷奶奶都是怎么个脉络传承下来的。
可是呢,时间这小坏蛋,悄悄地就把族谱给折腾得有点破旧、有点跟不上趟儿了。
咱家族就像一棵大树,这族谱就是大树的根脉图。
以前的老族谱,就像一张旧地图,有些地方模糊不清了,有些新长出来的枝丫(新出生的族人)都没地儿标记呢。
这可不行呀,咱家族越来越兴旺,人丁越来越兴旺,就好比大树越长越茂盛,必须得把族谱这根脉图给重新整整,让它清晰明了。
于是啊,家族里的几位长辈就站出来了。
这几位长辈啊,那可都是家族里的“顶梁柱”,德高望重。
他们一吆喝,说要重修族谱,大家都纷纷响应。
有的年轻人说:“这可是个大事儿,就像给咱家族的历史大厦重新装修呢!”重修族谱的过程,那可真是像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
大家开始四处搜集资料,有跑到老房子里翻箱倒柜找以前的老物件、老信件的,就盼着能从里面找到点关于家族先辈的蛛丝马迹;还有的到处打电话,找那些分散在各地的亲戚,询问家族里的老故事、老传闻。
这个过程中,可没少出有趣的事儿。
有个小伙子,打电话给远方的一个亲戚,刚说明来意,那亲戚在电话那头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说:“你们可算是干这个事儿了,我这儿有一肚子家族的事儿想找人说呢!”大家把收集来的资料都堆在一起,就像收集了一堆宝贝一样。
然后呢,那些有文化、笔头又快的族人就开始动手整理。
这时候就发现,家族里真是藏龙卧虎啊,有的族人对家族历史了解得那叫一个透彻,连哪一年哪一房出了个什么名人,当时有什么趣事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还有的族人,文字功底特别好,把那些家族故事写得跟小说似的,生动有趣。
在重修族谱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好多以前不知道的家族故事呢。
原来咱老[姓氏]家在很久以前,出过一位特别厉害的手工艺人,他做出来的东西精美绝伦,在当地都很有名气。
还有啊,在战争年代,家族里也有不少热血男儿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那可都是家族的英雄啊。
重修家谱序
重新整理牛氏家谱序言吾牛氏家谱云:自明朝洪武年间,楷祖奉旨迁民,由山西洪洞至河南,已四百余年。
其经历复杂,紊乱无章。
经历代文人如人枝六世冲斗,人枝八世九章,震枝八世会乙,乾枝十六世云锦及牛状元(凤山),都费尽心血。
他们走访全国各地,追本求源,查证落实,凡是牛姓都问个来龙去脉。
经过多次修整,理得有根有棵,有条有理,直紊不乱,成了完整的牛氏家谱,真是来之不易。
牛氏家谱经历了长时间的保存,越历了日本侵略中国烧杀抢掠,灾荒年人们离乡背井,死的死,亡的亡,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
它又是被破处的对象,它灾难深重,有的被焚烧,有的当废纸卖掉,有的遗失,有的潮湿沤糟……这都是举目易见的事。
幸亏好心人牛玉法,牛根来等妥善地保存下来。
这一份宝贵的牛氏家谱真是千金难买。
到一九九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布后,一切宗教信仰可以自由。
我牛氏家族把它从阴暗角落里拿出来重见天日。
我初见到它,纸已糟脆,经不起翻阅,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看了。
序言叙述得很明显。
并有历史文物保存价值。
如燕王领导农民起义的红巾军,我祖先牛成烈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燕王及帝后成烈被追认为速报司。
还有在农业上,对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牛存喜(即牛神仙)。
牛氏全族接续家谱,一见到原谱如获至宝。
你翻我寻,等续完后,把本来就糟脆的老家谱翻成了不成样子。
有的缺字,有的缺纸。
真是可惜。
若不再整理,上找不到祖先的来龙去脉,对不起祖宗;下无法延续后代,对不起子孙后代。
这真是毁于一旦,遗臭万年。
遇到我们这一代的败家子。
牛玉龙与牛玉山二人经常交谈、商议此事的危险性。
我们这一代人一过世,就无法挽救。
我们睡思梦想。
我们不干谁干!趁我们还在,要把它整理出来。
不然就这样毁掉,后人纵然想重新立起家谱也无从写起。
真的会变成假的胡诌八扯乱写一气。
为此,我二人想法请人重新书写老家谱的序言。
(幸亏牛玉龙原先抄写的很完整,因而无半点差错。
)并经牛玉山亲眼过目,唯恐有错,一字一句地写下来,真够费劲。
再续家谱序言
再续家谱序言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极肇建,彝伦攸敷,思大哉乾元,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天开于子子会将终丑之会,地始凝结,而人之初是于寅也。
盘古开天,三皇五帝治世定伦,史皇氏侯刚仓颉造字,周公礼制。
孔孟之书而鲁国大治。
盖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而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家乘,古之贤者为血缘统系而立并记,由官而私。
阅吾马氏先贤九世孙生员讳登庸撰、生员讳廷辅校正于大清朝康熙七年岁次戊申夏五月成之十世家谱序,始明先贤之贤盖吾辈不可知也。
先人山西乐平县教谕讳可侍,廪膳生员讳可贤诚心举事集建家谱以致前代祖宗莫不有定分,后世子孙莫不有伦纪,其时分晰源流难言也,历代列祖开自谁先且马氏世居巨邑自数百年来难穷遡,先人存神详稽断自士能祖为始祖也。
其后各种艰辛,并设席与先庙大会族像,有重修家谱之议,朝夕勤劳数月终成今日子孙之可所见,开卷在目掩卷在心,我心戚戚也。
达叙本系,述始封,明世次,别亲疏之的也。
新中国一九六六年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吾苫草马庄村总支轴谱均被投火焚毁,致前人之昭穆不可考后人之亲疏不可明,族中子孙贤良者睹此莫不痛心。
幸赖西村下疃有心,思祖宗之功德虑后世之支派,存得此原谱并副本。
更喜吾村各个支派多有贤达重建支族家谱,惜未能纵观分和,尝吾族枝繁人多使然也。
今有二十世孙勤生、绍琦,二十一世孙瑞平、军彪四人机缘巧合,同西村下疃二十一世孙英朝老先生有缘,瑞平友于老先生,绍琦友于老先生子海峰,均为莫逆,于老先生家中得见原谱,唯年代久远损旧严重,又有有心重录副本以便保存借阅。
老先生为下疃村谱系一事所为,尝言认识祖先展望未来传承文明继往开来,愿马氏子孙有识之士代代相传。
吾四人见贤思齐,预修续吾村谱系,盖因各支谱多单列本支谱系至现在二十世抑或更甚,修至十五世之因也。
尝有是日各个支谱汇总于本次谱系,诚我四人之望也。
为修谱事宜,勤生以退休教师之身走四方,寻有心,见同仁,循迹查踪,清吾村支派谱系,明宗族伦常并一一记录在册,不辞劳苦精神可嘉,绍琦依现代技术将总谱影像存档,据此再制文档,便于族人传阅,有心接续谱系、瑞平以革命青年参加工作,多年工作于银行系统,友遍四方,村中事每热心,莫逆交使可借阅并取来。
续修家谱记
续修家谱记第一篇:续修家谱记续修家谱记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也。
缅怀先贤,敬崇祖先,昭穆有序,不忘所自,乃我辈当然之义。
我王氏世居义(宜)兴,其谱曰环庆王氏。
有明之后,元嘉公之子仪、礼、智三公自宜兴永定迁居武邑,分居王家(公)岸、下岩两村,子孙瓜瓞繁衍,人才辈出,清朝时分出小桥头世系、壇(谈)沟等派系。
关于王家祠堂渊源以前茫然无知,仅从伯父以前话语中得知一二信息。
今年春节回家省亲,我与本家兄长健竹及本家侄伟玉提议修谱一事,竟无从着手,不想几月后,下岩王家塘族人春良等寻亲而来,所为正是修谱之事,甚感欣然。
有幸一阅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之天美堂王氏族谱,如沐春风,久旱甘霖。
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根据族谱所载线索,我与拙内雪梅多方考证家族渊源,忍着饥渴走访了王公岸(旧谱记为王家岸),村落有部分拆迁,村民谱牒尽失,仅有长者知道下岩王家塘一二,余概不知,村中姓氏混杂。
又走访了谈沟村(旧谱记为壇沟,元嘉公三子--东分祖智之次子高迁壇沟),老村已拆迁,附近新址家家楼宇崭新,整齐划一,一村同姓,为一祖所衍,族人仅祥记五世矣,也曾寻亲访宗,但一无所获,只听说旧时祠堂在王公岸村。
嗟呼!此次修谱,诚必要也,一因八十四年谱牒不整,再不齐心整修恐愧对先祖,贻误后辈;二因新时期人们不再聚族而居,老村旧居又恐遭拆迁之累,时不可失也!旧谱载我王氏祖先,北宋之大族也,初仕后周,以军功起家,一世祖审琦公为宋太祖赵匡胤布衣之交,有“翊戴之勋”,虽杯酒释兵权,但恩宠有加,太祖赠金书铁卷。
去世后停朝一日,赠中书令,封琅琊郡王,后追封秦王。
其九子均入仕为官,人称“九院王氏”,为北宋京师甲族,与后来的“三槐王氏”、“青州王氏”、“太子巷王氏”同为宋代最负盛名的王姓望族。
审琦公长子承衍娶宋太祖赵匡胤长女昭庆公主,四世孙克臣是家族由武功转文韬的第一个进士,五世孙师约尚徐国公主,其子六世孙殖尚潭国公主,一门三驸马,传为佳话。
五世孙绹(字唐公)也为北宋贤良名臣。
李氏续修族谱序
xxxx族谱序
夫族谱所以谱一族之传承,既有作之于前,尤前述之于后。
非作之于前,则先世远近所出之源何由而知?非述之于后,子孙蕃衍世派之详何自而见?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国之经纶事业,百代可见者,以其有史存焉;家之源流支派而百代知者,以其前作后述之谱存焉。
颖尝读祖父谱序有曰,后之子孙审我作谱之意而世述之,庶不失其祖宗之所自派。
颖三复斯言,垂口感发而起兴焉。
因阅谱图,自始祖火德公至于吾祖八世矣。
吾祖所谱,序其尊卑,别其疏密,而凡宗之庶,一览可知矣。
由祖而至于颖,又历三世矣,时近百年,若祖而父而我,固可知也,则别支长幼将又不可知也。
颖于谱乌不可以续于是?拳拳服膺,夙夜匪解,惟恐不克继述先人之志。
是以实心推访,颇得知上同所出之祖,而下别所出之派,亲亲之道,由是而笃;孝弟之心,由是而生。
则其所关,不已重乎?虽然,是谱之述也,非要誉也,一以重吾祖作谱之意,一以启来世尊祖之心。
后之子孙苟能因前人之志,嗣而修之,珍而宝之,则先世之所出,世世而明。
由是导乎百世之前,俟乎百世之后,而祖宗之所出所传,皆可得而知矣。
孔子曰:
“虽百世可知也。
”信乎!
时正统十二年
(1447)丁卯xx冬日十世孙xx再拜谨书
1/ 1。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泱泱华夏、民族之源、文明昌盛,施甸县何元大山罗玉甲世系家族之木、枝繁叶茂,溯源源远。
缅怀先人、追远祖德、秉承先祖传统、继承家业、传承家规、以励后人,实为族人之众望。
而今,族人户户人丁兴旺,四方散落,为以防后世之人随年岁久远,相遇不相识,相识不相知、相知而长幼不分、辈分难辨;虽一本之亲,却难究同本之源,而今编撰家谱,上以敬宗,下以规族。
将家史整理成文、图,以便后人考究追远。
家人编撰家谱心切,追远祖德心意之诚,特托付于我写谱,以弥补家族无谱之憾,以慰藉家人寻根之情,以报先祖血脉之缘,以感召亲人念祖之心。
使其家风祖德流芳后世,鞭策后代,不忘根本,继往开来,发扬祖上传统,开创未来之辉煌,以此报水源木本之恩泽,是为序也。
虽我写谱心意之诚,可谓尽心尽力,可写谱实为首次,加之因考究家族史需要进行大量文字实物及其书刊史料等的收集甄别,因时间不够,实地考究走访不广、不透,叙写不全、不真、不妥、不实,错误在所难免,特敬请知情人士及长辈、族人、后人加以考究、修编、斧正,我不甚感激。
尤其是在整理叙写《谱论》、及《族源探究》章节中我倍感写谱责任之重大,哪里是我先祖的发脉地?我既怕写谱把无关内容牵强附会进去、把家史写得云里来雾里去而使后人一片迷茫,又怕相关家史的文献资料搜集得不够,只言片语云云毫无写谱的价值及意义。
所以,在撰编过程中,我把与本族相关的历史文化、祖上口传相近的文史资料、传说、他族家谱、选择性整理于本家谱中,以便为后人考证、探究族源家史提供研究的线索及方向。
先祖祖籍是否真正为今江西省,何时入滇?族别原先是否为真正的少数民族彝族?传说中由江西带来葬于大山大寨子村东头的祖人骨灰始末缘由,及族人丧生持续12年之久的乌土寨打城墙乱战内幕疑问一直困扰着后人心思。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续修李氏宗谱序当思家国一理也,家谱和国史一道也,史不修则万古纲常墜而不举,谱不修则万代家声晦而不彰,谱之关于家运大矣。
当谓人之有宗派,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吾族乃天下之巨姓,陇西之望族,始姓理,源于皋陶之官封,历虞夏商,子孙世其职,商纣之时,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之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易理为李焉。
周秦汉以来,世世相承,历十八世至崇公,崇公流寓于陇,崇之后讳虎封为唐公,唐公生炳,炳生渊,是为高祖,生太宗,太宗和隋炀帝之女生三子恪,初封吴王后追封为郁林王,本族乃恪公之后裔也。
恪生子四重、玮、琨、璄,琨生祎,祎生子三峘、峄、岘,峄生远,远生元,元生涛,涛生子二承休、承范,承休生子二仲容、仲宝,仲宝生子三景圭、山、亮,景圭生衜公,字少贤,历太子大傅,裴氏为中书令晋公度之女。
五季时避梁王乱,偕弟术、衍逃之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
道公生轩、辕、軿、辂四公,辕公吾支之祖也。
生子德雄,德雄生子二海、结,海公生僎、瓒、授、選四子,瓒公生顺、竦、翊三子,竦公生谏、绍、谋三子,谏公生宗衍、大奎、大经、大全四子,宗衍生濬、澄、澈、汴四子,汴祖自宋祥符年间,由建昌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生子响,响生亮,亮生明、声、畹三子,声生名、昇二子,名生鍈,鍈生春、震、广三子,广生子政,子政生仲三、小十二、小十三,仲三生元量,元量生荣甫、镇甫、声甫三子,荣甫生廷瑞,廷瑞生仲发、苑、继三子。
元乱之后宗族长幼悉遭涂炭仅存继公一人,仲继生以诚、以忠、以文、以信四子,以文娶舒公朝英之女生璘、璞、珪、璋四子,珪公字广卿,生六子伯宽、安、佑、环、淮、淑,伯佑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
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李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微霍山上土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
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现宏卿中学附近)。
续修族谱序精编
续修族谱序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续修族谱序族谱,乃人类家族之史书,它详实地记载了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情况,是一姓之文史典籍,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文历史之载体。
我始祖兴选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南昌迁来荆州江陵东陈岭落业,子子孙孙二十余世在这里繁衍发展,人丁达2000有余,可谓此地望族。
数百年来,先人曾几建宗庙,数修族谱。
因兵燹和洪水之灾,宗庙被毁,谱牒毁失殆尽,仅存一部,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致使本源传递不清,世系不一,既可信又可疑。
公元一九九四年,北二房自国公,北四房学清公,念祖殷切,率宗族有志之士与北陈垸、陈岗联宗重修族谱,由于族史资料和多方面条件所限,也存在美中不足之处。
二0一0年三月,理事会召开宗亲代表会议,倡议续修族谱。
与会者积极响应,一致认为我陈氏族大人众,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出务工、经商、求学、任职者遍布神州大地,多数已定居他乡,甚至有的落籍海外。
如年代久远,则离者愈离,散者愈散,不知根在何处祖属何支续修族谱已是当务之急。
同时提出,此次续修族谱要以正本清源,取信除疑;清根理枝,寻亲归宗为重点,把我族谱与中华义门陈氏总谱合理衔接。
续修出一部贯古今、明世系、完整清晰的陈氏大家族新族谱,方不失续修之意义。
遵循公议宗旨,理事会一班人和编修小组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正本清源,总理事会正副会长经宽、明祥二公赴江西德安寻根问祖,实地考察,在中华义门陈氏联谊总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可信的族史资料。
同时,编修小组也四处联络查访,多渠道搜集史料,以残存的老谱为历史依据,以《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为索引,以各种史料为佐证,按图索骥,缜密考证,确认我族谱牒所载世系源流有异。
始祖兴选公祖籍江西南昌,江州义门陈氏八世伉、侍、仲、俛、伟、伸六大支派是本源,义门分庄世系是支根。
宋嘉佑七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庄,伟公第六代孙执方公居江西南昌官庄,与我族谱记载始祖兴选公生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仕宦里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修族谱序
族谱,乃人类家族之史书,它详实地记载了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情况,是一姓之文史典籍,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文历史之载体。
我始祖兴选公,元末明初由江西南昌迁来荆州江陵东陈岭落业,子子孙孙二十余世在这里繁衍发展,人丁达2000有余,可谓此地望族。
数百年来,先人曾几建宗庙,数修族谱。
因兵燹和洪水之灾,宗庙被毁,谱牒毁失殆尽,仅存一部,已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致使本源传递不清,世系不一,既可信又可疑。
公元一九九四年,北二房自国公,北四房学清公,念祖殷切,率宗族有志之士与北陈垸、陈岗联宗重修族谱,由于族史资料和多方面条件所限,也存在美中不足之处。
二0一0年三月,理事会召开宗亲代表会议,倡议续修族谱。
与会者积极响应,一致认为我陈氏族大人众,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出务工、经商、求学、任职者遍布神州大地,多数已定居他乡,甚至有的落籍海外。
如年代久远,则离者愈离,散者愈散,不知根在何处?祖属何支?续修族谱已是当务之急。
同时提出,此次续修族谱要以正本清源,取信除疑;清根理枝,寻亲归宗为重点,把我族谱与中华义门陈氏总谱合理衔接。
续修出一部贯古今、明世系、完整清晰的陈氏大家族新族谱,方不失续修之意义。
遵循公议宗旨,理事会一班人和编修小组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正本清源,总理事会正副会长经宽、明祥二公赴江西德安寻根问祖,实地考察,在中华义门陈氏联谊总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可信的族史资料。
同时,编修小组也四处联络查访,多渠道搜集史料,以残存的老谱为历史依据,以《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为索引,以各种史料为佐证,按图索骥,缜密考证,确认我族谱牒所载世系源流有异。
始祖兴选公祖籍江西南昌,江州义门陈氏八世伉、侍、仲、俛、伟、伸六大支派是本源,义门分庄世系是支根。
宋嘉佑七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庄,伟公第六代孙执方公居江西南昌官庄,与我族谱记载始祖兴选公生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仕宦里相吻合。
经理事会研究,故将我族原为江州义门陈氏八世六房伸公之后裔,更正为五房伟公之后裔,南昌官庄执方公是我东陈岭江州义门分庄之祖。
通过更正,达到了正本清源续修之目的,也更正了世代之差异,为我族与中华义门陈氏联宗大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溯源宜重,收族亦重。
据族谱备载,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我族迁徙到湖南石门、四川奉节、湖北恩施、建始、长阳等地的先人之多,他们大多一去未返,生死存亡,音信杳然,族人曾经多次查找他们的后裔未果。
本届理事会一班人以收族归宗为己任,不怕山遥路远,不辞跋涉之苦,几次日夜兼程到恩施、建始、长阳山区搜集线索,认真查访,历时一年有余。
现约计收族入谱男女宗亲500余人,其中:长阳县贺家坪镇乃茂公后裔
360余人;建始县花坪乡三岔槽村和恩施县崔家坝镇乃吉公后裔100余人;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柳家山大义公后裔近80人。
此次寻亲归宗成绩斐然,可谓先辈夙愿得偿,如在天有灵,定十分欣慰,含笑不已。
此次续修族谱,打破了重男轻女旧的传统观念,实行男女平等,女性与男性同样登记入谱。
妻子入谱不再用“氏”称,以法定名字载入族谱;出嫁女和未出嫁女行传列入其父母名后;未出嫁的独生女列入世系吊线图,其行传与同辈男性一样。
此举不仅执行了国家男女平等政策,而且得到了族众的理解与支持。
为了克服老谱体例和版式存在的缺陷,符合国家图书出版物之规定,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同时便于查阅,便于谱牒的携带与保管。
这次将原来老谱进行了五项改革,即将传统的欧式体例改为现代式体例;将原直版改为横版;将从左向右翻阅,改为从右向左翻阅;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将黑白图片改为彩色图片。
对历届修谱的谱序、贺赞、诗词、楹联、历史文献及图片资料,也进行了分类整理,照原文重刊。
以示为尊重历史,敬重先祖,启迪后世。
修谱是一项艰巨而浩瀚的文化工程。
本届理事会不负使命,尽职尽责,团结阖族宗亲,同心同德,不仅使族谱续修工作井然有序,付梓竣刊,而且还整修了始祖选公陵,重立了墓碑。
并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级别的东陈岭公墓园,此乃我族前所未有之盛举。
颍川之水,源远流长。
义门家风,举世颂扬。
子子孙孙,接力相传。
德星高照,代代荣昌。
余年逾花甲,才疏学浅,受理事会之托,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以传后世。
始祖兴选公第十九代孙
南六房:明文撰
时:公元二0一二年正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