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第3章 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3章 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3.1 钢的冷却转变概述 3.2 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 3.3 珠光体转变机理 3.4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3.5 先共析转变 3.6 合金钢中其他类型的奥氏体高温分解
3.1 钢的冷却转变概述
过冷奥氏体-奥氏体冷至临界温度以下, 在热力学上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尚未发生 转变的奥氏体。
根据转变温度和转变产物不同, 共析钢C曲线可分为三个转变区:
A1~550℃之间为珠光体转变区,属于扩 散型相变。
550℃~Ms之间为贝氏体转变区,属于半 扩散型相变。
Ms~Mf之间为马氏体转变区,属于非扩散 型相变。
上一页 下一页
3.1.2 CT(CCT)图
共析钢无论以何 种冷速进行连续 冷却均不能获得 贝氏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 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含量
共析成分的C曲线最靠右,随含C量的增加 或减少,C曲线都将左移。 合金元素 钢中合金元素充分固溶于奥氏体时:
除Co外,其他所有合金元素皆使钢的 C曲线右移,珠光体转变孕育期增长;
除Ni、Mn外,其他所有合金元素皆使 珠光体转变的“鼻尖”温度移向高温。
珠光体转变前的这种析出,称为先 共析转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3.5.1 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条件
GS 线 的 延 长 线 SG′ 可看作是奥氏体对铁 素体的饱和线;
ES线的延长线SE′可 看作是奥氏体对渗碳 体的饱和线;
三角区为伪共析珠光 体区。成分范围处于 0.6~1.4%C。
F+A F+P
Fe3C+A
F+A F+P
Fe3C+A Fe3C+P
P伪共析
图3.13 先共析相析出的温度 和成分范围
3.5.2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
所等亚形温共成温析的度钢F量越C越曲低少线,,上多一条先等所共温形析温成铁度的素越Fe体低3C析量,出线; 过共P量析越钢多C。曲线上多一条先越共少析,P渗量碳越体多析。出线;
珠光体(P) 片

索氏体(S) 间

屈氏体(T)
减 小
强度、硬度
球状(粒状)珠光体-渗碳体呈球状分 布在铁素体基体上
珠光体形成机理
形核位置 长大方式
A晶界 端向长大
3.5 先共析转变
钢在发生珠光体转变前,有先共析 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一旦未转 变的奥氏体成分改变到共析成分时,将 发生珠光体转变。
小结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晶核长大
剩余碳化物溶解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奥氏体晶粒度
(1)起始晶粒度
(2)实际晶粒度
(3)本质晶粒度
共析钢等温加热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Time-Temperature-Austenitization,TTA图)
共析钢连续加热奥氏体形成动力学图
(V1<V2<V3<V4)
Fe3C+P
P伪共析
0.65%C
0.12%C
图3.13 先共析相的 析出温度和成分范围
先共析相析出的温度和成分范围
亚共析钢
较快速冷至SE‘以上PS 以下温度范围→F+P
过共析钢
较快速冷至SG‘以上PS以 下温度范围→Fe3CⅡ+P
对成分范围处于0.6~ 1.4%C的碳钢
较快速冷至阴影温度范围 →P伪共析组织
珠光体转变中同时完成原子扩散和点 阵重构两个过程。因此珠光体转变是以扩 散为基础并受扩散所控制的。
3.3.1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
(1)珠光体转变的形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无领先相形核
当奥氏体中贫碳区和富碳区涨落以及随 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满足形核条 件时,则在贫碳区建构铁素体的同时,在富 碳区也建构渗碳体(或碳化物),二者是同 时同步,共析共生,形成一个珠光体的晶核 (F+Fe3C)。
度。碳钢中珠光体片层间距S0与过冷度ΔT 的关系:
S0

8.02 103(nm) T
(1)片层间距随转变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2)片层间距的倒数与过冷度呈线性关系;
(3)片层间距的细小程度受所获得的驱动 力的限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当渗碳体以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 时称为球状(粒状)珠光体。
上一页 下一页
珠光体长大的基本方式是端向长大,长 大过程依赖于碳从铁素体前沿富碳奥氏体 向渗碳体前沿贫碳奥氏体中扩散,于是失 碳的奥氏体发生晶格重构变为铁素体,增 碳奥氏体则析出渗碳体,这一过程的重复 进行,使渗碳体和铁素体迅速沿晶界拓展, 珠光体团长大。
录 像 下一页
(3) 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特定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分解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提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相当于增加 奥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均使珠光体 转变的孕育期增长,转变速度降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小结
共析钢连续冷却 不能得到贝氏体
共析碳钢 (a) 等温转变C曲线 (b)连续转变CT曲线
珠光体类型组织
(由片层相间的铁素 体和渗碳体组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片状珠光体的球化
将片状珠光体加热到A1稍下的较高温度长 时间保温,片状珠光体能够自发的变为颗粒 状的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自发球化机理
片状珠光体由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构成。 渗碳体片中有位错,形成亚晶界。铁素体与 渗碳体亚晶界接触处形成凹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3.4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图3.8 珠光体端向长大碳原子的扩散 上一页 (a) Fe-Fe3C相图局部 (b) C原子的扩散方向 下一页
为碳维在持奥这氏一体平中衡扩,散铁的素结体果前,沿的导奥致氏铁体素必体须前转沿变奥成氏 铁 体 恢体C渗素复前γ碳/的F体至沿e体3碳, 平的C界增使 衡奥浓面高其 浓氏度碳,碳 度体C浓破浓C必γ/度γ坏α度须/F降的e了增析3C平低T高出。1衡,温恢渗这。渗度复碳样至体下珠碳平,奥光体衡使氏体的浓其便体前度碳纵与沿C浓向铁γ碳度/长素α;降大浓体渗低,及度碳 直至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珠光体为止。
V > Vk A→M + Ar (残余奥氏体)
3.2 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
3.2.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组织形态
共析成分的碳钢自奥氏体相区冷却 到Al至A1以下约200℃温度范围时,将得 到由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所组成的 珠光体。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a)
(b)
(c)
图3.4 珠光体类型组织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表示在不同冷却条件 下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各种 类型组织转变所处的温度范围的一种图形。
上一页 下一页
如果转变在恒温下进行,则称过冷奥氏体等 温 ( 恒 温 ) 转 变 图 , 又 称 IT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或 TTT (Temperature Time Transformation)图;或C曲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图3.12 几种钢C曲线的对比 (a)35Cr (b) 35CrMo (c) 35CrNiMo (d) 35CrNi4Mo
(2) 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不完全奥氏体化
如过共析钢奥氏体化不完全,则残余碳化物 具有促进珠光体形核长大的作用,使珠光体 转变时的孕育期缩短,转变速度加快,亦即 C曲线左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珠光体晶核形成后,铁素体片和渗碳 体片将同时长大,它们各自旁侧的奥氏体 中碳浓度将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铁素体旁侧的奥氏体中,碳原子逐 渐增加,不断富碳,这有利于渗碳体的再 形成;
渗碳体旁侧的奥氏体中,碳原子将不 断贫化,图这3.6有珠利光于体铁的素形体核的及再长形大成。
这(a样) 晶轮界流处出成现分涨,落珠光(b)体形核成不P晶断核长大, 逐渐形成(c)一和(个d)珠晶光核体长大领形域成。珠光体团
首先,将钢进行不完全奥氏体化,使奥 氏体中存在许多未溶的剩余碳化物,或 者奥氏体成分很不均匀,存在许多微小 的富碳区。
其次,需要特定的冷却条件,即过冷奥 氏体分解的温度要高(A1稍下),等温时 间要足够长,或者冷却速度极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珠光体易于形 核。以未溶的剩余碳化物为自发核心,形 成珠光体晶核(F+Fe3C),其中渗碳体不 是片状而是颗粒状,向四周长大,长大成 颗粒状的碳化物。颗粒状的碳化物长大过 程中,其周围的铁素体也不断向奥氏体中 生长,最后形成以铁素体为基体的、其上 分布着颗粒状碳化物的粒状珠光体组织。
当奥氏体晶粒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冷却速度较 慢时,Fe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 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图3.16(a);
上一页 下一页 图3.3 共析碳钢的CT图
➢ Vk表示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 分解,全部过冷至Ms点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 的最小冷速,称为上临界冷速。
➢ Vk′表示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转 变为珠光体的最大冷速,称为下临界冷速。
V < Vk' A→ P(珠光体)
Vk' < V < Vk A →P + M (马氏体)
上一页 下一页
在渗碳体两侧形成 铁素体片后,便随渗碳 体片一起向前发展,同 时也横向长大,并会形 成分支。
铁素体和渗碳体如 此交替形核并长大形成 一个片层相间且大致平 行的珠光体领域。
(d)分支形核
上一页 下一页
(2)珠光体晶核的长大
当共析成分过冷奥氏体在A1点稍下温度T1刚刚形 成珠光体时,在三相(奥氏体、渗碳体、铁素体)共 存情况下,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不均匀;
F+P P伪
P
P伪Fe3C+P
跳 转 下一页
图3.14 三种钢的C曲线
3.5.3 先共析相的形态
先共析相
块状
沿晶界生长的网状 晶内生长的等轴状
从晶界长出的百度文库齿片状或针状
片状或针状
在晶内长成的片状或针状
图3.15 不同形态的先共析相 (a)晶界网状(b)等轴状(c)晶界锯齿片状(d)晶内长片状
对于亚共析钢
V K Dc S0
S0

8.02 T
103 (nm)
V
K Dc S0
KT 2Dc
式中S0为珠光体的片层间距;D为C在 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K为常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珠光体的形核率N对转变温度T有极大值。
珠光体的长大速度V对转变温度T也有极大值。
图3.11 共析钢的形核率、长大速度 与温度的关系
图3.6(e) 晶核在晶界形成并长大成珠光体团TEM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领先相形核
渗碳体晶核首先在 奥氏体晶界上形成、长 大的同时,使其两侧的 奥氏体出现贫碳区,为 铁素体在渗碳体两侧形 核创造条件;
图3.7 以渗碳体为领先相的形核及长大
(a) Fe3C在晶界形核 (b) F在Fe3C一侧形核 (b)(c)重复形核长大
形核率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N

C
exp
Q W kT


C1
exp
Q kT


C
2


W kT

3
W A GV 2
式中,C1和C2为常数;Q为激活能;T 为绝对温度;k为波尔兹曼常数;W为临界
晶核的形核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Dc
长大速度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如果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则称过冷 奥 氏 体 连 续 冷 却 转 变 图 , 又 称 CT 曲 线 或 CCT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冷却转变 3.1.1 IT图(C曲线) 加热转变
图3.1 共析碳钢的IT图(左) 及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右)
图3.5 球状珠光体组织
晶体学关系
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两种晶体学位向关系:
第一种关系
第二种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3.2.2 珠光体的机械性能
珠光体的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与其片层间 距的关系:
b(MPa) 139 46.45S 1
f (MPa) 436.5 98.1S1
Ar1~550 ˚C
(珠光体类型组织)
(a)珠光体 (P)
转变温度:Ar1~650℃ 片层间距: 150~450nm
(b)索氏体 (S)
转变温度:650~600℃ 片层间距:80~150nm
(c)屈氏体 (T)
转变温度:600~550℃ 片层间距:30~80n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主要取决于其形成温
在成分相同的情况下,与片状珠光体 相比,粒状珠光体的强度、硬度稍低,而 塑性较高。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珠光体的硬度与其片层间距的关系
珠光体:<25HRC 索氏体:25~35HRC 屈氏体:35~40HRC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3.3 珠光体转变机理
A0.77%C → P (F 0.02l8%C+ Fe3C6.6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