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岩溶陷落柱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岩溶陷落柱

陷落柱:由于下伏易溶岩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空洞,从而引起上覆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柱体,简称陷落柱

第一节岩溶陷落柱的特征

一、地表特征

1、盆状塌陷

2、丘状凸起

3、柱状破碎带

山西西山和汾西矿区的沟谷两侧或道路两旁的天然或人工剖面上,常可见到一些柱状破碎锻,这即是陷落住的剖面形态。

4、特殊地貌形态

在黄土覆盖区,基岩个的陷落柱可导致表层黄土产生圆形陷坑或弧形阶梯状裂缝。裂缝窄的仅几厘米,宽的可掉进耕牛,在山西汾西矿区有“跌牛缝”之称。此外,陷落柱还可引起黄土滑坡。

二、陷落柱井下特征

1、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它是指陷落住柱的三度空间

形状。现从它的平面和刻而形态、

高度和中心轴等方面揭示整个陷

落柱的形态特征。

(1)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它

是指陷落柱与地面、水平切面或

煤层面的交线形态。一般呈椭圆形,也可呈圆形、鞋底形或长条形等。

根据山西阳泉三矿已揭露的133个陷落柱的平面形态统计资料,椭圆形的92个,占69%;圆形的13个,占10%;其它形状的28个,占31%。为了描述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应标出长轴和短轴,计算出长短轴的比值。一个矿区,陷落住长轴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指沿陷落柱中心轴切剖面

的陷落拄形态。如果陷落柱穿

过极易塌陷的含水松软岩层

(如第四纪冲积层或裂隙发育

的泥质岩层),则剖面形态多

至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如果穿

过不易塌陷的、岩性均一的坚

硬岩层(如砂岩、砂砾岩、砾

岩和石灰岩层),则剖面形态多至上小下大的锥形,锥面与水乎面的交角为60- 80°;如果穿过岩性不均一的岩层,则剖面形态很不规则,但总体仍里,锥形柱状。

( 3)陷落柱的高度它是指从溶洞底到塌陷顶的垂宜距离。它与溶洞的大小,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高度由几十米到l 00-200m,但也有高达几百米的巨型陷落和仅数米的小型坍塌。

(4)陷落柱的中心轴它

是指陷落柱各平面形态的中

心点的联线。通常,中心轴垂

直于所穿过的岩层层面。由于

陷落柱穿过的各岩层的产状、

岩石性质和裂隙发育程度常

有变化,因此,中心轴大多不

是垂立的,而是歪斜的,甚至

呈扭转状态。掌握中心轴的倾

伏向、倾伏角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准确预测下部煤层、下部水平陷落的平面位置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下部煤层和下部水平陷落柱的平面位置向煤层上山方向、即煤层倾向相反方向移动。

陷落柱的柱面是指陷落柱

与周围正常岩层的接触面。它

受岩层的岩石性质和结构构造

的控制。岩性均一的坚硬岩层

柱面多呈直立的平面,松软岩

层与坚硬岩层互层,柱面为凹

凸不平的锯齿状曲面,软岩层

凹入,硬岩层凸出,上部岩层

松软多水,裂隙发育,下部岩

层坚硬完整,柱面也可呈滑坡状曲面。

3.陷落柱的柱体组成特征

陷落柱由塌落岩块堆积组合而成。与周围正常岩层相比,塌落岩块层位较新,并具有大小悬殊、棱角明显、形状各异、混杂堆积,常为松软岩屑、煤屑和粉粒充填粘结等特点。陷落柱中塌落岩块胶结的好坏,与陷落往形成的早晚,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以及塌落岩层的岩石性质有关。早期陷落柱一般均已胶结,晚期的则混杂粘合,胶结较差,比较松散;有地下水长期活动的陷落注,塌落岩块表面及其间隙常有铁质、碳酸钙质或高的土等矿物质沉淀,连同煤粉和岩屑组成的软泥,招岩块粘结起来。

根据江苏徐州大黄山矿的研究表明,陷落往内的塌落岩块并非杂乱无章,塌菠岩块的层面多向往内歪斜,同一层位的岩块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对称性分布。

第二节陷落柱的成因

研究陷落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研究煤系及其下伏地层中导致岩镕发育的地质条件,引起岩溶洞穴塌陷的机理,以便切实掌握陷落柱的发育和分布规律,为煤矿开采过程中预测和探查陷落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岩溶发育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1)煤系或其下部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矿层,如石灰岩、白云岩或石膏矿等。由于这些岩层或矿层极易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孔、溶隙和镕洞,并随着地下水的不断活动镕蚀空间逐步扩大。

(2)含煤区域内,发育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主要是指断层和裂隙,尤其是透水性好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它们沟通地面水系、地下含水层段与可溶性岩、矿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因此陷落柱常沿岩溶化断裂带、褶曲轴部,特别是断裂交汇处呈串珠密集分布

(3)地下水交替循环快,排泄流场,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动力条件。一个地区的侵蚀基准面控制着地下水的交替和流动。侵蚀基准面以下,地下水流动缓慢,排泄困难,岩溶不发育。岩溶发育最有利的地带,是地下水面以下、侵蚀基准面以上的饱水带。这带地下水向侵蚀基准面作水平运动,形成水平连通的溶洞。因岩溶陷落柱集中分布在地下水强滞留带内。

(4)地下水源丰富,具有溶蚀性较强的酸根和较大的侵蚀“掏空”能力。应该指出,有极少部分的陷落柱的塌落空间不是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造成的,而是由于地下水的机械作用把泥砂透镜体、断层泥堆积体等松软岩体冲刷带走造成的。

二、溶洞塌陷机理

1、重力塌陷观点

重力致塌观点以天然洞穴和人工裸体硐室的自然塌落为基础,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当认真考查这一观点时,却发现与之有矛盾的客观现象如下:

(1)按陷落核上小下大的特点推算,溶洞的底面积应远大于煤层的塌陷面积,然而,从野外考查和钻孔揭露资料来看,通常溶洞规模不大。所以,要形成煤层陷落面积达几十到几千平方米的大溶洞是十分困难的。

(2)按陷落高度为悬空高度的2.5—3倍推算,要形成陷落高度在100m以上、甚至500-600m的陷落柱,必须要有近50-200m高的巨大溶洞。这在溶洞发育地区尚未发现过,模拟验证也将十分困难。

(3)岩溶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地下的溶孔、溶隙或溶洞彼此相连,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