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_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0’" %1*(230 *(+ 4*( 5*)6%(*$6)7 6( 86(9 !7(*/)7 ./01 2345 6 78945 :/;< => 6 ?@4 A0B C>@3 6 DE@4
:;/)<*2)= F89 G37HEI9 3J %@4G8E 4@H>34@K>H? >7 9K95@4H @4L 53M593E7$ F89? JK>9L H89>M 3N4 G3K3M7 >4 4@H>34@K>H? G37HEI9 3J 3EM G3E4HM?$ O7 @ L3I>4@H>P9 4@H>34@K>H? >4 Q>45 2?4@7H?R H89>M G37HEI9 8@7 SE>H9 @4 9JJ9GH 34 H89 L9P9K3TI94H 3J 3EM G3E4HM? ’7 G37HEI9$ A8@H’7 I3M9R U9G@E79 H89 %@4G8E7 @4L /@47 8@L U994 K>P>45 H359H89M J3M @ K345 H>I9R H89 G37HEI9 GEKHEM9 3J H89 HN3 4@H>34@K>H>97 5M@LE@KK? G@I9 H3 UK94L$ F89 L9P9K3TI94H @4L UK94L 3J H89 HN3 4@H>34@K>H>97’G37HEI97 >7 L>7GE779L >4 H8>7 T@T9MR I@>4K? N>H8 H89 T3K>H>G@K U@GV5M3E4L @4L T9GEK>@M>H? 3J H89 HN3 4@H>34@K>H>97 @H H8@H H>I9$ >"7?%<+/= T3K>H>G@K @4L GEKHEM@K U@GV5M3E4LW %@4G8E @4L /@4 4@H>34@K>H?W L9P9K3TI94H @4L UK94L 3J G37HEI9 (责任编辑 竺小恩)
参考文献
! " # 缪爱莉, 邝 璐 $ 中西历代服饰图典 ! % #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 & # 华 梅 $ 服饰与中国文化 ! %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 # 黄能福, 陈娟娟, 钟漫天 $ 中国服饰史 ! %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 周锡保 $ 中国古代服饰史 ! % # $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 , # 杨英杰 $ 清代满族风俗史 ! % # $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 ! - # 杨英杰 $ 中国清代习俗史 ! % # $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
第 ( 期第 (+ 页
陈东生等: 清代满、 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wenku.baidu.com
&’’+ 年 ) 月
(三 ) 两族男装的演变与交融 “二十始冠” 清朝男子戴冠的习俗源自满族, 因为满族没有 的说法, 所以男子不分长幼, 一年四 季都戴帽子。帽子大致分为礼貌、 毡帽、 暖帽、 凉帽等。 清代男子的着装以袍、 褂、 袄、 衫、 裤为主, 前朝的宽衣大袖逐渐变为窄袖筒身。满族成年男子 穿衣要束腰带,原是马背生活的要求:一方面衣服比较随身贴体保暖,另一方面骑射时有助于发 力。就衣襟而言汉族常用带系, 而满族常用纽扣。 男装特色就属长袍马褂。 马褂即行服, 有对襟、 捻襟和琵琶襟等几种。 清初期用天蓝色, 乾隆时 用玫瑰紫, 到了清朝末年则流行深绛色, 至民国时期常着浅灰和浅驼色。 “半臂” 同时在入关后, 受汉族衣着的影响, 坎肩时兴起来。坎肩又叫背心, 是由汉族的 演变来 的。半臂的式样始于隋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清代服制的变化, 是由外力促使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 满服在其发展过程 中融合了汉族服饰的特色, 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 是时代前进的产物。这种变革形成了继服饰历 “胡服骑射” “开放唐装” 史上 、 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 展的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 /00& , 0- , ’% 第一作者简介: 陈东生, 男, 长春工业大学, 教授 (吉林 长春 ’200’/ 1
#&&% 年 ’ 月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 期第 $$ 页
分布于全国各地, 汉族服装纷繁复杂, 变化很大。古代服装很讲究装饰, 对装饰的等级差别规定严 格, 从形制上看, 主要有裙服, 袍服, 襦裤服等类型。衣和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男女都可以穿。妇女服 装礼服多为深衣型, 汉朝以后礼服承袭先秦定制, 后来又渐渐发展为半臂、 披帛、 披风等服饰。 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一 ) 两族帝王及官吏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大清皇帝穿的龙袍为黄锦袍, 绣上龙纹, 带金镶玉, 胸前挂念珠, 脚下穿软靴。这种服饰以满族 的旗服为主,结合汉制龙纹形成的。我们在乾隆的朝服像中可以发现汉族皇帝衮服中的十二章纹 “润色章身, 样。乾隆虽然十分强调不改满族遗风, 然而他在纹饰方面却主张 即取其文” , 继承了汉 “十二章” 族传统的 和补服纹饰。清朝的龙袍既延续了前朝的文饰又比前朝更显得富丽堂皇, 其中 图案所要表示的意义更加丰富。如胸前绣一条正龙, 龙身盘旋成团, 象征着稳坐江山等。和龙袍搭 配的还有朝珠, 由于满族信仰萨满教和佛教, 在制订服饰典章时, 借鉴了历代朝服配玉的礼制, 把 佛教的念珠拿来做戴饰物 ! 当时朝珠仅限于皇室和四品高官。清代朝服在历代皇帝冕服衣裳的基 础上融入了满族的服饰特色, 上衣下裳相连, 另加披肩窄袖和马蹄袖端。马蹄袖又称箭袖, 是袍褂 袖端另接的一段半圆形袖口, 穿起来上长下短象马蹄遮住手面, 所以称为马蹄袖。满族原居住于东 北长白山区, 气候比较寒冷, 又为了适应狩猎的习俗, 马蹄袖可以较好避寒, 并帮助将搭射的手遮 住, 也便于双手交叉在袖子中取暖。 这种服饰与其原有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官吏的服饰以满族的长 衫、 大褂、 马蹄袖口、 锦袍为主, 有品级标志: 顶戴花翎、 披领、 挂珠等与补子结合。花翎来源于明代, 明代都督江彬等在遮阳帽上插上天鹅翎, 作为一种贵重的装饰, 有 " 支、 # 支、 $ 支的区别。官服上 的补子也是源于明朝, 不同的是明代绣在常服上; 而清代绣在补服上, 清代的式样比明代略小, 又 由于满服是对襟的, 所以将前襟补子分成两半。官吏穿的袍和大袄通常开衩, 满人善骑射, 在跨马 时腿部有大幅度摆动的动作, 所以将袍的下襟作前后左右 % 个裾。 另外, 命妇所披的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 到了清代演变为阔如背心, 中间缀上补子, 不 同的是上面只用鸟纹不用兽纹, 表示女性贤淑, 不宜尚武。 清代服制的改变, 从公服逐渐推向常服, 满族入关后对男子进行强制性改装, 而女子的改装是 逐渐实现的。 (二 ) 两族女装的演化与交融 清初汉女与满女的服饰有显著的区别。 汉女为上衣下裙, 而满女穿不分衣裳的长袍。 汉女平时 穿袄裙、 披风等。上衣袖口最初很小, 后来逐渐放大, 到光绪末年又变小, 露出内衣; 下裳为长裙, 系 “月华裙” 在长衣内。 清初时兴 , 光绪后期在裙上加飘带, 飘带裁成剑状, 尖角缀上金、 银、 铜铃。 与汉 女子的服饰相比, 满女装更具有民族特色, 后人称为旗袍。 “袍 ” “衣介” “旗袍” , 满语称为 。 因为它是旗人的常服, 所以后世称其为 。 在满族, 旗袍最初为男 女老少四季可穿的服装, 圆领、 箭袖、 捻襟、 宽腰简式袍服, 结构简单。男子穿的袍, 长至脚面, 下摆 “箭衣” 肥大。袍窄袖, 四面开衩、 下摆肥大, 便于骑射, 所以又称为 。以开衩的袍为贵, 作为官服、 礼 “一裹圆” 服。也有不开衩的袍, 俗称 。女式比男式略小, 不束腰带。入关后, 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 汉族服式对其影响,旗袍就仅为女子穿着。满族女士旗袍由于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在流传中多有变 化。清早期旗袍腰身上小下大底摆肥大, 两侧轮廓呈下宽的斜行线, 袖管细窄, 掩住手背; 清中期演 变为直身式, 袖管呈喇叭形, 袖口宽大, 里面加刺绣及彩织涤带, 向外翻卷出宽宽的有精致装饰的 袖边, 称为大挽袖; 到了清晚期袍身细瘦, 下摆窄小, 袖管由宽变窄, 逐渐合体, 袍衫外加坎肩, 一般 和腰际平齐, 也有与衫平齐的, 有时外加穿马褂,但不用马蹄袖, 上衣多无领,穿时加带一条小围 巾, 后来领口式样就逐渐多起来。
第 2 期第 2/ 页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0& 年 % 月
清代满、 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陈东生
周丽艳
尉晓娟
摘 要 !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 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 满服对我国服饰发展有 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同时, 由于满、 汉两族人民长期混居, 使两族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 文化背景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特点, 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汉族; 服饰; 演变; 融合 关键词! 政治文化背景 " 满族;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00& 1 02 , 002/ , 02
一、 政治、 文化背景 满族作为清代的统治民族, 其服饰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 满族原为女真族的后裔, 是尚武的游牧民族。他们推翻明朝统治入关后, 不改本族的服饰。并 且认为汉人只有同满人一样剃发梳辫,改穿满服才是真心归顺,因而清统治者马上下令关内兵民 “留发不留 剃发易服, 这一举措激起了民族矛盾, 遭到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汉族人心不服, 曾有 “头可断, ” 头” 的口号。 江阴十余万人举行示威活动, 齐呼 发决不可剃! 迫于压力清统治者不得不寻 “十从十不从” “男从女不从, 求暂时的妥协, 采纳了 的建议, 即 生从死不从, 阳从阴不从, 官从吏不 从, 老从少不从, 儒从而释道不从, 倡从而优伶不从, 仕宦从而婚姻不从, 国号从而官号不从, 役税 ” 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据说当时有人为了留发宁可一死; 也有为此出家的。 冲突虽是必然的, 但两民 族的交融也是势不可挡的。满汉两族在长期交往中,服饰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模仿借 鉴。其实早在入关之前, 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就十分频繁: 内地与东北边境经常有商贸往来, 内 地商人用布匹、茶叶、丝织品和铁器等与东北各兄弟民族交换毛皮、人参、鹿茸、木耳、蘑菇等特 “四书” “五经” 《三国演义》 产。满族也接触了汉族的史籍图书, 很多汉文书籍, 如 、 、 等被译成满文。 在文化互为交流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参考前朝订定官服,所以满服在演变过程中注入了许多汉文 化因子。 二、 两民族服饰特点 “白山黑水” 满、 汉民族起初的居住地区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别。满族的先世久居 地区, 过着狩 猎、 采集和捕鱼的生活。满族人常穿以毛皮为材料的袍服。进关之前, 棉纺和丝织几乎没有, 而后 “女工所织” “ ” , 也 只有麻布 。 男子袍服外套马褂。 女子旗袍样式起初为宽袍大袖, 后来由肥变瘦, 并 有长、 短袖之分。 一般样式是直领、 窄袖, 右开大襟, 钉扣绊, 紧腰身, 衣长至膝下, 两侧开衩。 而汉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