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

——华东理工大学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纪实

作为一所正在向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进的高等学校,应当怎样更好地走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优秀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员工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十八大报告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阐述,给予华理人以深刻的启发。他们认识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根本的动力是创新。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时候,华东理工大学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该校的第十次党代会。校党委书记杨贤金说,要通过细致的工作,认真听取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把党代会开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大会。

筹备工作在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思想碰撞中紧张进行。华东理工大学党委指出,要把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与学校的根本任务相结合。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大国。建设人才大国,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学习十八大精神,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理论方法指导发展实际,用实际业绩检验学习成果。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正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余年高速发展之后,面临着转型升级之时。为此,十八大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的重要论断。“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是这次会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这些深刻阐述,使华理人在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时深受启发。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2月8日,杨贤金在“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科研院”)成立仪式上,要求

对十八大报告中的这段话进行深入思考。他说,如何将十八大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在实行创新驱动、推动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下,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的新战略;作为一所在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有着卓越表现的高等学校,华东理工大学意识到新的责任。回顾第九次校党代会以来七年的历程,华理人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为国家新战略服务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以最优质的资源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这是在华理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共识。该校党委提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较早地跳出了对学生数量的盲目追求,而将注意力放在质量上。他们强调本科招生规模的稳定,实施优质生源工程。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华理将专业、学科建设作为重点,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建设好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前瞻性专业。同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灵活的转专业、选课和选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师资力量的投入,直接关系着本科教育的质量。11月底,华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举全校之力,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投入本科教育”。该意见明确要求,全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含网络视频公开课、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系列讲座、指导实习),学年工作量最低要求为3学分;校级领导应主动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为教师做表率;46岁及以上的教授,应积极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每学年至少主讲1门本科必修课程,并积极承担本科班导师、学业导师或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工作。这些教授对本科教学的贡献度将作为其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

事实上,华理的教授们早就意识到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在2012级新生的

专业导论课教学中,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以机械学院为例,该院共有5个专业,所有专业的导论课均由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上,其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导论课教师团队更是堪称“豪华阵容”——由涂善东、周邵萍、潘家祯、徐宏、汪华林、轩福贞这6位在该领域有所成就的博士生导师组成,其中涂善东、汪华林还是“长江学者”。

在强调本科教育的同时,华理采取措施,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他们大力推行优博培育计划,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明确导师责任和权利,破除导师终身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扩大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的自主权。

教学与科研一直是当今中国高校难以处理的问题。大学教师要承担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如果在科研上投入得多,用于教学的精力自然就少了;在教学上投入得多,科研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一直是中国各高校教师的理想,但似乎并不易于做到。许多老师慨叹:一条腿容易,两条腿难!

科研是否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华理人一直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他们逐渐探索出了结论:科研不仅不应当和教学矛盾,而且应当成为教学能力的基础。长期教授物理化学课的胡英院士一直强调一个关键要素:框架。所谓“框架”,就是一门课程的宏观架构。这就象造房子,把房子的结构设计好了,再做细致的装修就有了基础。而课程的框架,并非来自于哪一本书,而是自己从科研中悟得的。没有长期而深厚的科研实践经验,是形不成自己的课程框架的。从科研中悟得授课框架,正是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

科研实践是教学能力的基础——这一结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因此,自2012年的第二个学期开始,理工类学院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大面积数学类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师除外),被要求在入校5年内以科研工作为主,必须加入一个科研团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期间必须完成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规定的教学培训任务,每学年担任至少1门课程的助教或实验教学工作。

在苦练内功的同时,华东理工大学决定向国际一流的教学水平看齐,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国际一流的工程领军人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