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①不良的审题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见到题目还没有看清题意就马上开始下笔-推荐word版 (8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①不良的审题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见到题目还

没有看清题意就马上开始下笔

篇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

小乔小学李秀贞

在每次学生做的书面检测卷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

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

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

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

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

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

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

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

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

作用。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

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

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

对题目的基础。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通过实践积累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

“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

多想、读出深意,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

思考:“读了这一句,我可以想到些什么,求出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彻底得

将题意弄清,以达到良好的审题效果。

(2)咬文嚼字,读懂。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如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

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

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培养学生圈重点字词或关键句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

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审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准确

的感知。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

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

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因而他们经常“跑题”,被表面现象迷惑,找不出隐蔽条件和问题,而被引入歧途,作出错误解答。尤其是记忆力与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更为明显。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

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正如在“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

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

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按照上面的方法,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学生仔细读题,能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

以恒,就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篇二:一年级学生审题习惯的问题剖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一年级学生审题习惯的问题剖析及对策作者:张大伟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X年第12期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从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平时的练习中,发现许

多学生经常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或者根本没有读懂题目导致出错,教师

常把这些归结为学生粗心、毛糙等,其实这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

及其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等有关。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应关注学生审题

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

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审题习惯;审题能力

任教一年级数学的老师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做错数学题的原因出在看错数字、

看错运算符号或者根本没有读懂题目上。只要教师略加提醒或者让学生再把题

目要求读一读,学生马上会反应过来,他们就会做对了。每当此时,教师往往

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深入分析,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

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一、看错运算符号和数据——审题出错

【问题】学生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然后凭借着已有解题经验

或大概的印象开始做题,出现错误。如把“5”看成了“2”,把“+”看成了“-”,把“-”看成了“+”等“低级错误”。

【剖析】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因为一年级学

生在观察和听力上片面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他们可能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

特点。

【对策】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去认真地读一读题目,可以适当地放慢读题的

速度,养成多读两遍、抄完之后再对照检查一遍的审题习惯,对于可预见的学

生错误,教师要注重从“正面”引导,如很多学生可能会把“12”看成“21”

或者“15”,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的时候要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12”是1个

十和2个一合起来的,或者说“十位上1,个位上是2”。如果教师过分地对学生强调说:千万别把“12”看成“15”或者“21”,这样往往事与愿违,会有

更多的学生恰恰就把“12”看成“21”或者“15”。所以,引导一年级学生审

题我们要“攻其正面”,尽量避开从“反面”引导。

二、对题意理解片面——审题不透彻

【问题】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情境图的图意是:河里原来有4只鸭子,又

游来了3只。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往往被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吸引,比如,图上有

几棵大树,还有什么形状的小桥等,甚至有的学生对图中的鸭子的个数视而不见,或不能正确表达情境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导致审题不完整、审题不正确。

篇三: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

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

自从任教数学以来,已是第八个年头了。“怎么就是不看清题目呢?”“自己

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不看题。哎??”“同样的题目到老师面前就能做对,改对,怎么自己做的时候一做就错呢?”“学生太粗心大意,一点也不认真。” 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总会有这样的感叹和懊恼的话,许多学生也为自己没看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