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创新平台现代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黄兰芳[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科技2012.03.第4期

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是由政府引导与扶持,多方共建,围绕广东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提供技术创新与社会化服务的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服务体系。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2004]12号)提出要“加强面向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揭开了广东建设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的序幕。

一、广东科技创新平台现代运行机制探索

近年来,广东以政府搭台、多方共建的方式探索出科技创新平台的五种组建模式:一是省、市两级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如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二是省科技厅、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共建,如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三是省科技厅、市区政府支持,由相关科研机构、大学等联合共建,如华南家电研究院等;四是由各地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如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五是由省科技厅支持,相关科研机构或大学联合共建,如广东省材料检测与评价科技创新平台等[1]。

广东根据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及其与产业的关联,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区域—企业—公共资源”四大层次布局,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在产业层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产业公共

创新平台;在区域层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包括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区创新中心、

专业镇创新平台等机构;在企业层面,依托企业组建省级工程中心;在公共资源层面,建成了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截至2011年底,广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分别达到19家和6家,共建产学研相关创新平台超过1500个,组建起5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重点建设了包括清华———广东新岸线计算机系统芯片联合研究所、中科院佛山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组建省工程中心552家,覆盖各领域,服务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优化配置研发资源,集中攻克优势领域技术。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提出该院所属的研究机构要采取多学科、跨领域、多地域方式集成和优化配置研发资源,并根据研发目标按需定制、按项目整合、按研究中心组成项目集群,形成有明确方向和特色的优势领域。

2.建立平台理事会,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广东省材料检测与评价科技创新平台理事会制定了包括平台理事会章程、资金分配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最突出的是成功引入了关键绩效考核(KPI )管理模式,对平台属下三个中心的运行状况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能够得到有效完成。三家不同单位、不

*本文为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广东科技创新平台现代运行机制建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B070300025)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科技创新平台现代运行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黄兰芳谢惠芳

摘要:广东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在平台的现代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但

仍存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情况,

对现代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在协调机制、创新机制和关联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对策

93

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机构整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3.组建民办非企业单位,推行管理机构与研发实体分层运作机制。如,华南家电研究院采用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注册,研究院本部管理机构与二级研发实体实行分层运作机制。研究院本部管理机构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以公益性目标为主;二级研发实体采用多种模式组建,包括依托企业组建、高校和企业联合组建、研究院自建等等。二级研发实体采用独立注册企业或由现有企业主体承担,实行企业化运作。

4.培育新兴源头技术创新机构,开创民办组织从事源头性技术创新先河。近年来,广东注重培育一批民办、企业化运作、集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兴技术创新机构,这些机构已成为我国源头创新和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办民营方式在经费、人员、研究方向、职称等方面不受传统体制束缚,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学科带头人仅20岁,无职称,已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数篇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这些机构确定的科研项目注重产业化,将从事源头创新的科学家和产业化应用的工程师结合到一个平台上开展工作,实现科研与产业化应用的无缝连接。

二、广东科技创新平台现代运行机制建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局性的整体规划,创新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目前,广东各创新平台仍缺乏全局性的整体性规划,科研力量未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合作方定位不清,科技资源重复浪费。竞争、合作、共赢的氛围未能形成。二是各合作方相对封闭运行,信息沟通不够。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信息支撑和服务平台由于数量、地域、规模、共享程度等方面的不协调,对知识和科技创新平台的贡献度有待提高。三是各平台间互补性不强,未形成创新合力。省内各类科学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以及管理决策平台没有整体规划建立,仍处于各部门自有,条块分割的局面;有限公共研发资源较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综合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四是创新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低水平重复研究多。广东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扶持缺乏协调,技术成果缺乏共享机制,同质与同构的课题较多,社会整体创新资源没有形成合力。众多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资源大多各自为阵,自我发展,造成研发基础设施投资重复,没有将有限的资源集约成创新和规模化的能力。

(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和技术力量不足

广东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基础条件比较落后,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且共享程度低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从全省范围看,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中的组织结构、开放共享、人事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建设都还不完善,吸引人才方面优势不明显,从而造成科技平台建设中的人才瓶颈。二是平台的技术力量结构仍需进一步衔接。广东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合一力量,科研力量分散。三是政府间协调不充分。广东政府资源有限且分散在经贸委、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最大绩效未能发挥,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协调集中资源,提高总绩效。

(三)官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方利益存在分歧

虽然广东已形成了“三部两院一省”的产学研合作新局面,产学研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但系列问题仍旧存在:一是官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二是官产学研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不够;三是校企间缺乏全面深层合作,合作周期短、合作力度小;四是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较弱导致官产学研起点较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缺乏吸收消化的能力;五是创新各方的利益分配仍存在分歧;六是广东技术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严重不足,导致官产学研合作中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健全。

(四)R&D经费投入有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不足

广东R&D经费投入到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较少,不利于解决目前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瓶颈”问题。在广东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1/4的企业建立了R&D机构,企业产品研发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相关财政资金配置困难,加之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实现风险较大,使得其对平台建设投入甚少。全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资金瓶颈。

创新广东政·学·商

94

广东科技2012.03.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