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楼主刁宣诚发表于搜房网- 武汉业主论坛- 洋澜·国际康城

房地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先导型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具有带动作用。房地产业的增长可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现有3万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6亿元,比2002年增长29.7%,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6.7%)3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18.3%。房地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约占15%,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发展,初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增长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拉动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2004年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2004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据专家预测作为我国近年来消费主要增长点的住房消费,2004年将继续升温。

房地产基于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在其开发和消费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支持。换言之,房地产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投资过程,即资金的有效投入和增值收回的过程。

一房地产开发资金增长迅猛

中国房地产业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为1.31万亿元,是1997年的

3.4倍,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主要是定金及预付款)分别是1997年3.4倍、3.9倍、

4.2倍,尽管三者在资金来源中所占比重增长不明显,但资金总量增加幅度很大。国家预算内资金、债券及利用外资所占资金比重分别由0.33%、0.13%、12.07%下降到0.12%、0.02%、1.40%。2001年债券所占比重几乎为零,利用外资2003年为184亿元,比2001年(最低的135亿元)增加49亿元,但所占比重仍在下降。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及预付款)三个方面。

二 2003年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资金是最重要。对于开发商来讲,通过什么渠道什么方式融资是最重要的。在中国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融资是主要方式,房地产业也不例外。2003年房地产融资途径仍然是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且受政策影响较大。

1.特征

第一,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尽管有房地产泡沫之争及央行政策出台等因素作用,但开发资金相对取得较大程度增长,2003年全国房地产到位资金累计为1.31万亿元,增长37.6%,增长幅度比去年增加7.4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国内贷款为3125亿元,增长45.4%,

增幅增加14.3个百分点;企业自筹资金3758亿元,增长38.1%;定金及预收款5085亿元,增长38.1%;利用外资184亿元,增长17.9%。此外,2003年1~11月到位资金高于2002年全年。

第二,开发资金仍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在我国房地产业中,有能力利用直接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房地产开发资金直接融资占较小

比例。开发商可以利用的基金等直接融资手段虽被看好,但尚无政策支持;上市或“借壳”上市是少数有实力大企业可能实现的方式,但受经营特点和预期收益制约不易得到投资者认同,融资效果也不理想,故直接融资比重较小。

第三,房地产信托有了较快发展。信托业是金融领域中富有活力的一个分支,房地产业则是当代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央行2003年6月13日《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03]121号,以下简称“121号”文件)出台后,对房地产业界造成较大冲击,8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以下简称“18号”文件)出台,对房地产又多有鼓励。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融资途径。如机构投资者参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基金已开始一些实质的运作,卖方阶段性股权融资等已经露出苗头,上市融资、海外融资也有比较大的突破,而增长最活跃的是房地产信托,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一个好的起步。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03年全国至少有数十亿元资金通过信托计划形式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例如,仅2003年10月的半个月时间里,北京市就有“世纪星城”、“太阳星城”、“荣丰2008”三只房地产信托项目进入市场发行。2003年11月3日,筹划良久的盛鸿大厦财产信托优先受益权转让项目由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民生银行发售,计划一个月但实际上只用了8天半就完成了2.5亿元人民币募集任务。该项信托计划运作模式帮助开发商实现了更高的融资额。2003年12月,交易型的信托产品也在天津登台亮相。

2.“121号”文件的影响

2003年中国房地产商更深刻地感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威力。“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是最近几年出台的两个关键性文件。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房地产政策年”,特别是“121号”文件给习惯了以往“借贷开发”的开发商们当头一棒——顿感资金吃紧。“18号”文件让房地产开发商们松了一口气,可谓是先悲后喜。

房地产是资金高度密集的产业,以规范房地产信贷为主要内容的央行“121号”文件有针对性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和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做了详细规定,切中房地产企业的“要害”。全国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多,但有规模和有实力的企业少,对自有资金有限的企业,“121号”文件的出台等于釜底抽薪。“121号”文件对房地产融资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其一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方式,不仅缓解了银行信贷压力,降低了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探讨与外资银行合作。

其二开发企业对于项目谨慎程度增加。如开发企业开始根据自己开发能力调整项目定位。受到封顶之后才能办理按揭的限制,不少开发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尽快实现封顶,实现资金回笼。

其三房地产行业有可能重新洗牌。有专家认为,2004年是房地产行业实行企业重整的“企业年”。在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中,不乏有靠关系或有限资金短平快开发经营的,不仅对消费者不利,对银行来讲也存在较大风险。“121号”文件出台后,这样的房地产企业要么发展壮大自己,要么与其他企业合作,要么被淘汰。该政策对资金充足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利好,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向更大规模发展,将导致中国房地产业的重新洗牌。随着规模小的房地产企业的出局,实力强的房地产企业间的竞争将充分展开。

其四房地产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及局部泡沫问题得以调整和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