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宋词》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 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 面变法以前时期。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 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 时期)。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 宗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 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 时期)。
•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 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 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 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 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 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 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 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 呼之欲出。
播放CCTV10 百家讲坛 康震《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 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 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 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 (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 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 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 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 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 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 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 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 思作好了铺垫。
•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 寄余生。
关于《临江仙》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 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 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 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 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 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 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 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 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 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 触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 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 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 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 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 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 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第七讲 “豪放派”宋词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2.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 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 坛的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 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生平介绍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 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 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 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 心境。
•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 “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 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 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 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 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平行悦读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 慷慨激昂的词风。 2. 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 的创作基调。 3. 了解辛弃疾与陈亮 “鹅湖之会”的概括。
•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 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Hale Waihona Puke Baidu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 遥呢?
• “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 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 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 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 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 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 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 《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 为文赋的代表作。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江城 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娇》 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以用 “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轼写恋 情、写伤感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 亡之作《江城子》。
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 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 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 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 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 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 大赦元祐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 常州。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 二十八日,苏轼逝世。
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 时多,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他在 《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自己的后半 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