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梭菌性肠炎的危害与防控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梭菌性肠炎的危害与防控策略

鸡梭菌性肠炎在生产实际中主要有两种疾病,即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肠炎。前者主要由肠道梭菌(Clostridium colinum)所引起,后者则由产气荚膜梭菌

(C.perfringens)所致。生产实践中以坏死性肠炎更为多见、危害更重。

1. 鸡梭菌性肠炎的基本特点

鸡坏死性肠炎也称鸡肠毒血症或糜烂性肠炎,常被养鸡者称为“烂肠病”,是集约化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肠道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和流行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均呈升高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对饲料中抗菌药物添加剂使用的限制或禁止(如欧盟各国禁止使用抗菌药物添加剂和抗球虫药物添加剂)。故尔从这一特殊原因出发,有许多学者将这一疾病称为鸡的“复燃的传染病”。在我国虽然尚未禁止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但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养殖密度加大、养殖条件粗放及产气荚膜梭菌普遍而严重的抗药性有关。另外,饲料基础日粮中使用大量小麦替代玉米可能也是诱因之一。在肉鸡,由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亡率约为2~10%,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高达50%;而在蛋鸡,死亡率也可达6.5%或更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坏死性肠炎所致的养鸡业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以上。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可形成芽孢的严格厌氧菌,在环境中广泛分布,也是鸡和人及其它动物肠道内的一种“常在菌”,作为鸡肠道中的一种常在菌,只有当其在某些“预置因素”影响下急速增殖达到104~108菌落形成单位(cfu)/克肠内容物或以上的菌数时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预置因素包括饲料组成、鸡体的免疫状况、球虫感染、应激状态等。其中球虫感染几乎是鸡坏死性肠炎发生所不可缺少的预置因素,因而在临床上球虫感染总是与坏死性肠炎相伴的。

除具有典型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的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外,生产实际中更为多见的是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不明显,除粪便异常(饲料粪、溏便、水性腹泻等)外,主要呈暂时性或一过性的增重缓慢或下降、饲料转化率减低、死淘率增加等非特异性表现。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可能要大于临床型坏死性肠炎,据统计,在美国和加拿大,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可

使每只肉鸡损失约0.15-0.20美元。

2. 鸡梭菌性肠炎的危害

由于鸡球虫和梭菌性肠炎是相互影响而又互为预置因素,因此可以说:鸡球虫和梭菌性肠炎又是一对孪生姊妹病。因此,鸡梭菌性肠炎和鸡球虫病的危害是共通的。

2.1 料便/水便,导致料蛋比/料肉比增大

由于球虫与梭菌的感染,肠道正常肠上皮结构被破坏,出现血便,直接导致急性死亡,死亡的鸡是没有效益的,更需要很多健康鸡产出的效益来弥补。又导致肠道消化功能丧失,饲料分解不彻底,出现饲料样粪便(料便),饲料浪费严重,料蛋比或者料重比增大。同时,肠道被球虫破坏,大量浆蛋白流入肠道,导致营养流失,鸡体消瘦,鸡正常的体重都保证不住,哪能更有产蛋和增重,只要不死就已经不错了。

2.2 肠内毒素被吸收,精神沉郁,疗效下降

球虫与梭菌感染导致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脱落的肠上皮,在肠道内由于体温高而蛋白质变性、自由基蓄积、坏菌滋生,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NetB毒素,导致更加严重的肠毒血症。肠道内毒素被吸收,导致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病鸡精神沉郁、呆立废食、羽毛凌乱。由于体内自由基蓄积,器官功能降低,肝脏、脾脏肿大,从而导致蛋鸡轻者蛋重减轻,重者产蛋率下降或无产蛋高峰。而肉鸡生长受阻、增重停滞。肠道内坏菌成为优势菌群,耐药性显著增强,病期更长,药费、产能损失更大。

2.3 免疫系统瓦解,抗病抗应激能力低下

经研究表明,家禽70%的免疫系统分布于肠道,而体内80%免疫球蛋白(抗体)由肠道免疫系统合成。当球虫与梭菌感染导致肠上皮大面积坏死与脱落,因此,分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淋巴滤泡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盲肠扁桃体充血出血坏死,免疫机能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鸡群抗病抗应激能力低下。

2.4 饲料蛋白异常代谢,有害物质、气体激增,加剧亚健康体质,呼吸道病高发

球虫与梭菌感染后,肠腺功能受损,肠道健康的酸性环境被破坏,消化酶不能被激活,对饲料蛋白质的分解、消化机能显著降低,或者消化分解不充分,出现大量中间代谢产物,如氨、硫化氢、胺、亚胺、吲哚、酚类等有毒有害物

质。由于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呼吸道受到长时间剧烈刺激,粘膜受损,呼吸道病发病率显著升高;由于产生大量胺、亚胺类等异常代谢物质,导致溃疡性肠炎,肝脏负担加重,亚健康体质加剧;而由于产生更多吲哚、酚类物质,导致体质恶化,鸡自身生命难保,更别说产蛋和增重啦。

3. 鸡梭菌性肠炎的流行特征

任何品种/品系的鸡都可罹患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鸡坏死性肠炎一般好发于2~5周龄的雏鸡。而鸡球虫病绝大数高发于3周龄后,9周龄之前。但球虫感染实际上从雏鸡出壳进入舍育雏就开始了,由此开始球虫(感染)与鸡、球虫(感染)与产气荚膜梭菌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坏死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几乎持续于肉鸡和蛋、种鸡的整个饲养阶段,而球虫病在60日龄后一般极少发生。

球虫卵囊在垫料和环境中孢子化后对环境因素和各种消毒药的抵抗力极强,除高温(如火燎或80°C以上热水冲洗)外,目前所常使用的各种消毒药对孢子化的球虫卵囊均无显著杀灭作用(只有产氨气的一些消毒药物对未孢子化卵囊有效);相似地,产气荚膜梭菌在鸡舍环境中极易形成芽孢,也具有对消毒药物和环境的显著抵抗。因此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对集约化养鸡生产几乎是完全不可避免的。除在高发年龄上相似或相同外,鸡球虫病与坏死性肠炎在其它流行因素方面也几乎一致。

3.1 饲料因素

饲料组成是影响球虫病和坏死性肠炎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坏死性肠炎的影响尤其显著。以禾本科类谷物如小麦、燕麦等为基础日粮会增加这二种疾病发生的风险,这主要是这类饲料经胃消化后所形成的食糜粘稠度显著增高,食糜在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并改变肠道pH环境,显著增加球虫入侵和梭菌粘附、产毒素的几率,对坏死性肠炎发生的影响尤其显著。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当以小麦替代玉米后,坏死性肠炎发生率增加30%~60%。

饲料中粗蛋白的来源对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动物源粗蛋白如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等为主要粗蛋白的饲料更有利于坏死性肠炎的发生。此外,高动物性蛋白含量会升高肌胃的pH值,更有利于梭菌的生长繁殖。此外,饲料中任何能导致肠道pH值升高的因素都会增加坏死性肠炎和球虫病发生的

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