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民俗文化 增强德育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民俗文化增强德育效果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教育工作者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一种积极补充,拓宽了教育教学的视野,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学不再限于课堂、知识不再限于课本,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信息来源,作为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民俗文化走进课堂教学呢?笔者以为:

一、创设“文化”情境,激发教育兴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闽西这块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享有东方古城堡的土楼建筑、红色之旅的古田会议、独具特色的闽西八大干等,这一切都是最丰富、最鲜活的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人文内涵,是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孩子们可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上《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了解家乡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懂得引以自豪的家乡美景冠豸山的来历,教师向孩子们讲述它的来历:相传,七仙女中最小的名叫紫霜,被王母娘娘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紫霜看见赶山神正在赶山。于是问道:“赶山伯,您这回要把这些石头赶去哪里呢?”赶山神说:“南方泥多石少,大地上虽长满香桂杜鹃,遗憾的是没有石头衬托,我现要把这些石头赶到南方去,让南方的风景更漂亮。”紫霜听后也想去,山神答应了,紫霜便骑着弼马温派的一头最壮实的天马,一路天马行空而去,很快就和赶山神一起到了南方冠豸山地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课堂上教师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述家乡名山的传奇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把学生带进了那迷人的神话中,增添了对冠豸山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自豪感。同样,在教学教科版二下《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时,教师用家乡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家乡的故事。一段家乡的方言故事,让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展现“文化”丰彩,丰富教育内涵

媒体有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融入生活,积极参与到学生中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时,通过媒体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彩,丰富教育内涵。

如要教学教科版二下《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活动时,为了展示家乡人的生活,教师用媒体播放一年一度的元宵盛会“走古事”的画面搬进课堂。“走古事”这是一项在欢娱中取乐,在竞赛中健身,别有风味的全民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流行于福建连城罗坊等客家人居住地。活动体现了客家人淳朴、忠厚、善良的风格。勤劳、古朴锐意进去的民风,展示和弘扬了罗坊优秀的民俗文化。这种融于中原人的强悍风格和当地人的古民风于一身的活动场面十分壮观热烈、紧张刺激,每每吸引着客家民众参与观看,成为当地客家民众最大的集会,因而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这些场面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自己早有耳闻或亲眼目睹,教师将这一民俗文化用媒体向孩子们展示,把他们带进了那激动的狂欢节上。看完录像,师问:此时此刻,你看到家乡有如此的狂欢活动,你最想说什么?生:我非常喜欢看这个活动,希望每年都能看到。生:我为家乡有这样的活动感到骄傲。生:希望我们家乡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一段民俗文化把学生带到了生活中,熟悉的画面又重现于课堂,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文化”感悟,突出教育实效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家乡,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许多学生生在家乡、长在家乡,但是对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不十分了解,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二上北师大版第四单元《我爱我生活的地方》内容时,积极开展了“让民俗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教学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自然中、社会中、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学一学: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当地民族乐器的认识,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编演民族舞蹈,广泛收集有代表性的材料,如闽西汉剧、采茶戏、山歌戏等。学生可以通过乐器知识的介绍与交流,欣赏地方民族乐器,如二胡、扬琴、琵琶等,让有能力的学生登台演奏。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将当地有特色的舞蹈音乐搬进课堂,一方面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跳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可以将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舞蹈音乐拍摄下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进一步展示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

2.说一说: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也有他们独特的地方。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家乡的民间文化,课堂上相互交流,介绍家乡常见的工艺品,如中国结、年画、刺绣、根雕、剪纸、雕刻等,说说这些工艺品的特殊意义及制作方法,从而感受到家乡人的智慧,激发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3.做一做: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做工精巧、独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民间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民间文化工艺品,如花灯、年画、剪纸、刺绣等制作方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四、整合“文化”资源,拓宽教育渠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地方民俗文化带进课堂,把民俗文化与文本教学融为一体,拓宽教育渠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教科版二下《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这活动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将地方民俗文化融于课堂之中。在教学中,学生大都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以及怎么美丽,介绍完后神情都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教师顺势引导说:“除了向人们介绍家乡的美,我们还可以向人们介绍家乡的哪些值得引以自豪的地方?”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我的家乡物产丰富;有的说:我的家乡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我抓住这一时机,问:“你家乡有哪些历史文化艺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我们每逢过年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最吸引人的是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贴剪纸,那剪纸艺术实属当地一绝。有的说:千年流传下来的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搞舞龙,那龙头到龙尾足有几百米长,每到那时,各家各户年轻力壮的人都要去抬龙灯。还有的说:我们那的根雕艺术别具一格,那原本杂乱无章的树根在大师的精心雕刻下,就变得栩栩如生了。……这样挖掘了教材以外的资源,让他们引以为荣的家乡文化搬进了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事后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家乡的文化,并将结果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在同学中间相互交流。

总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升华教材,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俗文化,就一定能更好地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