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探讨

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浅析森林作为陆地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1],着力提高森林质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赣州市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如何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营造出“道路廊道化”、“农田网格化”、“城镇园林化”、“岸堤景观化”的森林景观格局[2]变得尤为重要。

1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成因

低质低效林的成因与改造采取的方式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调查弄清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达到改造目的。赣州市低质低效林的成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灭荒”时期,重数量轻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州被列国家调运木材的重点地区,并修建了森林铁路专门外调木材,由于长期的过度采伐,使森林面积锐减。1984年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作出了“十年绿化赣南”的战略决策,十年期间,全市完成以马尾松为主要先锋树种的荒山造林面积1436.48万亩,荒山栽植率达97.2%。但由于立地条件严重恶化,林木生长发育缓慢,形成了以马尾松为主的低质低效林。根据2014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赣州市现有马尾松纯林1382万亩,其中低质低效林1200万亩,占近87%,亩均蓄积不到2立方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十分有限。“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是对赣州现有马尾松纯林的真实写照。

1.2 营林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管护

由于营林资金不足,在选种、整地、造林、抚育等一系列过程中均缺乏合理

规划,使得“十年绿化赣南”时造的林,多数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抚育管理,有的成“老头林”,有的密集成丛,生长不良,特别是针叶纯林易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形成的低质低效林。营林投入长期不足, 林木管护欠帐, 营林措施不到位, 使得森林质量难以提高。

1.3 选种不合理,专项配置不到位

造林没有做到适地适树,形成的低质低效林。如2003年以来,一些企业盲目营造了几十万亩桉树林,其中,早期营造的桉树品种不耐寒,遇到低温就极易遭受冻害,特别是在山上部营造的桉树,冻害严重、生长不良,形成新的低质低效林。这些低质低效林林相单一、稳定性差,生态功能弱、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差,如不加以改造,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引发新的生态灾害。

2低质低效林改造方式

2.1更新改造

对人工杉木低效林、灾害林、人工桉树低效林,以及没有培养前途的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等实行更新改造。主要采用全面改造、带状改造、块状改造等方式,重新营造速生丰产商品林或高产高效经济林,以充分利用并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增加林地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视立地条件和小班林分状况,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并及时更新,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隔年伐完,经2年以上时间逐步更替。改造时应结合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在山顶或山脚营造10米以上宽度的防火林带,防火林带以木荷、油茶等耐火树种为主。

2.2补植改造

对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马尾松混交低效稀疏林、人工松类低效林、天然阔叶残次林,其它低质低效林中的劣质林和中幼残次林进行补植补造。在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处实施块状补植,在林中空地面积

较小且林木分布相对较均匀的林地处实施均匀补植,对林木分布不均、或密或疏的林分,则在稀疏林地处补植造林,并对过密地块进行局部清理、局部补植[3]。

2.3抚育改造

对人工松类低效林、人工杉木低效林、灾害林、飞播马尾松低效密林,以及其它低质低效林中,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自然整枝高、直径生长明显下降的中幼林实行抚育改造。主要运用透光伐、生长伐、疏伐、卫生抚育等抚育方法,间密留疏、去劣存优,间伐生长过密、生长不良、遭受病虫害及风雪冰冻危害的林木,合理调整立木密度、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平衡林地水肥条件,调整林木生长空间,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2.4封育改造

对困难立地低效林、飞播马尾松低效稀疏林、马尾松混交低效稀疏林、天然阔叶残次林等进行封育改造。对分布于生态脆弱区、土壤瘠薄地、急陡坡地等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且不适宜动土改造的低质低效林,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栖息地,实行全面封育,诱导形成乔灌草复合群落;对自然条件及天然更新条件较好且通过封山育林可以达到改造目的的林分采取封禁育林,对自然更新有障碍的则辅以人工促进更新措施,诱导形成多树种混交林。

3改造低质低效林提升森林质量建议

3.1 科学规划,逐年实施

任何事物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一步一步的实施,才能取得意想的结果。为切实加强生态屏障建设,赣州市级领导高度重视,并以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年度改造实施方案。明确改造任务,改造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前做了全市低质低效林改造总体规划,决定用10年时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明确了全市低质低效林改造目标,确保了全市低质低效林改造顺利进行。

3.2 良种选育,提高质量

俗话说良种良法是造林成林的基础,因此选择良种进行育苗造林至关重要。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统一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广泛培育优质苗木。同时加大宣传,在造林过程中,确保林农使用良种,林业技术推广站也应该负起全市良种宣传与技术推广的责任,大力营造使用良种良法造林的氛围。在培育良种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尤其是能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态功能的乡土阔叶树。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节约引种的成本[4]。

3.3 合理搭配,改造林相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造林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首先,要对林地的立地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地力条件为其选择合适的树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地适树。同时,在栽种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种合理搭配,营造针阔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实现森林美化、彩化、珍贵化,在保证成林的基础上,多种彩叶树,多造景观林,改变林相残败的现状。

3.4 抚育管护,保证成效

抚育管护是林分质量提高的保障,而在森林经营过程中,由于重造轻管,常常忽视管护活动的经常性,因此抚育间伐的工作间断性地进行,导致林分低质、低产、低效现象明显,成林时间被延长,森林林分质量低[5]。从实际对比及时抚育与未及时抚育的林分可知,未及时抚育的林分下层林生长顶端枯梢,逐渐衰弱,甚至枯死林,逐渐成为“麻杆林”、“小老头林”,导致林分健康状况差和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及时补植、伐间、补造等对调整种组成,提高有林地质量,培育成较高生产力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