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功能,还深刻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意义深远。
然而,当前该课程在高校通常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受限于教师素质、学习动能、课程设置等原因,该课程已经逐渐被边缘化。
首先阐明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其次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入手,对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有效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为提升课程有效性,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标签: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语文是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艺术审美情操的重要课程,而《大学语文》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在教授内容及方法上虽有相似,却也存在显著差异。
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高中语文课堂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在“唯分数论”影响下,只是被动的接受,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作为面向于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该课所授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学科专业,个性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显著差异也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别于高中阶段教育,即不仅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而且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分析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对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
”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进行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自古代文学至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先秦、两汉、明清等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从体裁上来看,不仅有诗词歌赋,还有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可谓各类体裁兼具;从地域上来看,不仅有国内文学作品,还网罗了诸多国外文学名篇;从所涉学科来看,大学语文虽从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但其内容涵盖了哲学、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不难看出,《大学语文》上下五千年,横纵数万里,不仅反映了中外文学的发展史,还涵盖了人类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大学语文》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以及精神食粮不仅能够感染学生心灵,还能为其人生带来启迪。
近年来,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功利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开始涌向校园,在此背景下,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价值斐然,因为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在感受历史厚重之余,能够被孕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所感染,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还能提升自身的情操与审美,如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领略爱情的忠贞之美,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更可以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感悟人生及处事的哲学。
高校学生多处“弱冠”之年,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非常强,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多是作者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总结,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无论其中的文学名篇还是名人轶事,都可培育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令其懂是非,辨荣辱,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紧密联系一起。
这样的教育内容,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令人信服,也更加容易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采用何种方式及方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论对于初高中语文课程而言,还是对大学语文课堂而言都是一个应该被重视并广泛探讨的课题。
多年来,理论学者对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
然而,《大学语文》课程所面向的是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思想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个性差异明显,加之《大学语文》课程多以公选课的形式开展,只有极少数高校将此课程开设为必修或限选,因此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对课程进行选取,而这也是《大学语文》在高校被边缘化的直接原因。
基于此,提升该课程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
从当前客观实际来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能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1学生层面
从当前实际来看,大学生对待《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热情还处于偏低的水平。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语文作为一门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的课程,学生对此过于熟悉,因此普遍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另外,从当前高校来看,“60分万岁”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仍然十分流行,而这也令很多大学生认为凭借自己中小学时期打下的语文基础便可以很轻松的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因此降低了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是当前社会所充斥的“实用主义”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难以在未来工作中体现出实际效用,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认为学习这样一门难以发挥实际效用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白费心血,因此在选课过程中,往往将《大学语文》课程“拒之门外”。
2.2教师层面
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依然采用高中语文课程的授课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忽略了高中生与大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理上的显著差异。
在讲解大学语文时,“填
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许多教师所热衷的,不仅忽略了学生的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且缺少与学生之间必要的互动以及问答,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课桌瞌睡”的现象,不仅令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更加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兴趣。
另外,虽然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师教学,然而,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忽视教学手段,所有内容均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不仅没有任何形式的互动,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讲解,同时“照本宣科”、“坐而论道”,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不仅难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长期以往,不仅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2.3学校层面
当前,从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大学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令学生产生《大学语文》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辅助课程,学与不学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等心理。
与此同时,处于边缘位置的《大学语文》课程也使得许多授课教师在具体讲授时流于形式,而学校对此也缺乏相应的监管。
另外,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部分高校对于课程安排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课程质量的要求,而这也容易令高校语文教师产生懈怠心理。
加之有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出自本校教师之手,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严格的审查和国内专业学者的筛选,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3.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将讲授书本内容放在首位。
而在信息化获得蓬勃发展的当前,学生可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简单的照本宣科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
同时,学生在面对教师生硬讲解课本时,多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
基于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创新型教育方式代替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给学生讲授课程知识时并非单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而是要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3.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网络授课、多媒体、微博、微信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够显著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看,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3.3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可以将个性化教学视为不同教师个体所特有的标签。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探索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需要以教师作为有效载体,
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切实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
基于此,为了提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强调令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都积极探索并主动形成符合自身实际,且富有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同时积极培育自身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气息,令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学语文的力量,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语文的热爱。
3.4注重课堂氛围
沉闷枯燥的课堂会令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气氛,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新知识。
具体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故事以及对话的形式进行讲授,用诙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所授内容,此举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而愉快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改变以往“严师”的形象,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5加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若教学方式、方法选用不当,将直接导致课堂“两极分化”等问题的产生。
即任课教师只顾着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授课程知识,而学生却在讲台下做着自己的事情。
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则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能够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而且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延伸教学、回忆式教学、对白式教学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互动教学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而且能够增强自身素质。
4结语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但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却不能忽视。
在新的背景下,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适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此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传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2]张蕾.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6,(10).
[3]李学林.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提升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力刍议[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