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枳实与枳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枳实与枳壳

在跟诊伍炳彩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伍师用四逆散每枳实易枳壳,遂生疑问。查高学

敏主编的《中药学》教材,枳实列在第十五章理气药中(附药:枳壳)。《中药学》上载“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主产于四川、江西、福建、江

苏等地。5~6月间采集自落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

干或低温干燥。用时洗净、闷透,切薄片,干燥。生用或麸炒用。【药性】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孕妇慎用。”

附药:枳壳

与枳实同“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生用或麸炒用。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用法用量同

枳实,孕妇慎用。”

两者差别:枳实为未成熟幼果,整个用;枳壳为接近成熟的果实,去瓤。皆生用或麸

炒用。枳壳性味、归经、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长于行气开胸,宽中除胀。

教材上枳壳注音为Zhǐqiào,而伍师念枳壳ké。有意思的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电脑上打字时发现,输入zhiqiao不能打出枳壳,而输入zhike则能显示。查《新华字典》壳有两个读音,①ké (-儿)坚硬的外皮:核桃~儿.鸡蛋~儿.贝~儿.②qiào坚硬的外皮:甲~.地~.其义均同,可见日常口语多念ké,北方多带儿化音;书面语读作qiào。我

认为,读作ké时多指质硬的外壳,且可剖为两瓣,如贝壳、蚌壳、瓜子壳、花生壳,但也

有例外,如鸡蛋壳、核桃壳;读作qiào时多指物体的表层,如地壳,甲壳(qiào)动物被

固定为读qiào,读qiào的应用场景较少。按这个解释,枳壳似乎读qiào更为接近其义,

对应橘皮,枳壳改称枳皮也无不可。总之,壳的读音常遵循习惯,就枳壳而言,念ké念qi

ào均可,难以区分。

我曾问伍师为何不用枳实而用枳壳,伍师答曰:枳壳力量更大。与教材所言正相反。

我的疑问仍未解。

《吴氏本草经》:“枳实神农:苦。雷公:酸,五毒。季氏:大寒。九月、十月采,阴干。”

《神农本草经》:“枳实味苦寒。生川泽。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神农本草经辑注》:“枳实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

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

胁风痛,安胃气,止溏泄,明目。生川泽。九月、十月采,阴干。”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

末年至东汉初年(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一说是该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在《本经》时期,只载枳实,未载枳壳。从其“九月、十月采”来看,用的是成熟

的果实。东汉张仲景约于150~219年在世,《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200~219年)。《伤寒论》、《金匮要略》只载枳实,未载枳壳。

枳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该书为南北朝刘宋时期(420年~479年)雷敩所著,为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惜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

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雷公云:凡使,勿使枳实,缘性、效不同。若使枳壳,

取辛、苦、腥,并有隙油,能消一切□,要尘久年深者为上。凡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用布拭上焦黑,然后单捣如粉用。”

随着药物炮制技术的发展,枳实需去瓤用,麸炒,并衍生出药用枳壳的名称。

唐显庆四年(659)苏敬等编《新修本草》云;“枳实,日干乃得,阴便湿烂也。用当

去核及中瓤乃佳。今或用枳壳乃尔。若称枳实,须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

唐代延续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的观点,枳实需去瓤、核用,但以枳壳入药。并驳斥《本经》中枳实“阴干”的观点,认为“日干乃得,阴便湿烂也”。

宋开宝元年(973)《开宝本草》:“枳壳,……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干。用

当去瓤、核乃佳。”宋元祐七年(1092年)陈承编著《本草图经》在枳实条下云:“枳壳,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南州者为佳,……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

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本草衍义》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

自宋朝开始区分枳实、枳壳,“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者为壳”,“皮

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

金·张元素(约1151—1234年),字洁古,易州人,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虚实用药式》等,后人称他为“易水学派”的创始人。

《医学启源》:“枳壳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

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阴中微阳,破气。麸炒,去瓤用。”

“枳实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痞,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阳,去胃中湿。去瓤,麸炒用。”

洁古老人《珍珠囊》:“枳壳苦酸,阴中微阳。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枳实苦酸,纯阴。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疼痞。”

金元时期医家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

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

李杲,尽传李氏之学。王好古谓:“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

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

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有谓也。”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李时珍自1565年起,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载“枳”,今载其文如下:

枳本经

中品【校正】并入《开

宝》枳壳

【释名】子名枳实本

经枳壳宋

开宝

〔宗奭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

其性详而缓。故张仲景治伤寒仓猝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义如此。〔恭曰〕既称枳实,须合核瓤,今殊不然。〔时珍曰〕枳乃木名,从枳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生则皮厚,而实熟则壳薄而虚,正如青橘皮、陈橘皮之义。宋人复出枳壳一条,非矣。寇氏以为破结实而名,亦未必然。

【集解】〔别录曰〕枳实生河内川泽。九月、十月采,阴干。〔志曰〕枳壳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采,阴干。〔藏器曰〕《本经》枳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浓且辛。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周礼》亦云:橘逾淮而北为枳。今江南枳橘俱有,江北有枳无橘。此自别种,非关变易也。〔颂曰〕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