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沙之书》50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的短篇小说之一,我慕名读了这本小说,使我感触良多。

此书的作者博尔赫斯一生创作了很多著作,在拉美文学上颇具建树,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而我所读的《沙之书》,在简单的文字里蕴藏着许多内容及道理,但其主题并非十分明显,所以让人褒贬不一。

作者是擅长写这种非现实主义的小说,擅长用非现实主义,带有些许科幻色彩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这个故事。他通过这种引人入胜的小说情节,使作为读者的我们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继续阅读。作者赋予此篇小说的字数并不太多,却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在让我们意犹未尽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小说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在我通篇阅读之后,其实《沙之书》的剧情很简单,用两三句话概况就是主人公换来了一本神奇的“圣经”,它有无穷多的页数,翻不到尽头。起初主人公十分兴奋开心得到此书,而后却被不安所取代,最终把此书丢弃。

这本小说《沙之书》的名字,也是蛮形象的。就如小说中的神秘“圣经”一样,页码无穷无尽,翻不到尽头,上一次翻到的页码这次就不会翻到,甚至永远不会再次翻到。仿佛手中之沙,看似握住,却在不经意间流逝,流逝而去的沙却是无论如何也重娶不起来。时间就如同沙子,在我们不经意间流逝,甚至还没意识到时,就已韶华白首。《乐府诗集·长歌行》中说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正如方仲永,而是天资聪慧,优于他人,可最终却没好好培养,错失了最好的读书时机,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机会也如同砂砾,转瞬流失却抓不回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譬如说十几年前的房价,那时的房价便宜,有些聪明人算准了时机,用自己当时所有的储蓄去买房,甚至去问别人借钱来买房。也许当时有人不能理解,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现在的房价一涨再涨,贵了十倍。当时买了多套房的人赚大发了,使得其他人羡慕不已。可惜,已经错失时机,没有机会再由此获利了。生活中有太多转瞬即逝的事物,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把握。

通常一部小说的书名恰恰正是全文的线索脉络,此书也不例外。此名“沙之书”正是指书中的神秘“圣经”,情节发展紧紧围绕“沙之书”来展开。正如其他小说一样,书名皆是如此。例如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全书以倚天剑和屠龙刀为线索,展开了主角张无忌一系列的遭遇。例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全文围绕常春藤叶为线索,展开了为救人,老画家冒着大雨画常青藤叶让患者重拾活下去的信念的故事。所以以线索为书名,也算是作家们的惯用手法。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全文也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一个为赔项链而展开的故事。

书中主人公由最初的喜悦,后因害怕书被盗,害怕书中页码会有尽头而越来越不安。其实我们生活便是如此,很多东西也许就是否极泰来,或乐极生悲。主人公一开始得到此书,幸福之情油然而生,睡不着时翻阅此书,空下闲来无事时也翻阅此书,甚至为了此书放弃了之前来往甚密的朋友的交流,成了次书的俘虏。可结果呢?他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除了短暂的占有此书的喜悦,有的只是越发不安的情绪。就如同生活本身就是瞬息万变,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一秒是欣喜,而下一秒是否仍旧是欣喜,亦或翻转成悲伤。就拿前不久的“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来说,那些游客都是开开心心得出门游玩,有些和邻居朋友成群结队一起登船,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出远门旅游。本就应该是件值得开心的事,可谁又知道会发生沉船,甚至大多数人在船翻的一刹那就被水呛死,还来不及反应和恐惧,不仅亲友伤心,连我们与他们无关的人也不禁伤心难过,感慨万千。人,要学会珍惜!

最终不安的主人公选择放下此书,决定不再因此书而辗转反侧。有时候是我们执念太深,执念本身就带给我们了伤害。放下执念,就能焕然一新,放下许多之前我们本不应拥有的烦

恼。佛曰:执着如渊,是渐入死亡的沿线。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放下,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放弃那本神奇的“圣经”,至少这是明智的选择。譬如说当初日本鬼子刚入侵中国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坚持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一定要先消灭共产党才肯抵抗。从而错过了最佳抵抗时间,致使东北三省沦陷。若他当年部坚持如此的话,一开始就派兵顽强抵抗,同共产党通力合作,也许东北三省也不至于沦陷。有时候,以为的坚持己见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主人公选择弃书的地点,恰恰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恰如一朵极为艳丽之花,若盛开在无边无际的花海,其本身再是不凡,也难以找到。恰如一滴黑色墨水,融入汪洋大海,其本身的颜色也会被海水稀释不见。恰如一束光,若在正午明媚阳光之下,也难以令人发现。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只有身处的环境与其不完全相同,其本身光芒才能被人知晓。正如古语: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说的就是这个理。如此看来,书中主人公所选之地算是合适之地,图书馆中的众书,会让人难以找到这本让他心神不宁的神奇“圣经”。举个例子,中国现今的高考政策,说是为了选拔人才,但也有弊端。在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下,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杀,所有的答案都有标准答案,小学语文中的近义词也只有一个才是表达,小学写作规定分四段,让孩子烂记于心,只如何使天才儿童发展、成长,怪不得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么少。即便天赋异禀,孩子也难以在中国有发展自我的机会,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博尔赫斯所著《沙之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压卷之作之一。《沙之书》被公认为他在晚年迎来的第二次小说写作高峰期的顶尖之作,博尔赫斯本人对它的肯定程度甚至超过了他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小说写作高峰期间的任何一篇类似于《南方》、《小径分岔的花园》之类的脍炙人口的杰作。《沙之书》的情节简单明了,在阅读初虽有疑虑,但随即便解开了主人公所有的“圣经”的神秘面纱。此书中一共只出场了2人,全书以神秘“圣经”为线索,从初见“圣经”,拥有“圣经”到丢弃“圣经”的发展,也揭示出各种道理。

《沙之书》的优秀之处自然不言而喻,但作为后人的我们也拜读过其他优秀的小说书籍,自然会将其对比。大部分小说,情节偏长,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复杂,甚至为了后续情节的发展前期会埋下诸多伏笔、细节。不论是中国小说,还是西方文学,我们都习惯陶醉在长篇大论中随着情节而起伏。而《沙之书》的篇幅短,文字少,全篇看完,虽故事情节简明易懂,但其中所想表达之理,却难以精确把握。所以也有人抱怨,在通篇看完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

文章以一段几何概念开头,玄之又玄。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无数的面形成体积;庞大的体积则包括无数体积……开头不禁让人疑惑,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不知所云。随后又说以此开端不是最好的方法,可他就是以此作为故事的开头,说自己的故事一点不假。

书中的线索“沙之书”也疑点重重。书中主人公说一拿到此书,便感到于此书不符的重量。在知道此书的神秘之处后,也深深相信。当最好要丢弃此书时,也考虑过想用火焚烧,可害怕烈火也烧不尽无尽的页码,所以放弃了。可既是此书拥有无尽的页码,那它当初又是如何制作出来。除此之外,既有无尽的页码,那它的重量理应也是无穷大的。那主人公和卖书人不应该拿得起这本“沙之书”。

卖书人在卖书时说过“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这一句话本身理所应当是正确的,而主人公居然觉得心烦。不知道是否由于现在处于二十一世纪还是怎样,也许作为后人的我们很能理解。也许作者想借此故事表达我们的渺小,无论是处在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人类确实渺小。人类在自然面前也无限渺小,甚至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毫无抵抗能力。而这种渺小,使得作者也深深感悟,是否想借书中卖书人之口而隐晦地表达出来,这我不得而知,只能从字里行间中猜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