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和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和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和思考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2009-10-18 10:41:09 作者:siny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沈复兴

陈星火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公布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纷纷积极行动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投资购买设备,安装校园网,编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培训专业师资,开设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开展课外活动。和前几年相比,全国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观。

最近,我们到全国各地去,充分感受到各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感受到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听到地方上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师的一些反映,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一些看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大计。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应当考虑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简单地说,就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

(2)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3)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一些老师反映,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整体偏软,许多教材是围绕微软公司产品的培训,重视操作技术的训练,对信息获取,加工,应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适当增加综合应用内容的课程,增加应用软件课程都是有可能的。比如,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机器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安排在选修内容里。

有些教师对零起点问题提出质疑。零起点方案的提出是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才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都以零为起点。该方案必然会使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有若干内容重复。但是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两三年之后就不能再是零起点了,因此,国内一些专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的合理衔接问题了。

对于程序设计模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安排在高中阶段开设,有的老师提出,只在高中阶段开设程序设计课,似乎晚了一点儿,应当提前开设。究竟在哪个学段开设程序设计课比较合适,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式灵活多样。

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今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现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研究与试验。目前,我们看到有两种比较好的评价模式:操作评价和作品评价。

天津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在线考试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天津市教研室利用局域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高中毕业会考,共有5万名高中学生参加了考试。通过无纸化考试系统提高了考试的效率,同时也真正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品评价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许多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用所学的软件完成一件作品,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作品评价的最高形式。

四、中小学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影响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因素有:

(1)网络的传输速度慢,影响教学效果;

(2)因特网中所呈现的某些不良信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3)教师缺乏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经验。

同时,我们观察了解到,目前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上网之后,主要的兴趣在通过网络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生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中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中小学生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中小学生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网上资源不足,或中小学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

(1)教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比如,在中小学里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2)教给中小学生掌握网上学习的方法,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信息下载的方法,并向中小学生提供一批相关的专业网站信息。

(3)通过活动积极引导:比如,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展示学生作品等。

(4)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丰富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网上学习资源;

另外,如何避免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干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缺少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只讲因特网的长处,而忽略了因特网不利的一面。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必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五、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的关系问题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用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将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之后,将取消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其依据是有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里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们的中小学也不必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观点正在中小学里不断蔓延,影响到一部分信息技术课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地区的教研部门也在担心,培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如果10年以后这门课程消亡了,到底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搞教师培训。

其实,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十分发达,还不可能做到家家都

拥有计算机,人人都能上网。所以只能采取在学校开设课程这种形式对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

应当承认,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可以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的,比如,文字处理可以和语文课进行整合、电脑绘画可以和美术课进行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和数学课进行整合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融入到其他课程中的,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的加工等。所以,即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也还是要继续开设下去的。无非是增加或更换新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工具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其实是两个问题,即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学习信息技术为主,在第二个问题中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的工具学习其他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他们也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

我们用一个图示来描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整合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部的总体规划来看,教育信息化要分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目前,我们还处在第一阶段。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需要大批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支持,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大批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总体上看,这一过程不会太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和理念,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到那个时候,水到渠成,课程改革也可以全面推广。因此,在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教育信息化将起到重要的

推动作用。

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

随着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教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各地教育部门纷纷组织编写教材。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已经突破了100套,平均每个省三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大战已经出现。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一些问题:

1.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

2.有科学性错误:一些教材中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

3.计算机教材的翻版:一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信息技术常识,然后冠以信息技术课的封面,换汤不换药。

4.教材与教学脱节: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配套的教材还是以传授知识的形式编写,没有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反映上课并没有真正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

5.教材形式单一: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材还只是纸制教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教育部为了正确引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出版,已经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组织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教材,并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了控制教材的质量,加强了教材审查推荐制度,规定只有通过审查的教材才能上教材目录。才能推荐给中小学选用。同时还要建立教材的试用和评价制度。

我们认为,在编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吸收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2.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内容的介绍。

3.把握好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探索研究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5.在编写纸制教材的同时,重视多媒体光盘教材和网络教材的开发。

6.重视信息技术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

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在中小学新开设的课程,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研究。目前,许多教师还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仍然在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信息技术。还有一部分老师在用社会上电脑培训班的方式教信息技术,我们称之为按钮教学模式。许多学校的老师不知道如何组织上机课与课外活动课。所以当前急需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现在,全国有一大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把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推广普及。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通过教学实践,许多老师认为,任务驱动和协作学习是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两种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及相关操作。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把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提出了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可以分解为五个阶段:

1. 问题分析阶段

学生被划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2. 信息收集阶段

学生开始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辅导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避免学生产生过

强的挫折感。

3. 综合阶段

经过一段自主学习阶段之后,学生重新回到学习小组中,利用他们所学到的新知识重新对问题做出评估。

4. 抽象提炼阶段

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讨论其它相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

5. 反思阶段

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四件事:

(1)提出明确的任务。

(2)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

(3)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4)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发表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但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要不断研究推动和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要建立新的教材编写制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还要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真正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到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和如何做好培训复习进程

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和如何做好培训培训不是成本 培训之所以会被当成是一种成本,往往与它的“显性价值”不明显有关。所谓投资,是指投入有产出,能增值。培训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长期来,我国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负担、费用,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这是导致部分企业观念陈旧、素质下降的主因。 培训不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投资、一种间接投资,要通过人的改变来产生效果,取得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投入产出比为1:50。 培训不是福利 “培训是企业对员工最大的福利”。这句话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而且始终得到不少企业的认可,领导们说这话时常常引以为豪。但是培训真的是一种福利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培训的目的何在呢?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能力?还是为了让员工感到快乐?或者是让他们对公司感恩?可能正是因为我们对培训的这种片面理解,才使它充当了像福利这样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这种状况从我们的许多培训经理、专员的身上得到了验证,由于是一种福利,所以培训部门的人员也就成了发放福利的一部分,而显得无关紧要。他们的工作总是处在配角的地位,出现在并不重要的时间、地点,甚至成为所有人的附庸。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如果公司产生财务危机,一定要裁员,首先砍掉的一

定是这些培训人员,因为他们是一种福利,效益不好自然不能有福利。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培训的这种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培训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培训了也不见有什么好处,不培训也没有发现什么不好。 培训不是福利,而是竞争的利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认识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与三个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一个正确的产品及服务;一批正确的人;把利益说清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出问题,企业都会遇到严重的危机,但对于产品、服务、利益这些内容来说,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只有一批正确的人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企业发展了十几年,也赚到了一些钱,但是并没有能真正地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企业,没有做大做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至今没有一个职业化的队伍,这个要素已经成为阻碍所有企业发展的壁垒。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培训。因为一批正确的人必须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强大的训练系统,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合格士兵,才能在连续作战中,保持持续的战斗力。只要是市场竞争,淘汰就不能避免,获得充足的兵源保障就成为了关键;只要希望发展,就会对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就需要他们掌握更为先进的技能,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训练,而不是简单的选择和招聘。从这样的角度看,企业的成长往往与它能够培养多少人,能够管理多少人成正比。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培养多少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证明了这一点,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那些发展了20年以上的成功企业,它们往往在人的培养上独树一帜,训练已经成为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十二五规划,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将进入深化课程建设的攻坚阶段。当前学校的课程建设伴随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初显端倪在英语、信息技术、体育活动、国家教育等学科,顺应新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和新课改的延伸,我校课程在整合课程形态的积累建设上努力探索践行校本课程呈学科课程、综合活动课程、社会团体课程的办学理念。我们必须对教育课程内容的实施模式进行定位和给予一定思想,是我们学校发展着力点应该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考;探索;定位;规划 一、思考——弄清想做的是什么 新形势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设置,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学校模式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的期许。我们的学校课程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冯恩洪老师说,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能容纳有差异的教育、有情感的教育及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由此,我们引发一种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是不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旅途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在不断地驱动前行中,往往需要在服务区停留,或休息以消除疲劳,或饮食以补充体能;或加油充电提供动力,或修理维护提高安全系数……作为服务区,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配套设施,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个服务区提供的服务产品必须是人们放松身心,解急的生活必须品,为匆匆而来,匆匆而过的区内人士缓冲机能的加油站。这个服务区提供的“产品”必须是顾客所需所求,因此考虑到南来北往的客户差异需求,只要是顾客认为满意的,认为必须的产品就是服务的最终产品,最佳产品。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类型、实施教学模式的是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既是旅行者又是消费者,从学生踏上人生旅途开始,就在奔赴人生的终点。在旅途上,学校提供的养分有优劣之分,会影响到他今后确立怎样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能力。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是有潜能的。切实抓好学校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优劣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校长身先士卒地统领全体教师构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的均衡。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设让我们吸纳品味感触到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是对学生真正人格上的塑造。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潜能素质、具备有差异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形成一些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成功者和幸福生活的人,我们武大一附小的“成全教育”核心内涵理念由此定下基石。 二、定位——指向清晰才能操作

项目计划书要怎样写

项目计划书要怎样写 成功地完成一个项目计划书,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都需要深思熟虑的准备、有效的策略和清晰的计划。下面一起来看看项目计划书要怎么写吧。 项目计划书怎么写?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包括国内外现状、知识产权状况和发展趋势;技术突破对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项目可能 形成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前景。 二、国内外市场分析包括国际市场状况及该产品未来增长趋势、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产品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和产品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三、项目主要开发和建设内容包括项目的主要科技攻关内容、项目目标及开发任务。 四、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包括项目的技术路线、工艺的合理性和成熟性,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点;产品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本项目的优势。 五、项目实施的现有基础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注册地点、股权结构、资产和负债情况、员工构成、主要业务和主要产品、生产规模、主要装备和技术水平、近年来经营状况;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的后续开发能力;企业资质、信用和融资能力等。

六、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包括项目的组织形式、产学研联盟运作机制及分工安排;项目的实施地点;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领军人物主要情况;项目开发的人员安排。 七、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包括项目阶段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能取得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情况)及时间节点安排;项目的验收指标。 八、项目资金需求及来源包括项目新增总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含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科教兴市专项资金、推进部门配套资金等)、投资使用计划。 九、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包括项目未来三年或五年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和利税估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财务净现值等指标的动态财务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十、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包括项目技术、市场、资金等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二、有关附件 1、项目承担单位工商登记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资质证书、专利证书、特殊行业许可证和产品获奖证书(复印件), 3、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审计报告(复印件); 4、项目银行贷款承诺书、自有资金证明材料(原件); 5、项目若有基本建设内容,还需有项目规划、土地、环保意见(复印件); 6、与项目相关的其它证明材料或文件等。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 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

跟一句,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 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 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 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 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 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 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 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 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 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 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 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 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

对培训工作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摘要从培训的内涵入手,分析培训工作现状和原因,存在的困难,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培训应当以企业或事业战略目标为指南,建章立制,形成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控制程序文件,从而为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热情而提供参考。 关键词培训认识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培训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一个组织如果留得住人才并唯才是举,它的生命力就旺盛,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现代社会中人们以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不能满足,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发展,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换句话说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为组织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培训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培训工作现状 1.没有时间做培训。培训工作没有生产工作重要,完成目标任务才有绩效;太忙了,工作任务太重了,等到工作松一些,有时间了一定培训。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除非完全没有生产任务,否则根本不可能安排培训。 2.有计划没有执行。要检查了,快补记录。按照要求,培训计划是要做的,但是事实上培训计划多数时候只是纸面计划而已,对培训的完成不能完全性控制,临到“飞行”检查了,突击“制造”一些培训记录,应付了事。这种情况下,培训只能是一种形式。 3.员工没有积极性。很多时候,培训只是单方面的事情,员工只是一颗棋子,任由领导拔来拔去,缺少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则仅把培训看作一项工作而已,与自己个人没有多大关系。 (二)原因分析 1.定位不清。现在我们的培训基本上处在定位不准确上,只是盲从的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序状态,单纯认为培训就是会议学习,把培训作为生产工作的附属品,有关培训对员工个人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看不到培训学习对生产及个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造成培训与企业事业发展相脱节,决策层执意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使分管培训工作的和接受被管理培训工作的人无所适从,一味地只着眼于企业或事业的短期需求,好的计划,先进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的推行,制度也就无法正常执行。 2.需求随意。对于培训需求而言,员工本人或部门提出需求,有些时候可能是为了提需求而需求,没有系统分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对于生产工作的推进、或者说是对企业或事业长远发展的有益性还分析得不够透彻,基于现有的水平情况满足于现状,凭经验和模仿他人而机械地提需求。有些时候也可能决策层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使需求滞停,员工本人或部门从培训需求上感受不到学习的动力,热情持续低温,进而就不愿也不想有建设性突破性的想法和积极性了。 3.保障不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普通干部脱产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12天,然而每月都有目标任务考核,要实现12天的脱产学习很难,这种既保证目标任务完成又保证学习时间充足的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培训工作存在的困难 我们是负责培训工作的,因此特别关注培训工作,但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正在寻找答案。 第一,同一个层级的人员,由于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不一样,直接就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培训很有必要,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培训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就会感到迷惑:究竟这个培训该不该做呢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适合课改的几点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合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水平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的态度和水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持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有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度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所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合课改精神呢?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点,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但“能”教,而且“会”教;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但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个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和建设思考

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与建设思考 近年,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在创建与深化“亮丽教育”特色的过程中,着重建设“亮丽人生”特色课程。笔者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亮丽教育”文化内涵,对“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做出定位与路径思考。 一、特色课程定位:鲜明个性、综合价值、普及实施 1. 特色?n程的选定体现鲜明个性 特色课程首要特征是“特”,相对于地方课程和本校其他课程而言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体现了本校鲜明的个性,在教育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品质。学校可以开设的课程众多,选择什么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程,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课程体系而定。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是在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的“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亮丽人生”为课程主线,以校本课程和亮丽教育活动为载体,提炼、整合、优化原有的几种校本课程和系列教育活动,建设体系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主导性课程,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育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学习

的主角,努力实现最亮丽的自己,为少年儿童幸福美好的人生奠基。这是学校在探索“亮丽教育”的过程中,因本校特定需要和特有条件而提出的课程建设思考。与本校其他课程相比,“亮丽人生”课程的建设是直接对应实现“培养健康、多彩、创新的亮丽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彰显“亮丽教育”思想的,它的实施将是(也必须要)代表着西丽小学课程开发的最高水平。 2. 特色课程的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 特色课程既然是学校的主导性课程,其核心价值取向十分重要,要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一是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二是要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是充分体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亮丽人生”特色课程建设,以国家层面的“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人如何做人,帮助人健康成长,培养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帮助社会走向完善”等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思想,植根于“亮丽教育”文化,以“亮丽人生从这起步”办学理念为课程内核,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系列校本课程的优化组合为载体,以特色课程的实践研究为基础,更突显课程的结构化、内容的个性化和核心价值的综合性,直接支撑着西丽小学“亮丽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 3. 特色课程的实施必须全校普及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

“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何谓“一题一课"呢?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此举对教研团队与教师个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对教材呈现之“来龙去脉”的梳理,学生发展之“瞻前顾后"的把握,尤为关键。我们数学团队在此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梳理,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活动背景 (一)学生发展需要 毫无疑问,教学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发展与否直接衡量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一题一课”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起“穿针引线、线面结合、立体呈现”的作用。也就是我们教学很需要能为学生的学习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网状、动态关联的系统,以此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 “一题一课”研究的顺利开展,其关键是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与学生的正确把握.解读教材与理解学生的程

度如何也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内推力所在.因此,通过适当的教研方式引领教师团队与个体对教材的横向、纵向的理解,以及通过教研探索活动的开展,教师增加了对学生发展的把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因此,我们想通过“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倒逼教师成长不乏是一种有力的途径。 (三)当前课程建设需要 当前从上到下把课程建设摆在了学校工作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师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当下教材的修补、重组、重构等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建设的实践行为。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一题一课”等教研活动,把教师零散的课程建设行为调整为整体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教研团队一次次一年年的实践、反思、调整,提炼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例,让这些课例慢慢沉淀下来,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也就顺其自然地推进了。 二、活动展开要素 (一)主题确立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取出适切的问题和议题成为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适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如果主题过于“高、大、上",教研活动

对培训行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培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从十几年前大学毕业后从事营销工作并陆续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到6年前开始做自由培训师在全国各地登上讲台培训别人,对培训行业的前世今生还算熟悉。最近与圈内几个朋友在聊天时,谈到如何看待未来培训行业之发展的话题,朋友建议我就此发表点看法,给培训行业的发展提点建议。根据多年来笔者的观察和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培训行业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感性与盲从走向理性与实效 笔者认为培训业未来的趋势最大特点就是:从感性盲从走向理性实效。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大陆以刘光起的A管理模式、陈安之的成功学、余世维的通用管理课程等为代表的培训流派开始流行,各地兴起培训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大家对培训缺少认识,对培训需求也缺乏了解,参加培训者要么是单位出钱,自己去应付差事,要么是听别人的介绍后去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感性的,行为往往是盲从的,有的是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回去不知道如何去用,有的则是课堂激动,回去乱动,过几天一动不动,甚至是培训中毒,适得其反。

案例:某企业老板在培训公司的反复游说下买 了十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大型成功学公开课门票,自己又忙于事务没有时间去,就让常务副总带 着几个优秀的营销经理去听了,结果课程听完了十 个人只回来两个,包括常务副总在内的八员大将辞 职不干了,原因是课堂上来自台湾的老师激情式的 表演,让他们疯狂了,既然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 都可以当老板,为什么自己还在为文化水平比自己 低的老板打工?还是自己创业好了!结果下课后这 八个兄弟就痛下决心辞职不干了,去合伙创业去了。老板知识原因后哭笑不得。 随着企业负责人对培训的认识的深入性和企 业培训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培训的态度越来越 理性,不再是花钱买热闹,不再是有什么课就学什 么课,而是更加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企业需求什么 就学什么。我提出的培训主张“培训不是图热闹,实效才是硬道理”很好地体现了未来培训的特征。 二、从流行通用型公开课到流行针对性的内训 以深圳聚成为代表的培训公司通过成功运作 大型公开课,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和实力最大的 培训公司,年销售额3亿元左右,这在中国可以说 是一个奇迹。但聚成的成功笔者认识不完全在于学

新课改的思考(1)

思考新课堂 在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教师也不得不顺应形势,走上创新和改革的道路。新课改,新课堂,全国上下的教育界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教学比赛。摸索中新课堂理所当然受到了各界的推崇,也受到了各种声音的质疑。 1.新课堂是否需要一件华服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新课堂应该是吸引学生的,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这是实施新课堂的目的。但是教师该如何展开教学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未知的领域呢?这是值得每个实施新课堂的教师仔细揣摩的地方。这学期以来,我校极力推进各种课程改革,因此也学习和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新课堂教学。之初,对于教师们眼花缭乱的课堂导入,新颖的课型,别致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着实有一种震撼和佩服的感觉。可是,听完了这么多的课,内心不禁疑惑重重:在这样一堂新鲜而生动的优质课后,学生们又学到了什么呢?掌握了哪些呢?我不得而知。在这样图片和视频云集,花样百出的“表演课”上,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和突出,可是他们内里所获得的也是一致的吗?无疑,这些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但是教学效果呢?我相信这一块应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和评价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查询和设计。华服并不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档次,掩盖教学中的弱点。 2.新课堂就是多媒体 为课改而课改,为创新而创新,依然成为新课改模式下教师们的追求。甚至有人认为一堂课上仅仅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是传统教学,就是老教法,就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是落后。若借助了多媒体,使用了录音机,开了电脑就是现代化教学,就是先进教学。一堂英语课上若是学生说的少了,沉默多了,活动少了,做的多了,就是一堂不合格的课。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每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样,阅读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口语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说,多发表个人观点;写作课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就会对课堂有不同的要求,对教学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多媒体教学并不适应所有的课堂,这也不应该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条目。对于真正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该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教学形式,迷失教学方向。花样和热闹并不是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的必要条件。 3.新课堂就是教师尽量少讲 “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已经成为评课中批评的典型性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向“自主探究”教学转变。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已经有原先的教学主体变成了教学引导者,这个引导者只能说的少要求的多吗?各种知识点只是引导,显然对于某些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大胆的讲,放开讲,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例如英语中的知识点教学,若把引导当做教学的主要形式,靠学生去悟,那样教学任务必然无法完成。凡事都有黄金分割点,把握好每堂课教学的度比单纯追求学生主体可能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4.新课堂就是分享,团队合作。 新课堂推崇颠覆学习的个体,由个体的学习变为学簇的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优者帮忙,弱者瞻仰,促进团队意识。但是每个学生多参与其中了吗?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了吗?每个学生都分享了吗?热闹的团队合

“互联网+教育”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张婷 (1)

“互联网+教育”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接近尾声,感谢学院组织的本次培训,培训的内容很全面,通过本次培训我学到很多,结合本人日常工作情况,浅谈“互联网+教育”下的课程建设思考与建议。 淘宝创造了奇迹,马云成了传奇,马云的成功是他找准了发展方向,抓住了发展机遇,那么在这个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都在找发展的方向与机遇,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找对方向,方可快速前。如果方向错了,那么请停止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要摒弃很多固有的方法与观念,要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那么我们高职类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该何去何从呢? 慕课的出现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1],从2013年慕课走进中国的大学校门,至今基本上每个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慕课网平台,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能够以如此快的速度在全国各个院校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慕课做到了,这是因为慕课找对了位置,它的兴起符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的到来给我们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带了新的机遇,我们能够在慕课时代下,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可是由于慕课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会造成优质的课程资源扎堆,大量免费公开的网络精品课程的涌现,网络化的普及,学生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今天,传统的课程建设收到了了很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不仅要具有一线的教学经验、熟悉的课程建设流程,而且必须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必要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院的课程建设应该怎么进行? 结合本校实际浅谈几点思考:总的实现途径是:创建学院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从通识类课程入手创建慕课平台,班主任导师制在教学上指导学生,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1 建立学院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团队,大力推进学校的微课建设 微课是慕课发展的内容,目前条件下要跟随慕课,首先要做好微课。“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2],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通过分析2015年全国第十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奖情况,发现获奖率高的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微课的片头、片尾都是同一种制作风格,可以看出他们的微课作品外围技术是由专门的技术制作团队来制作的。一个优秀的微课作品要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更高效。由教务处牵头,老师自愿参加,及对多媒体课件感兴趣的学生共同组成学院的多媒体制作团队,以后的参赛类作品技术加工,及老师课程建设中的多媒体制作可以由团队老师协助完成,团队中的老师对学院老师定期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全院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教育教学思考

我校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彭水县职业教育中心黄胜利 我校已经迁校四个年头,由以前一个雏鹰逐渐向一个雄鹰转变,如何才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尽快成长,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职教人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一个职业学校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只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教学就能出成绩、科研就能进步、管理就能到位。我从事职业教育已经十七个年头,在教育教学中有一些思考,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创办优质教育最忠实的合作伙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关注教师,理解教师,善待教师,视教师为个人生命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敬业乐教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管理者对待教师的重要态度的表现,也是管理者肩负的重要责任。不仅要善待教师,还要从精神上尊重教师,从专业上引领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觉得在这样环境下做事心情舒畅,工作起来有劲头,前途发展有奔头。 1、我校教师的现状 我校目前有在编教师160余名,外聘教师近10名,30岁以下约100人,30岁至45岁约40人,45岁以上近20人。青年教师占62.5%,中青年教师约占25%。研究生1人约占0.6%,本科112人约占70%,专科及以下约占30%。高级职称15人约占9.3%,中级职称约占23

人约占14.3%,初级及未定级约占76.4%。通过这样一个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来看,我们的青年教师和没有教学经验及教学经验不足的占了绝大多数,这两年以来,我共参与听课100余节,年轻教师的基本教学情况都有一个初步了解,主要问题有一是处理教材不细,二是教学没有方法,三是与学生课堂沟通渠道不畅通。 2、改变现状的几点思考 (1)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学习 我们的教师最大的财富就是年轻,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所以通过学习教学技能,将会逐渐成长起来。我们可能通过三个方面让我们新教师快速成长,一是老带新,很多老教师在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相对掌握了很多教学技能,这个带新不是只是去听听课,写写教案,更多是的一种学徒形式,学校可能通过正式的拜师会,这样更多是教会一种责任,一种动力。二是老学新,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方面经验丰富,但真正在现代教育设备与技能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这方面恰恰是我们年青教师的优势,很多才从大学毕业,他们在大学学到了很多最新的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老学新,可以在新教师中选几个典型代表办一些讲座,达到老学新的目的。三是学校层面开展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备好一堂课、如何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培训,这样坚持到两年下来,我们的新教师成长了,老教师观念也得到了更新。 (2)打造校园名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以在这方面形成制度,开展校园名

浅谈对培训的认识

浅谈对培训的认识 作为一名刚到公司上班的员工,在此就个人感想浅谈一下对企业培训的认识。 培训投入的产出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与生存。要想在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增加培训的实际效果,科学的培训效益评估就成了企业迫切关注的课题。 许多企业对培训成效的评估常常仅凭印象,我个人认为经常是对有些华而不实但好玩的培训评价较高或是被培训者没有正确认识培训的必要性从而流于形式。企业得不到更好的利益(效益)的培训不仅贵,而且浪费! 我认为,进行科学的培训和培训的效益评估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具有紧迫性,我认为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反应:针对学员对课程及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学习:针对学员完成课程后所保留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 行为:针对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其行为或工作绩效是否因培训而有预期中的改变进行评估。 效益:针对培训的整体投资报酬率进行评估。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仅止于反应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分发课后问卷,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以作为改进的参考。而进入到学习成果评估的却不多,就一般企业培训人员的人力配置而言,有余力进行行为评估的实在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整体效益评估了。 培训过程中的考核必不可少,为了激发管理人员参与和配合培训的积极性,可以将培训考核的成绩送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提升、加薪、奖励等的参考或依据。 评估培训效益,学员在培训之后都会有一个行动的改进计划,跟踪是要看学员是否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说过了一周,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培训后对工作的帮助,然后找不足,这样才能起到实际效果。 我认为可以采用结构化的在职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接受培训需要的条件。指的是选择受训人范围和在开始接受培训之前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最迫切最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思想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每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是从思想观念方面开风气之先,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是这样,盛唐是这样,五四运动也是这样,观念变则行动变,行动变则成效显。现在要搞新课改,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六七年,但真正的教育的新时代并没有到来。我觉得全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办全新教育的思想,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教育还是教育者的事情,是校长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人们只是站在河岸边看水涨船高,看落水的人在里面扑腾挣扎,从而比比划划,横加指责。社会上的拜金狂潮、追星风云此起彼伏,节假日补习班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网吧丑恶,网络暴力、色情屡禁不止,校园周边安全隐患难以消除,学校大门紧闭,保安肃立,这样的环境怎能办开放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之前照例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但人们往往得到的是点石成金的金块,而非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校长们都在匆忙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果,但对怎样做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站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教育最主要的是行动而非研究。最近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倡导的“新学校行动研究”开始开花结果,我们期待着教育的大丰收。 二、教育最忌讳的是折腾,干扰,搞运动。中国人最大的爱好是搞运动,心里明白教育是慢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大家都等不及,都迫不及待,领导想在自己短短的任期内出教育政绩,校长也想,老师也想,最后带动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轰轰烈烈地办教育,今天一个名词,明天一个花样,大家都学,结果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教育名词多,教育名人多,教育行为多,教育督查多,教育折腾多,真正办教育的一线老师茫然无措,只好等着在适当的时机鼓掌,叫好。均衡教育来了,我们办均衡教育,特色教育来了,我们办特色教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喊教育家,于是校长和老师又纷纷出思想争当教育家,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怎能办好教育?怎能平心静气地教好学生?而且这样做的坏处是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名义上在办特色教育,结果大家都成为一样。理想的教育特色应该是“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好”。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社会很宽容地平静地等待教育自身的变化,教育内部很儒雅地很大气地传授知识,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8992850.html,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孙艳春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7期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课程建设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课程是支撑整个教育质量大厦的顶梁柱,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课程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向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品质的集中体现。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 2.考试改革的需要 3.核心素养落地的需要 4.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基本情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解决的是为什么。分析国家时代对我们教育的要求,改革发展的需要,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学生的基础。要分析出学校的历史与传承,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今后发展面临的调整等等。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重点突出学生的需求。学校情况分析是学校价值体系与课程体系形成的前提与基础。 (二)价值体系 这部分内容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价值体系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理念文化。一个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理念文化,反应了这所学校的办学价值观;一个学校理念文化的形成,不是校长“拍脑袋”的结果,应该是在基于学校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这个学校多年办学积淀的反映,能够引领学校未来的发展。 1.办学目标

发商业计划书要注意点

发商业计划书要注意点 篇一:写商业计划书:这17个细节你注意了吗? 写商业计划书:这17个细节你注意了吗? 做BP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让投资人初步的了解公司,产生兴趣。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点。另外一个点很多人容易忽视。对于创始人自己而言,整理BP也是梳理自己公司之前的发展状态、后面的发展战略和资本部署的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明确了这两个目的,做BP时大家就会更有针对性一些。 写BP之前需要想清楚的三个问题: 1、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2、你是谁? 3、为什么你能胜出? BP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有三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1、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这个里面其实涉及到了你对行业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对原有产业的理解在什么地方。 2、团队的问题。 我们做早期投资时,尤其是天使投资,对于团队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于方向的判断。看早期的项目,项目没了解清楚是可接受的,但是聊项目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

创始人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和后续思考,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核心关注点还是在人,你的项目只是你思考问题的一个呈现结果。 3、为什么你能胜出? 相同的方向,会有很多团队都来做同一件事情,可能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但为什么是你这个团队可以做到最好?这可能是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在这方面,你能思考的比较深入,那么投资人对这件事情的感兴趣程度会更高一些。前两个是考量你成熟性的标准,这个是你的竞争力所在。 BP的主要结构: 1、行业分析 2、公司的战略思路 3、团队介绍 4、融资计划 1、行业分析 我觉得对于一件事情的分析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2、公司的战略思想 这是相对比较核心的内容,与上面三个问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对应,你做的产品是什么,有哪些竞品,你的竞争力在哪里。这在表述项目层面非常重要——做什么,有哪些人

新课程改革给我的思考

东方风来满眼春 ——新课程改革工作感悟 湖南省汨罗市新市镇中学校长:李世雄汨罗推行素质教育二十年来,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同时,于2002年秋季启动了新课程改革,我校全体教师在积极学习、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领会了课改的精神实质,了解、经历、理解和认同课程改革的过程,克服了诸多矛盾,理顺了教与学、师与生等各种关系,以新课改推进学校工作的整体提高,形成了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师生积极探索、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此就个人的管理经历谈几点感受。 一、实施课改教师理念要更新 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新课改能否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培训出一支能与新课程同行的“研究与发展”型教师队伍。教师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因此,教师要打破僵化、教条、陈旧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要成为富有创造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使命的教育者、研究者。具体到我校有以下做法,组织教师学习新

课改理念,每位教师都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写了若干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然后付诸于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应课改的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2、提倡行动研究,提升教师的创造性。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课程的调整、重构与改造为教师的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首先,学校与教师可以参与课程的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上级的安排;其次,对于已选择的课程,教师也可以进行再造,通过对课程的改变、拓展、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学生水平和学校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觉地展开课程研究,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我们要求教师把教室当作自己的实验室,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将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主体性教育的经验。 教师的创造性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走校本教研之路。让每一位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专业的发展。我们的做法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实际的校情为研究对象,实行过程管理从“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逐层指导和管理,设立教研奖金,按劳分配,按能分配,按业绩分配。 二、实施课改学生位置要定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