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
多年来,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也符合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具体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制造业总量比较大。苏州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工业总产值达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超过南京与无锡的总和,接近广州与杭州的总和。与此同时,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初成雏形。
(2)产业集聚度比较高。苏州以“两轴三带”为支撑,以5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和6个出口加工区为载体,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联动,全市开发区集聚了85%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80%的进出口和51%的财政收入。
(3)国际开放度比较高。依托区位、人文、服务、环境等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苏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投资的叠加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330个,新增注册外资114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5.7亿美元。生产销售日趋全球化,产品出口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4)科技创新起步比较快。多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R&D占GDP比重达到1.94%,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
(5)统筹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力、土地、科技、金融、市场资源等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型的质量提升转变,驱动方式由投资拉动向科技拉动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均超过12%,城乡收入比达到2∶1。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州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资源环境瓶颈凸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也在不断制约着未来发展。苏州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日本的2.1倍、韩国的1.5倍,2008年苏州地均GDP仅为深圳的1/5。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万元GDP能耗0.906吨标煤,大致相当于日本的6倍、美国的2.3倍。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2)产业结构比例偏重。2008年,苏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2%。工业用电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香港,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6个行业能源消耗占比达到85%,而产值占比只有30%。另一方面,2008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只有36.4%,处于全国20个大中城市末位,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3)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苏州虽然已经是一个国际性制造业基地,但加工贸易出口占比高达76.3%。即便是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也大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苏州虽然被列为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但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基地,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依然缺乏。2008
年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0.84%,远低于跨国公司4%—5%的水平。创新人才也比较紧缺,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 3.4%。
(5)消费需求拉动不足。苏州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激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32.6%,低于全国48.8%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苏州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很强,属于比较典型的“起吊机经济”。
因此,苏州市市长阎立也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那么,又要如何来调整产业结构呢?
(一)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但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继续处于领先发展的优势。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
1.资源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资源获取程度的逐渐加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要发展好循环经济必须强化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苏州目前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终将失去其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2004年由台湾电子电机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与风险调查》报告中,苏州首次滑出了14个A类城市的榜单,在这一报告中指出,缺水和缺地是苏州该次落选的主要原因。
2.注重环境保护。以苏州的水体环境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了极大的破坏,2003年,内城河总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河道属劣Ⅴ类水,工业园区的独墅湖和金鸡湖两大湖泊总体水质劣于Ⅴ类。因此,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要注重发展污染小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另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州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急剧膨胀,而苏州当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服务业不仅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受到制约。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国际营销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随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没有相应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本身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极大的需求,要满足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做到本地需求本地供给,进而辐射周边地区。
2.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资投资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宽外资、民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引资政策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