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专业:
姓名:
学号:
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摘要: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也称桃蛀野螟,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
国内分布于辽宁、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云南、西藏等省区。
垂直分布的最高记录为西藏的察隅锡妥,海拔2200m。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尼泊尔、锡金、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大洋洲。
采用林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关键词:桃蛀螟;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Abstract: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is a Lepidoptera Pyralidae, also known as wild peach peach moth borer, Cadra cautella, commonly known as the peach borer, wild peach moth borer. Domestic distribution in Liaoning, Shaanxi, Shanxi, Hebei, Beijing, Tianjin, Henan, Shandong, Y unnan, Tibet and other provinces. V 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cord as Tibet's Zayu tin properly, elevation of 2200m. Foreign distributed in Japan, Korea, Korea, Nepal, Sikkim, Vietnam, Burma, Thailand, Malaysia, Philippines, Indonesia, Pakistan, India, Sri Lanka, Papua New Guinea, the Oceania, australia. Using forestry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control effect.
Key words: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biological characters; measures for control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
又名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桃蛀野螟。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寄主范围广, 可危害番石榴、芒果、桃、板栗、向日葵、玉米和高粱等40多种作物[1-3].该虫以幼虫蛀食寄主植物果实, 是一种重要的蛀果害虫[4]. 桃蛀螟是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 常年蛀果率达30% ~ 60%, 是制约板栗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5-6].
l桃蛀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 mm左右,体金黄色,胸、腹及翅面上有许多大小不等散生的黑色斑点。
腹部背面黄色,1、3、6节背面各有3个黑斑,7节背面上有时只有1个黑斑,2、8节无黑点。
雄虫8节末端有黑色毛丛,甚为明显,雌蛾腹末圆锥形,黑色不明显。
卵:长约0.6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为黄色,最后为红色。
幼虫:体长22 mm, 体色变化较大,有淡灰褐、暗红及淡灰蓝等色,体背具有紫红色彩。
头暗褐色,前胸背板灰褪色,臀板灰褐色,各节有明显的黑色毛疣,3龄以后雄虫腹部第5节背面可见灰色性腺。
蛹:长12~ 14mm,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深褐色。
头、胸和腹部1~ 8节背面密布小突起,5~7腹节近前缘各有1条隆起线,腹末有臀棘6根, 细长而卷曲。
[7]
1.2生活习性
辽宁年生1-2代,河北、山东、陕西3代,河南4代,长江流域4—5代,均以老熟幼虫在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
在河南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6月下旬先在桃树上为害,2—3代幼虫在桃树和高粱上都能为害。
第4代则在夏播高梁和向日葵上为害,以4代幼虫越冬,翌年越冬幼虫于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5月下旬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桃树上。
6月中旬—6月下旬一代幼虫化蛹,一代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二代卵盛期跟着出现,这时春播高粱抽穗扬花,7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
二代羽化盛期在8月上、中旬,这时春高粱近成熟,晚播春高梁
和早播夏高粱正抽穗扬花,成虫集中在这些高梁上产卵,第3代卵于7月底8月初孵化,8月中、下旬进入3代幼虫为害盛期。
8月底3代成虫出现,9月上中旬进入盛期,这时高粱和桃果已采收,成虫把卵产在晚夏高粱和晚熟向日葵上,9月中旬—10月上旬进入4代幼虫发生为害期,10月中、下旬气温下降则以4代幼虫越冬。
在河南一代卵期8天,2代4.5天,3代4.2天,越冬代6天;1代幼虫历期19.8天,2代13.7天,3代13.2天,越冬代208天,幼虫共5龄;1代蛹期8.8天,2代8.3天,3代8.7天,越冬代19.4天;一代成虫寿命7.3天,2代7.2天,3代7.6天,越冬代10.7天。
成虫羽化后白天潜伏在高粱田经补充营养才产卵,把卵产在吐穗扬花的高粱上,卵单产,每雌可产卵169粒,初孵幼虫蛀入幼嫩籽粒中,堵住蛀孔在粒中蛀害,蛀空后再转一粒,3龄后则吐丝结网缀合小穗,在隧道中穿行为害,严重的把整穗籽粒蛀空。
幼虫者熟后在穗中或叶腋、叶鞘、枯叶处及高粱、玉米、向日葵秸秆中越冬。
雨多年份发生重。
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
1.3寄主植物
已知桃蛙螟的寄主植物有100余种,除幼虫蛀食桃、李、杏、梨、苹果、无花果、梅、樱桃、石榴、葡萄、山楂、柿、核桃、板栗、柑橘、荔枝、龙眼、枇杷、芒果、香蕉、菠萝、柚、银杏等果树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向日葵、大豆、棉花、扁豆、甘蔗、蓖麻、姜科植物等作物及松、杉、桧柏和臭椿等林木,是一种食性极杂的害虫,在印度还为害皂荚、木棉树,韩国栎树上也发现了桃蛀螟为害。
1.4为害特点
桃蛀螟为害极其严重,在有些寄主上甚至是毁灭性的。
桃蛀螟在我国果树上为害十分严重,以幼虫蛀入果内,严重时造成“十果九蛀”,造成大量落果、虫果,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影响水果出口外销。
幼虫为害后板栗栗苞变黄而干枯易脱落,栗果受害后被蛀食成孔道,布满虫粪而无法食用。
板栗果实在存放过程中还会因其转果为害的特性,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完全失去经济价值。
泰安地区每年因桃蛀螟为害损失板栗达25万kg以上,减产20%。
浙江武义县防治不力的栗园栗蓬受害率高达30%~50%。
近年来桃蛀螟在我国一些玉米产区为害日趋严重,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雌穗,蛀食玉米籽粒,造成烂穗,并引起严重穗腐病,也可蛀茎,造成植株倒折,导致产量损失,降低了玉米品质。
幼虫在玉米雌穗上多群聚为害,同一穗上可有多头幼虫为害。
在一些地区或某些年份,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已经超过亚洲玉米螟,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
桃蛀螟在松树和杉树等针叶树上为害,以幼虫吐丝把嫩梢的针叶、虫粪、碎屑缀合成虫苞,2~8头幼虫匿居其中取食针叶,使嫩梢枯萎,甚至整枝枯死,也有少量幼虫为害这些针叶树的球果。
[8]
为害高粱时成虫把卵单产在吐穗扬花的高梁穗上,一穗产卵3—5粒,初孵幼虫蛀入高粱幼嫩籽粒内,用粪便或食物残渣把口封住,在其内蛀害,吃空一粒又转一粒直至三龄前。
三龄后吐丝结网缀合小穗中间留有隧道,在里面穿行啃食籽粒,严重的把高粱粒蛀食一空。
此外还可蛀秆,为害情况参见玉米螟。
为害玉米时,主要蛀食雌穗,也可蛀茎,受害株率达30%—80%,在四川宜宾从秋玉米抽雄至蜡熟阶段把卵产在雄穗、雌穗、叶鞘合缝处或叶耳正反面,百株卵量高达1729粒。
1.5信息素与交配行为的研究
桃蛀螟雌蛾性外激素腺体同大多数鳞翅目昆虫一样,位于腹部8~9节间膜处。
一般状态下,桃蛀螟雌蛾的尾部(包括7~8节间、8节、8~9节间、9~10节)缩于第7腹节内,引诱雄蛾交配时腹部弯曲,伸出尾尖口。
雌蛾羽化后2~3d,开始释放性信息素,4~6d释放量达最大值,开始释放性信息素到雄蛾产生反应大约5h的时间差。
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和召集行为与黑暗有关,而温度对其求偶节律的影响不大。
桃蛀螟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是反-10-十六碳烯醛(E-10-16:Ald),含有少量的十六碳烯醛(16:Ald)和顺-10-十六碳烯醛(Z-l0-16:Ald)。
在室内和田间将合成的反、顺-10-十六烯醛和十六烯醛按不同比例混合引诱雄蛾,结果只有主组分反-10-十六烯醛时,吸引的雄蛾很少,而仅有十六烯醛和顺-10-十六烯醛单个组分时不能吸引雄蛾。
反、顺-10-十六烯醛比例为9:1时吸引的雄蛾数量最多,而在中国,桃蛀螟的三组分十六烯醛、反、顺-10-十六烯醛的比例为16:100:8或者两组分反、顺-l0-十六烯醛的比例为100:8引诱力较强。
不同地域、不同寄主上的雌蛾释放的顺、反-10-十六烯醛的比例有所不同。
Boo认为亚洲东北部存在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分布在日本和中国,其性信息素中反、顺-10-十六烯醛的比例为100:8~100:11,而另一群体分布于中国与朝鲜,两组分比例为100:43。
[9]
桃蛀螟雄蛾生殖器基部两侧有一对表皮囊,上着生鳞毛簇,由叶形、丝状、匙形、网状4种类型的鳞片组成。
据Kimura研究这些绒毛与螟蛾交配有很大关系,当雄蛾感受到雌蛾释放的信息素时,网状鳞片会释放巴豆酸等信息气味以做出反应,虽然雌蛾对巴豆酸无明显趋性,但能提高交尾成功率,如果去除这些鳞片,成功交尾的几率显著降低,雌蛾引诱雄蛾交配时,雄蛾先是一阵乱飞,乱飞仅保持l~2 min,然后一头雄蛾飞到其中一头雌蛾的腹部,伴随着腹部的绒毛伸出,并时而盘旋着用触角碰触雌蛾的身体。
当雄蛾伸出的腹部接触到雌蛾的生殖器部位时,不到1s的时间即开始交尾,接着雄蛾立刻旋转180℃进行交尾。
在交尾过程中或从交尾开始约90min内,雌蛾的腹部4~5节会发生收缩,在处女雌蛾和雄蛾腹部没有发现缢缩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识别已交尾的雌蛾。
雌蛾交尾后,腹部都会发生收缩;但以l~2d卵是否变红为标准,判定卵是否受精,发现腹部收缩不能代表雌蛾能全部成功受精。
2防治技术
印度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简单的桃蛀螟防治技术研究。
到60年代初,随着化学农药的兴起,化学防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后在综合防治概念的指导下,综合防治得到了普遍应用。
现阶段的关键防治技术是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来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应用。
2.1农业防治
(1)及时拣拾落果,摘除虫果, 集中烧毁,消灭果内幼虫,消灭虫源;(2)清洁园内卫生,开春刮除老树皮,消除越冬幼虫,减少虫口基数,减轻虫害发生危害;(3)果实采收前树干束草诱集越冬幼虫,集中烧毁;(4)5月上中旬在栗园周围种植向日葵或玉米等桃蛀螟的喜食植物, 为其提供充足的喜食植物,然后将葵秸、葵盘或玉米秸杆及时集中烧毁,避免为桃蛀螟提供繁殖场所,使之再度猖獗。
2.2物理防治
根据桃蛀螟成虫趋光性强,可从其成虫刚开始羽化时(未产卵前),晚上在果园内或周围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集成虫,集中杀灭,还可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达到防治的目的。
2.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在桃蛀螟的综合防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速效、简便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大发生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应急措施。
由于桃蛀螟钻蛀性为害的特点,在果实被害初期单从外面一般不易判断是否已受害。
因此,在进行化学防治前,应做好预测预报。
可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进行预测发蛾高峰期,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卵孵化盛期适时施药。
2.4生物防治
生产上利用一些商品化的生物制剂,如昆虫病原线虫、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来防治桃蛀螟。
用100亿孢子/g的白僵菌50~200倍防治
桃蛀螟,对14年生马尾松喷药60d后,防治区有虫株率由防治前的平均24.86%降至0.85%,主梢受害率由防治前的平均14.62%降至0.47%,侧梢受害率由防治前的平均10.23%降至0.38%,说明白僵菌对桃蛀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对桃蛀螟天敌的研究报道较少,已知的天敌有:绒茧蜂、广大腿小蜂和抱缘姬蜂,还有黄眶离缘姬蜂等寄生蜂类;捕食性天敌有蜘蛛类,如奇氏猫蛛,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桃蛀螟的研究尚未开展,生物防治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利用桃蛀螟雄蛾对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具有明显趋性,采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者拟性信息素制成性诱芯放于田间,诱杀雄虫或干扰雄虫寻觅雌虫交配,使雌虫不育而达到控制
桃蛀螟的目的。
[10]
总之,在合理利用农业方法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桃蛀螟的为害。
参考文献:
[1] Singh YP, Singh Gk, Suresh K. Occurrence of 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 (Lepidoptera Pyralidae) on mango in Western U. P. Progressive Horticulture, 2002, 34: 130
[2] Wang Z-Y (王振营), He K-L (何康来), Shi J (石洁), et al. Analysis of the heavily occurrence trend of the yellow peach borer in corn and its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t Protection (植物保护), 2006, 32( 2): 67 -69 ( in Chinese)
[3] Haseeb M. Current status of insect pest problems in guava. A cta H or ticulturae, 2007, 735: 453- 467
[4] Y ang X-Y (杨秀元). Peach pyralid moth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 Agric ltural Encyclopedia Insect V olume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编辑委员会), ed. China Agric ltural Encyclopedia Insect V olume.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1990: 388 ( in Chinese)
[5] Kang CH, Lee KC, Park CG, et al.Seasonal occurrence pattern of peach pyralidmoth, Dichocrosispunctiferalis, in Fuyu persimmon orchards and fruit damage at harvesting time. 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2002, 41: 107- 112
[6] Xu Ju(徐军), Han F-S (韩方胜), Liu Q (刘强), et al.Study on occurrence of 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on chestnut and its contro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1): 42-43 ( in Chinese)
[7] 李和帮.桃蛀螟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0,(2):46-47
[8] 鹿金秋等.桃蛀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植物保护》2010.(2)
[9] 陈炳旭等.板栗挥发物对桃蛀螟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464-469
[10] 曹庆昌.板栗桃蛀螟有机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