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0—70年代诗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生于 山东。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梦土 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雪 的可能》《刺绣的歌谣》等。
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他 “综合古典与现代的美,熔铸中国与西方的真”, 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礁石》:“诗人在50年代的一幅‘自画像’”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 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在解放区“土生土长”并取得较大影响的诗人,主要 wenku.baidu.com李季、阮竟章、张志民等。
在宏大历史场景以及大规模经济建设面前,解放区诗 人以农村文化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传达方式 以及情感状态,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但他们有限的 文化视野和素养,以及相对单一的主体精神空间,决 定了他们的调整是仓促的、力不从心的。
四、“战士诗人”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生于河北丰宁)既是政治抒情诗潮 流中一位代表性的主流诗人,又具有特别的历史复杂性。
1955年《致青年公民》组诗,确定了郭小川的诗坛重要 地位。
这组“楼梯式”的鼓动诗灌注着饱满激昂的时代精神与 情绪,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高潮中,号召青年人投 入火热的新生活,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
(萧三《谈〈望星空〉》)
《望星空》的批判者们无法理解,对生死存亡的重视, 对人生短促的感慨,未必就是颓废、悲观、虚无。恰
恰相反,有时深藏的正是对人生的执着和强烈求索, 以及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黄子平《郭小川诗歌中的时空意识》)
60年代,郭小川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足迹遍布 祖国各地,写出了《青纱帐——甘蔗林》《林区三唱》 等又一批符合规范的政治抒情诗。
.
第一节 50、60年代诗歌 郭小川
创作的普遍状态:集体情感裹挟甚至取代个体化的体 验,并以正确的政治理念规约个人的抒情。
主潮:激昂热烈地抒情,高唱对新时代新生活的颂歌。 主流型态:以颂歌的形式歌咏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并在美学上恪守“工农兵文艺” 的规范。 特点:情感的理念化和集体性。
1963年,郭小川(右2)、贺敬之(右3)等访问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
郭小川很快不满意于《致青年公民》那样“现成的流行 的政治语言的翻版”式的诗创作,他渴望能写出“新颖 而独特”的“作者的创见” 。
1956-1959年,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抒情诗 《山中》《致大海》《望星空》等。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露出 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代太 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无所保留 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
写于建国十年国庆背景下。采用短句长排的形式,大 量运用铺饰、排比、重叠手法,气势宏阔,激情澎湃, 富有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
.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郭小川、 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桦、李瑛、邵燕祥、 流沙河等。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里诗歌艺术的种种探索。
.
二、从颂歌到战歌:政治抒情诗 的浪潮
“政治抒情诗”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 应和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宣言,《新华 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我们 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国旗》(艾青)、 《我的感谢》(冯至)等,率先开启了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伟大的新时代的浪潮。
在1975年9、10月间,写下《团泊洼的秋天》与《秋歌》, 重现了他在50年代中后期“矛盾重重”的心灵世界。
.
郭小川劳动改造的团泊洼,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和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余光中
.
余光中的诗歌创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最初受到 五四新诗及英美古典诗歌的影响。《舟子的悲歌》 《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等诗集是他早期的代 表作。
80年代以来,诗人写了大量的咏史题材的作品,借历 史寄托人生,将人生融入历史。
余光中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在不 断的开拓创新中,余光中在现代和传统、中国和西方 之间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1963年,响应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贺 敬之写了1200多行的长诗《雷锋之歌》,轰动一时, 影响了当时的诗风。
三、新生活的叙事
本时期另一种主流诗歌形态是歌咏新生活的叙事诗。 叙事诗的写作,与政治抒情诗一样,往往也不从诗人
的主体情思出发去探索生活,而是相当程度地沦为对 生活“本质”的图解。 “工地之歌”“建设者之歌”“劳动之歌”,成为集 中、广泛的叙事诗形态。诗人们因此被光荣地授予 “石油诗人”“森林诗人”“煤矿诗人”“军旅诗人” 等新的“桂冠”。
余光中(1928─2017,福建永春人,生于南京)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留学。 他著述丰富,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 1952年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其后陆续出 版了《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天 狼星》《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 《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等近20本诗集。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常被称为“战士诗人”。 他的“战士”与“诗人”这两种身份间,具有特别复
杂的关系,呈现政治立场与艺术追求的难以协调。 他的抒情与思考不可避免地留有那个特殊时代的印痕。
但由于对自我的执着,他的诗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激 扬,一定程度上与实用功利的诗的观念拉开了距离。
.
第二节 台湾新诗 余光中、郑愁予
前两章铺垫个人性的怅惘和困惑,后两章急转为高昂 的时代颂歌。
《望星空》是一个在思想和艺术之间分裂的文本,尽 管诗人的本意是以先抑后扬的方式去抒发“正确的” 思想情感。
《望星空》当年曾遭致严厉的批判。
声音
他悲剧性地否认了自己曾有过的开拓。
.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
.声音
《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 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的重组
1、从国统区走来的诗人,主要有郭沫若、臧克家、冯 至、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派诗人和后 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2、在国统区开始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解放区,进而 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田间和何其芳等。
艾青的诗不被文坛主流认可,被指为“和时代精神相去 较远”,缺乏“高度的政治热情”,“思想感情是陈旧 的” ,周扬甚至质问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 ?
.
诗集《梦土上》影响最。诗人将在大陆漂泊的记忆, 在台湾无法回归的哀痛,和海上流浪生活的体验融合 在一起,在诗中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 落寞情绪。
《错误》以一连串深具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 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在一 唱三叹的旋律中营造出和谐完整、朦胧深邃的艺术境 界。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
1、大型抒情诗:《放声歌唱》(1956)、《十年颂歌》 (1959)、《雷锋之歌》(1963);
2、片断式抒情短歌:《回延安》(1956)、《桂林山 水歌》(写于1959年7月,改稿于1961年8月)、《西区 列车的窗口》(1963)等。
.
《放声歌唱》五部分。第一章提挈全篇;第二章歌唱 翻天覆地的祖国新貌;第三章直接高唱党的颂歌;第 四章是我成长和新生;第五章抒发畅想明天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