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加强对青少年良好意识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要求青少年要正视自己的现状并喜欢自己,接纳

自己的能力;其次,鼓励青少年多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不

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

综上所述,性成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远大的,直接会影响

到他们的学习、智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作为教师必须进

行正确引导!

中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3亿多人,每年有约20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但……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和延续,所以一定要重视对青少年

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性成熟对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

二、性成熟使青少年情感丰富与情绪多变

三、性成熟对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影响:

针对以上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我们应引导学生要保持开朗的心境;要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要保持和谐的人间关系;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要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善于独立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等,使性能量转化到社会有益的活动中去。

青少年性成熟开始的标志:性腺机能增强,第一性征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第一性征是指生殖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即副性征,男性的声音变粗,喉结开始增大出现胡须﹑遗精现象等;女性声音变高﹑乳房隆起﹑月经初潮等。

自我意识(self-concept)又称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

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一、具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二、闭锁性增加

青少年随着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从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情感、个性与其他人不同。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社会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不愿意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特别是他们对异性产生的爱慕之情是不会轻易流露的,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严格“保密”,这种心理闭锁性,年龄越大表现越明显。

三、自我评价能力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性成熟使交往需求增强

性早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的再一个方面是强烈的交往需要。因为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变化大,有许多问题要求得到解决。于是,交友就成为他们最迫切的需要。他们紧紧相依,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特别是在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或情绪低落时,往往需要同龄知己朋友的同情和安慰,使自己从沉沦中振作起来。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三)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阶段大致从3岁到青年期(3~14岁)逐步形成。在此阶段,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习题—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 霍妮(K. Horney) 著的《自我的挣扎》 B. 弗洛伊德(S. 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 米德(J. 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 詹姆斯(W. 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2.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它们分别是() A. 自我觉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B. 自我评价、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C.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控制 D. 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意向 3.下列对自我意识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个体由于自身人际关系紧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体验,这属于() A. 自我认知 B. 自我情感 C. 自我意向 D. 自我觉知 5.公开的、社会的,与他人密切相关的自我是() A. 实用自我 B. 社会自我 C. 理想自我 D.公我 6.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 A. 生理自我 B. 物质自我 C. 社会自我 D. 心理自我 7.有一种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意识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这种自我意识是() A. 可能自我 B. 心理自我 C.理想自我 D. 实用自我 8.发动和维持自我意识的条件是() A. 自我意向 B. 自我表现 C. 自我觉知 D. 自我评价 9.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A. 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 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 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0.下列有关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基础,没有自我意识,不可能存在自我觉知 B. 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发动和维持的条件,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C. 自我觉知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关,但却不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D. 自我意识是自我觉知产生的必要条件,自我觉知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11.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 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并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 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

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断自己讲话很得体,评价自己态度很真诚,预感自己会入选。 由于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且形成了对自己自身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信等。 (一)自我的含义 “我”分为主观的“e”和客观的“me” 我(e)觉得我(me)非常有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 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发育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认识。所以说,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等。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如照镜子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经常玩弄自己的手脚,以为是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例:①“狼孩”终未能形成正常的“人的自我”意识。 ②一个人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进入到大学中,会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生,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自我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二十余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一至三岁是以儿童学会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第二次飞跃是在初中阶段。 国外有人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区别。婴儿经常吸吮自己的手指,而且津津有味,只因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时,他还生活在主体与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到了八个月左右的时候,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对象区别开来,能够初步的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一周岁后,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但还只是把自己的当作客体来认识。大约到了两岁左右,儿童逐步学会用“我”来代表自己。三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呈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自立的要求;出现羞愧感和疑虑感。做错事时,他会感到羞愧;碰到问题或矛盾时,他会感到疑虑;产生占有欲和嫉妒感。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食物、玩具、衣物等)时,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共享。应该说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的中心仍然是自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第二阶段为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与获得社会自我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而这一时期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还是外部世界。对于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他们并不了解。他们并不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而常以为是由某种客观原因造成的,也不太善于用自己的视角去解释事物、认识社会,更多的是参考甚至模拟成人的相关观点。 第三阶段为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进入心理自我,个性逐渐形成。从青春期到成年约十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渐获得心理自我。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还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如自我认识失实、自我调节失控等。那么,如何促使儿童拥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1.鼓励儿童多参与各种活动,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儿童要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他们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他们很难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儿童的自我意识正是借助于一次次的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2.让儿童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论儿童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3.培养儿童积极的及我一时。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成人对孩子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孩子产生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自我意识的相关理论; 2、能对个人的自我意识进行简单分析。教学内容:1、自我意识的含义; 2、自我意识的结构; 3、怎样简单分析个人的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结构; 2、个人自我意识的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从结构上分析自我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心理测验 教学时数: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VS“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二、自我意识的含义

(1)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的认识和体验; (2)个体对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三、“20个我是谁”心理测试 (1)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写20个关于“我···”的句子。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风格、特征的语句。 (2)评估陈述 ①评估自我接纳程度 在你列出的每句话的后面加上正号(+)或负号(-)。正号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肯定满意的态度”,负号的意义则相反,表示“这句话表达了你对自己不满意、否定的态度”。 ②评估自我意识的时间特征 看看这些陈述中哪一些是指向过去的,哪些是指向现在的,哪些是指向将来的。 ③评估自我意识的结构 四、举例讲解从内容上划分自我意识的结构 1、生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认识。 包括:性别、身高、年龄、仪表、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

2、社会自我 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 包括:所在群体、角色、名望、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 3、心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包括:①情绪状况;②才智状况;③人格特征。 五、举例讲解从形式上划分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知(知):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 2、自我体验(情):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 3、自我调控(意):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等方面。 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六、回到“20个我是谁”的陈述,从内容和形式分析自我意识的结构

《普通心理学》: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案例

工作案例1: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案例——快乐生活【案例简介】:刘政燃同学使我所带的12级造价2班的学生,该生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看不惯其他的一些同学。他感觉现在的学生都被父母惯得不成样子。人人有手机,家家有电脑,娇生惯养,特没礼貌,老师说上句,他就迫不及待地接下句。 该生生长在小县城一个双职工家庭里,父母对他的要求比较严格,养成了他爱竞争的性格。该生相信: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报。因此,无论学习多么辛苦,他都拼命干。但干完了,就难免有些怨气:为什么别人都不累,就我累?为什么有些同学没有努力学习,却享受着比他更好的物质生活? 【案例分析】:该生从小在县城长大,那里的生活并不富裕,这养成了他听话、能吃苦的性格。他考上大城市的大学,现在的情况与他在县城上中学时有很大的反差。如果他是在城市长大的,我想他的心里落差就不会这么强烈。 我对他讲,他对学生的一些行为反感,比如乱花钱等,并没有错。但是,他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告诉他们:他们的未来跟家长有没有钱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接不了父母的班。如果父母破了产,连吃饭都会成问题。 他对别人的话过分敏感,这是因为心情不愉快,有挫折感。想发怒、想发泄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有一点该学生应

该意识到:别人一定会跟你不一样。不能认为别人有,我也能有。世界旅馆业大王希尔顿的女儿才18岁就继承的万贯家财,你能抱怨吗?所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处理措施】:向该生提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心态上改变,降低期望值,拉近与现实的距离。认清现在的学生有车、有电脑是好事,毕竟现在与以前的社会条件不一样了。 其次,想有房子、有车,并努力工作,这很好。只要做,就心平气和地做好。 再次,少些忌妒。你有你的优势:年轻、健康、上进、爱竞争、受过良好教育。你应该用你拥有的去弥补和争取你没有的。如果只是忌妒别人,不仅不能得到,还失去了固有的优势:你年轻,几年以后你就不再年轻;气大伤身,健康也没有了;不加强学习,你的良好教育也将迅速落伍。 最后,我告诉你,快乐与否与钱并没有关系。没房没车,一样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快乐。保持自己的快乐,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现在该生心态渐渐变得积极起来,明白家庭并不决定自身未来的发展,只要自身不断努力和奋斗就会改变家境,暂时的困难只会是他未来成功的基石。 【工作启示】:作为辅导员应该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引导。很多学生都会嫉妒一些生活条件好的学生或者在学习、工作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 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 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 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 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 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 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 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 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 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 )、( )和(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 )、(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 )、(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 );行为方面的( )、社交意识等。

自我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

自我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 1949-)目前被公认为是“后人本心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其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由于肯恩·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肯恩·威尔伯23岁时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著述不断,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他的作品被翻译到20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阿特曼计划》,《来自伊甸园》,《眼对眼》,《恩宠和勇气》,《性,生态和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野兽北京读书笔记 肯恩·威尔伯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的和最不能统合的到发展最高的和最能统合的。这里起码有几十种不同的次第和种类,他选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将之称为“意识的基本结构”。 意识的基本结构就是觉知的积木,譬如感觉、意象、冲动、概念等等,它们是从长青哲学的“伟大的存在之链”:物质、肉体、心智、灵魂和灵性发展出来的分类法。 第一层为感官生理构造阶段。其中包括肉体的物质成分加上感觉和认知,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知觉动作的本能阶段;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吠檀多(Vedanta)哲学所说的肉身。 第二层为幻影—情绪阶段:这是情绪和性欲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知觉到冲动、欲力、生命力、生物能和气,再加上首次出现的心智形态,也就是意象——阿瑞提(Arieti)称之为“幻影阶 段”(Phantasmic level),大约七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这些意象。 第三层为表象思维阶段,也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前运思维:其中包括了各种符号(symbols)。2岁到4岁出现各种象征,4岁到7岁出现各种概念。 第四层为具体规则-角色取代阶段。7至11岁的年龄开始发展具体规则的心智能力,心智在感官经验上具体地运作。这是第一个出现由规则来掌握思维的意识状态,譬如数学的乘法或除法。这也是第一个以别人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观点来思考的阶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皮亚杰称之为具象运思阶段,因为它是以非常具体的语文来进行复杂的思维。在这个阶段的心智会认为神话都是很具体和真实的。 第五层为形式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心智不但可以思考,还可以反观自己的思想。他有高度的内省力,有能力做假设性的推论,或者尝试做各种提议。皮亚杰称之为形式运思,出现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和狂放的理想主义都是被形式运思助长的。奥罗宾多称之为“推理的心”(reasoning mind),吠檀多哲学称之为心意身。 第六层为存在或统观—逻辑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逻辑是统合的、含纳的、网罗的和联结的,奥罗宾多称之为“高等心智”,佛家称之为末那识。它是非常具有统合力的意识结构,能把身心统合到一个更高的秩序,威尔伯称之为“人首马身”(centaur)——象征着身心的统合。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

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 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自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

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 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个性的塑造自始至终都是通过自我导向、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实现的,自我意识的水平越高,对个性的影响、调节与统合作用越大。甚至可以说,自我意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摘要: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