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试行).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2: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

1.1. 评估指标体系编制目的、原则

1.1.1. 评估指标体系编制目的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的编制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提供标准和依据,规范运行评估工作;二是通过确立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明晰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为贯彻实施对博物馆“分级分类管理”提供支持。

1.1.

2. 评估指标体系编制原则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的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专业性:

1.系统性原则

明确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定位,把握博物馆的基本属性与功能,以确保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使该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评判一级博物馆的实际运行状况。

2.科学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①特征性,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②准确性,指标的概念要清楚,含义要清晰,内部各指标要协调统一;③独

立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不应有很强的关联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容、涵盖。

3.导向性原则

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运行评估目的,指标体系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一级博物馆的发展要求,引导、规范一级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同时带动二、三级博物馆以及其他基层博物馆的发展。

4.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置应具有可比性。首先,指标体系应确保一级博物馆对自身运行状况进行纵向对比;其次,指标体系应确保所有一级博物馆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充分实现运行评估的目的。

5.可行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现实的可行性,指标体系应适应评估的方式,适应评估活动对时间、成本的限制,适应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判断能力,适应信息基础。

6.动态性原则

博物馆运行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国家一级博物馆体系也处在不断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因此,国家一级博物馆指标体系应根据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实际发展阶段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动态调整。

1.2.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和定

量评估指标体系。

1.2.1.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如图

1.藏品管理

2.科学研究

3.陈列展览与

定性评估社会教育指标体系

4.公共关系

与服务

5.博物馆管理

与发展建设4-1 所示:

1.1 藏品搜集

1.2 藏品保护

1.3 藏品保管

2.1 学术活动

2.2 代表性研究成果

3.1 基本陈列

3.2代表性原创

临时展览

3.3 博物馆讲解

3.4 教育项目

4.1 公共关系

4.2 公众服务

4.3 博物馆网站

5.1 发展规划

5.2 制度建设

5.3 安全管理

5.4 人才培养

图 4-1定性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图

1.2.2. 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如图4-2 所示:

定量评估指标体系

1.藏品

2.科学研究

3.展览与教育

4.人才培养

1.1 藏品搜集

1.2 藏品修复

2.1 承担项目

2.2 研究成果

2.3 学术会议

3.1 展览

3.2 教育项目

4.1 中青年人才引进

4.2 员工进修与培训图 4-2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图

1.3.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标体系详细说明

1.3.1. 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定性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二级

权重权重考察要点

指标指标

a) 从博物馆的使命、目的和观众的角度,制定、优化有针对性

的藏品搜集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在博物馆网站等公共平台发

布藏品搜集规划、计划及其有效执行情况(1%);

藏品b) 藏品搜集活动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

搜集5%

馆职业道德准则( 1%);

c) 藏品搜集的数量和质量( 2%);

d) 所搜集的藏品立即付诸陈列展览和学术研究等利用活动

( 1%)。

a)藏品预防性保护措施得当,保存(含展示)环境符合标准,

藏品

5%);

20% 藏品养护及时(

管理藏品

1%);

8% b) 藏品修复保护技术研发和相关资质获得(

保护

c)按照藏品修复的相关规定有计划地为本馆,以及其他博物馆

提供藏品修复服务( 2%)。

a)未发生因提用、运输、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修复和保养等,

而造成藏品损毁的事件;( 3%)

藏品b)藏品账目清晰、编目详明、档案资料完备;(1%)

7%

保管c)藏品数字化信息登录、维护及时规范;(2%)

d)藏品名录等信息通过博物馆网站、公开出版物等向社会发布。

(1%)

a)学术委员会章程在博物馆网站等公共平台发布,学术委员会

馆外知名专家成员的比例逐步提高;( 1%)

b)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审定博物馆研究规划、重大学术

活动计划,积极发挥学术指导作用;( 2%)

c)结合本馆藏品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需求,与其它博物馆、高

学术

8% 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的范围、频率和深度;

活动

( 1%)

d) 举办或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学术会议,发表重要学

科学术研究成果;( 1%)

20%

e) 学术活动的成果对博物馆业务提升和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

研究

( 2%)

a) 与博物馆运营密切相关的,有关博物馆管理、藏品保护、陈

代表

列展览、观众服务、社会教育、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代表性研

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5%)

性研

12% b) 代表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对博物馆业务提升的直接支撑究成

作用;( 4%)

代表性研究成果在业界的影响力;(1%)

c)

d) 中青年研究人员对代表性研究成果的贡献率。( 2%)

a) 基本陈列中展品更新、充实的频率与幅度;(2%)

b) 根据学术研究最新成果,以及观众反馈的意见,对基本陈列

陈列内容、形式及时、正确地作出调整;( 1%)

展览c) 基本陈列能够持续、鲜明地反映博物馆收藏体系,体现博物基本

与社35% 5% 馆宗旨与定位、彰显博物馆特色,相配套的学术交流和社会

会教陈列

教育活动持续、系统;( 1%)

育d) 基本陈列文化品牌的社会认知、认可度。( 1%)

(注:对基本陈列作出重大调整的,可参照代表性原创临时

展览的有关标准进行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